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托馬斯·品欽敘事風格略論

2015-10-21 16:59李靜敏
作家·下半月 2015年11期
關鍵詞:后現代主義托馬斯

摘要 托馬斯·品欽是一位享譽世界的美國著名后現代文學作家和黑色幽默小說的代表人物,其作品思想龐雜廣泛,人物復雜眾多且言行怪異荒誕,往往在神秘莫測中揭示著現代人的生存境遇、人性善惡以及現代社會的墮落腐敗。本文將從敘事學的角度入手,試對其作品的敘事風格進行深入的分析。

關鍵詞:托馬斯·品欽 敘事風格 后現代主義

托馬斯·品欽(Thomas Pynchon,1937-),美國著名后現代文學作家和黑色幽默小說的代表人物。品欽于1937年出生于美國紐約州的格倫科夫,曾經服役于美國海軍,這段特殊的經歷對他日后的文學創作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他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開始了自己的文學創作生涯,先后發表了小說《V》《拍賣第四十九》《萬有引力之虹》《葡萄園》《梅森和迪克遜》《抵抗白晝》《性本惡》以及短篇小說集《遲鈍的學習者》,除了小說之外,品欽還寫過一些散文或者是導言、評論等,但他的主要成就還是表現在長篇小說方面。他的作品思想龐雜廣泛,涉及歷史、政治、經濟、物理、科學等多個領域,人物復雜眾多且言行怪異荒誕,往往在神秘莫測中揭示著現代人的生存境遇、人性善惡以及現代社會的墮落腐敗,因此他的每一部小說都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廣度。目前學界對品欽的研究和詮釋呈現出多樣性和變化性,體現出了研究的不斷深入和加深,而本文則將從敘事學的角度入手,試對其作品的敘事風格進行深入的分析。

一 品欽后現代主義的敘事風格

托馬斯·品欽的作品總是充滿著不確定性和荒誕性,在伴隨著宗教信仰、民族主義、帝國主義等宏大主題之下也與卡通片、通俗漫畫、電影等緊密相連,他心中“高雅”和“通俗”之間的界限是不確定且模糊的,在本質上可以理解為一種文本上的“解構”,因此其作品總是顯示出一種后現代主義的敘事風格。

首先,“迷宮”式的敘事結構??v觀品欽的作品可以發現,他所有作品的敘事都呈現出一種“迷宮”式的色彩,這樣的風格色彩不容易被讀者理解且容易造成閱讀上的障礙,但這卻正好表現出了品欽不同于他人的敘事風格。品欽作品后現代主義的敘事風格首先就表現在“迷宮”式的敘事結構上,讀者在閱讀中常常感到品欽的作品在結構上總是層層相嵌且不斷進行切換,同時整部作品抓不到任何的故事情節但情節本身卻龐雜巨大,這些情節都是由作者的一些議論或者一些零散的片段構成,因此讀者總是在撲朔迷離或者錯綜復雜中尋找作者想要表達的內容和思想,除此之外,他的作品中還涉及到了許多關于物理學、高等數學、火箭理論等科學方面的理論知識,品欽總是將這些五花八門的知識在凌亂中進行漫無目的地敘述。作品《萬有引力之虹》可以說是品欽后現代主義敘事風格的代表作品,小說共由四個部分構成,這四部分之間不僅在結構上表現出“迷宮”的敘事風格,同時在語言上同樣表現出了后現代式的特征,四個部分之間實際在本質上有著密切的聯系,但在表面上卻產生了一種“斷層”的感覺,總是讓讀者覺得有一種七拼八湊之感且無法卒讀,與《尤利西斯》和《追憶似水年華》有異曲同工之妙。

其次,“迷宮”式的人物塑造。品欽人物塑造的“迷宮”式主要表現在人物的模糊性、不確定和開放性,還表現在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段和方法之上,通過品欽的作品可以發現,他總是運用反諷或者戲仿方式塑造一些不同于以往人物的“反英雄”形象,正如約瑟夫·海勒《第二十二條軍規》中的約賽連,同時品欽總是通過空間敘事的方式表現著作品中人物的心理意識流動和變化,在對人物語言或者外貌的描寫中表現人物的異化或者物化,這種塑造人物的方式既包含了傳統小說塑造人物的手段,但更多地是表現出了后現代主義的敘事手段,從而在兩種方法的相互映襯和縱橫交錯中完成了“迷宮”式的人物塑造。反諷和戲仿敘事手段的運用主要塑造了一批“反英雄”式的人物,這些人物都帶有極度的偏執性、不可靠性、荒誕性以及虛幻性,因此他們既是扭曲人物的代表,亦是悲劇人物的代表,言行和外貌的異化和物化更是增加了人物本身的不確定性,最終表現出了品欽敘事風格和寫作原則的不確定性。小說《V》《萬有引力之虹》《拍賣第四十九》中的主人公總是呈現出一種模糊之感,在確定存在中總是表現出似有似無之感,同時他們總是做出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荒誕之事,這實際上都是后現代主義人物所具有的特征特點。

二 品欽敘事話語的獨特性

品欽作品的敘事語言也呈現出獨樹一幟的風格特征,其語言總是表現出陌生化以及互文性的特點,陌生化主要表現在對修辭手法或敘事技巧的運用上,而敘事話語的互文性則包含著更多的內容,因此筆者本節將以此為切入點,試通過互文性來表現品欽敘事語言的獨特性。

首先,品欽對經典文學話語互文的運用。任何一部新作品的產生在本質上都受到了前代經典文學作品的影響,任何形式的文本都可以交織在統一文本之中。托馬斯·品欽的小說在敘事話語上與經典文學的話語具有高度的互文性,從而使得其作品的敘事風格呈現出一種開放性??v觀品欽早期的三部小說可以發現,其敘事話語大量地借鑒經典文學中的詩歌、宗教、神話、傳說以及戲劇等,并在嘲諷和戲仿中表現出后現代主義的荒誕性和不確定性。小說《V》《萬有引力之虹》和《拍賣第四十九批》中廣泛地運用借鑒了《圣經》中的人物和情節,讀者在《V》中可以看到圣誕節、大齋節、圣灰星期三等傳統的基督教節日,同時可以讀到世界末日戰場和世界末日審判等情節,除了對《圣經》的借鑒,品欽還大量運用了歐洲的許多經典戲劇和詩歌,如小說《拍賣第四十九批》中主人公俄狄帕看了一場名為《信使的悲劇》的戲劇,這實際上就效仿了莎士比亞在《哈姆雷特》中的“戲中戲”的做法,進而暗示出主人公一系列調查的背后實際上隱藏了一個錯綜復雜且相互交織的關系網,同時也可以看出,主人公“俄狄帕”的名字實際上就是對索??死账怪\悲劇《俄狄浦斯王》中“俄狄浦斯”的一種陰性轉化。

其次,品欽對非文學領域互文的運用。品欽作品的敘事話語除了與經典文學構成互文性之外,與非文學領域的敘事話語同樣產生了互文性,他特別善于將大量的音樂、戲劇、電影、繪畫等藝術領域的話語形式引入或者運用到作品的創作之中,最重要的是,他廣泛地運用了科學上的敘事話語,如物理學、高等數學、統計學等。品欽在作品中非常熱衷對電影藝術話語形式的運用,在他的作品中總是能看到各種題材的電影以及電影中的角色和情節,讀者在《萬有引力之虹》可以看到《大都會》《綠野仙蹤》《金剛》《007》等電影的影子,其中小說主人公斯洛索普的形象實際上就是對電影《007》中主人公詹姆斯·邦德的一種戲仿,只不過是一種嘲諷、滑稽式的戲仿。由此可以看出,文學敘事話語與電影話語的互文實際上造成了現實世界與虛擬世界的混淆,小說中的人物往往就陷入了混淆的世界而不能自拔。品欽小說的晦澀難懂還體現在他將科學領域的敘事話語引入到文學的創作中來,從而創造出了一種獨特的“熱寂型”文本,作者在小說《拍賣第四十九批》中直接運用了熱力學和信息學中的“熵”定律,小說《萬有引力之虹》中充斥著大量的火箭專業術語,讀者可以看到控制裝置、增壓器、飛行軌跡、變壓器等大量敘事話語,這些話語的加入雖然使得小說晦澀難懂,卻增加了文本的隱喻性。

三 品欽對“追尋”敘事模式的運用

“追尋”是一種較為傳統的敘事模式,這種模式可謂源遠流長,在任何國家的神話傳說中都可以找到這種模式,文學創作對這種模式的運用表現了作者對社會現實或者某種深層次內涵的思考,不過品欽筆下的“追尋”敘事模式卻呈現出了更多的象征意義。

首先,“追尋”敘事模式的淵源?!白穼ぁ本褪翘剿?、尋找的意思,這種敘事模式有著源遠流長的歷史,在古希臘的史詩和神話中充滿著許多這樣的“追尋”模式,如奧德修斯流浪十年尋家的故事,伊阿宋尋找金羊毛的故事,這種“追尋”實際上包含許多深奧古老的思想內涵,同時這種追尋并不僅僅是對某事物的找尋,而是一種對生命、自由和勇氣的尋找,從而揭示出生命的可貴以及生活的真諦。古代“追尋”模式的文學經常采用探險、流浪的敘述模塊,主要表現了人們對大自然的依附和探索,在肉體和心靈的雙重煎熬中尋找生活、生命的最終意義所在。如《格林童話》中的《生命水》一文就可以被看做是“追尋”文學的標準敘事模式。當人類進入到20世紀之后,人類不再依附于大自然,而是開始了對大自然以及社會的征服,高度發達的科學技術將全世界聯系起來,但是人類的心靈和精神并沒有隨著這一切的改變而變得日益的充盈,反而是愈加的空虛、衰敗和荒蕪,道德和人情也日益的淪喪冷漠,人僅僅是高度發達社會中的一個機器而已,因此現代的“追尋”敘事模式多數注重對人的精神世界的探索和思考,希望借著制度、科技的批判找回失落、迷茫中的人們。品欽對“追尋”模式的鐘愛正表現出了他對美國社會和美國人民的深入思考。

其次,品欽對“追尋”敘事模式的運用。品欽各個作品的風格和長短雖然各不相同,但是他在不同程度和角度上表現出了他對“追尋”敘事模式的鐘愛,小說《V》向讀者講述了主人公斯坦西爾對“V”代碼的追尋;《萬有引力之虹》的主人公斯特斯洛普上尉則一直調查著德國的V2火箭基地;《葡萄園》的主人公則一直躲避警察和敵人的追捕,而最能表現這一敘事模式的則是他的小說《拍賣第四十九批》,這部小說的故事情節并不是特別的復雜,主要講述了俄狄帕·馬斯太太突然之間成為了一位已故巨商的遺囑執行人,因此她一頭霧腦的情況下開始了自己的遺囑調查,在歷經重重阻礙之后,她發現了一個神秘的地下組織——特里斯特羅,但這個組織似乎永遠撲朔迷離,小說在俄狄帕尋找特里斯特羅代理人的拍賣會上戛然而止。對傳統的“追尋”敘事模式相比,這部小說并沒有一個確定的探索目標,包括主人公和讀者在內的人實際上并不知道究竟要尋找什么。實際上,品欽筆下的那個特里斯特羅代表、象征著另一個美國,這個國家既充滿了恐懼和悲傷,同時也充滿了真正意義上的交流,也許這個秘密的美國比真正意義上的美國更加的真實可信、可感。傳統的“追尋”敘事都是圓形的敘事模式,有一個明確可知的結尾,而這部小說的結尾卻在充滿疑惑中戛然而止,也許品欽希望所有的答案在“追尋”中產生更多可能性和象征性。

綜上,品欽的所有作品都帶有明顯的后現代主義敘事風格,無論是敘事結構、人物塑造、敘事話語或者是敘事模式,都體現出了鮮明的后現代主義色彩,這實際上表現出了品欽對人類、社會、自然、政治、經濟等多方面的探索,從而揭示出人類生活的真正意義和本質所在。

參考文獻:

[1] 劉雪嵐:《俄狄帕的當代荒原歷險記——試論托馬斯·品欽對追尋敘事模式的運用》,《廈門大學學報》(哲社版),1998年第2期。

[2] 侯桂杰:《托馬斯·品欽早期三部小說開放性敘事結構研究》,《哈爾濱學院學報》,2015年第1期。

[3] 鄧安琪:《品欽的“追尋”敘事和中國的“尋找”主題》,《小說評論》,2013年第3期。

(李靜敏,北華大學公共外語教育學院副教授)

猜你喜歡
后現代主義托馬斯
怎樣與一只熊分享
畫與理
重新回到后現代主義文論的原點
托馬斯的一節課
無私的蘋果樹
走向后現代主義的現代語言學探討
后現代主義設計
碎片與游戲
后現代主義的困境及其出路
后什么現代,而且主義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