?

江蘇省寶應縣、句容市有機農業發展模式對比

2015-06-15 02:30袁媛袁永明陸建飛
江蘇農業科學 2015年4期
關鍵詞:有機農業發展模式SWOT分析

袁媛 袁永明 陸建飛

摘要:以江蘇省寶應縣湖西島有機農場有限公司、句容市戴莊村有機農業專業合作社作為個案,對其近年來發展有機農業的生產實踐、運作機制進行剖析,比較了兩地有機農業發展的異同點,并對兩地有機農業的經營組織模式進行SWOT分析,探索了兩地有機農業的推廣價值,并針對兩地發展有機農業過程中遇到的困難提出解決方案,包括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拓寬有機農產品銷售渠道、加大有機農業的宣傳培訓力度,總結出區域有機農業發展的一般路線圖。

關鍵詞:有機農業;發展模式;SWOT分析;江蘇省

中圖分類號: F323.4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2-1302(2015)04-0439-04

收稿日期:2014-06-03

基金項目: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專項(編號:CARS-49)。

作者簡介:袁 媛(1986—),女,山東肥城人,碩士,研究實習員,研究方向為漁業經濟與漁業信息技術。E-mail:yuany@ffrc.cn。

通信作者:袁永明,研究員,研究方向為漁業經濟與信息技術。E-mail:yuan@ffrc.cn。

近年來,食品安全事件頻發,人們越來越關注食品安全問題,提倡遵循可持續發展原則、完全不用或基本不用人工合成的肥料、農藥、生產調節劑、畜禽飼料添加劑的有機農業越來越受到消費者推崇[1]。寶應縣、句容市是江蘇省有機農業發展較快的地區,寶應縣被評為全國首家有機食品基地示范縣,句容市茅山有機農業示范基地被評為國家級有機食品生產基地。本研究對寶應縣、句容市兩地有機農業產業進行系統調研,詳細分析了兩地有機農業發展的主要模式、發展經驗,提出促進有機農業發展的對策,旨在為促進江蘇省有機農業發展提供依據。

1 寶應縣、句容市有機農業發展現狀

1.1 寶應縣湖西島有機農場有限公司發展概況

寶應縣湖西島有機農場有限公司位于寶應湖中湖心島,毗鄰寶應湖國家濕地生態保護區,現有土地面積428.8 hm2,其中有機種植面積319.26 hm2。公司下設4個分場種植有機水稻,一、二分場由湖西島有機農場承包,種植有機稻米,三分場以土地股份專業合作社的模式進行管理,四分場利用2 hm2土地進行種子繁育,以便節約來年生產成本。主要采用稻鴨共作、雙膜育秧、人工除草、施用有機肥等生產方式,充分利用土地空間與輪作時間,實施有機麻鴨、有機水產品、生態豬綜合配套飼養工程。農場的主要產品包括湖西島牌有機大米、有機糙米,手工釀造有機香醋、手工釀造有機晾曬醬油等,產品已經通過中綠華夏COFCC有機認證、歐盟ECOCERT有機認證、美國NOP有機認證、日本JAS有機認證,是國家質監局組織抽檢通過的首批有機食品質量合格單位。寶應縣湖西島有機農場有限公司是寶應縣政府招商引資而來,外來資本如何有效利用當地的自然資源、人力資源等發展有機農業,采用怎樣的模式進行運作,是筆者研究的核心內容。該公司制定了統一的有機稻米種植標準,各分場按照公司規定進行標準化生產,在水稻病蟲害的高發期,公司加強對各分場生產環節的監督,堅決杜絕偷施農藥、化肥行為,一經發現,公司將采取相應的懲罰措施,不收購該地塊生產的稻米。各分場使用的水稻品種都是在高產優質栽培條件下選育出來的,目前尚沒有選用專門的有機功能稻。有機稻總成本為28 500~30 000元/hm2,產量為3 750~4 500 kg/hm2,出米率達65%(表1)。

表1 江蘇省寶應縣湖西島有機農場有限公司生產投入情況

指標 費用(元/hm2)

土地流轉租金 7 500~9 000

有機肥料費用 3 750

生物農藥費用 7 500

種子費用 600

機插秧費用 2 550~2 700

收割費用 1 200

加工包裝 375~600

雇工工資 6 000

由表1可見,除去固定成本外,農場投入的可變生產成本較高,有機生產外部投入品過多。通過訪談得知:只有當有機水稻收購價是普通水稻收購價2.4倍且有機稻米定價不低于12元/kg時,才能保本。有機稻米要經過具備有機認證資質的專用生產線脫殼、打磨、拋光以及多達5道以上的精選才能進行包裝。有機稻米統一先行送到寶應縣綠色食品辦公室進行質量檢測,按照有機產品的標準對百種農藥殘留進行嚴格檢測,并送至國家食品質量安全監督檢驗中心進行營養成分檢測。目前該公司有機農產品銷售渠道主要有3條:通過機關企事業單位團購進行銷售,在熟人社會依靠關系銷售僅占較小比例;進入北京市、上海市等大城市的高檔農產品超市進行銷售,普通袋裝有機大米售價為 16元/kg,罐裝有機大米為40元/kg;依托富原集團網站、公司網站等電子商務平臺,搭建寶應縣有機水稻網上交易平臺,進行有機農產品網絡平臺銷售。調研發現,公司有機農產品銷售情況不太理想,每年都會積壓一定數量的有機稻米,銷售難題亟待解決。

1.2 經營組織模式

有機農產品生產存在單位面積需要分攤的管理成本高、有機認證費用高、信息搜尋成本高以及信息不對稱等問題,分散的小農戶生產存在生產規模小、投入成本高、缺乏市場開拓能力等問題[2]。因此,必須通過某種經營組織模式將農戶聯合起來,實現農戶小生產與有機產品大市場有效對接,提高有機農業生產效率,創造規模經濟效益。 公司的一、二分場采用的是“企業基地一體化”模式發展有機農業,但是該模式存在基地管理人員工作積極性不高、勞動力組織不力、農戶“搭便車”行為等問題。為了克服企業基地一體化模式的缺點,2011年起,公司決定將三分場以土地股份專業合作社的模式進行運行。在當地村支部書記牽頭下,成立了有機稻種植農民合作社,合作社的運行原則是利益均沾、風險共擔,以最終的糧食產量為唯一準則進行利益分配,并按產量效益進行核算,通過有效監督并采用適度獎勵的形式,杜絕農戶為了提高產量而發生偷施農藥化肥現象,實現農企互利共贏,提高農民生產積極性。合作社內部分為8個生產組,每組選擇1個比較有責任心的人當組長,統一進行行政管理、田間管理,組和組之間進行對比,實行組長完全負責制,組長的工資業績與產量完全掛鉤。社員的工資與利益來自于最終的產量,糧食收下來之后依據各自的崗位職責以及貢獻進行分配。合作社與公司簽訂收購合同,并按照公司的要求統一提供品種、農資、技術服務,組織農戶生產有機稻米,形成“公司+有機農業合作社+農戶”的經營組織模式進行生產,合作社在公司與農戶之間充當中介組織,只負責有機生產環節,公司按照 4 500 kg/hm2 的產量收購有機稻米,實際產量減去 4 500 kg/hm2 保底產量后的收益即為合作社利潤。相對于企業基地一體化的模式,合作社管理更加直接深入,監督更加嚴格,有效減少了小農戶機會主義行為(圖1)。

1.3 句容市戴莊有機農業專業合作社發展概況

1.3.1 有機生產情況 戴莊村位于茅山丘陵有機農業圈的核心地帶,交通便捷,生態環境優良。2002年年初,江蘇丘陵地區鎮江農業科學研究所原所長趙亞夫在戴莊村進行了有機農業試點試驗,取得了成功。2006年,在趙亞夫的協助下,戴莊村成立了有機農業專業合作社。該合作社的特色是在基層黨組織的領導下,堅持家庭承包經營制度。優越的生態環境+先進的有機生產理念+村黨支部的領導+強有力的科技支撐+開拓市場的渠道+風險承擔能力+渴望致富的農民促成了戴莊村有機農業專業合作社的發展壯大。目前全村有機農業面積達268 hm2,其中有機水稻200 hm2,有機果樹 33 hm2,放養雞、鵝共計1.5萬羽,羊500只[3]。合作社種植的有機稻品種是從日本引進的越光稻原種,保證了戴莊村有機越光大米的優良品質。經過8年反復試驗,戴莊村發明了“能量平衡種田法”:在水田中,有機水稻套播紅花草、黑麥草,秋冬春季養鵝1 500羽/hm2;在崗坡地,有機桃套播黑麥草等,同時養雞、鵝。通過土著菌的消化,將綠肥、畜禽糞便轉化為有機肥、除草劑,將稻田產生的秸稈送到秸稈炭加工廠,產出秸稈炭、秸稈醋,作為有機稻田除蟲的生物農藥。有機稻田所需的有機肥、除草劑、防蟲藥全部實現了自給自足,土地能量實現了動態收支平衡。目前戴莊村有機農業生產成本約 11 250元/hm2,產量約3 750 kg/hm2,出米率65%。農戶除獲得9 000 kg/hm2的保底價(按當年普通稻米的收購價)外,種植紅花草政府補貼4 500元/hm2,有機水稻毛收入約 45 000元/hm2,凈利潤約21 000元/hm2,種植普通水稻凈利潤為9 000~10 500元/hm2(表2)。

表2 戴莊有機農業合作社生產投入

項目 投入金額(元/hm2)

50 kg糠、50 kg餅 3 000

翻耕費用 1 050

人工插秧費用 900

收割費用 825

加工費用 2 250

曬谷、烘干、運輸、包裝費用 3 000

由表2可見,相對湖西島有機農場的有機水稻生產投入成本,戴莊有機農業合作社有機水稻生產性投入費用并不高,生產環節中生產資料投入僅占總投入的27%,人工費用占總投入的25%,加工、流通費用占總投入的48%。合作社投資500萬元建立了有機大米加工廠,與加工廠配套的秸稈炭醋廠可以將稻田秸稈回收再利用,通過高新技術生產秸稈炭、秸稈醋。秸稈炭可以當作有機肥料繼續還田,秸稈醋可以當作有機農藥使用,進一步節省生產成本。在科技支撐方面,江蘇丘陵地區鎮江農業科學研究所(以下簡稱鎮江農科所)的科技專家趙亞夫、劉偉忠、劉亞柏長期駐點戴莊村,全權負責有機品種的引進與提供,并制訂有機水稻、有機桃、有機草莓等有機栽培技術規程,深入田間對社員進行指導,組織社員實行標準化栽培生產并幫助銷售有機農產品。2007年合作社生產的有機稻米、有機桃拿到了國內中綠華夏有機認證證書。合作社為有機農產品注冊了“野山小村”品牌,全村種植的有機越光稻全部由合作社銷售,合作社同時代銷部分有機桃、有機家禽。目前合作社有機農產品主要有3條銷售途徑:一是直銷:(1)企事業單位團購;(2)直銷店、專營店銷售;(3)戴莊村有機農業朋友會消化;(4)外地經銷商代銷,經銷商可以使用“野山小村”品牌或者使用自己的品牌。合作社通過直銷方式可以降低中間環節的流通成本,獲得較高的銷售利潤,同時也降低了消費者的搜尋成本,最重要的是建立起供需雙方的信任感,達到和消費者互利共贏。二是專賣店與專柜:(1)和句容市各優質農產品合作社抱團合作,通過趙亞夫農產品合作聯社進行銷售;(2)優質農產品專賣店設專柜銷售,如在茅山人家、便民超市、福江特產等開設專柜。三是網絡與電話銷售:(1)戴莊有機農業合作社注冊了戴莊有機農業網站,與金山網、江蘇農商網等重要農業網站實現了合作鏈接;(2)合作社利用114電話訂購平臺方便市民購買有機農產品,戴莊村村民自家的電話上還設置了宣傳戴莊有機農產品的彩鈴系統。

1.3.2 經營組織模式 戴莊村共分為6個片,由片長牽頭開展合作社各項活動。合作社實行1戶1票制,通過民主選舉實現黨總支對合作社的領導。合作社內部實行“六個統一”:統一規劃生產布局、統一進行技術培訓、統一標準化生產技術規程、統一供應農資、統一“野山小村”品牌、統一組織產品銷售,每年銷售利潤提取15%~20%的公積金后進行二次分配,建立了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利益聯接機制,實現合作社“民辦、民管、民受益”。合作社重大事宜由理事會一起商討決定,監事會對財務、二次分配進行監督,合作社承擔生產、銷售風險。按照社員種植667 m2有機水稻入1股的標準,股本金300元/股,分3年交納,在二次分配中扣除。合作社為社員免費提供生產資料,組織機收等田間機械作業,有機農產品的加工銷售等過程中發生費用均在歸還銷售利潤時與社員結算,并在合作社的社員證上記錄好每年的銷售量、分配所得、股本金、公積金數額。為了防止農戶偷施化肥,合作社采用了報酬不與產量掛鉤的辦法,除了保底價外,按各戶有機產品銷售量進行二次分配,二次分配后平均收益達到4 500元/hm2。合作社在年終表彰大會上對高產戶進行少量物質獎勵,對于低產戶在保底價中扣除10%的利潤,低于平均產量30%~40%的農戶要進行適當懲罰。戴莊有機農業專業合作社經營模式見圖2。

2 寶應縣、句容市有機農業發展模式比較分析

2.1 相同點

寶應縣、句容市兩地均擁有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大氣環境、水質均達到國家一級標準,土壤有機質含量高,區內無工業污染,物種資源豐富,自然資源條件適宜發展有機農業。當地政府均將發展有機農業作為主導產業,積極與科研院所合作做好科學發展規劃,給予相應的項目傾斜、資金扶持,且支持力度較大。遇到銷售難題,品牌認可度低。在熟人社會,主要靠人情關系進行團購的營銷方式難以長期維系,且目前國內有機食品市場不規范,兩地的有機農產品地域品牌知名度不高,往往不能實現優質優價銷售,在國內有機農產品市場占有率較低。

2.2 不同點

2.2.1 發展模式不同 寶應縣有機農業的發展模式是“自上而下”的主導模式:政府通過引進外來資本進行有機生產,采用“企業基地一體化” “企業+合作社+農戶”的經營組織模式,公司節省了交易費用、搜尋成本,合作社增強了營利能力,公司、合作社獲得價值鏈中較大的收益,農民作為產業工人為公司打工,只能獲得價值鏈中較少的收益。戴莊村有機農業的發展模式是“自下而上”的主導模式:通過發展有機農業專業合作社,發揮為社員服務的功能,將分散的小農戶聯合起來,在科研人員的技術支持下進行有機種養生產活動,采取家庭承包經營方式,可以有效調動農戶進行有機生產的積極性。以下對這2種不同的產業化經營模式進行SWOT分析。

2.2.1.1 優勢分析

(1)“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的優勢。 寶應縣政府通過引進社會資本,有利于將自然資源共管中各方的力量整合起來,有利于實現多方共同參與資源管理、共同協商達成共識、共同承擔相關責任[4]。對龍頭企業而言,管理上省時省力,降低了企業的交易成本,減少了經營風險;對合作社而言,合作社得到龍頭企業在資金、市場信息等方面的支持,代表農戶和企業進行談判并簽訂契約,有利于提高企業與農戶之間的契約履約率[5]。合作社不僅為社員提供產前、產中、產后技術指導與服務,還提供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利益聯結機制,降低了農戶單獨生產的風險。對分散的農戶而言,通過當地能人組建合作社,可以有效地將分散的農戶組織起來,提高小農戶的組織化程度,農戶與合作社建立的契約關系規范并約束了農戶違規生產行為的機會主義傾向,既保證了有機農產品的質量,又節約了市場交易費用[6]。

(2)“有機農業專業合作社”模式的優勢。 戴莊村有機農業專業合作社是基層黨組織直接領導下的社區型、綜合型農民專業合作社,合作社可通過黨支部了解政策、爭取項目,獲得政府在資金、項目、人才等方面的支持,有效降低合作社的搜尋成本[7]。合作社通過有效收集、分析市場信息,幫助農民安排生產并組織銷售,減少了農戶分散經營的盲目性,維護了廣大農戶的利益。合作社通過產、供、銷一體化經營,并按合作制度的收益分配機制返回給農民,通過獲取規模效益增加“合作剩余”,真正做到從農戶利益出發,提高農民收入[8]。

2.2.1.2 劣勢分析

(1)“龍頭企業+合作社”模式的劣勢。 目前有機稻種植農民合作社規模小、覆蓋面窄、社員較少,合作社的帶動能力弱。合作社功能、制度尚不健全,僅組織農戶進行生產,農戶為合作社打工,大部分收益由合作社的組織者獲得。由于是按照產量進行二次分配,容易造成農戶機會主義行為,若監管不力會給企業的信譽造成一定損害。合作社承擔的風險較大,面臨著公司違約不收購或不按照保護價收購的風險,在有機水稻市場行情好的時侯,還存在農戶集體違約的風險[9]。

(2)“有機農業專業合作社”模式的劣勢。 戴莊村合作社是農村社區型的集體經濟組織,目前在政府扶持下發展勢頭良好,對政府扶持力度依賴較大,通過對農戶訪談發現,大部分合作社社員的主人翁意識比較薄弱,基本全部寄希望于政府給予補貼并幫忙銷售,缺乏主動開拓市場的意識,給合作社的銷售造成了一定的壓力。合作社制度成本較高,包括監督田間管理、產品質量考核以及事后機會主義行為等問題,當今農業發展講究規模經濟、專業化,小規模的依靠政府扶持的農業合作社難以適應激烈的市場競爭[10]。

2.2.1.3 發展機遇分析 隨著人們對食品安全的關注,吃得健康成為頭等大事。人們開始追求有機食品,持有機理念的人越來越多,國內有機食品市場處于快速發展階段。隨著高消費群體的擴大,有機農業的發展前景廣闊。由于有機產品的利潤空間大,寶應縣湖西島有機農場有限公司發展前景良好。戴莊村有機農產品逐漸為廣大消費者所接受,漸漸形成固定的客戶群,在周邊有機農產品市場占有一定的份額,有機農產品市場發展前景良好。

2.2.1.4 發展挑戰分析 目前國內有機食品市場不夠規范,有機食品市場魚龍混雜,有機食品銷售存在著“信任危機”,消費者對有機食品持懷疑態度,嚴重影響了有機食品市場的健康發展。國外有機食品高調進入中國,迅速占領中國有機食品高端市場,使中國有機食品市場競爭格外激烈。

(1)寶應縣湖西島有機農場有限公司發展挑戰分析。 農場的有機農產品生產成本高、產量低,基本依靠外部投入品進行有機種植,有機稻米的生產技術水平需進一步提高。目前公司發展面臨的最主要問題是有機稻米銷售問題,銷售成本高,銷售渠道少。因為南北方水稻口感存在差異,尚未形成一定的品牌效應等問題,公司有機稻米在北方的市場認可度低,市場開拓遇到一定困難。

(2)戴莊村有機農業專業合作社發展挑戰分析。 合作社發展缺乏資金,大部分靠財政支持。近幾年,由于加工廠的貸款問題及用電成本太高,團購單位沒有及時付款等問題,造成合作社資金回籠較慢。由于缺乏資金,部分田塊基礎設施建設不健全,限制了有機農業的規?;M程。隨著有機種植規模的擴大,產量的提高,目前稻米銷售方面存在沒有足夠的營銷人員、沒有找到長期合作伙伴等問題,如何實現有機農產品的優質優價銷售至關重要。

2.2.2 發展道路不同 寶應縣是在政府主導下,通過引進外來資本發展有機農業,解決了有機農業長期發展需要強有力的資金保障問題。寶應縣尚缺乏精通有機農業知識的專業科研人員,科技支撐力度較為薄弱。戴莊村是在基層黨支部領導下,與合作社共建進行有機農業種養經營活動,戴莊村有機農業的迅速發展得益于農業科技專家趙亞夫以及鎮江農科所強有力的科技支撐,科技人員通過學習日本經驗并結合戴莊實踐,形成了一整套有機種養標準體系,建立了村的有機農業生態循環系統,既節省了生產資料投入成本,又提高了生產效率。

2.2.3 發展階段不同 寶應縣有機農業發展尚處于形成期,有機種養生產仍需要大量的外部投入品,目前尚沒有專業的有機產品加工廠,有機農產品仍處于市場開發階段。由于銷售的主體渠道不同,寶應縣的有機農產品取得了4國有機認證,便于走向有機農產品大市場。戴莊村有機農業的發展處于成長期,目前戴莊村有機農業發展已經形成完整的生產、加工、流通、銷售產業鏈,產業規模呈不斷上升趨勢,戴莊村有機農產品在當地及周邊地區具有一定的市場占有率、品牌知名度。由于目前主要銷售渠道是團購,暫時沒有申請國外有機認證的計劃。

2.3 推廣價值

寶應縣湖西島有機農場有限公司實力雄厚,經營規模較大,便于進行有機農業專業化、標準化、規?;a,可以提高有機農業生產經營效率,從而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通過采用“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產業化經營組織模式,公司提供資金保障并開拓銷售渠道,合作社組織農戶進行標準化生產,農戶為合作社打工,三方各取所需。若地方可以引進工商資本發展有機農業,這種模式值得推廣,但是要滿足2個基本條件:一是土地易于流轉;二是有強有力的龍頭企業進行運作。戴莊村模式是依靠基層黨組織成立專業合作社發展有機農業,通過搞試點示范并輻射帶動,逐步將發展有機農業推進到整村,進而推廣到周圍村落?;鶎狱h組織領導下的合作社在資源整合的基礎上,農戶作為合作社的中堅力量,成了最大受益者。戴莊村通過發展有機農業“以農富農”,促進農民增收、農業發展,是新農村建設的一項創新舉措,戴莊村的創新型合作思路有著很高的推廣價值、很低的推廣門檻,在沒有大資本進駐的地方,“戴莊模式”是一種適宜推廣的有機農業發展方式。

3 結論

目前寶應縣、句容市兩地有機農業發展皆面臨缺乏強有力的政策扶持、發展資金匱乏、市場開拓遭遇困難、消費者對有機農產品品牌缺乏辨識度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筆者提出以下對策。

3.1 加大扶持力度

國內的有機農產品市場尚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政府應對其進行必要的扶持、引導。政府應重點扶持有機生產基地基礎設施建設、技術研發、產品認證、市場開發等,為有機農業產業發展提供寬松的政策環境。政府對有機生產經營者進行適當的補貼,減輕生產者的成本與市場壓力,確保生產者的利益,提高生產者積極性。要重點對有機生產企業采用全程跟蹤、不定期抽查的方式,隨時對有機生產基地的生態環境、農事記錄、生產資料投入、收獲、貯藏、銷售等環節進行監督,嚴格保障有機農產品質量安全,對不符合有機農產品標準的操作行為要加大處罰力度,做到真正意義上的有機種養。

3.2 拓寬有機農產品銷售渠道

有機農業的定位是高端消費者市場,通過進入高檔社區、高檔商品超市等方式,采用“高端農產品+高端消費者”的銷售模式,在高檔小區做宣傳促銷、銷售有機大米的同時,附贈公司有機種養全過程的碟片等方式,宣傳有機生活理念,從而獲得高端消費者的信任。兩地應積極面向全國廣泛尋求合作伙伴,加速建立覆蓋全國的品牌營銷網絡,多渠道銷售有機農產品。除了傳統的銷售方式外,應與時俱進利用電商平臺實施有機農產品的網絡銷售。

3.3 增強宣傳推廣力度

加大宣傳力度,增強政策制定者對發展有機農業重要性的認識。有機生產經營企業或合作社要加強與媒體合作,宣傳有機生活理念,增強消費者對有機農產品的消費信心。除此之外,有機生產企業還要積極參與國內外舉辦的有機農產品博覽會、推介會、招商會等有機農產品展銷推介活動,樹立地域有機農產品的品牌形象,擴大市場影響力。要不斷完善有機農業生產管理模式,兼顧有機農業投入經營主體、農戶雙方的利益,建立有機農產品銷售誠信機制,使有機生產管理規范化,確保有機產品質量。區域有機農業發展的一般路線見圖3,即以“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戶”的產業化經營組織模式為核心,在政策支持、資本投入、科技支撐、社會宣傳下,共同推進區域有機農業產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杜相革. 有機農業在中國[M]. 北京: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21.

[2]張新民. 中國有機農產品市場發展研究[M]. 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1:119.

[3]胥愛貴,諸紀錄,祝保平,等. 努力探索農村雙層經營統與分的最佳結合點——關于句容市戴莊有機農業專業合作社的調研報告[J]. 江蘇農村經濟,2013(5):24-28.

[4]陳秋紅. 社區主導型草地共管模式:成效與機制——基于社會資本視角的分析[J]. 中國農村經濟,2011(5):61-71.

[5]徐金海.“公司+農戶”經營組織的制度缺陷及其改進思路[J]. 農業經濟,2002(12):34-37.

[6]李玉忠. 農業產業化中“公司+中介組織+農戶”經營模式探析[J]. 北京農業,2006(12):1-2.

[7]韓國明,王 勃.“支部+合作社”模式推廣的政策效果分析[J]. 安徽農業科學,2010,38(29):16597-16599,16601.

[8]高海清. 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績效分析[J]. 人民論壇,2010(26):160-161.

[9]李顯軍. 中國綠色食品產業化發展研究[D]. 北京:中國農業大學,2005.

[10]羅必良.合約的不穩定與合約治理——以廣東東進農牧股份有限公司的土地承租為例[M]//張曙光. 中國制度變遷的案例研究:土地卷. 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10:221-248.

猜你喜歡
有機農業發展模式SWOT分析
中國有機農業現存問題及發展對策
高職院校創客文化的發展模式
韓國高校校企合作模式新發展
中國農業需避免落入產業化陷阱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