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蕭紅小說創作中對生命藝術形態的追尋

2015-10-21 16:59鎖冬冬
作家·下半月 2015年11期
關鍵詞:蕭紅文學作品

鎖冬冬

摘要 生命藝術形態是個體對生命存在的意義與價值的感悟和認知。蕭紅小說中的生命藝術形態從本質上講,是對美好的、自由的生存環境的追逐與向往,對自私自利、麻木不仁的人性劣根性的洞察,對人生與社會的深刻反思。就是這種對原生態生命藝術形式的闡述與描寫,促使蕭紅的小說作品不但對國民的劣根性進行了鞭辟入里的批判,更是促進了人們對生命真正價值的反思,實現了對人類生存的真正意義的文化對照。

關鍵詞:蕭紅 小說創作 生命藝術形態 文學作品 追尋

蕭紅的小說創作具有深厚的文化意蘊,展現出了東北地區人們的生存狀態與文化生態,并折射出了埋藏在中華民族心靈深處的文化積淀與生活底蘊,描繪出了舊中國布滿凝重、灰色氣息的社會氛圍,以及在這種舊社會環境中人物的沉重靈魂與悲劇命運,反映出了作者對現實生活細致入微的觀察力度以及挖掘題材的深度。蕭紅作品中最為突出的就是對人類生命意識的高度關注,這在我國現當代文學發展史中幾乎是唯一的。蕭紅緊緊把握住了生命的起點“生”與生命的終點“死”這個主線,對人類的生命意識與死亡意識展開了深刻的剖析。從某種程度上講,生命意識與死亡意識是相容相生的,死亡本質上就屬于生命意識的主要構成部分。所以,分析蕭紅小說創作中對生命藝術形態追尋具有重要的生命意義與文化價值。

一 生命悲劇形態

1 生命尊嚴的淪落

生與死作為人類生命的兩個終端,是人生中的主要發展環節,故而人們的生死觀就是其生命價值觀的真正體現。蕭紅小說作品中的人物生存,以順應自然、任由本能支配的生命惰性為主,例如,在小說《生死場》中的一段話,“在鄉村,人和動物一起忙著生,忙著死”,極其鮮明地表達出了鄉村人們自生自滅的被動生存狀態。還有《呼蘭河傳》中對呼蘭河畔地區人們的描寫,雖然生命只有一次且彌足珍貴,但這里的人們并未對生命予以應有的尊重,其對一生當中的生老病死等都沒有任何的表示,生下來就任由這個生命自然的成長,長大就長大,如果長不大也就不了了之。所以,蕭紅作品中的死亡,折射出了一種無價值的、麻木不仁的、毫無尊嚴的死。如果說《呼蘭河傳》中王婆的女兒是因意外而死,月英是因患病而死,那小團圓的媳婦則徹徹底底地是因人類的自相戕害而死。加害者自然意識不到生命的可貴,但那些以此取樂的旁觀者本質上也是殺人的兇手,因為在這些人的眼中生命如同兒戲,隨意把他人的生命被害當作笑料。蕭紅作品中人們所表現出的對生死的極度冷漠,從一定角度去看,其實是這些人對生命的蔑視與不尊重。

2 生命理想的絕望

蕭紅小說創作中生命藝術形態中的悲劇意識色彩主要表現在對個體生命價值的觀照中,體現出了對生命悲劇的深刻感悟。比如,在《后花園》《小城三曰》《山下》等一系列小說中,從無保障的生命、理想生命與社會現實之間的矛盾等視角,揭露出了普通人類的悲劇生命,將荒誕的人生、變化無常的世事、威嚴的世俗以及脆弱渺小的生命等形態盡攬其中,彰顯出了悲涼、荒蕪、絕望、寂寞的生命藝術形態,讓人感受到深深的無奈、孤獨及酸澀等人生雜味。對廣大普通人而言,這才是導致其對生命理想感到無比絕望的本質所在。蕭紅作品中人物所表現出的夢醒之后卻沒有道路可走的境況,將人類的悲劇性生命展露無遺,表達出了其創作人物對生命的覺悟與覺醒。無論是其筆下的馮二成子的萎頓生命,還是衰亡的翠姨與王大媽,都證明了為追尋人類的生命存在價值而付出的慘痛代價,從荒涼的生命到悲涼的生命,蕭紅創作中生命藝術形態的生活,都凸顯出了其對人類生命存在價值的高度關懷。

3 麻木不仁的靈魂

縱覽蕭紅所有的作品可以看出,真正的悲哀以及充滿悲劇性色彩的并非是生命的死亡形式,而是通過死亡映襯出的徒有一身皮囊卻不具有真正意義上的人的意識的麻木與愚昧,以及在這些可悲可嘆的靈魂面對生命死亡時所表現出的讓人觸目驚心的態度。這種“行尸走肉”式的人物形象刻畫,正是蕭紅作品充滿悲劇意蘊的真正原因,揭示出了麻木茍活、雖生猶死與軀體雖死但靈魂永生的兩種完全不同的生命價值內涵。從生命意識視角去分析,蕭紅對生命意識的描述通過“死亡”清晰地觀照著“生命”,又通過“生命”反襯著“死亡”,在這兩種完全不同的生命價值體系的指引下,將中國封建社會思想長達數千年之久的影響下的生命藝術形態進行觀照,通過現代人生命精神的火光照見了凡庸的塵世以及卑俗的人類,促使人們深入思考“生命的真正價值是什么”這一深刻的人生命題。

二 生命原始形態

1 物化的人類

蕭紅與諸多東北作家筆下廣闊無際的荒原、漫天飛舞的白雪、蒼勁挺拔的森林以及與天地奮力抗爭的豪爽、彪悍的東北人民等有很大的不同,其用敏銳的觀察力窺視著生活在這一地區的另類人群,這類人完全地屈從于自然變化,毫無堅強的生命意志,對人生價值更是沒有任何意識。在作品《呼蘭河傳》《生死場》中,蕭紅就用深刻、細微的筆觸,揭露出了處于原始或者半原始生活狀態下的一群已經物化的人類的生命形態?;男U的原始生存環境與動物般的生活狀態直逼讀者的靈魂,震撼著每個人的心靈。人和動物在蕭紅的作品中相互襯托著出現,人的行為舉動也加以物化,比如將麻面婆比喻成一只母熊等。這種將人物化的隱喻創作手法,描述出了我國傳統民間人民空洞寂寞的靈魂與麻木不仁的精神,將傳統民間社會中最為蒙昧、無知、落后的一面呈現在了世人面前。在蕭紅的看來,那些極度麻木、沒有生命意識的故鄉人,從本質上講已經不具備了人類的社會性特征,而是如同動物般的自然生活、繁殖與消亡。

2 靈化的自然

在蕭紅有關鄉土作品的世界中,與物化的人類相對應存在的就是靈化的自然。在這個由蕭紅構筑的靈化的自然之中,其通過女童的視角體驗與感受著自然的活力與生機。通常來說,兒童在觀看他人與世界的時候,不會考慮到自己是一個思考者的身份的客觀性,在他們的眼中,萬物都是有靈氣的,現實世界也是充滿生命力的,完全從自己的視角去看待事物,用人的活動與心理對各種現象進行解釋,一切事物在他們眼里也是緊密聯系的,絲毫不會察覺到物與物之間的沖突與矛盾。比如,《呼蘭河傳》中對“后花園”的描寫,彰顯出了這塊自然天地之間的生命的欣悅與平常、執著與頑強。兒童的視角是感性與直觀的,同時也是毫無顧慮與自由的,卻非常易于貼近人的心靈,更利于把原生態的事物呈現出來。蕭紅以兒童視角對自然的描述,讓讀者感受到了自然的靈性、陌生與親切。蕭紅對“后花園”中動植物的美好描繪,一方面是其對故鄉思念之情的寄寓,另一方面則是用靈化的自然反襯物化的人類,即充滿靈性的自然是與麻木不仁的人類生存狀態相對立的。自然的活力與靈性,與本該更加靈動、鮮活且有意志的人類相同,卻完全背離了人的本性,而是從內到外的全部物化,徹底泯滅了應有的生命活力與生命意識。

3 生命的虛無

蕭紅的一生飽經坎坷與辛酸,而她確是一個追求生命理想、尊嚴與價值的人,因此,面對現實的殘酷與敵意,蕭紅必然會出現孤獨感、幻滅感以及渺小感等。蕭紅創作中的生命,都是在命運的撥弄下的陰暗、悲慘的過程,而且這一過程是與生俱來的,沒有哪一生命能夠脫離生死的輪回這個過程。在蕭紅的筆下,生就是死的前奏,生與死之間也沒有明晰的界限。因此,其在描述故鄉人生活狀態的時候,總是將一些相反或者相對的狀態緊密地融合在一塊兒,比如村莊、亂墳崗、情人之間的打情罵俏以及月英的悲慘死亡等等。一個看似充滿勃勃生機的場景還未來得及展開,就面臨著死亡,如同一張拉不開的黑色的網一般。這些生命藝術形態的刻畫雖然與蕭紅自身的經歷密不可分,但我們也能深刻地感受到蘊藏在其生命意識中的深深虛無感。

三 生命死亡形態

1 死亡的殘酷

死亡可以說是人類不可逃脫卻又不愿意面對的一個現實。死亡往往能夠給人們的靈魂與心靈造成強烈的震撼,讓人產生深深的恐懼感,并引導人們對生命意識的深沉思考。正是由于對“生”的無比留戀才使得人們都恐懼“死亡”,中國人也是非常忌諱“死亡”的。而且總是竭力在現實生活中回避一切有關“死亡”的話語或者事物等。文學創作也不例外,然而蕭紅卻是敢于直面死亡、書寫死亡的少數作家之一,這與其自身的苦難的人生經歷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2 死亡的沉重

蕭紅以女性作家的視角對女性的現實生存處境有著格外的關注,她在作品中對封建社會壓迫下的廣大女性的悲慘命運有著深刻的描繪。例如,在《呼蘭河傳》的第五章節中,描寫了小團圓媳婦自從十二歲過門開始,婆婆就打她,而且是吊起來打,哭聲好像永遠飄蕩在院子里,然后就是跳神、野藥、趕鬼、看香等,直到小團圓媳婦害病無法起床,直至最后用開水為她洗澡,且最為讓人驚心、毫無人性的一幕就是一個晚上用開水燙了小團圓媳婦三次,燙三次昏三次,就這樣一個鮮活的生命消亡了。這種殘忍的、非正常的、驚心的死亡,通過蕭紅的筆觸一點一點地讓讀者感到震撼心靈的殘酷,但卻并不感到突兀,因為過于沉重的人生苦難已經讓蕭紅產生了不可擺脫的生命虛無感。

3 死亡的美

蕭紅作品中的死亡還具有一種獨特的美。雖然蕭紅并未描寫面對面的拼搏與廝殺,但涉及到的也有一少部分,比如,王婆的兒子參加了“紅胡子”,最后死于官府的殺害;王婆的女兒參加了抗日隊伍,最后死在了日本人的槍口下;《汾河的圓月》中的小玉父親,也死于日本的刺刀下等等。這些人的死在蕭紅眼中是美的,這是因為這一部分人是為了驅趕侵略者,為了保護人民的生命財產才死亡的。所以,他們的死是有價值的、是有意義的、是值得人民懷念的。

蕭紅被譽為“生命的歌者”一點也不為過。其充滿波折與漂泊的一生,使其對生命有著獨特的詮釋,并踏出了屬于她自己的生命足跡。蕭紅受“五四”運動的感染,以對生命極為尊重的人道主義作為小說創作的切入點;同時蕭紅還受到了魯迅所提倡的國民性改良思潮的影響,以敢于面對鮮血淋漓與慘淡人生的創作態度,揭露出了宗法體制下由于對生命的不尊重而出現的種種生命悲劇,以及一個個麻木、愚昧的靈魂游蕩在這個充滿物欲的社會中的生存狀態。蕭紅筆下對生命的生與死進行了詮釋,即生中蘊含著死亡,死亡中又反視著生存。蕭紅在作品中表達出了自己對生命永恒的深刻思考。蕭紅的小說作品是充滿生命力的,其用充滿愛與恨、淚與血的情懷歌頌著人類的生命歷史。其所有作品都是對特定時期與社會背景下人類的生命藝術形態的記錄與追尋。所以,蕭紅充滿生命意識的創作也必將在文學藝術與思想文化的發展中具有永恒的生命力。

參考文獻:

[1] 程金芝、馬強:《蕭紅小說中的生命意識和死亡意識》,《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2008年第7期。

[2] 皇甫曉濤:《蕭紅現象——兼談中國現代文化思想的幾個困惑點》,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3] 張浩:《苦難的女性悲歌——論蕭紅小說的女性意識》,《鄭州輕工業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1期。

[4] 陳思和:《啟蒙視角下的民間悲劇〈生死場〉》,《天津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1期。

[5] 孟悅、戴錦華:《浮出歷史地表——現代婦女文學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鎖冬冬,鄭州職業技術學院助教)

猜你喜歡
蕭紅文學作品
我們為什么要文學
讓蕭紅真正為人所知(創作談)
蕭紅致蕭軍信札:北京匡時拍賣價64.4萬元
我們為什么要文學
針對文學作品賞析中的語言角度分析
蕭紅的遺憾
蕭紅墓畔口占
文學作品與電影文學作品間的對比分析
文學作品與數學
蕭紅臨終講述的往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