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出“孤兒根性”的藩籬

2015-10-21 16:59房國錚
作家·下半月 2015年11期
關鍵詞:精神分析

房國錚

摘要 短篇小說《伊豆的舞女》是川端康成的成名之作,作品中主人公的內心世界細膩而飽滿,具有非常高的心理分析價值。本文運用西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論中的人格結構理論和自我防御機制對主人公的“自我”、“本我”和“超我”進行分析,揭示出主人公復雜、矛盾的內心世界,及其最終走出“孤兒根性”的心路歷程。

關鍵詞:《伊豆的舞女》 精神分析 孤兒根性

《伊豆的舞女》是一部自傳體小說。川端康成將自己青年時期對伊豆的鐘愛、自身的孤兒根性、對愛的感恩和人道主義精神都投射到主人公身上,使作品中主人公的內心世界細膩而飽滿,具有非常高的心理分析價值。因此,本文運用西方弗洛伊德的人格結構理論對主人公的“自我”、“本我”和“超我”進行分析,從而揭示其獨特的內心世界及其走出“孤兒根性”的心路歷程。

一 對現實的逃避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論的核心即人格結構理論,它將人格結構分為“本我”、“自我”和“超我”?!氨疚摇贝砣俗畋拘缘目释?,是最真實的部分。欲是其表現,愛是其升華?!氨疚摇弊裱翱鞓吩瓌t”,“趨利避害”,自身的渴望一旦實現便會給人帶來快樂的感覺?!俺摇贝淼赖?,以“至善”為原則,來自于社會準則、教育、父母、朋友的影響。當人自認在行“善”時,“超我”會令其自信和自豪,做“惡”時,“超我”即會使其后悔、內疚和進行反省?!白晕摇贝憩F實,它小心地協調著“本我”、“超我”和現實環境,遵循“現實原則”。此三者若平衡協調,“自我”會快樂、自信;若失衡,“自我”就會抑郁、悲觀。因此,為了減輕自身的負面情緒,“自我”常通過啟用防御機制來消減內心的焦慮與憂郁,進而維持心理平衡。

作品中的主人公“我”和川端康成一樣是孤兒出身,性格憂郁,又飽受現實生活之困,所以精神上矛盾扭曲。同時,在寄宿學校中因為孤兒身份也產生了扭曲的人際關系而難以適從。此時,內心的渴望無法在現實生活中通過自身努力獲得,只能通過別人的救濟和承受他人的恩惠而實現,這必然會影響到“我”在人際關系中的平等地位。感恩與憤懣、自卑與自傲的矛盾之情糾結于心,在“我”的內心深處始終無法消除,這是一種微妙而矛盾的心態。所以在生活中受到煎熬的“我”則更希望回歸到幼年的時光。當主人公的“自我”在悲慘的往事和生活的困頓中無法滿足“本我”的欲求,怨憤又受到“超我”的譴責而內疚時,其人格結構即處于失衡狀態,此時“自我”便啟動逃避的防御機制來排解內心的苦悶,于是“我”便帶著自我否定和抑郁的心情踏上了伊豆之旅。

在登山途中,“我”身后“陣雨已經把茂密的杉樹林籠罩成白花花的一片,以驚人的速度從山腳下向我追來”,暗示“我”的心理受到現實的逼迫,內心抑郁而壓抑。雖然雨以驚人的速度促使著“我”快速逃離,但“遠處原始森林和深邃幽谷的秋色……有一個期望催我匆忙趕路”。這是對心靈寧靜之所的向往,也是“我”對內心渴望的向往。那“道路變得彎彎曲曲,眼看著就要到天城山的山頂了”,此處彎曲的道路不由使人聯想到武陵人誤入桃花源時那狹窄的入口,而“天城山的山頂”則是通往桃花源洞口的那抹隱約的光亮。這些都隱喻著主人公即將到達“心靈的桃花源”。到了山頂,“我呼了一口氣,同時站在茶館門口呆住了。因為我的心愿已經圓滿地達到,那伙巡回藝人正在那里休息?!痹谶@里,“我”之所以感到心愿達成,是因為巡回藝人具有一種家庭關系:四十歲的母親,忠厚孝順的兒子和媳婦,以及純美的女兒。而這種完美的家庭形式是“我”內心最深的渴求?,F實中疲憊抑郁的“我”,渴望著像幼時一樣得到家的溫暖和愛的撫慰,于是便不由自主地被他們吸引并追隨他們的腳步而來,實現與他們一路同行的愿望。這正是“退行”在主人公行為中的表現,也正是“自我”的這種“退行”使主人公自身感到心情的愉悅。主人公從“追趕”到“心愿達到”,再到“連空氣的顏色都有了南國的感覺”這一系列的心理感受的變化,正是“自我”運用心理防御機制應對現實而實現的。

二 欲與愛的萌動

“欲”和“愛”是“本我”的表現,是人的本能和行為的動因。盡管川端康成的筆墨清新淡雅,但依然能感受到青年的欲望涌動。主人公“我”對舞女的感情也經歷了從“欲”到“愛”的升華。在茶館避雨時,“我”碰到了之前旅途中遇到的舞女,覺得“她就像頭發畫得特別豐盛的歷史小說上姑娘的畫像?!倍俅蔚南嘤鰟t使“我的心撲通撲通的跳”。在屋內烤火時,“爐火旺得我頭疼起來”,此時爐火象征著“我“內心“本我”的欲望,于是“我”便問及舞女晚上的住處,當房主輕蔑地說出“她們哪有客人留她們,她們就在哪住”時,“我”便想讓舞女當晚留在我的房間。舞女的身份、諳熟男女之事和供人娛樂等世俗觀念使“我”對她的感情始于欲念,這也是“我”與這群巡回藝人同行的原因之一。一路上“我”時而看著“舞女的美麗發髻”,時而故意逗趣著她,惹的她臉紅羞澀。而當舞女滿面羞澀顫抖的如初蕊般端茶給我的時候,四十歲的女人的一語“這孩子情竇初開啦”道破了舞女對“我”的純真情感。她的真情使“我”開始反省自己的邪念和欲望,同時心中也萌生出對舞女的淡淡情愫?!坝笔恰氨疚摇弊钤醯谋憩F,但由于感受到舞女純真的情愫,“欲”逐漸升華為“愛”。

在旅店休息時,又一場暴雨來臨。舞女們去應酬的現實令“我”坐立不安,這是對她舞女身份的面對,而“遠處隱約傳來冬冬的鼓聲”代表著舞女的現狀。通過“鼓聲”“我”知道她一切安好,對“鼓聲”的在意代表著“我”對舞女朦朧的愛意?!拔蚁笠テ颇景逄姿频陌阉_,探出身子去,鼓聲仿佛更近了些,風雨打著我的頭。我閉上眼睛側耳傾聽,尋思著鼓聲通過哪里到這兒來的”。于是“雨”與“鼓聲”交疊在一起就如同“自我”與“本我”的糾結,同時亦是現實與愛的織纏。聽到鼓聲“我的心里就亮堂了”,聽不到鼓聲“我”就忐忑不安。此時對舞女的欲望已升華為朦朧而又純潔的愛。

對舞女純潔的愛使“我”可以心思純凈地看待舞女的裸體,看著她赤裸裸地跑到陽光下,“我”感覺她純真明凈如同一個孩子,這讓我“頭腦澄清得像刷洗過似的,微笑長時間掛在嘴邊?!碑斘覠o意間看到她的睡顏時,她“滿面通紅,猛然用兩只手掌捂住了臉”;在與我下棋時,無意間發絲碰到“我”的胸部,她會“突然臉一紅”“跑出去”;她一次次默默地為“我”擺好木屐,跪下來為我撣塵;還為“我”找水并因為怕自己弄臟而讓“我”先喝。這些都一次次地感動和滌蕩著我的內心。此時“我”的內心變化通過小舞女在我眼中的形象表達出來,舞女在我眼中也變得美麗起來:“那雙黑眼珠的大眼睛閃著美麗的光輝……雙眼皮的線條有說不出來的漂亮……”此時舞女在“我”的眼中成了“真”與“美”的化身,是一種源于“本我”的“真”。而舞女的“真”也喚起了“我”內心的“真”,“我”心甘情愿地為她讀書,并在前往山頂的路上靜靜地等著她趕上來。舞女青澀而真摯的情感讓“我”找回了久違的快樂,兩顆純真的心碰撞交融,那朦朧、清澈的甜蜜充斥著“我”的心靈,沉痼的“孤兒根性”如冰山消融般慢慢消解。但在俗世眼光下二人身份的差距,又使得這份愛情難以更進一步發展。舞女的母親對“我”帶她看電影的阻攔,表明二人純潔的感情不被俗世接納。我“好久好久眺望著這座夜間的城市,城市黑洞洞的。我覺得從遠方微微地傳來了鼓聲”。 “鼓聲”傳來表現出“我”對愛情的渴望,而眼前“黑洞洞的”“城市”讓我感到與舞女的愛情在現實生活的沒有出路,現實讓“我”不得不回歸到屬于“我”的現實世界。別離通過輪船與海拉開了兩人的距離,我的“淚水簌簌地滴在書包上?!睖I和書包亦是愛情與現實的表達,意味著愛情服從于現實的哀傷。這份愛情雖然沒有在現實中存續下去,但“本我”對于愛的渴望卻在伊豆萌動并得到了抒發,而這份愛也會永遠地留存在現實的未來之中。

三 平等與關懷的復蘇

“超我”的原則即是“善”,它的外在表現之一是人與人之間的平等和友愛。主人公“我”通過與舞女和巡回藝人之間相互關心實現了心中的“善”,在“超我”的監督下完成了內心反省,最終實現了“自我”的重生。

主人公“我”有著孤兒根性,內心極度壓抑,以致要外出旅行。因為一直處在被施恩和被庇護的境遇中,而必然對人際關系抱有深深的顧慮。同時“我”是一名高等學校的學生,在社會的地位上與處于社會底層的巡回藝人之間差距甚大。但在與小舞女一家人同行的旅途中,身為孤兒的“我”感受到他們對“我”真誠的善意。舞女哥哥的主動靠近的親切,舞女媽媽噓寒問暖的愛護,舞女的真心愛慕都令“我”心中無比溫暖。在泡溫泉時,舞女哥哥對“我”主動傾訴他自己的家事,更讓“我”心中的“善”猶如泉水般涌出。孤兒的“我”更能體會身處社會底層的他們卑微的無奈和生活的苦痛,所以“我”尊重他們、關心他們。經過“善”的授受體驗,“我”變得可以坦然地接受他人的善意,并同樣用善意對待他們。盡管“我”與他們的社會地位相差的懸殊,但卻平等而友善的彼此關懷,還和他們談論著彼此的家鄉,并商量著去他們家鄉大島做客,臨別還互贈禮物?!吧啤蹦畹尼尫攀埂拔摇钡氖澜缱兊拿髁炼旎?,抑郁的“孤兒根性”在他人關懷和自我付出中慢慢治愈,并在善念中升華為平等的人道主義精神。在離開伊豆時,“我”已不是那個心靈扭曲的孤僻少年,會爽快地答應照顧同行老奶奶,幫助她去上野站買票,并認為這是完全理所應當的事,同時感覺到內心的愉悅。這份愉悅便是來自于“超我”對“善舉”的贊同和鼓勵。

伊豆之行,主人公在舞女一家人滿滿的善意中,在舞女純真的愛慕里,其“本我”對愛的渴望得到釋放,并實現了從被施恩者的自卑到擁有平等意識、與人為善的“超我”人格的轉變,從自身的孤兒根性中解放出來,能夠深切地感受和坦然地接受他人的好意,并愉快地幫助他人,最終實現了心靈的蛻變和成長。離開伊豆的主人公,他的“本我”、“超我”和現實終于得到了平衡。正如小說結尾處主人公所說:“我感覺所有的一切都融合在了一起”,“只感覺甜蜜的愉快”。

注:本文系2014年黑龍江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14E049)。

參考文獻:

[1] [日]川端康成,葉渭渠譯:《文學自傳》,人民文學出版社,1985年版。

[2]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論》,商務印書館,1984年版。

[3] 高慧琴:《日本短篇小說選》,中國青年出版社,1983年版。

[4] [美]馬爾庫塞,黃勇等譯:《愛欲與文明:對弗洛伊德思想的哲學探討》,上海譯文出版社,2005年版。

[5] 喬遷:《川端康成研究》,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7年版。

[6] 葉渭渠:《川端康成傳》,新世界出版社,2003年版。

(房國錚,牡丹江師范學院東方語言學院副教授)

猜你喜歡
精神分析
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論的視角解讀《紅樓夢》中賈瑞的人物形象
精神分析視域下的王安憶小說創作
漂泊中的追夢人
用弗洛伊德的死亡本能論解讀愛倫?坡作品中人物病態人格成因
從精神分析學視角看郁達夫的《沉淪》
《白日焰火》的精神分析美學解讀
在性愛中找尋自我
電影的幻象與欲望的辯證關系查鳴
精神分析視角下女性文學人物心理創傷研究
瘋狂背后的生命真實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