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失眠癥古今醫案辨證論治規律研究

2015-08-20 19:56馬鳳麗楊勝林熊洪艷秦竹
云南中醫中藥雜志 2015年2期
關鍵詞:醫案辨證論治失眠

馬鳳麗+楊勝林+熊洪艷+秦竹

摘要:通過查閱《名醫類案》、《續名醫類案》、《二續名醫類案》等明清及近現代醫案著作150多部,按照收錄標準共收集有價值的失眠醫案282例,對其所用藥物、辨證分型以及常見方證進行總結,希冀為臨床醫家在辨證施治和處方用藥方面提供指導依據,進而提高中醫藥對失眠癥的診療效果。

關鍵詞:失眠;醫案;辨證論治;組方用藥

中圖分類號:R256. 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 - 2349( 2015 )02 - 0007 - 04

失眠[1]是由于情志、飲食內傷,病后及年邁,稟賦不足,心虛膽怯等病兇,引起心神失養或心神不安,從而導致經常不能獲得正常睡眠為特征的一類病證。主要表現為睡眠時間、深度的不足以及不能消除疲勞、恢復體力與精力,輕者入睡閑難,或寐而不酣,時寐時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則徹夜不寐。而在古代中醫文獻中,并無“失眠”病名出現,古人常常把與睡眠障礙相關的病證稱為不寐、目不瞑、不得眠、不得臥、不得睡等。近現代醫書中有尊崇傳統醫學之習者多用“不寐”;也有沿用現代醫學之稱謂者多用“失眠”。為了再現古代醫家治療失眠癥的經驗,客觀、全面地反映他們辨證論治、遣方用藥規律,本研究通過查閱《名醫類案》、《續名醫類案》、《二續名醫類案》等明清及近現代醫案著作150多部,按照收錄標準共收集有價值的失眠醫案282例,對其所用藥物、辨證分型以及常見方證進行總結,希冀為臨床醫家在辨證施治和處方用藥方面提供指導依據,進而提高中醫藥對失眠癥的診療效果。1 研究方法1. 1 資料收集和篩選 首先通過超星圖書館以“醫案”、“驗案”、“臨床經驗”為檢索詞進行檢索,然后根據所列出的書目查閱其目錄,找到與“失眠”、“不寐”相關醫案,摘錄所需要的醫案信息,并詳細記錄證型分類、方藥加減變化和文獻出處、所屬醫家、出版社及出版日期等內容,共收集醫案282例,涉及150多部醫籍。1.2收錄范圍本研究主要整理明清以來巾醫治療失眠癥的醫案文獻,收集范同主要涉及到古今醫家的著作,包括論著、醫案、醫論、醫話、綜合性醫l5、類書、方書、專書等。1.3收錄標準1.3.1 納入和排除標準 (1)參考周仲英主編的《中醫內科學》(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國家級規劃教材),凡是目錄中以“失眠”、“不寐”為病名診斷的醫案;(2)主訴為“目不瞑”、“不得眠”、“不得臥”、“不得睡”等癥狀描述,且有明確的辨證分型,或病因病機、治法、處方用藥敘述清楚的醫案;(3)有多次診療記錄的醫案,僅收錄與失眠癥治療有關的診案,其余斟酌刪除;(4)內容均以原文記載為準,儀收集療效確切的案例,不收集無效案例或者死案;(5)醫案敘述不完整,如只有治法而無方藥的、或者沒有明確辨證分型的、或者病因病機治法交代不清楚的醫案不予收錄;(6)以運動、食療、針灸、心理等為主要治療方法的不予收錄;(7)帶有傳說、神話、迷信性質或用其他非中醫療法的醫案不予收錄。1.3.2辨證分型標準 以原書醫家所敘述為主要辨證分型依據,證型不明確的根據治法和方藥以《中醫內科學》的辨證分型作為參照標準。若在同一醫案中,同時出現多種證型(如心腎不交型伴膽郁痰擾型或肝陽上亢型等)者,把該醫案歸人到治法或方藥占主導地位的證型中。1.3.3 中醫、中藥術語規范化處理主要參考《中醫藥常用名詞術語詞典》[2]、《中藥學》[3]、《中藥大辭典》[4]、《中醫方劑大辭典》[5]等。1.4數據資料處理 運用關系型數據庫MicrosoftAccess 2010系統軟件,將所輯錄的醫案按朝代、醫家、出處、證型、處方(或治法、治則)、藥物等分類整理,分析古今醫家對失眠癥的辨證論治規律,并歸納出常見證型及常用方藥之間的對應關系。2結果2.1 常見證型統計通過收集整理282例醫案,其中宋金元至明清醫案165例,近現代醫案117例。實證94例,虛證112例,虛實夾雜證76例,共涉及15類證型,每類證型例數按高低排序,具體結果見表1。其中與心有關的病證有87例,與肝有關的病證69例,與腎有關的病證有55例與膽有關的病證42例,與脾有關的病證有40例,與胃有關的病證有33例,與肺有關的疾病8例。心肝同病52例,心腎同病29例,心膽同病27例,心脾同病23例,肝腎同病26例,肝膽同病8例,肝脾同病5例,膽胃同病17例,肺胃同病3例,肝肺同病3例。另外,尚有心肝腎同病、肝膽胃同病、心肝肺同病等多臟腑同病者多達10例。2.2常用藥物統計主要用到的藥物共計76種,其中超過10次以上的藥物有45種,其他藥物21種,按照頻次由高到低依次如表2。3討論

醫案歷來是中醫學者學習和研究的重要內容,它不僅記載了各個臨床醫家辨證論治、遣方用藥的過程,而且也反應了不同時代、不同地域、不同醫家的學術思想和用藥規律。因此,清代醫家周學海曾說:“宋以后醫書,唯醫案最好看……每部醫案中,必有一生最得力處,潛心研究,最能汲取眾家之所長?!苯軐W大師章太炎先生也指出:“中醫之成績,醫案最著。欲求前人之經驗心得,醫案最有線索可尋,循此鉆研,事半功倍?!庇纱丝梢?,醫案可視作“臨床診療之鐵鏡”,為后世醫家所蒙求[6],本研究通過整理古今醫家治療失眠癥(不寐)的醫案,對其辨證分型、組方用藥規律進行分析討論如下。3.1 失眠癥的證型 失眠癥臨床辨證大致可分為虛證、實證及虛實夾雜證三類。虛證,多屬心腎兩虛、心脾兩虛、心膽氣虛、心肝血虛以及陰血虧虛、氣血不足等證;實證,多屬心火亢盛、肝陽上亢、膽胃不和、痰火上擾、水濕內停、氣滯血瘀等證;虛實夾雜證多見于心火亢盛,腎水不足;肝郁化火,陰血不足;肝腎虧虛,肝風內動;陰液虧虛,痰熱阻滯以及肝郁脾虛等證。3.2失眠癥的病因病機及病位有關失眠癥的病因很多,但以情志失調、飲食不節、勞逸過度、久病體虛等內傷病岡居多,進而引起心、肝、膽、脾、胃、腎的氣血失和,陰陽失調,致陽不入陰而發病。其基本病機以心血虧虛、心虛膽怯、脾氣不足、腎陰虧虛進而導致心失所養,或者由心火亢盛、肝郁化火、痰熱上擾、水濕內停、胃失和降進而導致心神不安兩方面為主。失眠癥的主要病位在心。由于中醫認為心主神明,心神失養,神不守舍而失眠,但是與肝、膽、脾、胃、肺、腎的陰陽氣血失調也有一定的關系。因此,清代醫家馮兆張[7]在《馮氏錦囊秘錄》中早有論述:“夫膽為清靜之府,與肝為運,以腎為源,當其陰陽和則開合得所,動靜合宜,晝得干動之功,夜得坤靜之義。若有濁氣,如火如痰者擾之,則不眠,無清氣,若天若日者,舉之則多眠,更有肺金魄弱,肝魂無制,寐中而覺神魂飛揚者,更有肝受實邪,疏泄用事,不能斂納,而致魂歸于肝者,更有心陰虛而不能寐者,更有胃不和而臥不安者,更有腎神下竭,心火上炎,而煩躁不安者,以脈條分,焉有不中病情者乎?!?.3 失眠癥的治法與方藥歷代醫家對于失眠癥的治療根據具體辨證,以補虛瀉實為主,同時兼以調整臟腑陰陽、氣血精津,輔以安神定志之法。實證宜瀉其有余,如清熱瀉火,疏肝解郁,燥濕化痰,消導和中,行氣活血等;虛證宜補其不足,如補血養心,益氣健脾,滋補肝腎,交通心腎等。實證日久,氣血耗傷,亦可轉為虛證,虛實夾雜者,治官居攻補兼施。涉及到的治法有20多種:益氣養血,補心安神;清心養肝,鎮心安神;滋陰降火,鎮心安神;育陰潛陽,調補心腎;益氣化痰,養心安神;理氣化痰和胃,重鎮寧心安神;清膽和胃,鎮心安神;平肝潛陽,鎮心安神;柔肝肅肺,安養心神;熄風和陽,安神定志;潛陽育陰,柔肝清肺;柔肝肅肺,養心安神;溫膽和胃,清肺安神等。

猜你喜歡
醫案辨證論治失眠
以關節炎為首發癥狀的結節病1例
類風濕關節炎并寰樞關節脫位死亡1例并文獻復習
冠心病從腎論治研究
帥燾運用加味酸棗仁湯治療失眠150例臨床觀察
肌肉骨骼超聲在類風濕關節炎膝關節病變中醫辨證中的應用價值
中藥治療排卵障礙性不孕癥78例臨床療效分析
住院老年患者失眠原因分析及護理干預
產后風濕病辨治心得
譚波診治腦中風恢復期驗案2則
奇癥醫案兩則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