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2015-10-21 20:07宋蓓
藝術教育 2015年1期
關鍵詞:黑龍江文化遺產少數民族

宋蓓

一、研究背景

黑龍江省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因此少數民族傳統音樂文化資源豐富。但是,在當今文化一體化和網絡技術洪流引發的文化殖民主義的沖擊下,黑龍江省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生存土壤發生了巨大變化。中國有句古話:“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少數民族音樂文化作為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有著其賴以存在的基礎和載體,即特定的社會環境和人類群體。但是隨著當今社會的迅速變革以及“全球化”“城市化”的不斷沖擊,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急速流失。同時,城市化進程導致文化趨同現象日趨嚴重。因而,我國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保護與發展已經不僅僅是一個關乎民族文化傳承的問題,更是關系到民族身份認同、民族和諧社會建設以及國家文化安全維護的重要問題。

二、面臨的問題

按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界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無形及不可觸摸的,在其背后隱藏著“哲學、價值觀、道德尺度及思考方式,這些構成了一個社會生活的基礎,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最重要的部分。一個族群和個人認同的文化,它的核心是價值觀念系統和思維方式,這也是他們自我認同和區別于其他族群的基礎。而社會文化生存環境是少數民族音樂文化賴以存在和延緩的土壤。目前,由于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的外部環境正在遭到持續外在因素的侵蝕或融合,導致其正以驚人的速度萎縮。因此,目前最緊迫和重要的工作就是對現有少數民族音樂的文化環境的妥善保存,否則必然導致其族群內部成員對本民族音樂文化的疏離感的產生。所謂文化疏離感指的是處于交叉文化背景中的個體因為文化差異而對母文化和主流文化產生分離感、被控感、孤立感、不和諧感、非卷入感等消極的情感。其中,母文化是指個體本民族自身的文化體系,主流文化是指社會上占據主導地位的文化體系”①。而目前城市化進程導致文化趨同現象日趨嚴重。文化的同質化現象,使得各少數民族的音樂文化湮滅在城市化進程中。

因此,我國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保護與發展已經不僅是一個關乎民族文化傳承的問題,更是關系到民族身份認同以及民族文化安全保護的重要問題。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諸多少數民族文化,如語言文化、藝術文化、服飾文化等與東北的地域文化以及東北地區其他民族文化高度融合,這非常不利于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持續發展。所以,文化重構就成為城市化發展背景下少數民族藝術文化保護與發展的現實選擇。

三、解決的對策

“文化自覺”這一概念是費孝通先生提出的,它是一個內涵十分豐富的概念,既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且對其發展歷程和未來有充分的認識,也指生活在不同文化中的人,在對自身文化有“自知之明”的基礎上,了解其他文化及其與自身文化的關系②??梢?,費孝通先生提出的“文化自覺”主要針對經濟全球化所帶來的文化沖擊。

誠然,在歷史文化生態環境發展中,并不存在穩定流傳而一成不變的文化形態。但是面臨著各種文化沖擊,我們亟須對少數民族音樂文化進行保護、傳承和文化的重構。而所謂文化重構就是指民族文化在與外來文化的互動中所做出的有選擇性的創新與組合,它不是一次簡單的改組,而是一種有意識的動態的再生產過程③。

但是目前,作為對音樂文化進行保護、傳承與文化重構的重要場所,我國學校教育內容并沒有從本質上體現出我國少數民族間不同文化的特殊性與多樣性,沒有能體現我國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獨立意義和價值的課程結構。特別是以培養和輸送基礎音樂教育師資為主要任務的高師音樂教育,目前仍主要采用西方音樂體系和音樂形態作為理論基礎,忽視了不同文化群體的音樂文化價值的理解和尊重,忽視了對各少數民族音樂知識體系的存在而把其排除在教學內容之外。這不僅導致青年一代對我國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產生強烈的文化疏離,相反卻對西方音樂文化,尤其是對歐美流行音樂文化盲目崇拜,而且更為嚴重的是,如果任這種狀況在未來將成為音樂教師的青年一代中進一步發展蔓延,必然會導致少數民族獨特的音樂文化瑰寶被以漢族文化為主體文化的中國社會不斷邊緣化,甚至面臨著由顯性轉向隱性乃至消亡的危險境地。

面臨上述問題,目前有一些地方高校正在積極尋求解決的對策,嘗試通過教育的途徑和高校的教學與科研優勢為非物質音樂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做出貢獻。以哈爾濱師范大學為例,音樂學院具有五十多年的辦學史,是東北地區唯一具有音樂學學科博士授予權的辦學單位。同時,學校擁有“黑龍江流域非物質藝術文化遺產研究”重點學科群,目前的研究方向與任務主要集中在“黑龍江流域傳統手工藝技能研究”“黑龍江流域少數民族音樂與舞蹈傳承”“黑龍江流域戲曲與民俗活動研究”“黑龍江流域非物質藝術文化遺產傳承”四個方向。學校率先提出“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藝術文化遺產傳承”問題,并提出:非物質音樂文化的傳承要把握以下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人”是傳承的關鍵;二是現代傳媒是傳承的最佳手段與途徑;三是音樂教育是傳承藝術文化的重要基地。

同時,我們認為保存是靜態的,而傳承是動態的、能動的,是保護的積極措施。要積極為傳人和文化生態創作一個良好的生存與傳承環境。為此,學校積極組織人力,主動與黑龍江省社科院、黑龍江省藝術研究所以及哈爾濱市藝術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展開合作,并首先對黑龍江省少數民族的音樂文化和戲曲進行研究,對黑龍江流域文化生態發展以及哈爾濱近百年來的學校傳承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所作的成果進行挖掘和整理,并在本校開設了“東北地方藝術史”“黑龍江流域少數民族音樂”“黑龍江戲劇與戲曲研究”和“東北地區音樂家及音樂史料專題研究”四門傳承性課程(已于2003年將其列入學校教學計劃中)。這是國內最早開設此類課程的院校。與此同時,學校還積極組織在讀碩士研究生全力投入到與少數民族非物質音樂文化異常保護與傳承的內容的相關的研究中來。據不完全統計,在已獲取碩士學位的50多名碩士生中,有近70%的學生的學位論文是關于此類問題的研究的。其中一名研究生的學位論文還因此獲得了省級優秀碩士學位論文的獎勵。

此外,2009年8月,全國50個高等師范院校啟動了師范類特色專業學科建設,哈爾濱師范大學“黑龍江少數民族音樂傳承教師培養”專業是全國唯一入選國家級特色專業的音樂專業。第一批本科學生已于2009年9月正式入學,主要從黑龍江省各少數民族聚居地選拔培養定向生,通過統一高考錄取。這個專業還將為各少數民族聚居地中小學教師提供師資培訓,當年那些生活在森林高崗、叢林深處,水平不一條件各異的民間藝人將有機會進入高等學府,除繼續學習傳統音樂之外,還將掌握系統的理論和技法,成長為具有獨特氣質和積累的非遺傳人④。同時,目前“黑龍江流域藝術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也在學校已經建立,同時學校還新近成立了“音樂非遺文化研究中心”。接下來學校將盡快從地理空間上針對我省健全傳統藝術文化代表項目的普查和建檔制度,并認真做好與少數民族音樂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的各類藝術文化典籍的整理和編撰工作,從而促進現代研究技術和保護手段在傳統藝術文化發展中的應用和推廣。未來,學校還將把黑龍江世居少數民族傳統音樂文化保持和傳承對策研究工作進一步深入下去,并在東北地區各個高校推廣開來,這必將會促進更多有價值的、有意義的保護與傳承方式和研究成果的出現。

結語

少數民族音樂文化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保護應該是一個系統工程,包括了搶救與保護、利用與傳播以及推廣與創新多個層面,并將“動態”開發式與“靜態”儲存式保護手段相結合。這離不開其原有的整體環境,并需要遵循從文化認同——文化保護——文化傳承——文化重構的全方位保護與傳承模式,并通過數據庫與網絡傳播——學校教育——藝術產業開發——創新人才培養等多種途徑實現多位一體的傳承,即需要建立多維傳承體系,從而共同推動少數民族音樂文化保護的良性運行和協調發展。

[注:本文為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黑龍江流域傳統藝術文化資源開發與利用研究》(項目編號:11BG077)、黑龍江省教育廳人文社科項目《城市化背景下黑龍江非物質音樂文化遺產保護與教育對策研究》(項目編號:12522111)的系列成果之一。]

注釋:

①蔡婉君.我國南部沿海少數民族大學生文化疏離感的調查研究[D].西南大學, 2009.

②費孝通.論人類學與文化自覺[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222.

③劉麗華,何軍.“真實性”與遼寧滿族民族旅游發展——一種游客的視角[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9(5):49-52.

作者單位:哈爾濱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責任編輯:曹寧)

猜你喜歡
黑龍江文化遺產少數民族
Jiao Ayi| 《嬌阿依》
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遺產日
Task 3
少數民族的服裝
Tough Nut to Crack
羨慕等
鉛筆長高了
黑龍江出版集團
文化遺產與我們的生活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