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談整合各類資源,提高智障學生生存能力

2016-03-03 16:00
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學生版) 2016年11期
關鍵詞:智障分層生活化

蒙 芳

(江西省上猶縣特殊教育學校 江西上猶 341200)

淺談整合各類資源,提高智障學生生存能力

蒙 芳

(江西省上猶縣特殊教育學校 江西上猶 341200)

我校雖是聽障、智障為一體的綜合類學校,但智障學生所占的比例達85%。因此,對智障兒童進行生存能力的培養尤為重要。我們在生存教育研究實踐中發現,雖然我們的課堂教學內容已經貼近學生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社會,但是,學生一旦走出課堂,走進社會后,他們無法運用自己在課堂中已經掌握的各項生存技能??偨Y原因如下。(1)基本生活能力較低,勞動技能掌握不牢:在調查中發現智力殘疾兒童由于先天、后天的影響,體質明顯落后于正常兒童。簡單的自理勞動被家長包辦、代替了,這些因素直接影響他們勞動技能的形成。 (2)教學方面:在教學中仍然存在著四重四輕的現象,即重知識輕情感、能力;重結論輕體驗過程;重書本輕實踐活動;重技能的學習,輕技能的綜合運用。不能主動聯系生活理解、體悟,也不能自覺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生活中的問題。(3)支持系統方面:學生從課堂一下子進入社會,支持性系統的缺失讓學生無法很快進入角色,使得學生會出現一進入社會就顯得無所適從的現象。

我想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談談如何整合各類資源,提高智障學生生存能力:

一、整合課內外資源,學校開設生活(社會)適應為主課程是提高智障兒童生存能力的基礎

1.世紀斯賓塞就提出“教育是為了孩子更好地生存”。1996年由雅克·德洛爾任主席的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了一個著名的報告《教育——財富蘊藏其中》,指出未來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生存”。這四大支柱中的核心就是學會生存,它是教育追求的終極目標。殘疾兒童要在社會上生存和立足,就必須掌握和具有適應社會的技能和能力。因此,在教育部頒布的三類特殊教育學校課程設置方案中,無論哪一類都把特殊兒童生活適應和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作為特殊教育追求的最終目標??梢?,智障教育應當著眼于將個體放在所處的環境之中,將注意力從主體的缺陷轉向對環境的適應。將生存教育的學習目標定位于“適應生活、適應社會”,要把促進智障學生適應正?;沫h境,把實用生存教育作為我們教育的最終目標。社會適應就是將學生實際生活內容作為教學內容,適應就是將學生學到的生活技能運用到現實生活中,實現學中做,做中學的目標,生存能力的提高,成為智障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

二、整合課程資源,教師生活化主題教學是培養智障兒童生存能力的關鍵因素

生活化是指課程內容的選擇要符合學生的生活實際,是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所能接觸到的內容。課程內容的選擇要為弱智兒童最終成為適應社會生活、自食其力的勞動者打下基礎。主題教學指課程內容以主題單元的形式來組織教學,即課程的進程和順序以一個個的主題單元為單位,每個主題中包含了不同的科目內容,即主題單元將不同的科目串起來,而不同的科目承擔同一主題單元的不同部分的教學。

三、整合評估資源,進行分層教學,是提高智障生生存能力的有效方法

根據學生不同程度的智力損傷和身體缺陷,為了促進這些孩子能在原有基礎上實現最大程度的發展,我們在教學中充分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進行分層教學,以取得最好的效果。

1.對教育對象分層。對教育對象分層可以幫助每個智障學生自主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在原有基礎上獲得最大程度的發展。

對學習目標分層。促使不同的教育對象明確各自的學習目標,主動調整學習行為,收到較好的效果。

對學習評價分層。鼓勵不同層次的學生積極參與學習活動,幫助他們提高自我意識,找準今后發展的方向。

四、整合生活資源,學生在生活中實踐是提高學生生存能力的推動力。

教學要為生活服務,把教學活動置于學生的生活情境中,培養生存能力。教師要利用一切機會,給學生創造“生活化、社會化”的學習情境:鼓勵學生讀書看報,經常接觸生活,積極參與集體生活、社會實踐、參觀旅游等。這樣,在“生活化”的學習中,體驗到了學習給生活帶來的幫助和樂趣,使學習與生活運用相互促進,共同提高。生活自理是提高學生的生存能力為目的,以學生當前及未來生活中各種生活常識、技能經驗為課程的內容。培養學生具有生活自理能力,簡單家務勞動和社會生存能力,使之盡可能成為一個獨立的人。所以,根據生活教育目標,要求我們生活自理的教育,不是教師教,學生聽、記,而且要求學生真正的參與到生活化的教學活動中,生活實際當中。以學生的實踐操作為主,教師的講解為輔,做到少講多練。

五、整合家庭資源,家庭教育作用是提高學生生存能力的強助力

智障兒童的父母往往因為子女的先天不足而事事包辦代替,使這些孩子失去了許多鍛煉的機會,這直接導致了他們在生活上的依賴性,使先天的缺陷逐漸轉化為后天的“弱智”。家庭是孩子生活的主要場所,放棄這個特定的環境,就談不上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有的父母在訓練孩子失敗后,很容易失去信心,或是不知如何引導激發孩子去實踐。這時,學校的指導配合是關鍵。老師應指導家長利用日常生活指導學生參與勞動,加以指導與訓練。根據學校教育訓練計劃,把學校學到的生活技能在家中加以實踐、運用,同時,請家長做好記錄,學校再根據家長反映的情況做到對學生的每一個微小進步都及時給予表揚與鼓勵,真正實現培養學生自理能力的合力效應。充分發揮家長的力量,能使學校的教育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反之學校教了,學生回家后還是不動手,依賴父母,那樣教育效果就很差了。

總之。智障學生的生存能力的提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不斷反復,不斷強化。在訓練過程中學生有反復性,需要教師有特別的愛心和耐心,具有高度的事業心具有高度的事業心和責任心去引領學生,監督學生。大家要共同努力,及早地對智障兒童進行社生存能力的教育培養他們成為自食其力的勞動者,也為他們將來的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 。

猜你喜歡
智障分層生活化
初中生活化寫作教學實踐
以積極行為引導膽怯型智障學生提升社會適應力
以積極行為引導膽怯型智障學生提升社會適應力
有趣的分層現象
如何讓數學教學生活化
如何有效進行智障學生的語言訓練
初中數學生活化教學初探
智障兒童教學要抓好關鍵“三點”
如何將數學知識生活化
雨林的分層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