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析影視新聞專題片拍攝的紀實性與藝術性

2015-10-21 20:07張天星
藝術教育 2015年1期
關鍵詞:紀實新聞藝術

張天星

【內容摘要】文章以作者多年實踐經驗為基礎,對電視新聞攝影的理論和實務進行了闡述,特別分析了電視新聞紀實和藝術創作之間的辯證關系,以期為年輕記者的工作提供一定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新聞 ?紀實 ?藝術

一、新聞專題片的紀實性

在新聞專題片的拍攝過程中,捕捉瞬間發生的客觀事實永遠是攝影記者的第一要務。這不僅是新聞的本質要求,更是對新聞攝影記者素質的基本要求。當然,對于新聞攝影記者來說,客觀條件往往不能允許自己處于從容的地位,更多的是隨機應變,抓拍、搶拍成為工作常態,但這往往導致鏡頭質量不高,難以盡如人意。但是,需要指出的是,新聞攝影首先要捕捉“正在發生”的事物。只要我們對客觀存在、現場做真實的“記錄”,那么其依然具有重要價值,依然不失為一部好片子,因為歷史事件是重大而不可復制的。

對于一個成熟的新聞攝影記者來說,其生活經驗的積累要強于對機器和技術的把握,必須學會觀察和體驗生活,對社會上各類事件的起因、經過和結果要認真分析和總結,要具有事件預判性。同時,要對突發事件保持冷靜態度,既不能讓事件的發展左右了自己的興趣和注意力,也不能手足無措。

新聞攝影記者應當有意地進行訓練,模擬一個個“突發事件”,使自己一次次進入“實戰”,借以鍛煉應變能力和技術。只有這樣,才能在新聞事件發生時做到有經驗能判斷、有能力能捕捉,有技術能實現,拍出成功的電視新聞。

二、新聞專題片的藝術性

追求新聞攝影的真實或者紀實性被很多同行奉為圭臬。所以,很多新聞記者把“拍到”作為第一要務,甚至認為過多地對鏡頭進行“講究和發揮”是“非職業的表達”,脫離了新聞攝影的本質特征。筆者認為,電視新聞作為一種大眾媒介,因為有了視聽的優勢而成為當今無可替代的“人類第一影響力媒體”,其優勢在于真實地記錄、傳播,但是更需要進行真實的“表達”。所謂表達,除了政治立場以外,就是要對新聞的內容、形式、內涵、影響力等進行設計和加工,這恰恰就是藝術性的追求。二者不應排斥,反而要相互借鑒融合,使新聞更具感染力、傳播力和影響力。

在一部新聞專題片的拍攝過程中,倘若過度追求藝術性而忽略了事件的真實性本質,甚至進行“有意的加工”,那就背離了新聞的本質,出現了虛假新聞的傾向。筆者曾經看到一些專題片,在反映田間地頭人們耕種勞作的過程中,記者為了反映當今人們的幸福生活,為了畫面好看,讓被拍攝對象穿上靚麗的民族服裝或光鮮的衣服,還在拍攝時故意使用變焦、推、拉、搖、移等拍攝方式夸大畫面的色彩,放大人們的面部表情,這完全違背了新聞的真實原則,扭曲了真實的勞動場景,不僅沒有達到拍攝的初衷,反而讓觀眾產生厭惡之情,給社會帶來負面效應,浪費了難得的新聞素材。

三、成功的電視新聞是紀實性與藝術性的有機統一

應如何處理電視新聞專題片的紀實性和藝術性之間的關系?筆者認為,在實際工作中首先是體現事件的真實性,在技術上充分體現紀實風格,靠時間本身的真實沖擊力創造新聞的感染力,體現報道的自身價值進而創造社會價值,這是電視新聞工作的基礎。同時,一個好的電視新聞基礎也為藝術的創造提供了可能。作為一個新興的藝術門類,電視的藝術手段還是來源于電影和廣播,通過技術手段對電視新聞專題片進行視聽方面的藝術加工,是為了滿足人們的審美需求,也是為了順應社會對電視媒介的高要求。攝影記者和后期編輯有責任、有義務進行適當的藝術創作。

以體育賽事拍攝為例,任何一個賽場都是一個新聞現場,一旦錯過就不可能再發生。所以,體育攝影記者首先要學會捕捉每一個比賽的精彩瞬間:在激烈的賽場上,攝影的位置和及時反應才是重要的基本素質,把握住每一個項目的比賽特點,做到及時、準確地捕捉和記錄,做到萬無一失才是攝影的首要任務。在此基礎上,無論是單機拍攝還是導播指揮,都要進一步發揮主觀能動性,做到藝術創作與創新并重,不能單純做一個“木頭人”。

四、順應新聞觀念變化,紀實性和藝術性與時俱進

隨著社會發展,特別是新聞觀念和技術的進步,人們對新聞攝影的要求也在發生改變。在偷拍新聞大量出現,甚至是呈現泛濫之勢的今天,對待這類新聞拍攝的標準顯然不能再用更多藝術的標準來衡量。相反,真實性占據上風。

單就這類新聞來說,要讓新聞的真實性與感染力得到最大限度發揮,要毫無擺拍的痕跡,全是“赤裸裸的公開,血淋淋的現實”。觀眾在看這類新聞時,幾乎可以忽略掉記者的存在甚至是視角,因為此時的角度和鏡頭規矩與否完全不必在意,內容本身就足夠具有震撼力,因為偷拍的內容往往是觸目驚心的。

那么,在這類新聞的拍攝和制作中,究竟有沒有藝術性的存在?筆者認為,藝術性依然存在。拋開器材的使用技巧和隱藏位置的特殊性,新聞記者對光影、角度的使用依然具有很大的創作空間。例如,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記者在新聞《天價月餅變身記》中,通過使用逆光的手法,使被拍攝的違法人員形象出現了一個剪影的效果,面部表情顯得更加詭秘,體現出了違法行為丑陋的一面。同樣,在很多時候,偷拍記者往往采用俯拍的角度展現人物形象,雖然未進行人為的夸大,卻增大了新聞現場感染力。一個個小小的藝術加工,同樣可以促進新聞影響力的提升。

總之,筆者深信,隨著法治的完善,傳統大眾媒體的虛假新聞可以逐步得到根除,但新聞專題片的真實性與藝術性則需要在一定時間的自我蕩滌中才能實現。即便如此,新聞的真實性和藝術性是一對不可分開的“連體嬰”,共生共存、不可分割。這不僅是事物本質的特征,也是社會文化的客觀需要。

作者單位:北京科學教育電影制片廠

(責任編輯:高薪茹)

猜你喜歡
紀實新聞藝術
Celebrate Spring Festivalin Xuzhou 徐州過年紀實
紙的藝術
鄭州擂臺賽紀實
“互聯網+”時代新聞采訪教學的困境與出路
新聞版權合理使用制度的反思與重構
解構口語化新聞的語言特征
因藝術而生
藝術之手
混亂實驗室紀實
混亂實驗室紀實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