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隔代教育與兒童的心理發展

2016-01-15 21:10錢可心
關鍵詞:隔代教育兒童心理教育

錢可心

摘 要: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現在很多年輕父母想要得到更好的生活,面對著各方面的巨大壓力,他們不得不把時間和精力放到工作當中,從而導致對兒童教育時間的大量減少,同時在我國受傳統觀念的影響隔代教育已成為社會普遍現象。隔代撫養的教育方式對兒童的心理健康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導致很多社會問題的產生。本文通過對隔代撫養的教育現狀進行分析,并且分析隔代教育對兒童的心理發展產生的影響,為解決這些問題提出一些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隔代教育 兒童心理 教育

一、隔代教育的定義

在我國的家庭教育中,目前可以分為兩種教育模式,一種是父母對子女直接進行教育的“親子教育”,另一種是由爺爺、奶奶,姥姥、姥爺承擔主要責任的教育,也就是所謂的“隔代教育”?,F在,“隔代教育”已經逐漸成為家庭教育的主要形態。隨著生活壓力的增加,許多年輕的父母把大多數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在工作中,從而導致對兒童教育時間的大量減少。這樣照顧孩子的重任就落在家中老人的身上。同時,一些老人由于退休沒事可做,帶孫子孫女也就成為順理成章的事情,這就形成了隔代教育,這種教育是祖父母對他們的后代的愛護和管理,中間隔去了孩子的親身父母的教育。指的就是祖輩與孫輩生活在一起, 對孫輩承擔一定的或主要的教育責任。

二、隔代教育的現狀

隔代教育這種教育方式在西方國家極其少見,然而在中國普遍存在于很多家庭當中,據相關研究數據顯示,全中國近50%的家庭存在隔代教育的現象。隔代教育的家庭主要存在這樣幾種情況:一是由高級知識分子和白領階層的高收入人群組成,因為工作繁忙而無暇照顧孩子。二是父母外出打工的農村家庭,而這些家庭中的留守兒童也成為了我國隔代教育的主力軍,另外現在城鄉結合部還存在父母雖然在家但卻依然不教育孩子的現象。三是高學歷的剛剛踏入社會的年輕人,這類人群剛剛脫離學校的教育,渴望在社會中施展拳腳,體現自我的價值,對待家庭生活更是很大程度的依靠父母。由祖父母帶孩子,這樣年輕夫婦就不會過多擔心家庭給自己的事業帶來負擔。

三、隔代教育存在的原因

隔代教育在我國由來已久,受傳統文化影響,幾代人生活在一起的大家庭是很常見的。但在以家庭為核心的的現今社會,隔代教育又一次繁榮。這絕非偶然,應該說是在社會的變革中,也是在人們各種復雜的思想觀念沖突下所產生的必然結果。

(一)傳統觀念的影響

由來已久的家庭倫理觀念的影響,奠定了我國隔代教育的深厚的基礎。中國人幾千年來的家庭觀念形成了獨特的家庭倫理思想“含飴弄孫”,這不僅是對祖先的理想追求,更是他們肩負著的責任。中國自古以來就有的老少同堂的風俗習慣,人們普遍認為,兒孫滿堂是一種福氣,代代相傳。人們更是把隔代教育當作了家族繁衍的重要大事,形成了這種傳宗接代的責任。老人如果不幫子女帶孩子就認為不符合傳統觀念,沒有盡到自己的責任和義務。更有甚者還會遭到別人的非議,如是都把隔代教育視為理所當然。

(二)社會競爭的影響

在中國經濟飛速發展的情況下,各行各業競爭異常激烈,就業情形非常嚴峻,人們的工作壓力非常大,特別是剛剛走上工作崗位的婚后年輕人壓力更大,既要養家,也要教育好小孩,精力不夠,這就需要爺爺奶奶來分擔一些小孩的教育責任,于是隔代教育理所當然要產生。當然也有的是因為怕麻煩而不能夠盡職盡責的照顧和教育子女。此外,現在的年輕父母他們的育兒觀念發生了重大變化,他們不再“一切為了孩子”,隨著自我意識的增強,許多人意識到自己才是第一位,其次是他們的父母,孩子不僅是他們的孩子,更是孩子自己,是未來的社會成員。由此便有了很多通過祖輩的付出來解脫自己,讓祖輩來帶孩子。

(三)社會轉型的影響

社會轉型所引發的失業,成為隔代教育的助推器。在調查中發現,很多孩子的父母都外出打工,很少回家看望,也只是有偶爾的通訊,但對子女的教育關注度不高,在學校開家長會的時候也多數由祖輩來參加。城市的飛速發展使得很多的耕地被占用,沒有了土地更多的農民選擇了外出打工,但其子女卻被留在了農村。在城鄉結合部的學校里,大多數的學生都是留守兒童,他們的教育僅僅是處于學校教育的水平,家庭教育嚴重的缺失。

四、隔代教育對兒童心理的影響

(一)隔代教育的積極影響

與親子教育相比,隔代教育也具有一定的有利因素:

1、現今中國這種隔代教育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發揮整個家庭教育的團體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促進孩子的進步。父母的苛刻教育和祖父母的寬容教育能夠有機結合,相輔相成,成為兒童健康成長的重要條件。

2、我國的隔代教育能夠滿足現在社會發展變革的需求。這種教育方式解放了年輕的父母,迎合了他們的工作需求,他們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放到工作中,為社會發展多做貢獻。父輩都希望兒女能夠早一些成家立業,早點體會子孫承歡膝下的晚年生活,但是現在的年輕人都渴望能夠自主創業或者事業有成,體現自己的個人價值。家庭和孩子則成為了這些年輕父母的心病,他們自己大多才剛剛從孩子脫變成為成年人,那些育兒經更是少之又少。隔代教育可以讓年輕的父母有更多的時間發展自己的事業,促進了社會的發展。

3、隔代教育能夠讓老人老有所樂,發揮自己的余熱,也減輕了子女們的負擔。隔代教育,不僅讓老人享受天倫之樂,讓老人來體現自己的價值,讓他們感受到自己的重要作用,還能夠幫助他們擺脫離開原有工作崗位后的失落、孤寂,和孩子在一起共處、互動中獲取生命活力,娛樂身心,保持健康的心態,也能起到積極的作用。

(二)隔代教育的消極影響

由于年輕父母和爺爺奶奶存在著觀念上的差異和認識上的差異,會增加家庭教育的矛盾。祖父母的過度溺愛,放縱孩子,以及教育過時的內容導致父母看不慣,引起各種家庭矛盾。對父母嚴厲管教孫輩,祖輩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忍不住進行袒護,加以阻攔,最后引起了沖突,在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溝通,容易導致家庭矛盾增加。兩代家長在孩子面前發生沖突,會對孩子造成心靈的損傷,并且這種創傷在短期內很難痊愈。進而對孩子有著很大的影響,會讓孩子形成雙重人格或者性格分裂,造成孩子與父母有隔閡。造成家庭教育的危機,引發社會問題。

在農村這種隔代教育非常普遍,年輕的父母都是為了生活遠出家門務工,小孩留在家中由爺爺奶奶、姥姥姥爺教育和守護,老人們本身文化知識有限,無法承擔起對小孩文化知識的輔導。年輕父母對小孩的教育非常有限,電話溝通也只能是交流思想,起不到文化輔導作用,學習介入很少。留守在家中的孩子得不到父母的關愛,情感方面得不到滿足,隨著他們的成長,他們越來越感覺到家庭的不完整,情感的缺失。在家中又得不到有效的管教,就會帶來很多的社會問題。有的小孩對生活滿意度低,偏執冷淡,不思進取,學習拖后,冷漠他人,脫離群體等等一系列社會問題都會隨之而來。

五、對“隔代教育學生”的教育案例

1、在開學之初,第一次心理健康課上,我設計的教學活動是“我認識了新伙伴”。主要引導同學能夠更加深入的了解身邊的同學,從而建立更加深厚的友誼。讓學生體會到我們班集體就像一個大家庭,每位學生都是這個家庭中的一份子,我們應該互助互愛。在課上我重新安排了學生的座位,讓同桌之間互相的了解對方,并向全班同學介紹他的“新”朋友。在整堂課接近尾聲的時候,我詢問學生通過這節課你感受到了什么,同學們都能體會到友誼所帶來的快樂。這時候有一個男生舉手回答問題,他站起來說:“老師,我要對班上的一位同學說對不起,因為我平時成績很不好,不愛學習,還喜歡打架。他卻主動要求做我的同桌,可我卻因為一些小事而打了他。我覺得我做的不對,所以我要向他道歉?!甭犕炅怂脑?,我和班級里的同學都很吃驚,然后就是感動,班級里響起了熱烈的掌聲。這位男同學他的父母都在外打工,只有奶奶和他住在一起,平時他不學習,打架罵人,是班級里的“頑固分子”。對待老師的訓斥和懲罰他也是一副無所謂的樣子,可是今天他的表現卻讓所有人大吃一驚,一個平時如此調皮的孩子都能自我反省。讓我更加的堅信教育是以人為本的,愛是教育者最好的教學方法,寬容的對待每一個孩子,能讓每一個孩子陽光健康的成長。

2、在這學期班級里面新轉過來一名同學小杰,經過一段時間觀察發現,他很內向不愿與人交流,經常一個人坐在椅子上嘆氣,上課也經常的走神。正當我準備找他談心時,卻無意間在他的日記中找到了答案。他每一篇日記的開頭都是類似的話語:“我在北京的時候......”,而且每篇日記都有大量的篇幅描寫他的爸爸。我一開始很不理解,后來通過深入的了解才知道,小杰的爸爸在北京打工,在他上學前一直和爸爸媽媽生活在北京,那也是他覺得最快樂的時光。后來到了該上學的年紀了媽媽就和小杰一起回到了爺爺奶奶家生活。爺爺奶奶的家在農村,父親在外打工不?;丶?,媽媽也有工作無暇照顧他,只有爺爺奶奶在家照顧他。他們文化水平都不高,只是一味想把孩子管嚴、管好,又沒有其他辦法,平時對待小杰多少有些嚴厲。小杰就一心想著回到爸爸媽媽的身邊,所以整天都無精打采的。在了解了情況后我對待小杰的態度也有了很大的轉變,在課上盡量的多鼓勵他,讓他學會通過寫日記的方式把對爸爸媽媽的思念表達出來。也盡可能的引導他認識到父母為了他所做出的付出。經過一段時間小杰的情況大為好轉,與同學之間的交往也明顯增多,不再沉默寡言,上課的狀態也有了很大的改變。教育孩子的態度和方法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它既可以挖掘出孩子的潛能,另一方面也可以傷害孩子的心靈,留下永恒的傷疤。

六、解決對策及建議

(一)父母應該負起教育孩子的主要責任

孩子的父母應該對孩子的撫養負主要責任,祖父母不能完全幫助和替代他們對孩子生活和教育的作用。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形成幼兒的個性習慣和建立依戀關系,不能過多的依賴祖輩和學校。孩子的家長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能夠影響孩子一生。家長要多負點責任,花更多的精力培養孩子的健康人格,讓孩子樹立良好的品質和習慣,培養孩子自立、自強精神,照顧孩子的心理健康。

(二)提高全體家庭成員的育人水平

目前我國的家庭教育中隔代教育存在很多不利影響,所以要提高我們家長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水平,多和孩子交流,多陪孩子做游戲,帶孩子旅游。學習教育孩子的先進科學技術知識,培養孩子創新精神、冒險精神、獨立精神,讓孩子樹立創新理念。

(三)和父母協調一致共同教育

在祖輩那里他們有著豐富的人生經歷和生活閱歷,他們對教育孩子有著很大的幫助,但是由于時代的局限也存在很大的問題。所以要做好和父母的溝通,建立協同一致的教育理念,取長補短,有機結合。

(四)配合老師做好學校教育

學校是孩子主要學習和生活的地方,因此家長必須要配合好老師做好學校教育。我們老師是社會的園丁,肩負著教書育人的責任,所以教師要做好和孩子的良好溝通,積極引導孩子培養良好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

(五)社會及政府的廣泛宣傳和大力推廣幼兒教學建設

政府和社會要更多的關愛留守兒童,政府應加大對農村及邊緣地區教育的完善,提高農村及邊緣地區的教育水平,減小教育差距。社會要更多的關愛和接受這些群體,為社會和諧發展貢獻自己力量。

參考文獻

[1]黃祥祥.論隔代教育與兒童的心理發展[J].經濟與社會發展,2006,(4): 203-205.

[2]趙振國.隔代教養對幼兒情緒調節策略發展影響的城鄉差異研究[J].心理研究.2012,5(4):29-35.

[3]孔屏、王玉香.隔代教養與父母教養的比較研究[J].當代教育科學.2013,(11).

[4]劉金花.上海父親育兒態度和觀念的代際比較[J].心理科學,1995,(4).

[5]裴麗穎.祖父母參與教養特點及其對幼兒發展的影響[D].山東師范大學碩士學文論文,2005.

[6]李賜平.當前隔代教育問題探析[J].淮北煤炭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4).

[7]李亞妮.隔代撫養下的親子關系分析[J].學理論,2010.

[8]但菲、徐桂娟.對城市獨生子女家庭隔代教育現象的思考[J].幼兒教育(教育科學).2008,(12).

[9]李洪曾.隔代教育的利弊分析[J].山東教育,2002,(11).

[10]孫宏艷.隔代教育的五大誤區[J].少年兒童研究,2002,(4).

[11]李炎. 農村“隔代教育”調研 [J].四川教育, 2003.

[12]孔屏.祖父母教養與孫子女情緒適應關系的實證研究[J].教育學術月刊,2010,(8).

猜你喜歡
隔代教育兒童心理教育
基于IHSFCM的兒童心理健康分析研究
南南的困惑
教育有道——關于閩派教育的一點思考
辦好人民滿意的首都教育
對有效開展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淺析隔代教育對兒童成長的影響
隔代教育與親子教育的差異分析與融合研究
兒童心理視角下小學體育教學策略探析
淺談隔代教育的利弊及對策
2020未來教育新思維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