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技能(技術)創新、技術發明
——高職院校工科專業創新創業教育的落腳點

2016-03-18 18:48河北能源職業技術學院李懷倫
關鍵詞:落腳點產業工人雙創

河北能源職業技術學院 李懷倫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背景下,高職院校如何根據自身辦學定位、教學資源、專業特色和學生基本素質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國辦發〔2015〕36號)文件精神,確定創新創業(以下簡稱“雙創”)教育的落腳點,為滿足社會、企事業單位發展需要提供人才“精確供給”是一個值得職業教育工作者深思和積極探索的課題。

一、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定位決定了高職院校開展“雙創”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定位不同于本科院校,它培養的是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等一線的技術技能人才。2014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給全國職業教育大會的重要批示中指出:“職業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時代任務是要培養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我們說,一個企業可以引進世界一流的技術、一流的設備,甚至可以引進拔尖的技術人才,可數以萬計的高素質員工隊伍是無法引進的。歷史發展證明,當一個國家經濟實力接近發達國家水平時,一個民族或一個國家若要領導世界經濟與科技乃至社會的一切其他領域,必須有在數量和質量上領先全球的發明創造,這里所言的發明創造不僅僅指科技精英們的發明創造,更是以全體勞動者、全體國民的發明創造為基礎的,德國之所以在經濟危機中屹立不倒,支撐它的不是房地產,不是文藝娛樂,而是以制造業為基礎的實體經濟,德國如此,美國、日本也如此。制造業的崛起和傲視全球是需要數以億計的高素質產業工人。因此,在高職教育中融入“雙創”教育是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的必然要求,培養和造就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的高等職業教育是這個使命的組織者、實施者和完成者。

二、技能(技術)創新、技術發明是高職院校工科專業“雙創”教育的落腳點

高職工科類專業培養的目標大部分是生產一線,面對生產工藝、設備,處在生產崗位的技術技能型人才。對任何一個企業而言,需要的不僅僅是一名能夠勝任工作、能完成指定工作任務的技能型人才,更需要具備職業素養和基本職業技能的創新型人才,以確保他們面對不斷升級換代的技術和設備及不斷變化的工作崗位時,能創造性地完成工作任務。在新中國工業發展史上,從20世紀50年代的倪志福鉆頭、郝建秀工作法到新時代橋吊專家許振超、孔祥瑞及中國商飛大飛機制造首席鉗工胡雙錢……他們都是我國產業工人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技能(技術)創新、技術發明的杰出代表。只有初中文憑的許振超說:“干活不能光用力氣,還要動腦筋;干一行,就要愛一行,精一行”“咱當不了科學家,但可以做個能工巧匠”。開灤集團公司國家級技能大師張文市說,過去煤炭行業勞動模范靠能干、多干,現在的勞模要靠技術創新巧干。技能大師們質樸的語言道出了企業的需求,道出了高職院校工科類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能干、會干、巧干。實現這個目標,就需要以技能(技術)創新、技術發明教育為落腳點,扎實推進基于工作過程的項目教學,在做中學、學中做,在做中感悟、在做中提升。只有這樣,才能為企業提供“精準供給”,為企業輸送需要的人才。

三、實施“技能(技術)創新、技術發明”教育應注意的問題

以“技能(技術)創新、技術發明”為落腳點的高職工科類專業“雙創”教育,融入、滲透到專業教學過程中,這一點已形成共識,但不論采取何種方式、什么方法,應明確以下幾點:

(一)創新意識、創新思維是“技能(技術)創新、技術發明”教育的核心

高職生基礎差、底子薄、自卑感強,但這并不意味著他們的創新意識淡薄、創新思維能力差。一個人的職務、學歷高低與創新能力高低沒有直接關系。開灤集團公司20位集團公司級以上的技能大師中,占80%以上為初中學歷或技校學歷。許振超、孔祥瑞也是初中學歷,他們之所以能成為技能大師,關鍵在于他們頭腦中有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敢于質疑,不迷信崇拜任何權威、教條和舊觀點,敢于向原狀、習慣挑戰,并善于吸取舊事物、舊觀念中的合理因素,并在繼承的基礎上創新。反倒是我們身邊不乏這樣的人,受過專業教育,具有較高的學歷,但養成了按上級和書本指示辦事的習慣,滿足于勝任工作或循規蹈矩地進行工作,不敢有所發明,有所革新,且對別人新的發明、構想或啟示不屑于試驗和幫助,參加工作若干年后就變成了“常人”“普通人”。大量的事實證明,發明無須象牙之塔,人人可以創新、時時可以創新、處處可以創新。創新意識、創新思維是一切創新活動的前提,是創新活動的起始之源。

(二)“工匠精神”是實施“技能(技術)創新、技術發明”教育的核心

2016年兩會上,李克強總理第一次提出“工匠精神”,引起了人大代表和各行業的共鳴。在中國制造走向中國創造的過程中,中國的產業工人缺什么?缺的就是“工匠精神”。中國游客在日本狂購馬桶蓋、微波爐現象,及我國市場充斥日本、德國制造的相機、手表、汽車等產品,不得不說這是中國制造業的悲哀、中國產業工人的悲哀。其原因就是我們缺乏一種對職業的敬畏,缺乏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從另一方面講,中國產業工人并不缺“工匠精神”。從日本背回國的電飯煲、馬桶蓋,相當一部分是中國制造的。同一產品,國內國外不同的質量,這意味著中國制造不缺一流的技術,不缺一流的設備,也不缺“工匠精神”,國內產品缺少的是技術標準執行的力度和市場禁入制度,缺少的是國內產品追求極致的工匠精神。

2015年“五一”小長假,中央電視臺播出了由8位頂級技工用巧手和匠心鑄就的《大國工匠》。他們中有人能在牛皮紙一樣薄的鋼板上焊接而不出現一絲漏點,有人能把密封精度控制到頭發絲的五十分之一,還有人檢測手感堪比X光般精準。這些工匠憑著對職業的敬畏和執著,超越了世俗對于成功的評判,面對高薪的誘惑,耐得住清貧和寂寞,在數十年如一日地追求著自身職業技能完美和極致化過程中,無論是產品質量還是技術水平都達到無人能及的高度。他們是中國產業工人“工匠精神”的典型代表,這種精神應該成為我國產業工人弘揚的主旋律,更應該成為高職院?!半p創”教育的精髓,在高職教育中“扎根”。這種精神是“技能(技術)創新、技術發明”教育的核心。只有這種精神成為“中國創造”的內在支撐,才能讓“中國制造”的產品在國內國外具備同一質量標準。

(三)實踐是實施“技能(技術)創新、技術發明”教育的著力點

“雙創”教育的核心在于激發人的創造力,而“創造力”只有在創新活動的實踐中才能得到施展和發揮,實踐是使創新能力變成現實的唯一平臺。毛澤東同志曾指出:讀書是學習,使用也是學習,而且是更重要的學習。在這里他明確指出“使用”,即實踐是“更重要的學習”。從發明大師愛迪生到倪志福、郝建秀再到現在大國工匠胡雙錢、高鳳林等,他們的每一項技術發明、技術革新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是在實踐中歷經多次失敗、分析、總結,最后獲得成功的。事實證明,“心靈手巧”“熟能生巧”“游刃有余”“妙手回春”都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從書本上學來的,而是在實踐的反復摸爬滾打中,在不斷地總結失敗教訓中逐漸摸索總結出來的。但多年來的應試教育與一孩獨尊的影響,導致目前的高職生在現實生活中眼高手低,不僅懶于動腦,書本知識(間接經驗)沒有學好,而且懶于動手更缺乏直接經驗的積累,缺乏實踐中的感悟與想象。為此,在以“技能(技術)創新、技術發明”為落腳點的“雙創”教育中,要充分利用高職院校校內外實習場所、實習實訓基地,以參與教師科研項目、小發明與小制作為主要形式的科技發明競賽活動及畢業設計真題真做等為載體,在傳授創新理論與創新技法的基礎上,積極鼓勵學生勇于參加實踐,充分發揮各自的想象力大膽設想,敢想敢干,在失敗與成功、挫折與喜悅中提升創新能力。

猜你喜歡
落腳點產業工人雙創
為高精尖產業工人插上騰飛“翅膀”
組織推動 凝心聚力
——湖北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五周年
高淳區以僑聯雙創基地 助推“雙創”孵化成長、孕育未來
“雙創”浪潮方興未艾
室內“跑酷”
“科學精神與社會責任”理念在工藝流程中的落腳點
產業工人新時代
農民工許紀平:做一名有本領的新時代產業工人
圓夢星之火,助力“雙創”加速跑
大學生“雙創”進行時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