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生態系統的營造

2016-03-18 18:48廣州番禺職業技術學院辦公室張連緒
關鍵詞:院校高職教育

廣州番禺職業技術學院辦公室 張連緒

高職院校的創新創業教育實踐探索走在“廣譜式”創新創業教育[1]之前。2005年,高職院校進行創新人才培養的試驗還處在地下摸索狀態,誰也不太敢大張旗鼓地提倡,只是個別教師在學習創造學理論的過程中在課堂教學中進行改革,在教學成果和學生作品展示時給大家以“驚鴻一瞥”。2010年5月,教育部頒布《關于大力推進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和大學生自主創業工作的意見》之后,創新創業教育進入王占仁教授所說的“廣譜式”階段,還是有教師對高職院校的創新創業教育有不同認識,甚至有些教師自動將這些模式排除在高職院校之外。2015年后,高職院校的創新創業教育卻如火如荼地蓬勃發展,每個學校都在開展各種各樣的創新創業教育實踐。這是時代發展觀念改變帶給人們在教育行動上的改變。

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究竟該怎樣進行?每個學校都有自己的回應?;仡櫸倚T趧撔聞摌I教育方面十幾年來的實踐探索,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的起點、思路和方法都正確,然而社會環境的快速變化,尤其是科技進步、信息技術升級、物聯網和智能時代為創新創業教育所開拓的更為廣闊的空間。目前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面臨的挑戰更加嚴峻,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斷更新理念和方法,并學習運用互聯網的新知識與新技能,在創新和創業的過程中帶領學生成長。2013年,清華大學曾國屏、茍尤釗和劉磊提出從“創新系統”到“創新生態系統”的概念[2],提出了創新范式的改變:關注系統中要素的構成向關注要素之間、系統與環境間的動態過程轉變。2014年,上??茖W研究院學者李萬、常靜、王敏杰、朱學彥和金愛民指出,世界正進入創新3.0時代[3],并提出若干明確的時代特征。在這樣的社會外部環境之下,創新創業教育如果仍然按照之前的思路和模式,就會在這個時代的創新創業競技中遭遇滑鐵盧。因此,高職院校的創新創業教育必須與時俱進,在創新3.0的時代來臨中營造學校內部的創新創業生態環境。只有敢于做出這樣的構想并對現有的實踐進行反思和改進的創新創業教育實踐才是有未來的。如何營造高職院校創新創業生態系統,這才是我們今后要思考的關鍵問題。

一、創新生態系統與“廣譜式”創新創業教育

創新生態系統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它展示了人類創新從個體到群體,從封閉獨創到開放聯合,從區域創新到全球化的一個過程。李萬等人指出:“創新生態系統是指一個區間內各種創新群落之間及與創新環境之間,通過物質流、能量流、信息流的聯結傳導,形成共生競合、動態演化的開放、復雜系統?!保?]他們認為,可以以生物學隱喻來揭示創新的系統范式,以更順暢的知識流動來促進創新的價值實現,以更可持續的創新涌現來區分創新生態系統的等級。他們認為創新生態系統的目標是:“在可持續發展理念下促進創新持續涌現,通過將創新投入、創新需求、創新基礎設施與創新管理在創新過程中的有機結合,實現高質量的經濟發展?!保?]而創新生態系統具有以下三種主要特征:多樣性共生、自組織演化、開放式協同。

創新生態系統的比擬不是學者憑空想象的,而是根據世界創新創業環境良好的美國和日本的社會經濟發展、企業發展狀況和經濟社會政策演化而得出的一種圖景。沒有用最好的詞匯是考慮到以色列的創新和創業成就,以色列的創新創業生態系統是更為奇特和跨越時空的成就。這種創新范式的轉變確實讓人們觀念來不及轉變,很多人已經適應享受創新科技帶來的生活便利和成果,卻發現無論如何都跟不上科技時尚的節奏。意識到這種創新3.0時代的特征并緊跟時代潮流,甚至引領時代潮流,并進行個體或群體創新創業實踐的人類,才能夠實施“廣譜式”創新創業教育。另一方面,“廣譜式”創新創業教育也更有助于我國大批創新創業人才的涌現,引領創新生態系統時代的發展。

“廣譜式”創新創業教育是學者王占仁根據現行的國家創新創業教育政策概括出的一種理念,也是一種模式。其核心是“面向全體學生”“結合專業教育”“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基本目標是“全覆蓋”“分層次”和“差異化”,努力實現面向全體與分層施教緊密結合、在校教育與繼續教育密切銜接、素質教育與職業教育統籌兼顧,整體包括“通識型”“嵌入型”“專業型”和“職業型”四個層面的體系架構。[6]他認為,這種理念的價值在于實現了從“兩極”到“中介”的轉化,確立了追求實效的創新創業教育新觀念;理順了創新創業教育與就業教育的關系,促進了二者的銜接聯動;貫通了創新創業教育與素質教育的本質、特征和目標。這種理念打破了以往創新人才的界限,認為只有少數具有特殊智力和階層的人才有創造力和創新能力,而廣泛的大眾是缺乏創造力和創新能力的,創新能力的培養僅僅是針對精英的訓練和投資。這是時代進步帶給人們觀念和行為上的改變。

二、高職院校的創新創業教育現存的問題

我國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還處在初級階段,比發達國家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落后許多。美國學者伯頓·克拉克(BurtonR.Clark)在1994—1996年10次訪問歐洲大學,通過大學轉型個案研究,在1998年出版了《建立創業型大學:組織上轉型的途徑》,提出了創業型大學的五個核心要素[7]:首先,當今大學具有一個加強的駕馭核心。其次,具有拓寬的發展外圍。第三,大學資金來源的多樣化。第四,建立一個具有活力的學術心臟地帶。最后,大學應發展出一套完整的企業文化。依據他的理論標準我國高校向創業型大學邁進的空間還很大。

教育部全國高等學校學生信息咨詢與就業指導中心方偉概括出高校創業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8]:①缺乏對創業教育內涵的正確認識,②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的融合力度不夠,③缺乏系統的創新創業教育理論和實踐體系,④政產學研聯動的創業指導服務體系薄弱。上海對外經貿大學學者高偉認為,高校創業教育仍普遍作為職業發展教育的一項補充,停留在創業帶動就業的權宜策略階段,還未上升到推動實體經濟發展“加速器”的高度。[9]他們都從不同角度指出高校創業教育存在的問題,這些也是高職院校普遍存在的問題。高職院校的創新創業教育還存在一些特殊的問題。

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存在的問題,就我們實踐中所遇到的問題有:一是對創新創業教育的理論知識普及不夠,例如對創造學、創新理論和TRIZ理論等基本知識缺乏認識,創新創業的知識儲備不夠;二是創新創業實踐項目的層次和質量處在較為粗淺的狀態,新穎有前景能引入風險投資的項目較少;三是有不少教師對創新創業教育的理解仍然處在創新1.0時代,在進行創新創業教育過程中仍然呈現封閉式、機械式的模式之中,缺乏跨學科、跨專業和跨邊界的思路和理念。高職院校教師多數都是傳統學科教育影響下的優秀人才,學科邊界意識和領域的專精化有比較優勢,但是在創新意識、跨界合作溝通與交流方面還有待進一步提高。這和高職院校缺乏創新研究和創新文化氛圍有關。

三、高職院校能否營造創新創業生態系統

很多人有共識就是高職院校的學術力量弱,創新和創業教育的資源和力量也很弱,想要形成創新創業校園文化環境是非常困難的。我們也承認高職院校的創新與創業教育困難,在促進就業方面高職院校的努力和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在創新和知識產權產品的出現方面也有不少院校有很多成果出現。例如,截至2016年2月,通過國家知識產權局檢索到深圳職業技術學院專利1382項,中山職業技術學院1116項,廣州番禺職業技術學院1049項。這些只是師生創新產品的一個觀測點,而創新和創業教育的實踐探索和實踐成果還不僅僅是這些。這說明了在“廣譜式”創新創業教育的模式下,高職院校是有希望營造創新創業校園文化環境和精神氛圍的。面向未來的創新創業生態系統的營造,是有希望能夠在師生共同努力下實現學校群體內的一種創新創業氛圍,營造區域內甚至更大范圍內的創新創業生態環境。

單獨一所高職院校進行創新創業教育的力量薄弱。2015年,我校參與發起全國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聯盟。在更廣闊的平臺上開展創新創業教育。我們對高職院校進行創新創業教育的前景充滿信心,這是創新教育教學方法,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良好途徑。我們堅持學校人才培養目標的“一技之長+綜合素質”,更強調學生作為一個成熟的社會人的更巨大的潛能力的激發。所有在創新創業路上的人為了實現自己的奮斗目標都是鉚足精神,將全部身心和經歷投入到這個艱苦的過程中,所以學生在這個過程中的成長和收獲不是單向的和某些方面的,而是整體人格上的成熟和成長,為此,不敢說話的人也放膽開始表達,不會寫方案的人也開始查閱資料動筆寫方案,不會記賬的人也開始學習使用各種財務軟件。

從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意義上來說,高職院校是能夠營造創新創業生態系統的。在研究英國高校的創業歷史中發現,“創業的支持者或許和其所支持的對象一樣具有創業精神,或許不具備創業傾向,但那都無關緊要,他們需要的就是把自己看作培育和建構創業文化的利益相關者,他們需要支持創業視野,提供領導、支持、鼓勵,他們需要提供創業機會,提供資源、提供關系網絡?!保?0]高職院校的師生所要努力做到的就是為營造這樣的生態系統做出行動上的改善。

四、高職院校如何營造創新創業生態系統

高職院校營造創新創業生態系統,主要把握四個核心要素:一是人的獨特性差異性,二是創新創業理念和價值共識,三是內部資源的通暢流動,四是開放型人際合作。這四個方面能夠真正落實到位,能夠解決困擾很多師生的創新創業問題。高職院校管理者能夠充分認識到這四個要素的重要性,制定相應的政策引導,組織結構就能夠呈現多樣共生、自組織演化和開放式協同的特征,實現校內各種創新群落之間及創新環境之間,通過物質流、能量流、信息流的聯結傳導,形成共生競合、動態演化的開放、復雜創新創業生態系統。

(一)尊重人的獨特性差異性和創新創造性思維

高職院校的學生具有生源多樣性和思維模式的多樣,這使學生在年齡、生活經歷和學習經歷方面有較多差異性,教師來源的多樣性也與學術型博士的研究型大學不同。在高職院校中能夠充分體會到人的差異性和獨特性,以及解決問題思維的差異性。尊重人的差異性、獨特性和創造性思維是創新創業的第一要素。因為創新創業生態系統中,個體的獨特性與創新思維是最寶貴的財富。創新創業教育升級過程中,越來越多依賴交互式學習、跨域國界和領域的人際合作、知識流動等非技術因素,智慧時代使社會生活中人的生活領域、范圍和習慣有很大的改變。

尊重人的獨特性差異性和創造性思維就是要在學校的管理制度和學習服務過程中,更積極強化人的發展的動力因素,為人的發展提供更多自由和機會。在學校的各種管理體制和服務體制中體現出“簡政放權”“推陳出新”等精神,在依法治校下,引領教師和學生將時間和精力投入創新創業的理論學習、教學實踐、創業實踐和社會服務實踐等過程中,對人的自由發展和創新生活以積極扶植和引導,在原則基礎上實現更為自由靈活發展的價值引導。讓師生在青春、活力、時尚和創新等精神氛圍中實現人生更為高遠的理想。創新創業需要實戰而不僅僅是演練,創新創業必須依托在社會現實的需求之上,創新創業必須能夠提高新穎有效的社會服務產品,創新創業最終的目標是在服務社會的過程中帶來自我的價值實現。這些是在充分尊重人的個性、獨特性和創造性思維過程中收獲的果實。當然,這個過程要排除萬難千險,以及承受創新創業過程中各種失敗、挫折和各種錯誤的歷險過程。人的尊嚴在這個過程中不斷產生各種挑戰失敗的精神財富。尊重人的差異、價值和人在失敗中的沮喪以及各種不那么美好的經歷,這是營造創新創業生態系統的一部分。

(二)創新創業理論理念普及與價值共識構建

創新創業是開拓藍海,是誰也未曾探索的領域,但是并不是沒有道路可循的。創新創業是有理論裝備和培訓實踐訓練的,通過了解相關理論知識和各種裝備,能夠提高創新創業的成功率。這也是各個國家的創新型大學要努力進行創新創業教育的根本原因。學者Gibb和Cotton認為,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社會的發展、國家的進步對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個人需要具備自立、創新、合作精神、責任感,以及保證技能的可持續性能力和應對變化世界的積極態度。[11]創新創業人才所具備的知識和能力是可以通過教育來培養的?!爸R作為資本被賦予了交易性價值,為學術創業提供了前提?!保?2]知識除了專業技術知識之外,創新創業知識也非常關鍵。因為人們的創新創業意識、能力是能夠通過教育培訓和知識流動而獲得的。在沒有享受到創新的便利之前,人們并不會普遍支持這些新奇的想法或者觀念。

創造學、創新思維能力訓練、創業培訓等理論知識和培訓的“廣譜式”推進,對人們提高創新創業意識,提升創新創業能力,對社會現象和問題以全新的視角去解讀世界有很大的幫助。學習、工作和日常生活是需要創新和創意的,這能增加生活的意義和價值。創新創業理論知識的學習和實踐探索能夠讓人不斷進行思考、反思和批判,面對問題采取更為積極的方式去面對,不是逃避回避或者懼怕,而是嘗試各種辦法去解決問題。例如“創造學基礎”課程目的就是學習運用科學的方法培養人的創造力,訓練創造性思維,創造發明原理與技術方法。1946年阿奇舒勒(Genrikh Altshuller)創立的TRIZ理論[13]體系包括:創新思維方法與問題分析方法,技術系統進化法則,技術矛盾解決原理,創新問題標準解法,發明問題解決算法ARIZ,基于物理、化學、幾何學等工程學原理而構建的知識庫等。推動創新理念的普及有助于創新創業生態系統的形成,因為想要成為一種社會形態,就不可能只是少數人的意識和行為,而是社會成員都以各自的特點與特色參與創新創業社會生活。

(三)以創新創業項目為載體實現校內跨界人財物順暢流動

高職院校內部因院系專業建設而形成的各種各自相對獨立的組織機構,有時會成為創新創業的人才物流動的壁壘,很多院校都有遇到過項目重復建設和資源設備利用率低的情況。在形成創新創業生態系統的過程中,通過聯合項目壁壘逐漸消失。人們的觀念轉變和創新創業意識形成以后,就能夠以更有效的合作來利用資源。很多院系各自為政也不過是為了保障師生教學過程和提高教學質量的原因。當教學的形式和形態發生了變化,當課堂的邊界逐漸拓寬到教科書以外更廣闊的環境中,資源是跟著項目走的,所有的配套設施和政策都是為創新創業項目服務的。這樣的情況下,高職院校的院系和專業建設的內容將會發生極大的變化,開放性與流動性成為一種更常態的教學管理狀態,而不僅僅是傳統的講授式課堂。阻礙創新創業系統形成的最大障礙還是人們理念上的保守和懶惰,而當這些理念上的障礙因為創新創業理念的普及、師生創新創業能力的提升,才能逐漸形成一種新的創新文化體系。很多時候人們把失敗或不愿意繼續付出歸結為制度性障礙,但是制度也是在不斷地修改、完善和制定過程中,并不是一成不變的。

(四)與政府、企業和社會環境的開放型人際合作關系

高職院校是社會生態系統中的一部分,高職院校的發展定位也是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服務,具體來說為當地政府、中小企業和本地居民提供教育服務。這種定位必然決定了高職院校作為社會創新創業生態系統中的一個生態聯結點。因此,高職院校在內部構建創新創業生態系統的同時,也需要和外部環境保持生態上的一致性。高職院校的創新創業理論和實踐發展水平高,就能夠以直接社會服務的形式影響和推廣創新創業理論和實踐成果。如果高職院校的創新創業水平低于區域創新創業文化氛圍,那么受環境影響和社會壓力的影響,也會從政府、企業和社會中學習提高創新創業水平。區別就在于高職院校究竟是否想要進行創新與創業的改革。是主動進行交互式學習、組織學習和組織結構改革,還是等待社會環境氛圍甚至是政府改革派將學校與其他更富有創新創業精神的學校合并重組。這些都是高職院校需要面對的生存壓力問題。高職院校營造創新創業生態系統促進區域經濟轉型,無疑是最有利于學校發展和師生成長的一種道路。因此,高職院校主動與政府、企業和社會其他組織機構建立開放型人際合作,成立跨院校和區域以及組織機構的創新創業項目,通過這些項目的實體推動,提升人的創新創業能力和學校的創新創業文化氛圍。

猜你喜歡
院校高職教育
國外教育奇趣
題解教育『三問』
2020年部分在晉提前批招生院校錄取統計表
2019年—2020年在晉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類院校錄取統計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簡章審核對照表
教育有道——關于閩派教育的一點思考
高職應用文寫作教學改革與創新
辦好人民滿意的首都教育
應用技術型本科院校高等數學教學改革的思考
高職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探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