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生心理適應與家庭環境的關系研究

2016-01-15 04:50鄭懿茜
關鍵詞:家庭環境

鄭懿茜

【摘 要】 通過兩年跟蹤研究,試圖探究初中新生心理適應性與家庭環境的關系。結果:1、家庭收入上的差異對考試焦慮情境適應有顯著影響,對家庭的親密性和組織性有顯著影響;2、非獨生家庭的矛盾性得分顯著高于獨生家庭;3、適應不良學生與適應良好學生在親密性上有極其顯著差異,它可能是影響新初一學生對于新環境適應的重要原因之一;4、家庭環境中的親密性因素可以預測學生第二年的心理適應情況。

【關鍵詞】 心理適應 家庭環境 初中新生

1 引言

從小學跨入初中的大門是人生的一次轉折,考核和升學方式的轉變可能是初中學生需要面臨的最大轉變,它為個體發展提供新契機的同時,也帶來了新的挑戰。生命發展觀的興起促使社會日漸重視轉折期個體變化的特點及其影響因素,轉折期學生的心理健康也因此越來越受到重視。馬斯洛認為心理健康意味著“能與周圍環境保持良好的接觸”,并將“適應良好”作為心理健康的重要參照因素之一,而適應情況則是綜合反映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標之一。[1]

更多的學科,更難的教材,更快的教學速度……往往容易使新生產生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并在身體健康、學習環境、群體活動等方面產生新的分化,從而產生表現多樣的各種適應不良。而作為中小學生生活的重要微系統的家庭,對初一新生的心理影響也仍會持續,不良的家庭環境往往會對個體發展產生負面影響,研究發現家庭環境是決定孩子學校適應能力的首要因素[2]。為了進一步探究初中新生心理適應性與家庭環境間的可能影響,此次研究對初一新生的心理適應性狀況和其家庭環境進行了調查,并對他們進行了為期兩年的跟蹤研究,以期能為新生美化家庭環境,提高對新環境的適應能力提供一定依據。

2 方法

2.1 被試

全部被試為杭州市春蕾中學初一年級新生共34人和其中32位學生的家長。有效調查結果31人,其中男生16人,女生15人。

2.2 研究方法

2.2.1觀察法

對學生在校學習生活進行長期觀察,了解其學業水平波動情況、觀察同伴關系建立變化、課堂表現、學習興趣、學?;顒訁⑴c情況等等,綜合判斷其適應情況是否良好。

2.2.2訪談法

定期與其家長進行電話溝通或校訪、家訪溝通,了解其在家表現、與父母關系變化、家庭環境變化等,將訪談內容和其家庭環境量表的調查情況互為補充,長期跟蹤了解,綜合判斷其適應情況與家庭環境之間的聯系。

2.2.3問卷調查法

通過向初一新生及其家長發放問卷的方式,結合家訪內容來收集信息。進行兩年的跟蹤研究,收集、整理個案,并在第二年進行第二次問卷調查。調查工具包括:陳會昌編制的青少年心理適應性量表(Adolescence Psychological Adaptability Scale, APAS)[3]和家庭環境量表中文版(FES-CV)。[4]并使用SPSS20.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

3 結果

3.1青少年心理適應性量表分析

根據表1所示,兩次測驗比較中,考試焦慮情境適應得分均值第一次略高于第二次,其余四項均為第二次高于第一次。兩次測驗的得分均值沒有顯著差異(p>0.05),學生在兩年中的心理適應水平有部分提升,但仍較為平穩。

根據表2所示,新初一學生的心理適應性在性別、是否獨生子女和管理人上都沒有顯著差異。但是,在家庭收入上的差異對其考試焦慮情境適應有顯著影響。

3.2家庭環境量表分析

根據表3所示,新初一學生的家庭環境在性別和管理人上都沒有顯著差異。但是,是否獨生對家庭環境的矛盾性有顯著影響,非獨生家庭得分顯著高于獨生家庭。另外,家庭收入上的差異會對其家庭環境的親密性和組織性產生顯著影響。

3.3適應不良學生與適應良好學生在家庭環境方面差異

根據表4發現適應不良學生與適應良好學生在親密性因子上有極其顯著的差異。以青少年心理適應性量表總分為因變量Y ,以家庭環境量表中的各個因子得分為自變量,進行多元逐步回歸分析(向后法)。結果顯示,親密性是影響青少年心理適應性總分的主要因素(F=216.58,p<0.01),方程的調整系數R2=0.88。對方程的回歸系數檢驗發現,親密性的線性相關關系極其顯著(t=4.72,p<0.01)。家庭環境中的親密性程度可以預測學生第二年的心理適應情況。

4 討論和建議

4.1非獨生子女家庭需要關注分配上的矛盾

根據表3所示,是否獨生對家庭的矛盾性有顯著影響,表現為非獨生家庭的矛盾性得分顯著高于獨生家庭。非獨生子女家庭的孩子相較于獨生子女家庭孩子來說,有較多的機會面對包括在經濟上、情感上的資源分配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均”,這樣的情況更有可能爆發家庭矛盾。并且,處于初中階段的青少年越來越關注自己內心的聲音,對于自尊的重視程度也越來越高,而非獨生子女家庭相較于獨生子女家庭的孩子有更多的機會被比較,這種“鄰居家小孩”的效應對于優秀的一方來說可能是一種鼓勵,但是對于相對較弱的一方來說則更容易使其產生厭煩、叛逆、自棄等負面情緒,隨著學業難度的增加,造成家庭矛盾性的升級。

因此,非獨生子女家庭的家長需要更加注意在經濟上和情感上的平等分配。特別是有一些孩子剛從家鄉來杭就讀,很長一段時間都不在父母身邊成長,對于他們來說不僅要適應新的學校,新的學習難度,連最溫暖放松的家庭也在一個適應過程當中。對于他們來說,少比較,多關注、多鼓勵可能是營造一個和諧家庭氛圍和幫助他們度過新生適應階段的較好方法。

4.2積極關注、平等尊重緩解適應中的焦慮

根據表2所示,在家庭收入上的差異會對其考試焦慮情境適應有顯著影響。從總體上來看,心理適應性量表中考試焦慮情境適應與家庭經濟條件呈現同方向的變化趨勢。另外,家庭收入上的差異會對其家庭環境的親密性和組織性產生顯著影響。親密性得分為遞增趨勢;組織性得分為6~10萬最高,小于6萬最低。

一方面,學習、生活有一些必要開支需要一定的家庭經濟條件基礎作為支持;另一方面,不同家庭的經濟收入與父、母親的職業和受教育程度有關系[5]。對于教養方式的研究表明,父母各自的教養方式與其所受教育程度或社會地位有很大關系,表現為隨受教育程度或社會地位的升高,越來越傾向于采取較多情感溫暖、理解,較少拒絕、否定等的積極教養方式。[6]相對來說,成長于被積極關注、被平等尊重的家庭環境中的學生,往往能對學習有更積極的態度,對考試和成績有更平和的心態,也更可能與家長和老師有積極的互動,能更有效緩解其對考試的焦慮。

4.3親密關系是初中生心理適應的助推器

根據表4發現適應不良學生與適應良好學生在親密性這個因子上有極其顯著的差異。而表5說明家庭成員間的親密性可能是影響新初一學生對于新環境適應情況的重要原因之一,并且家庭環境親密性得分越高,學生的心理適應性水平越高。家庭成員間的親密感越好,表明親子關系越融洽,家庭成員間的理解、包容和互動更多。而家庭是重要的社會支持系統之一,家庭成員之間的親密無間,能夠使得成員在遇到問題時更愿意互相傾訴、傾聽、理解和彼此獲得支持。而當面對新環境所帶來的更大學習壓力、陌生人際關系時,擁有更加親密的家庭的初一新生在同等情況下,無疑將更加快地投入到新生活中,找到新的樂趣。這樣的結果提示,增加家庭成員的親密感可能是幫助初一新生更好更快的適應新學校、新身份和新階段的有效方法。

5 結語

結合調查法獲得的數據分析結果和觀察、訪談法獲得的實際個案發展狀況比較發現,家庭環境中的親密性是幫助初中新生快速適應初中生活的重要因素,并且兩者呈現出正性的相關,即親密性越高適應情況越好。這提示我們良好的家庭關系將成為初中新生適應新學習環境的助推器。營造一個親密和諧的家庭環境,家長可以注意以下方面:

父母關系的和諧穩定。初中生仍處于思想品德素質的塑造形成時期,父母的言行起著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同時父母的相處模式是他們學習模仿與異性相處的重要對象,其影響甚至會延續到孩子成年之后自己建立親密關系。所以創造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必須從父母自身做起。

重視親子之間的交流互動。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同伴影響將逐漸取代師長教育,但逐漸步入青春期的中學生仍然需要父母的引導和關愛。常??梢月牭接行┘议L說:“他要什么東西我都滿足他了,為什么他卻這么不自覺,太令我失望了!”然而,物質上的滿足并不能替代心靈上的充實。如果父母因工作繁忙而疏于與孩子進行溝通交流,最終造成的結果會是兩代人之間的心理距離無法縮短,沒有共同語言。孩子會覺得父母根本不關心不了解自己,父母覺得孩子越來越難以管教。因此,父母可以選擇安排有目的地溝通交流或者和孩子共同參與活動來增進親子之間的感情,比如:吃晚飯時聊聊學校發生的事情,共同完成家務勞動,舉辦短小的讀書會,親子共同出游等等。通過情感交流,讓孩子意識到自己是家庭成員中不可或缺的一個,并且逐步學會樂意與父母溝通。

參考文獻

[1]廉串德, 鄭日昌. 高一學生學校適應與教師領導行為關系之初探[J]. 心理發展與教育, 2002, 4, 61—64.

[2]Serdeva S. Family and social determinants of school maladjustment in student with emotional disurbances and behavioral distorders from recovery schools in Bulgaria[J]. Cent Eur J Publ Heal , 1998, 6, 280—283.

[3]陳會昌, 膽增壽, 陳建績. 青少年心理適應性量表(APAS)的編制及其初步常模[J]. 心理發展與教育, 1995, 3, 28—32.

[4]汪向東, 王希林, 馬弘. 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增訂版)[M]. 北京:中國心理衛生雜志社. 1999.

[5]宋愛芬, 張向葵, 高麗. 青少年學校適應的調查研究[J]. 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 2007, 29(4), 17—21.

[6]王秋英. 家庭教育方式與中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相關研究[J]. 中國心理衛生雜志, 1998, 5, 276—277.

猜你喜歡
家庭環境
試論家園合作培養幼兒良好行為習慣
論家庭對職校學生身心健康的影響
寧夏城區與南部山區兒童入學準備狀況差異比較
家庭環境對中學生性格及成長的影響
不幸的家庭,曲折的成長
家庭環境對大學生創業心理影響的分析及研究
高中學生家庭教育之我見
家庭教育是幼兒教育萌芽
家庭環境對高職高專學生心理素質的影響與輔導策略
基于人才培養的學生教育環境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