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包裝廢棄物構成

2015-10-21 20:07何彤
藝術教育 2015年1期
關鍵詞:垃圾創新

何彤

【內容摘要】立體構成作為傳統設計基礎課程,不考慮其他材料,通過紙來研究立體造型和空間關系的教學模式隨時代的變化而改變。文章分析了廢棄包裝材料在立體構成課中的嘗試和實踐,帶來新的教學模式和思維方法,同時也探討設計基礎課與專業設計課如何緊密銜接。

【關鍵詞】包裝廢棄物 ?垃圾 ?立體構成 ?創新

“這個世界上沒有垃圾,只有放錯地方的物品”,這句經濟學家的名言,在立體構成課中得到充分體現。所謂的包裝垃圾,通過構成實踐,就轉化成立體構成作業,甚至可以發展成為一件藝術作品。

可口可樂瓶蓋設計,就是老材料、新思想最好的佐證。為了鼓勵人們回收重新利用廢物,可口可樂公司聯合奧美中國在泰國和印尼發起了一次名為“第二生命(2ndlives)”的活動,在該活動中,可口可樂為人們提供16種功能不同的瓶蓋,只需擰到舊可樂瓶子上,就可以把瓶子變成水槍、筆刷、照明燈、轉筆刀等工具,名副其實變廢為寶。設計引發的思考,可謂深遠。從可口可樂的設計中回頭看設計基礎教學中的立體構成,何嘗不可運用看似垃圾的廢棄包裝材料進行創想,這是很有意義的構成教學實踐。

立體構成作為傳統設計基礎課程,很長一段時間的教學實踐基本上是遵循創始人阿爾伯斯的教學理論, 即不考慮任何其他材料,通過紙來研究立體的造型和空間關系。時代在發展,觀念在更新,審美在變化,立體構成的教學要求也不得不變。立體構成課是多向度的藝術與設計的研究課題,需要把各種材料按照美學的原則,用抽象的手段,進行意向的、具有生命力的形態創造。對于材料選擇、工具利用,在立體構成教學中都值得進行學習和探尋。

立體構成課教學從學生的專業出發,進行針對性授課,選用廢棄包裝材料進行處理和利用。在造型訓練中,不以實用為目標,避免禁錮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但也不能天馬行空、隨意而為,在思路上啟發學生敏銳發現材料,讓材料的特點激發學生的創造熱情,并使構成與專業設計形成關聯。如視覺傳達專業的立體構成課,要求學生拆分廢棄的包裝材料,并歸類為不同的材質。這樣的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學習立體構成的形態塑造,對材料、包裝構型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曾經在教學中有學生發出感慨:“天天都在喝牛奶,如果不撕開這包裝盒,根本不知道里面是這種材質、這種色彩!”雖然是基礎課,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解除問題,為視覺傳達專業后期設計課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同樣也為學生埋下設計觀念的環保種子??傊?,作為設計基礎形態教育的立體構成,雖然不以功能、功利為目的,卻力圖追求形態開拓的可能性、材料利用的巧妙性以及與設計實踐結合的契合性。

在立體構成教學當中,探尋的方向主要是有關形態塑造的所有可能性,從理論上加強造型觀念的確立,利用各種手段進行形態要素的分解、組合等綜合訓練,使學生對形態的全面理解和意識升華。形態研究雖然是立體構成課的主體,但材料的認識、利用和再創造,也是不可忽略的內容。形態塑造離不開材料,材料處理又需要工具,工具的合理和巧妙運用等都是立體構成所研討的范疇。而本文重點在于對廢棄包裝材料的選擇和再構成在立體構成教學中進行探討。

一、發現材料的困惑

包裝帶來的環境污染僅次于水質污染、海洋湖泊污染和空氣污染,已處于第四位。因此,包裝與環保作為一個社會熱點正擺在人們面前,已成為各國亟須解決的嚴重問題。中國目前城市生活垃圾場中,有1/3是包裝性垃圾,對環境和生態造成了巨大壓力。雖然有些包裝廢棄物得到了回收再利用,如紙箱、飲料瓶等回收率達到90%以上,但大部分包裝物的回收率仍較低。在立體構成教學中,嘗試用生活中的包裝廢棄物進行構想。

對于包裝廢棄物,一般人都有排他性和厭惡性。特別是食品包裝,再次利用時,有效處理往往會花更多的時間。也有學生提出質疑,認為有必要選這樣的材料嗎?但這樣的嘗試得到的改觀是讓人驚喜的。

圖1、圖2是四川美術學院學生林昱辰的構成作業,把塑料瓶剪成塊狀在蠟燭上烤軟造型而成,用廢棄的包裝材料進行塑形。原有材料的啟發和引導是特別重要的一個方面??吹降纳屎陀|摸的材料、感知的體積和形態,都會產生很多聯想。飲料瓶在常規化的再次塑型中要么切分,要么直接組合,而用火烤得到新的形態和表達方法,自然會有其獨特之處。

用廢棄包裝材料時,是對學生材料選擇上的一種約束,而這種約束往往會帶來對構想中的思維表達不同的切入方式,常規思維是正面想象,而用廢棄材質需從其可利用性上認識材料。廢棄包裝材質的大小、長短,都會給構成造成限制,而相應的限制,卻能觸發新的思考和新的形式出現。

例如,在教學中對于用面塑造球體,常規教學多半把折屈圖紙發給學生,學生照圖在面、角、邊約做一點變化折屈就形成球。而用廢棄包裝材料制作,包裝紙沒有全開紙那么大、平整,并且上面還有包裝文字、圖案和色彩。這樣的困惑,給愛思考的學生打開了智慧之門,對于怕困難的學生就關上了痛苦的窗。

圖3是四川美術學院學生任秋迪的球體練習,他用廢棄的包裝牛皮紙,因為紙張大小受限,結合方式上就選用大頭釘結合,既有裝飾效果,又能完成教學要求的形態。

二、再創造材料的欣喜

常規的立體構成教學,首先是想到要做的形態,再找相應的材質制作就行。而用廢棄的包裝進行立體構成教學,受條件的限制,思考的方式就需要從原有的形態、構型、色彩與教師要求的作業方向相結合成一些形態,有的是必然的,有的可能就是偶然的。

日本設計師伊藤節和伊藤志信認為:“人使用手創造,使用手撫摸,把事物的形體整理出來。觸感,對于設計而言和視覺一樣是同樣重要的要素”,這樣的理論在立體構成中也是相通的。廢棄包裝材質在觸摸的過程中往往也會促成形態的塑造。例如,月餅盒是層板與裱糊紙的結合,要取用其中的材料,分離材料的確是困難的事。但反過來想,剝離不完整,不也是一種肌理嗎,這種偶然的發現,也許是刻意找不到的。

三、材料為契機的創新

廢棄的包裝材料有塑料、紙質、鐵皮、木材等,而這些材料都是在立體構成中能選用的材料。在文具店去購買的紙張,新而整潔,學生可能破壞的沖動不會那么強烈,但構成中常常談到的一點是“沒有破壞,就沒有構成”。而廢棄的包裝,學生沒有思想的壓力,本來就是要丟棄的,大膽地利用是主要目的,任意的處置、不經意間的結果,帶來新的視覺沖擊更讓人歡悅。

立體構成的目的就是創新性思維的培養。從上世紀80年代三大構成在中國藝術高校全面推廣至今,主要的教學方式是線、面、塊的認識和構成,先想到構成,再尋找材料,最后制作成形態。

對于廢棄包裝材料的利用,在教學思路上,要拋開常規教學進程。以材料為契機,接受材料的暗示和啟發,而尋求線、面、塊的構成可能。同時,還需要在原有的材料上進行處理和加工,才能完成相應的立體構成作業練習。這樣的訓練,使得學生運用更多的手段解決問題,并處理好構成與環境的關系。在教學過程中,也有反對意見的人員,認為廢棄包裝的利用可能會對環境造成二次污染。而這些問題的提出,給學生的學習提出挑戰,也是更好的動力。

結語

筆者通過三年三個班級對廢棄包裝材料在立體構成教學中的學習和嘗試,獲得一些成果。對于廢棄包裝材料的來源,有學生嘗試在學校范圍內,通過校園網收集廢棄包裝材料,用一定的技術手段處理,歸類為各種材料,以低廉的價格賣給需要的學生。這樣的材料對于低年級的學生基礎練習是能得到滿足的。高年級對于材料更有駕馭的能力,2006級學生在畢業設計作品《空瓶》就是用廢棄日化商品的包裝材料,榮獲優秀獎。2010級的畢業展也有廢物的再設計,同樣獲得好評。教學是隨時代的變化、生活的改變而跟進的,這樣的教學才能更好地培養有用的人才。

(注:本文為重慶市教育委員會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項目名稱:包裝廢棄物的藝術再現研究,項目編號:13SKK04)

參考文獻:

[1]李佩玲,黃亞紀.日本的手感設計[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11

作者單位:四川美術學院

(責任編輯:張斐然)

猜你喜歡
垃圾創新
垃圾去哪了
倒垃圾
垃圾也是資源
海上游來垃圾龍
生活垃圾怎么辦?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