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層社區矯正資源整合探索和思考

2016-03-24 22:16范迎波
人民論壇 2016年5期
關鍵詞:社區矯正資源整合探索

范迎波

【摘要】社區矯正是開放式的刑事執行方式之一,整合社區矯正資源是社區矯正工作的重要內容。由于受傳統刑事執行觀念和模式的影響,社區矯正資源整合還存在若干問題,需要從改善司法資源的功能發揮、健全社區的功能、發揮社區矯正人員的主觀能動性、引入現代科技手段、加強檢察監督等方面予以完善。文章擬從蘇北某市社區矯正工作實踐出發,對社區矯正資源整合相關問題加以探索和思考。

【關鍵詞】社區矯正 資源整合 探索

【中圖分類號】C916 【文獻標識碼】A

“社區矯正是與監禁矯正相對的行刑方式,是指將符合社區矯正條件的罪犯置于社區內,由專門的國家機關在相關社會團體和民間組織以及社會志愿者的協助下,在判決、裁定或決定確定的期限內,矯正其犯罪心理和行為惡習,并促進其順利回歸社會的非監禁刑罰執行活動”①。有效整合社區矯正資源是實現社區矯正目的的主要途徑。社區矯正資源包括以人為核心的主體資源及以硬件建設、制度建設為主的客體資源。主客體資源是辯證統一的關系,兩者不可分割。由于傳統刑事執行觀念和模式等影響,社區矯正資源整合還存在若干問題,需要從改善司法資源的功能發揮、健全社區的功能、發揮社區矯正人員的主觀能動性、引入現代科技手段、深化檢察監督等方面予以完善,文章試結合蘇北某市社區矯正工作現狀的調查,特對基層社區矯正資源整合相關問題作如下探析。

社區矯正資源的現狀

根據刑法、刑事訴訟法和《社區矯正實施辦法》(下稱《辦法》)的規定,社區矯正主體資源包括以下幾個幾種,文章將其分為主體資源和客體資源兩個方面:

主體資源。一是決定機關。根據《辦法》規定,“人民法院對符合社區矯正適用條件的被告人、罪犯依法作出判決、裁定或者決定”②。

二是執行機關。主要是司法行政機關和公安機關以及監獄。依據刑法、《辦法》規定,“縣級司法行政機關社區矯正機構對社區矯正人員進行監督管理和教育幫助。司法所承擔社區矯正日常工作。公安機關對違反治安管理規定和重新犯罪的社區矯正人員及時依法處理”③。監獄以刑罰執行機關的身份定位參與社區矯正工作,履行著對矯正對象的調查評估、與社區矯正機構對接、收監執行、解除矯正等執法活動。

三是參與、協助者?!吧鐣ぷ髡吆椭驹刚咴谏鐓^矯正機構的組織指導下參與社區矯正工作。有關部門、村(居)民委員會、社區矯正人員所在單位、就讀學校、家庭成員或者監護人、保證人等協助社區矯正機構進行社區矯正”④。參與、協助者作為刑事執行機關和犯罪人之間的“橋梁”和“緩沖帶”,是社區矯正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

四是社區矯正人員。社區矯正工作的目的是將社區矯正人員改造成守法公民,從這個角度看,社區矯正人員自然是社區矯正的“第一資源”。深入了解其犯罪原因、日常表現以及心理、生活、就業等方面的需求,是社區矯正工作的核心內容。

五是被害人?!八痉ㄐ姓C關在接受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監獄對擬適用社區矯正的被告人、罪犯進行調查評估時,應當根據委托機關的要求,對被告人或者罪犯的居所情況、家庭和社會關系、一貫表現、犯罪行為的后果和影響、居住地村(居)民委員會和被害人意見、擬禁止的事項等進行調查了解,形成評估意見,及時提交委托機關”⑤。這是《辦法》中唯一涉及被害人的規定。

六是社區矯正監督機關。人民檢察院對社區矯正各執法環節依法實行法律監督。社區矯正工作的合法有序運作,離不開檢察機關的全面有效監督。

客體資源。一是社區矯正場所。除司法行政部門的工作場所外,根據《辦法》第十五條至十八條等規定,社區矯正場所包括教育學習活動、參加社區服務、個別教育和心理輔導、開展職業培訓和就業指導場所等;第二十條規定的保外就醫的社區矯正人員治療醫院等。

二是社區矯正制度和工作機制。指“司法行政機關應當建立例會、通報、業務培訓、信息報送、統計、檔案管理以及執法考評、執法公開、監督檢查等制度,建立與公安機關等有關部門協調聯動應對社區矯正人員非正常死亡、實施犯罪、參與群體性事件的突發事件處置機制,建立和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實現社區矯正工作動態數據共享的社區矯正人員的信息交換平臺”⑥。

當前基層社區矯正資源整合存在的問題和原因分析

存在問題。根據對蘇北某市社區矯正工作現狀的調查,發現基層社區矯正資源整合存在以下幾方面問題:

一是刑事司法資源功能過度發揮。主要是過分強調社區矯正的司法特征,不能體現社區矯正執行的開放性和社會化特點。

二是社區的功能仍不健全。公眾對社區矯正人員的知曉度、認同和接納度較低、氛圍不濃、社區被動完成司法行政部門下達的任務,不能在教育宣傳、心理疏導、勞動服務、就業幫扶、監督管理等方面充分發揮社區的功能,不能幫助社區矯正人員恢復正常人格。

三是犯罪人的主觀能動性沒有得到有效發揮?!掇k法》用大量篇幅規定了社區矯正決定、執行中司法機關和社區等參與者的地位、職權和程序,而未對作為社區矯正人員的犯罪人的地位、權利和受侵害的救濟途徑做出規定。社區矯正人員多是被動地接受司法行政部門等的教育、管理和監督,遠未能和社區及矯正機構、社會組織等實現互動,也未能從社會人的角度進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完善,主觀能動性未得到有效發揮。

四是社會企事業單位的參與度不高。對社區矯正人員的心理干預、生活就業上的幫扶必須依靠全社會的參與和支持。但基于傳統觀念和對犯罪人認識的影響以及對社區矯正工作知悉不夠,社會企事業單位多不愿支持幫助社區矯正人員。對社區矯正工作的支持限于“完成任務”層面,有的雖勉強接納但逐步以各種理由予以辭退。

五是檢察監督力度不夠。實踐中,檢察機關突出對人民法院、司法行政機關、公安機關、監獄等裁定、執行部門的監督和程序監管,對社區矯正的效果、社區矯正工作人員職務犯罪等缺乏有效監管。同時,檢察監督人員缺乏、經費保障不足、監督手段滯后、監督水平不高、監督力度不夠,影響了監督的社會效果。

六是被害人的法律地位有待完善。被害人作為“被動參與者”,《辦法》只是規定審前征求起意見,沒有明確規定其法律地位和不服社區矯正決定的權利救濟途徑,不利于其從自身角度監督社區矯正的實施。

七是基層社區矯正的調查研究較為缺乏。在科研院所、高校等事業單位與司法行政機關合作、開展社區矯正人員的心理矯正等合作項目方面,由于認識不足、無專業人員等原因,很少有人對其進行研究。

原因分析。一是傳統刑事執行模式的影響仍未完全消除。沒有認識到社區矯正是當前輕刑化背景下重要的刑事執行途徑。如蘇北某市基層司法所社區矯正主要工作是宣傳教育、對社區矯正人員違反法律和不良行為的監管,據統計,針對每個矯正人員需要填寫的各類報表達20余種之多,而對解決就業、心理輔導基本處于被動和空白狀態。

二是社區矯正工作的知曉度有待提高。主要是居民對社區矯正的認識停留在改造犯罪人的階段,對社區矯正工作的性質和方式、社區矯正人員的權利和義務、司法部門和相關參與協助方的職能了解不夠。如蘇北某市居民對憲法、民法、刑法等知曉率達82%以上,而對《辦法》的知曉率僅為20%左右。

三是社區矯正資源的功能有待完善。如有的社區不具備進行心理輔導、幫扶的條件,缺乏專業性人才。

四是社區矯正資源有待拓展。缺乏獨立的社區矯正管理工作平臺,不利于社區矯正刑罰執行工作開展。如“司法所應當根據社區矯正人員個人生活、工作及所處社區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采取實地檢查、通訊聯絡、信息化核查等措施及時掌握社區矯正人員的活動情況”⑦,但實踐中對社區矯正數據共享、利用網絡、電子監控等現代科技手段進行監管、提供就業以推進社區矯正工作涉及甚少。

實現社區矯正資源整合的途徑

根據以上社區矯正資源整合的現狀分析,有必要確立社區矯正資源整合的原則,并在原則的指導下探索實現社區矯正資源整合的途徑。

社區矯正資源整合的原則。一是合法性原則。必須堅持社區矯正是刑事執行方法的性質,在現有法律的框架內,將此貫穿社區矯正工作的始終并作為最后保障手段。

二是社會化原則。社區矯正的開放式的執行方式,各有關部門和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運作模式,要求堅持有效運用社會資源才能達到目的。

三是差別化原則。要結合司法機關、家庭、社區、社會企事業單位的不同功能和作用,突出社區矯正人員的主體地位,按照不同的年齡、心理特征、文化程度、犯罪的類型、原因、手段、危害程度大小確定如何發揮各種資源的作用。

四是實效性原則。再犯罪率和就業率是反映社區矯正工作實效性的主要標準。整合資源必須最大程度發揮每一種資源在推進社區矯正工作中的作用,從而有效降低社區矯正人員再犯罪率,提高其就業率,推動最大多數的社區矯正人員及時回歸社會,成為守法公民。

實現社區矯正資源整合的途徑。完善法律法規和制度建設,搭建資源整合的平臺。一方面是完善立法。如通過立法來明確檢察監督的介入環節、具體范圍和事項、監督手段,明確被害人參與社區矯正的主體地位和程序權利等。另一方面是完善國家機關之間工作銜接機制。包括程序上的工作機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以及涉及社區矯正工作中相關職能部門工作運行情況、犯罪人的現實表現、社區矯正效果等具體執行落實情況的實體內容的反饋通報等。

完善機制,營造矯正資源互動的氛圍。一方面是完善社區矯正信息公開的范圍和方式方法,加大社區矯正工作的宣傳、調查研究力度,規范社區矯正工作運行機制、管理機制、基礎保障機制,對社區矯正法律法規、社區矯正機構職能、社區矯正對象基本情況、教育管理情況、獎懲情況、變更接觸情況全面公開,便于接受監督。另一方面是加強社區矯正工作組織機構的建設,改變司法行政部門單邊推動的社區矯正工作的局面,為司法機關和相關社會保障服務部門以及共青團、婦聯、紅十字會等群眾性社會組織、志愿者和社會企事業單位、調查研究機構、社區、家庭等多邊參與的互動,最大化的發揮各資源的作用。

突出重點,明確社區矯正人員的主體地位。社區矯正的目的是將犯罪人改造成正常的社會人,故社區矯正人員是整合社區矯正資源的核心,是“第一資源”。要充分發揮社區矯正人員的主體作用,突出其主體地位。在我們現行法律架構體系下,社區矯正人員是犯罪人,是幫扶甚至管制、改造對象,社區矯正工作也是遵循傳統刑事執行的模式,實行的是單向的教育管理和監督,而沒有雙向甚至多邊的交流和互動,這對社區矯正人員正?;貧w社會極為不利。司法行政部門應當按照守法公民的標準來教育幫扶社區矯正人員。通過教育、幫扶為其創造有利于其融入社會的環境和氛圍,變“要我改造”為社區矯正人員的“我要改造”,使社區矯正人員從社會人的角度參與社區矯正工作,從而使其有效融入社會,及時轉變為守法公民。而不能以監督代替教育幫扶。

加強功能建設,發揮家庭、社區和企事業單位的作用。一是充分認識家庭社區和企事業單位的作用。實踐表明,對社區矯正人員回歸起到直接干預作用的是能給其提供就業、對其行為寬容、幫其度過心理危機、重建生活信仰的家人、親友、人社部門、文化衛生部門等。從這個角度看,作為組織者的司法行政部門,應當進一步采取措施,發揮家庭、社區和企事業單位在社區矯正工作體系中的作用,完善其功能。二是采取切實有效措施完善家庭社區和企事業單位。如對提供就業單位進行財政補貼推動企業就業環境的改善、培訓專兼職心理咨詢師等。

拓展資源空間,引入信息化教育、管理、幫扶手段。首先是社區矯正工作的信息化。建立執行信息資料管理和交換中心。通過信息化建設,能夠完整的體現社區矯正的各個環節和進程并保持同步動態更新。在每一個縣(市)、區的社區矯正工作站,都必須有計算機信息終端。保證執行主管機關及有關人員能夠及時掌握執行情況,便于實現數字化和對矯正人員遷移實行跟蹤管理。

其次是監管手段的信息化。改變傳統監管方式,突出最有效監管。傳統監管方式不利于社區矯正人員融入社會。引入大數據分析,充分利用計算機網絡等最新科技手段,利用手機定位技術對社區矯正人員進行監管、利用電子手銬等加強對社區服刑人員的行蹤監督,利用指紋系統避免以冒名頂替方式規避監管,建立社區矯正人員指紋庫和照片庫,利于社區服刑人員脫逃隱匿抗拒監管的追逃。多種科技手段綜合運用,可以最大限度防止脫管漏管,保證社區矯正監管質量。

最后是教育幫扶的信息化。利用網絡加強對社區矯正人員的宣傳教育并推動其就業,要充分利用好互聯網這一平臺,打破企事業單位不愿接收社區矯正人員的觀念瓶頸,為社區矯正人員就業開辟新的路徑。

加強檢察監督,力促各種資源有效整合。加強檢察監督的基礎建設、完善監督機制和制度建設、突出檢察監督的重點環節?;A建設主要是機構和隊伍建設、物質經費保障等;監督機制和制度建設包括事前、事中介入監督機制、考核機制、聯席會議制度等;重點環節指“查辦社區矯正工作人員職務犯罪、監督社區矯正執行機關是否侵犯被矯正人員的合法權益,對社區矯正工作中執行機關工作人員侵犯被矯正人員合法權益的行為及時提出糾正意見,對程序和決定裁定的合法性監督”⑧等。通過有效的檢察監督,發現在社區矯正決定和執行、終結環節各資源的長處和不足,力促最大限度發揮各類資源的功能,推動社區矯正工作取得實效。

(作者單位:徐州工程學院;本文系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金指導項目,項目編號:2014SJD467)

【注釋】

①“依法規范實施社區矯正 加強和創新特殊人群管理—司法部副部長郝赤勇就《社區矯正實施辦法》答記者問”,《中國司法》,2012第3期,第10頁。

②③④⑤⑦來源于《社區矯正實施辦法》。

⑥陳力:“論社區矯正中被害人的參與和權利保護”,《財經政法資訊》,2011第5期,第33頁。

⑧鐘文華,王遠偉:“社區矯正檢察監督研究”,《中國刑事法雜志》,2010年11期,第101頁。

責編 /張蕾

猜你喜歡
社區矯正資源整合探索
國有企業發展養老產業的模式創新研究
基于MDX數據庫的譯者參考資源整合對翻譯工具能力培養的意義
少先隊活動與校外資源整合的實踐與探索
西北地區社區矯正現狀調查與模式研究
罪犯社會適應性心理輔導之展望
論社區矯正的檢察監督
論社區矯正檢察監督
京津冀一體化視角下河北省大數據產業發展現狀分析
社會轉型期行政權控制的路徑探索
房地產項目策劃課程案例教學探索與實施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