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下的農民土地問題

2016-04-08 09:18岳曉瑩
2016年8期
關鍵詞:土地制度新農村建設

岳曉瑩

摘 要: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的各方面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特別是在經濟和政治領域。但一個國家的發展最終要看人民的生活水平,而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農民的人數不容小覷有近8億人口。農民的發展也就是農民土地的發展。中國農村的土地制度在歷史的沉淀下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從土地私有制到完全所有制,再到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土地制度的轉變給農村生活經濟乃至中國的經濟社會都帶來巨大的轉變。但近幾年來農村土地糾紛、非法征收土地、強制征地拆遷的問題,打擊著農民的積極性。生產力下降,農民生活質量水平下降,影響著現代化新農村的發展。因此,加強農村土地的宏觀調控,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和發展,提高農民的積極性,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

關鍵詞:土地制度;農民土地問題;新農村建設

一、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土地制度

土地問題是維系國家人民生計同樣也是“三農”問題的核心。我國國民經濟以農業為基礎,那土地便是農業的根蒂。中國的基本國情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會生產力之間的矛盾。[1]那么對中國國情的認識與把握使中國共產黨把農民問題看做是中國革命建設的根本問題。特別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家對農民土地問題進行了多次的改革。

(一)個體農民所有、家庭分散經營的土地制度

1949年—1952年中國農村土地的分配比例嚴重失衡,農民的土地大部分被地主階級占有。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中國共產黨領導廣大人民進行土地改革?!吨腥A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中的個體農民所有、家庭分散經營的土地制度逐步建立。它的確立及土地革命的成功,激發了農民的勞動積極性,解放了生產力,同樣也提高了農民的政治地位。土地革命是黨領導人民進行的一場消滅封建制度和地主階級的偉大革命運動,使人民翻身成了土地的主人,不再被欺壓。這次的改革不僅是農民有了土地,也有了一定的政治地位,改變了鄉村的舊習俗,為后來的農村建設打下了一定的基礎,形成農村的新風氣。[7]

(二)集體所有、集體同一經營的土地制度

1953——1978年中農村的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土地改革后我國的農村社會及農業逐漸穩定、逐步發展。但現階段農村中的貧富差距越來越明顯,個體經濟與生產社會化的矛盾無法適應國家實行工業化的需求。就這種變化政府實行集體所有、集體同一經營的土地制度。在農村的問題逐漸現行,中共中央在《關于1951年農村生產的決定》、《關于農村生產互助合作的決議(草案)》中,明確提出:“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各級政府在今后的工作中務必加強對農村互助組的領導、發展和及時鞏固工作。并且使互助合作化運動速度進一步加快?!彪m然期間人民公社化運動脫離了實際,但最終結果還是完成任務,各項工作逐漸穩定。

(三)集體所有制、家庭承包經營的土地制度

1978年——至今,在人民公社化運動的影響慢慢消散,在黨中央和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實行集體所有制、家庭承包經營的土地制度。家庭承包經營的土地制度主要是我國每段時間所經歷的經驗積累而成的。其中在這一階段里國家根據實際分析,實行了不同的政策,1979年到1983年實行了“包產到戶”;1984年到1993年明確提出土地承包期為15年。[2]時至今日,國家還在沿用著這些制度,雖然最近國家有出了新的制度,但是都是加大對農民種地的支持。讓農民有良好的氛圍完成自己的生活生產。[6]

二、 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中的土地政策

近年來,中國的發展越來越快,中國的農民生活也越來越好,在農民的政策上面黨中央也在對土地上面也做了好多的利于農民的政策。

大會當中提出的關于農民土地的政策:(1)加快推進新的農業管理系統模型的構建。堅持家庭經營在農業中的基礎性地位,堅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推動多種經營方式創新發展。穩定土地承包和土地承包不變的情況下,對承包的土地可以有占有、使用、收益、流轉及承包經營權抵押、擔保權等。讓農民利用土地發展多種形式的規模經營。(2)給予農民更多的財產權利。保障農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權利,積極發展農民股份合作,賦予農民對集體資產股份占有、收益、有償退出及抵押、擔保、繼承權。保障農民的宅基地用益物權,改善農村宅基地制度。建立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推動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推動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公開、公正、規范運行。(3)推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維護農村生產要素權益,保障農民工同工同酬,保障農民公平分享土地增值收益,保障金融機構農村存款主要用于農業農村。統籌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和社區建設,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強了新農村的建設。[3]中國的政策一步步的提出,也更又利于農民的生活,同時面對農民土地出現的問題也提出了相應的政策。

三、現在國家農民土地面臨的問題

中國共產黨十六屆五中全會中提出了國家要加快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進程歷史使命。土地的承包、流轉等解決了農民土地的又一發展問題。根據國家的相關土地政策,黨中央是鼓勵農用地的土地流轉,但實際收益的并不是農民,而是掌控不是農用地的公司為最終受益著;目前,專家認為,農村集體土地征用的補償太低,且平均耕地流失在中國明年會超過20萬畝,土地浪費嚴重。近幾年來,房地產的開發與發展,在金錢的誘惑與城鎮發展的趨勢下,政府默允了開發商占用耕地,導致非農用建設占用農用地比重越來越大,逐年增加。我國的非農用建設占用耕地主要記得在市郊的城市和經濟發達地區。在這樣的情況下,這兩年因為征地拆遷、農民的土地糾紛問題每年都會發生,也導致現在新一代的接班人,不種地;認識不到土地的重要性。土地糾紛也一直是農村社會問題的一大焦點。農村社會問題辦理不好就要影響到國家提出的建立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政策。只有一樣一樣的解決掉這些土地中出現的問題,我們向著新農村的道路又近了一大步。

國家頒布了關于土地流轉的政策,加上近年來農產品價格上漲,農產品在加工的工廠逐年增長。很多公司打著名義上的土地流轉政策,掌握著農用地的權益獲益,在鉆政策的空子。農民對自己土地產權的法律知識認識薄弱。這樣讓更多的農民都去打工,而不愿去種地。這對于以農業大國著稱的中國是個影響。也不利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提出和建立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案是解決問題的根本,又稱在十八大中許多人大代表的建議中也有明確提出,讓失去土地的農民生活長期有保障,有穩定的生活。

在十八大會議中人大代表曾表示,這兩年因為征地拆遷與征地問題在一些地方發生沖突,其原因主要有:一是加快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部分地方政府在一定時間內許要完成征地,不顧農民利益及忽視有關的征地法律,這樣矛盾一下激化發生頓引發糾紛。二是征地補償安置制度的設計存在問題,補償與安置不到位農民心里覺得不合理亦然是變成矛盾激化的緣由之一。三是缺乏有效的調解糾紛的機制,近年來的土地糾紛,許多農民因為維護不好自己的利益,導致利益受損,而反對征地。[4]但是大多數農民并不是反對征地,就這樣缺少調節導致農民與政府或開發商之間發生糾紛。這樣的矛盾發生最關鍵的問題是把群眾的利益沒有放在第一位,才導致這樣的問題發生,以至于出現了各種的“釘子戶”。這就是現實的體現。該怎樣解決還需要各級政府積極配合中央的政策,商量好應對的策略,給予農民合理的解釋與安置保障。建立調節機制,以免再發生矛盾,再出現“釘子戶”與“強拆”事件。

四、 黨中央及各級政府對土地問題提出的解決方法

為了化解這些矛盾,進一步完善農村土地問題。根據《農村土地承包法》和《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妥善解決當前農村土地承包糾紛的緊急通知》,各級地方政府按照自己省縣的是實際情況,實施有效的政策和方案。如:(一)堅持土地承包關系長期穩定。承包方不得未在農民的同意下強行流轉土地的承包,不得非法占用農民的承包地,以確保承包關系長期穩定。[5](二)堅持政策的連續性。沿用老政策,提出新政策。不能用現有政策去處理以前的土地遺留問題。

要依據事實來判斷,合理解決問題。(三)堅持多渠道解決人地矛盾,根據各地的實際問題,加速新農村建設,拓寬就業加速勞動力的轉移,多方面解決剩余勞動力的就業問題。(四)堅持把矛盾化解在基層。對出現的問題要及時解決,實在無法解決要通過平等協商或民事調解等。盡量把傷害降低到最低,幾近完美的解決好出現的問題。

在農民的土地糾紛問題上,出現的問題、表吸納的形式多種多樣。覺得在農民方面,各級政府應該加強農民的法律教育,多宣傳寫關于征地與流轉的政策與法律,農民自身也要好好學習法律知識保障自己的權益;在政策上,嚴格規范管理機動地的管理,積極促進土地承包的經營權流轉,妥善處理承包期內收回的農戶承包地,妥善處理征收地的征用或占用農戶的承包地的問題。根據法律處理糾紛問題,在尊重歷史的原則精神上,妥善處理;在領導方面,要建立領導和管理部門來具體處理糾紛問題,增強自身的法律意識和政策觀念,搞好發生問題的前因后果,落實好下鄉調查,深入農民內部去了解情況。對發生的問題要認真落實好責任人,積極解決問題。

五、 土地問題的解決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下的新農村的發展

新時代社會在科學發展觀的全面可持續發展調解下快速的發展,在以人為本和構建社會和諧的理念這樣的階段,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就是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小康社會關鍵。我國的經濟總體是以工促農以城帶鄉,中央政府提出統籌城鄉發展,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

新農村建設建設是一項艱巨的使命,而土地問題則是新農村建設的核心任務。土地是農村、農業、農民之間的根本,是一切生存的重要樞紐。因此,土地問題是影響整個新農村建設的重中之重,如果土地和土地管理的問題沒辦理好,從而影響新農村建設的進程。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要合理規劃利用土地;多渠道發展剩余勞動力;多宣傳法律與土地政策,加強對農民知識教育;解決在土地問題上遇到的各種問題,黨中央及各級領導做好帶頭作用,建立合理的部門機制并對其負起責任。而農村的土地管理問題想要切實有效的解決,需要不斷的摸索,在發展中完善農村土地管理,維護農民利益,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案,同時需要黨中央及各級政府和人民群眾的共同努力,共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作者單位:貴州師范大學)

參考文獻:

[1] 葉篤初.黨的建設詞典[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9:292-341

[2] 江澤民.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R].北京: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委員會,2003:20

[3] 胡錦濤.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R].北京: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委員會,2012

[4] 姚引良.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R].北京: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委員會,2012

[5] 胡錦濤.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R].北京:中共十七屆三中全會,2008

[6] 段美玲.新中國成立以來農村土地制度變遷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社會科學部,2012:7-21

[7] 曹茂春.毛澤東農民觀研究[D].重慶:西南師范大學政法學院,2004:18

猜你喜歡
土地制度新農村建設
土地開發權與我國土地管理權制度改革分析
農村經濟發展與土地制度改革初探
廣州市小產權房的現狀與出路研究
關于對徐州市實施大學生村官制度的實踐與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