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堂發:網絡話題的“生活化”和“政治化”特質凸顯

2015-09-10 07:22陳堂發
人民論壇 2015年37期
關鍵詞:網民輿論生活化

陳堂發

為了追求輿論共鳴或社會共享價值,“政治化”處理成為輿論擴散的經常性策略,將事件歸因于體制問題,貼上政治意識形態標簽,輿論擴散的廣度、強度就成倍增加。

互聯網作為社會的功能性結構要素,它在帶來經濟、文化與社會生活方式顯性變化的同時,更重要的是對政治生活領域產生隱性而深刻的影響。作為政治生活體系的核心構成部分,政治意識形態的涵養環境、生成邏輯、存在方式、擴散路徑、宣教效果等都迥異于傳統媒體環境下的既有表現形式與特征。

網絡意識形態呈現“生活化”和“政治化”特質

在傳統媒體時代,社會成員對于政治意識(如政治心理、政治理論)、政治價值觀(如民主、自由、公平)與政治理想(如福利、安全、效率、正義)的認知、涵化更多地依賴組織渠道、擴散渠道嚴密的“儀式化”方式。政治意識形態更多地是被政治家和政治精英在封閉的話語體系中設計、討論和倡導,它俯視普通民眾的日常生活,成為一件不可觸及的玻璃罩中的神圣藝術品。內容自生——用戶自我中心的自媒體社會化、大眾化使用,則徹底消解了傳統媒體環境下的“儀式效應”,改變了社會成員接受信息、觀點的通道,自媒體以私人體驗特性及生活化方式融入政治意識形態的運行。在很大程度上,政治意識形態問題已經生活化,或者說,生活范疇與政治范疇之間的界限由于自媒體輿論場所具有的轉換功能而變得模糊。

當前網絡輿論關注的事件類型有明顯的特征,官員腐敗和政府管理為最主要關注對象,與民生和民眾切身利益相關的社會事件為次,其他事件為少數。而城市改造、房屋拆遷、城鎮建設、占用土地、下崗失業、社會保障、社會治安與管理、政府職能轉變、黨風廉政建設等問題,使得各種社會矛盾叢生,利益沖突顯著,非政治意識形態的日常生活問題發酵為政治意識形態問題。網絡在使個體沖突社會化、個人遭遇問題公共化方面具有更強的優勢和效果,網絡輿情傾向于將更多不和諧的非政治化的社會問題作政治化處理,以此凸顯問題本身的重要性程度。如有些個體沖突事件、環境維權事件、刑事傷害案件、偶發性事件等,系社會性權益糾紛或非人為因素所致,事件本身原本有著自己發生與消退邏輯,但為了追求輿論共鳴或社會共享價值,“政治化”處理成為輿論擴散的經常性策略,將事件歸因于體制問題,貼上政治意識形態標簽,輿論擴散的廣度、強度就成倍增加。

意見領袖對政治問題的解讀屈從于網民“生活化”趣味

傳統媒體的意見領袖由媒體選擇,其專業性的表達意見對于受眾而言具有不容置疑的權威性。網絡空間身份平等的虛擬性使得傳統媒體的意見領袖弱化了權威性身份,他們的表達被網民的需求推動而非主動引導輿論,意見領袖的顯著作用更多表現為順應網民的喜好。為擺脫“沉默的螺旋”局面,意見領袖傾向于采取一種新的策略,即在醞釀與把控網絡輿論話題方面以“生活化”趣味重新“認識”、“描述”、“評估”正面歷史人物,開掘歷史英雄人物、領袖人物、爭議人物等的個人生活與私人道德因素,以此滿足網民的口味。如對劉胡蘭、雷鋒等英雄人物進行所謂“生活化”的重新認識,置疑或否定其政治符號價值。

與此密切相關的另一面是,主導網絡輿論場話語權的知識權貴與社會精英的個人見解、學術觀點,通過交叉延伸的微信朋友圈成為大眾化談資,構成政治意識形態問題生活化的重要途徑。在崇拜權威作為傳統文化底色的國家,知識精英的言說方式、立場對意識形態的大眾化傳播與民眾的認同程度有著決定性影響。有些學者的創新思維以“反常規”為價值取向,對已經形成定論的共識提出相反觀點,追求“一論驚座”的表達效果。這些“有材料、有見解”的學術觀點或生活回憶錄,借助個人生活體驗感強的自媒體通道,從少有人問津的、冷僻的學術話題轉譯為通俗化的生活談資,契合了民眾的日常生活軌跡,滿足了“求新求異”的社會心理需求。學術發表與大眾話題的勾連,為政治意識形態問題有效引導帶來了更復雜的因素。

在“存在即須透明”的新媒體輿論場里,更為重要的是順勢而為,對于歷史熱點話題與敏感問題,在不影響共產黨執政合法性及四項基本原則的前提下,官方輿論場對民間輿論場應該采取積極回應措施;對已經作出的非理性認識與結論作重新解釋與反思,汲取民間網絡輿情中合理的認知因素;對被歪曲的歷史事實表達及時予以澄清,在不泄露國家秘密利益的情況下客觀呈現歷史事件真相。面臨網民知識文化水準與認識判斷能力已經顯著提高的事實,“一面之辭”、“猶抱琵琶半遮面”的說服方式必然產生事倍功半的結果。在學者的理論研究成果逐漸被大眾化、通俗化使用的網絡輿論場中,任何逆勢而為的處理手段只會更弱化政治意識形態引導工作的有效性。

輿論主管部門應該培養“索引”意識

網絡輿論場中具體政治意識形態問題的認同危機,在現實生活中都有著相對應的觸發機制,“索引”這個觸發機制,才能有效化解認同危機。而目前各級輿論主管部門缺乏這樣的意識,將抓意識形態工作當作純粹孤立的問題處理,就事論事,僅僅在強調或重視意識形態宣傳與引導工作重要性上做文章。如常見的工作思維體現為:加強領導,落實責任;經常分析研判意識形態領域的新情況新動向,及時有效地加以應對,防范和處理好意識形態領域的各種矛盾問題;搞好引導,明辨是非;對重大政治原則和大是大非問題,支持什么、反對什么,必須旗幟鮮明、態度堅定;堅守陣地,強化管理;堅持誰主管誰負責和屬地管理原則,加強宣傳文化陣地管理,不斷完善和有效落實管理制度,從源頭截斷錯誤思潮和言論的傳播渠道等。這些認識及表述本身沒有問題,關鍵在于如何使得網絡環境下的政治意識形態工作具有實際的可操作性,產生應有的效果。

對于可以索引出權力不作為或亂作為成為“誘因”的意識形態認同危機,注重以常態化思維識別、把控人為事件與利益沖突在網絡場的呈現與演變,及時主動地提供有助于說服網民的客觀、真實與有效信息。力戒輿論已經演化為敏感的政治意識形態問題之后再簡單地施以行政干預,因為民眾生活中可以感受到任何公權力主體的合意行為本身才是強化政治意識形態認同的源泉。特別需要強調不應該以抵制網絡輿論批評為前提,將針對黨政具體活動或具體事實的有根據的批評言論,針對黨政領導具體個人的非惡意攻擊性言論,針對違背民眾顯著利益的重大決策失誤的批評性言論,以政治敏感性為由加以拒絕。個人失誤、具體事件并不代表各級黨委或政府總體形象,不會影響全局穩定。網民參政、網絡問政已經成為當今政治生態中的亮點,只要網絡批評言論本著對被批評當事人負責、對事實負責的精神,就能強化政治意識形態的安全。

責編/張夏夢 ? 美編/李祥峰

猜你喜歡
網民輿論生活化
初中數學生活化教學策略研究
做自己的支配者
美國在輿論重壓下﹃援助印度﹄
“臺獨聯署”被島內網民嘲
作文生活化教學指導策略
“則”與“擇”:指向生活化學習的幼兒園數學活動實施的原則與選擇
生活化美術教學的課程設置及實踐應用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輿論
有感“網民節”
2.9億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