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形勢下美術欣賞課的“多維”教學理念研究

2015-08-15 00:54路春嬌
科技視界 2015年15期
關鍵詞:多維藝術美欣賞課

路春嬌

(石家莊鐵道大學建筑與藝術學院,河北 石家莊050043)

新形勢下,美術欣賞課的開設是為了對廣大學生進行美的教育,即美育。其目的是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使其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和審美情趣,幫助學生懂得什么是美、如何欣賞美、如何創造美,使學生們能夠充分獲得美的享受,受到美的熏陶,按照美的規律塑造自己,改造世界。因此,美術欣賞課在教學上,對中學生所執行的應是深層次、寬范圍的美育職責,即是“多維美”的教育。也就是在對學生進行藝術美教育的同時,將藝術上的美和規律與現實生活相結合,激發、培養學生對人性美、自然美、社會美的理解、追求,喚起學生對自身、自然及社會的熱愛之心,從而達到塑造自己、改造世界的目的。

1 美術欣賞課對學生所進行的藝術美教育

藝術美教育主要指美術欣賞課中教師關于藝術理念、審美知識等的傳授。對其可主要從以下兩方面來把握。

1.1 藝術的含義

美術欣賞的對象是藝術。藝術美是一種“高級生命體”,對其的解讀并非易事,對于平時對藝術了解甚少的廣大中學生來說更是如此。由此,貫穿欣賞課全過程的教學重點之一就是讓學生對藝術有一個盡可能深刻的理解,這是欣賞課教學的一條主脈。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明白藝術是人類的一種精神產品,是人類用心靈來體驗、觀察世界的一種方式。而其中理解藝術的最重要一點即是:藝術的價值并非在于精確地摹寫事物的表象,而在于表現出事物的本質以及傳達出創作者對事物的看法和主觀情感。當然,學生對藝術的理解要有一個漸進的過程,而欣賞課教學恰恰可以通過對藝術作品直觀賞析的方式使學生對藝術的理解逐漸由淺入深。

1.2 欣賞的關鍵性

美術欣賞是一個觀察、體驗、品味藝術作品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人們進行感受、體驗、分析、判斷,從而獲得審美享受以及一定的美學知識,從而達到對藝術較為深刻的理解。作為欣賞課,教會學生如何欣賞尤為關鍵。如果說對藝術的理解是貫穿欣賞課教學的一條橫脈的話,那么,欣賞就是縱脈,而藝術作品則是二者的媒介。作為教師,應盡可能采取多種教學方法(啟發法、討論法等)挖掘出他們的審美潛力,教會他們如何欣賞。英國的藝術家和批評家艾瑞克·牛頓曾形象地將藝術品比作一層層剝開的洋蔥,表皮層是“再現層”,表皮的下一層為“詮釋層”,再往里一層稱為“審美層”。這樣的說法之于學生而言是通俗易懂的。拿繪畫作品為例:“表皮層”上,欣賞者看到的是畫面直觀傳達給他們的內容,即畫的是什么。是人物、場景還是一些抽象的符號。透過表皮至“詮釋層”就是對作品進一步的分解、消化過程。如對作品的構圖、點、線、面、色彩、筆觸等形式因素及美感因素的分析、理解等。最后進入綜合審美階段。即綜合前面的一、二兩個過程,結合藝術家及其創作背景,對作品的整體意境、情感的傳達上進行綜合審美,從而獲得美感享受。這個過程是欣賞主體與客體互相融合、產生情感共鳴的過程。

2 美術欣賞課對學生所進行的現實美(生活美)的教育

這里的“現實美的教育”是對欣賞課的深化與拓寬部分,即是對藝術欣賞教育的深化與升華,其也是美育的一個重要方面。人是藝術美的主體,卻是現實美(生活美)的核心,生活美是人類審美創造的主要對象,也是人類審美創造的必然歸宿。人們創造美,最終是為了造就全面發展的完美的人、創造盡善盡美的生活。正是由于這種不懈地創造和追求,人類才得以不斷前進,生活才得以日趨完美。因此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藝術美教育的過程中,應逐漸提煉出一些美的因素、形式、規律等與實際生活相結合,把欣賞課的教學意義向寬延展,向深挖掘。

現實美教育與藝術美教育關系密切。從根源上來講,藝術美雖是高于生活美的,但它卻來源于人類的現實生活,即人們常說的“藝術來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藝術家從現實生活中以獨道的眼光挖掘出美好的事物或現象來進行創造。盡管藝術品中也有對丑的批露,但最終的目的卻都是為了表達人類心靈深處對真、善、美的渴望與贊嘆。欣賞課中,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基本的藝術教育的同時,應注重將處于“象牙塔”高雅藝術情境中的學生拉回到現實生活中去,培養他們尋求美、發現美、創造美的能力;讓學生擁有一雙感知美的眼睛,用審美的眼光挖掘現存環境中的一切美好事物,從而喚起他們對生活的熱愛。這樣,學生對美的理解及審美活動就處于了生活→藝術→生活的良性循環之中。其中藝術回歸生活這一環節應得到足夠重視,而最終的美好目的就是讓學生將來在社會中能夠在改造自身的同時,擁有改造、創造美好世界的能力。因此,教師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應將由藝術回歸生活這一環節在欣賞課中開發出別樣的天地。

2.1對學生自身心靈的凈化——人性美的教育

莎士比亞曾說“造物主給你美貌,也給你美好的德性,沒有德性的美貌,是轉瞬即逝的;但是因為在你的美貌之中,有一顆美好的靈魂,所以你的美貌是永存的?!盵1]也就是說心靈美是本質。因此欣賞課教學有必要啟發學生對人性美的理解,陶冶他們的情操,使其樹立起正確、健康的審美標準和端正的行為規范,在凈化心靈、改造自身的基礎上為以后步入社會更好地改造、創造世界奠定主觀基礎。例如:在欣賞油畫作品《蒙娜麗莎》時,畫中的婦人并非美若天仙,但卻有一種獨特的魅力打動了世人,那是發自她本性的慈愛與善良;再如米勒的《拾穗者》。畫中幾位低頭彎腰的農村婦女肢體粗大,形象笨重,面部模糊不清。畫家并沒有表現人物的外在美,但打動人心的是她們純樸、善良、勤勞的美德。這恰恰是藝術家對真、善、美的弘揚。作為教師更應將這部分內容與實際生活中的精神文明等相聯系,對學生進行引導。

2.2 激發學生對自然、社會中“美”的探尋與熱愛之心

對于廣大中學生而言,他們與藝術的接觸并不多,其思維往往具有邏輯性,推理性較強,而感性思維則相對比較薄弱。許多學生對自然、社會中的美反應比較麻木??梢?,在對學生集中精力進行“智”的教育的同時,美的教育相對來說是很欠缺的。羅丹曾說過,“美是到處都有的。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盵2]作為新世紀的青少年應該對生活充滿強烈的感知力與熱愛之情,心存一顆對生活無比熱愛的心,是其步入生活、改造生活、創造新生活的源動力。因此,教師對美術欣賞的內容應盡量尋找藝術與現實生活的契合點,激發學生的審美積極性,將學生從被動地欣賞變為主動地審美,積極發現藝術美的同時,將藝術美與生活美巧妙結合,啟發學生對自然、社會中美的探知欲與熱愛之心,從而達到良好的美育效果。例如:法國19世紀抒情風景畫家柯羅的油畫作品《茂特芳丹的回憶》。其畫面無限風光,令人遐想不已,展現了畫家柯羅對大自然的探求與熱愛之心。他被茂特芳丹的美景所深深地打動,久久不能忘懷,于是最終將其以繪畫的形式再創造出來。諸如茂特芳丹的自然美景在我們周圍也廣泛存在著,如漁江唱晚、紅楓如火、落霞孤鶩、秋水長天、鄉間飲煙裊裊、小河流水潺潺……更不用提那黃山的奇峰,九寨的碧水。這些正是自然之美。只要用心感受,我們就會有所發現。再如關仝的《關山行旅圖》、郭熙的《早春圖》等,在欣賞的同時“可以將審美的內容深化和拓寬,與現實相接,這樣慢慢地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教育,激發他們對自然美的探求與熱愛。擁有了探求與熱愛之心,才會有進一步的投入與改造、創造的熱情?!盵3]

總之,藝術美與人性美、自然美、社會美的教育應在欣賞課教學過程中有機結合在一起。注意教學中美育寬度的同時,又應對其中的主要精神進行深入挖掘,從而真正地發揮出中學美術欣賞課對學生所進行的“多維美”的教育功能,讓學生帶著對人生、自然、社會的熱愛踏入到現實生活之中,美化自身的同時,實現著對世界的美的認識、改造和創造。

[1]莎士比亞.莎士比亞全集[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8:329.

[2]傅雷譯.羅丹藝術論[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78:62.

[3]陸一帆.審美心理[M].海南:海南人民出版社,1987:23.

猜你喜歡
多維藝術美欣賞課
海報設計中的自然美與藝術美
解開美術欣賞課的繩索
高職院校音樂欣賞課之我見
自然美與藝術美的關系探析
程序設計類課程多維評價方法探索
淺析小學語文教學的藝術美
引多維思考創靈動歷史課堂
淺論“點、線、面”多維觀察策略在開放性游戲中的運用
初中音樂欣賞課“劃唱律動”教學的應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