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成因及教育對策

2016-01-15 14:59蔡立
關鍵詞:心理問題留守兒童農村

蔡立

摘 要:“留守兒童”問題已成為全民關注的社會問題,由于他們長期生活在特殊的環境中,缺乏父母的關愛與呵護,長此以往,產生了性格柔弱、自卑、自負、孤僻、叛逆等一系列的心理問題。為此,本文通過調查、訪談等多種方法,對“留守兒童”的心理進行深入的研究,積極探討其產生心理問題的原因,提出對“留守兒童”有效的教育對策,以便幫助“留守兒童”重建自信心,樹立良好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使其身心能夠健康發展。

關鍵詞: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對策

近年來,隨著農村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許多家長在市場經濟的引導下,紛紛離開家鄉外出打工、經商,而其子女卻大多留在家鄉,或交于年邁的父母看管,或托付給親戚、朋友看管,形成留守兒童。據調查:本年度我?!傲羰貙W生”共有216人,占在校學生數的21.2%。由于缺少父母的教育、撫養和親情,他們的心理和人格的發展受到極大的影響。在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關懷,遇到困難時不能從父母那里找到感情支撐,他們幼小的心靈充滿了孤獨,他們的成長陪伴著寂寞。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主要源于他們非正?;纳钋榫?。這種非正?;纳钋榫尘褪沟棉r村留守兒童在心理等方面出現了較多的問題,嚴重影響了他們的身心健康和正常的發展。

一、主要心理問題

1.缺少完整的家庭教育導致的心理問題

小學生正處在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對自身變化、社會認知等方面有著自己的理解與認識,與此相關的也帶來了一些成長的煩惱。這時需要有情感傾訴的渠道,需要有成長經驗的指導,父母在這方面應該起到非常重要的引導作用,但由于代養人(受孩子父母的委托,在家幫助照顧孩子的人)忙于自己的事無暇顧及他們的情緒情感變化,使得“留守兒童”缺少與家人交流的機會,無法滿足現實的需求。因此農村“留守兒童”很容易出現一些心理問題。具體來說,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自卑心理

自卑:就是自己輕視自己,自己瞧不起自己。自卑往往是由比較引起的,農村“留守兒童”由于父母不在身邊,就少了一種關懷,少了一種依靠,在和其他享受完整家庭溫暖的孩子比較時就少了一種資本,再加上學業不良,又受到各種輕視。在日常生活中總是以一種猥褻形象出現,覺得自己什么都不如別人,存在著深深的自卑心理,不敢和別人靠的太近。

(2)被遺棄感(安全感缺失)

在農村,有的兒童從小就與父母分離,一年也見不了父母幾次面,有的孩子甚至連父母是什么樣子也不知道。眾所周知,兒童階段是一個人身心發展的最關鍵的時期,他們的成長需要父母的庇護,需要父母的幫助和鼓勵,需要溫情和體諒。他們在成長道路上需要有人相伴隨,父母的呵護是他們??啃撵`的港灣。如果在孩提的時候,父母就不在身邊,孩子就不會體會到親情的存在,心靈也就少了寄托,沒有安全感,就不可能放手的去做事,感受不到受人關注的快樂。這會影響孩子一生的行為,心里永遠會有一種缺失的陰影。

(3)怨恨感

由于父母不在身邊,孩子就會有被遺棄的感覺,會認為父母拋棄了他們,父母遠離他們,是別有用心的,是沒有責任心的,是為了拋棄他們這個累贅??吹缴磉吰渌⒆雍透改冈谝黄鸬男腋幼?,心理的不平衡感就會加劇。一旦他們這種心理形成,他們就有可能背叛家庭、背叛社會,出現一些反常的行為。

這些消極的情感,必將影響到他們的人際交往、同伴關系,造成他們與人交往相處能力的下降,結伴難度的增大。而且隨著時間的流逝,這種不良的影響不但不會減弱消失,反而會逐步積累,愈演愈烈,引起更加嚴重的心理問題,甚至上升為心理疾病。

2.個性的形成和發展受到嚴重的影響

弗洛尹德認為成人的陰影都能在童年中找到影子。在個性的塑造上,父母是孩子的首任教師,而父母外出打工的家庭給孩子的卻是殘缺的個性影響或教育,這樣勢必造成孩子性格上的缺陷。

(1)封閉性格

農村“留守兒童”,往往自卑、怯懦、不善言談、孤僻、敏感、多愁善感、凡事小心謹慎等等,他們通??床坏阶约旱拈L處,不愿和他人接觸,對周圍的人表現出厭惡,戒備的心理,缺乏人際交往的快樂,整日憂心忡忡、消極頹廢,永遠封閉在自己的世界里。

(2)攻擊性格(破壞性格),由于家庭關愛的缺失,學業表現差,他們希望獲得更多的注視,只有在其他方面尋求突破口,我行我素、目無尊長、態度粗暴、惹是生非、欺負弱小、散漫無紀,極盡標新立異之能事,常常是同學“告狀”的對象,成為眾人心中的壞小子。

(3)缺乏生活上、學習上的自信心

大多數農村“留守兒童”均有不同程度的行為障礙,這是由于家庭教育的殘缺,留守兒童往往缺乏生活上的教養和學習上的指導,加上父母不在的陰影,致使他們喪失生活的信心。他們長時間在不完整的家庭環境下生活,受到的成功刺激太少,體驗不到成功的快樂,即便偶然有了一點成績也不會有人重視,做事也就越來越糟,甚至陷入一種一做事就做壞的怪圈,因此他們也就失去了必要的信心去支撐他們的行為。由于感受不到家庭的溫暖而容易受到外界不良行為的影響,對立情緒與行為的反社會因素比較嚴重。

二、原因探析

1.缺乏良好的親情教育

“早期的親子關系定出了行為模式,塑造出一切日后的行為?!边@是麥肯儂(Mack-innon,1950),有關早期童年經驗對人格影響的一個總結。

筆者大多對小學階段的“留守兒童”進行的調查,年齡多處在7—14歲之間。在這個階段,正是兒童成長過程的第二關鍵期,親子關系的正常發展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眾所周知,依戀關系是孩子身心發展過程中的一個基礎,良好的依戀關系能夠滿足孩子的基本生理需要,能夠幫助孩子形成對社會的安全感和信任感。然而,在筆者的調查結果中顯示,16.2%的家長平均一周與孩子聯系一次,10.8%平均每月聯系一次,29.7%表示不定時的聯系,43.3%的很少聯系。

由此可見,相對于其他同齡兒童來說,“留守兒童”自年幼便遠離父母,缺乏頻繁的聯系,從而缺乏一種穩定而和諧的親子關系,長期處在這種特殊的生活環境中,極易表現出膽小、遲鈍、呆板、不與人交往、懷有敵對、破壞等不良的人格特點。這些不良的人格特點會直接影響到留守兒童的身心發展,致使“留守兒童”往往在情緒上變得焦慮、悲痛、厭惡、怨恨、憂郁;在性格上變得孤僻自卑,缺乏自信,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心理問題。

2.監護人不能完全勝任對孩子的管教

調查結果表明,89.2%的“留守兒童”由祖父母輩進行監護撫養。老一輩的思想觀念比較陳舊,用傳統的教育方法去教育現代的兒童是行不通的;而5.4%是由親朋好友做監護,還有5.4%的是由老師看管或兄弟姐妹之間互相照顧,對于別人的孩子,通常是不敢管、管不了、也沒法管,于是采取通融政策,只要不犯大錯誤即可。在這種特殊的教育環境下,“留守兒童”養成了一些不良的生活習慣,最后導致出現一系列的不良問題。

3.學校教育因素

學校對人格形成與發展的影響是不可忽視的。學校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地向學生施加影響的教育場所。其學校的教育也會影響到“留守兒童”身心健康的發展。

學校的教育管理制度不夠完善?,F在大多數的學校、老師十分關心學習“成績好”的學生,而忽略“成績差”的學生?!傲羰貎和睂儆谔厥獾纳鐣后w,其生活條件和學習條件明顯的比其他同齡兒童差,學習方面顯得困難重重,自然而然不引起學校、老師的注意,加之“留守兒童”性格孤僻自閉,沉默寡言,人際關系十分敏感,極易產生一定程度的心理問題,作為老師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不能給予及時的引導,使其心理問題更為嚴重。

4.社會因素

首先,我國的產業結構發展不合理,工業發展快,而忽視了農業發展,致使農村大量的剩余勞動力外流,加之經濟條件的限制,使得父母不得不把孩子留置家中,從而導致“留守兒童”的數量越來越多。

其次,社會教育制度不夠完善,使得社會上存在大量的性行不良少年,他們整天游手好閑,拉幫結派,偷摸拐騙,對社會造成了很大的不良影響?!傲羰貎和庇捎谌狈Ω改傅墓芙?,缺乏及時的引導,很容易受不良分子的誘惑、拉攏,最終誤入歧途。

再次,因有關部門缺乏對娛樂場所的有效管理,致使眾多未成年“留守兒童”產生厭學、逃學、學習干勁不足等不良的學習心態,整天沉迷于娛樂場所,不能自拔。

5.自我調控因素

以上引起“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原因均屬于外部因素,而外因是通過內因起作用的?!傲羰貎和北旧淼淖晕艺{控系統就是其內部因素。根據調查統計顯示:21.6%的“留守兒童”表示自己的自控能力較差,16.2%的表示自控能力很差,54.3%的認為自己的自控能力為一般,只有7.9%的認為自己自控能力很強。自控能力差的“留守兒童”比自控能力強或者一般的“留守兒童”在情緒、情感、學習心態和行為方面更易產生不良的心理問題,從而影響其人格的健康發展。

三、對策

1、“留守兒童”的普查登記

各中小學在新學年學生報到注冊時將父母外出務工情況、家庭成員情況逐一進行登記,建立“留守兒童”檔案和聯系卡,記錄“留守兒童”的個人情況和監護人及委托監護人的情況,準確掌握“留守兒童”個人信息,為有針對性地開展教育和管理工作奠定了基礎。

2、充分發揮學校教育主陣地作用

各中小學普遍實行教職工結對幫扶“留守兒童”制度,建立了“學生之家”,讓“留守兒童”體會到家庭的溫暖。建立健全教師家訪和“留守兒童”談心制度,定期走訪“留守兒童”家庭,每月召開一次幫扶教師、“留守兒童”監護人或委托監護人座談會。定期與“留守兒童”交心談心,引導“留守兒童”健康成長。開設親情電話,向“留守兒童”及其家長、監護人或委托監護人公布校長、班主任和科任教師電話號碼,加強學生、家長、教師三者之間的聯系與交流,充分發揮出學校的主導作用。

3、營造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

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的校內教育活動,有序地強化學生文明習慣養成訓練,組織學生廣泛參與社會實踐活動,把鄉土文化引進課堂,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校園文化氛圍。積極推行中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把評價過程變為教育過程,對學生產生強大的約束力,實現由他律到自律的教育轉變,為“留守兒童”營造寬松、和諧的學習環境。

4、經常開展心理咨詢活動

上好心理健康課,建立校、處、班“三級”心理咨詢輔導站,建立心理健康咨詢室,開通咨詢熱線,安排親情接觸課,掃除“留守兒童”心理的陰霾。教師,特別是班主任,隨時洞察學生心理,與有心理疾障的學生經常交流,及時排解他們的心理障礙,幫他們樹立起穩定、健康和積極奮發的正常心態。

5、多形式培訓委托監護人

采取集中培訓和分散培訓相結合的方式,每年對“留守兒童”的委托監護人進行至少三至四次培訓,使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保持一致。定期召開“留守兒童”委托監護人會議,并通過家長學校加強對監護人開展正確家庭教育的方法指導。通過各種途徑建立起學校與監護人的溝通渠道,以便雙方及時了解“留守兒童”校內校外情況,并與“留守兒童”委托監護人簽訂責任書,明確各自對“留守兒童”教育和管理的責任。

6、從多層面拓展農村“留守兒童”心理輔導資源,提升農村“留守兒童”心理輔導水平。

對于數目龐大的農村“留守兒童”進行心理治療,單靠少數的社會工作專家和學者是遠遠不夠的,還需從多層面拓展農村“留守兒童”心理輔導資源。譬如,高校在農村“留守兒童”聚居地設立社會工作專業實習基地,充分發揮社會工作專業學生的作用,通過對農村“留守兒童”進行個案追蹤調查與輔導來有效化解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疾患;同時,應對農村“留守兒童”現在的家庭監護人和父母定期進行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長相關知識培訓,從家庭層面提升農村“留守兒童”心理輔導水平;同時還應積極介入到農村“留守兒童”所在的學校,一方面由社會工作人員對農村“留守兒童”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專業治療;另一方面,還應積極動員農村“留守兒童”所在學校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增強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成長的能力。在拓展農村“留守兒童”心理輔導資源的過程中,社會工作人員還應盡可能動員農村“留守兒童”所在學校增設社會工作輔導員崗位,為學校社會工作的介入疏通長效運作渠道??梢哉f,社會工作人員在此不僅是專業輔導人員,還是資源的動員者。為此,社會工作人員還可以嫁接起城鄉溝通的渠道,一方面通過城鄉手拉手活動來爭取城市社會對農村“留守兒童”的生活援助;另一方面還可以從社會政策層面呼吁社會更多地去關注兒童,為農村“留守兒童”營造健康成長的社區環境和社會環境。

最后,社會工作人員對社會工作成效進行評估,不斷總結工作經驗,積極探索有效的社會工作模式,以更好地化解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疾患,更好地服務于農村“留守兒童”。

總之,“留守兒童”是學校成員中的一部分,師生應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愛:學習上,營造良好的氛圍;生活上,盡力排憂解難;心理上,積極正確引導,促使他們同非留守兒童一樣,在德、智、體等方面得到全面健康的發展,成為新世紀合格的小主人。

參考文獻

1、于慎鴻.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探析[J].中州學刊,2006,(3):128-130.

2、 林燕華.對留守兒童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初探[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05,(5):121-124.

3、吳承紅,蔡澄,邵啟揚.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及其解決策略[J].教育探索,2005,12(174):100-101.

4、陳少華,馬勇瓊.農村“留守兒童”心里問題探析[J]. 玉林師范學院報,2006,(4):177-180.

5、焦榮華.農村“留守兒童”的成長問題及教育策略.學術論文[D].2007,(1):196-197.

猜你喜歡
心理問題留守兒童農村
《新農村》鄉村文藝家聯盟
個案工作方法介入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研究
農村寄宿制學校留守學生心理問題的思考和建議
體育舞蹈對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干預效應的實驗研究
學生的個性發展與教育
當代大學生心理問題成因及對策研究
心理健康教育在班級活動中的有效實施研究
《新農村》鄉村文藝家聯盟
新農村 新一輩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