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于“綠色教育”的實踐與思考

2016-04-16 23:56張厚林永泰第一中學福建永泰350700
福建基礎教育研究 2016年1期
關鍵詞:綠色教育師生德育

張厚林(永泰第一中學,福建永泰350700)

?

關于“綠色教育”的實踐與思考

張厚林
(永泰第一中學,福建永泰350700)

面對傳統教育中存在的重負低效、物式灌注、主體缺失、知能脫節、發展畸形等問題,當前應提倡“綠色教育”模式,注重環境保護,堅持可持續發展,遵循生命成長之規律,著眼于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熬G色教育”是掃除學校教育中的“霧霾”,實現特色化辦學,推動學校內涵發展的有效途徑。

綠色教育;校園文化;可持續發展;特色化

一、打造“綠色校園”,創設和諧環境

良好的校園環境可以有效地激勵學生積極向上、奮發有為,而優雅、和諧的自然環境則是學校育人工作的物質基礎。學校應堅持“自然綠意巧點綴,文化綠意重滲透”的原則,綠化、美化校園,打造有地方特色、生機盎然的校園。

在校園的綠化、美化中,應注重結合校情,融入校史,將傳統與現代完美融合在一起,形成一樓一主題、一園一特色、一區一品格的文化格局,展示出獨特的校園之美?!熬G色校園”應有現代之美:科學嚴謹的校園規劃,滿足教學各項功能需求;完備的教學、實驗樓群,讓學生遨游知識的海洋;輔以必要的夜景亮化工程,讓人仿佛置身理想的世界。同時,也不能失去傳統韻致:以曾經校名命名的校道、校史展覽館、文化墻、文化長廊等,讓人仿佛穿梭于學校發展的歷史流光之中。

二、構建“綠色文化”,熏陶高雅情操

“綠色教育”提倡學校在全面總結傳統辦學經驗的基礎上,以人文精神為核心,以素質拓展為目的,以服務師生為宗旨,將校園綠色文化教育與校本開發、課堂教學、團隊活動相結合,全方位建設人文特性教育課程體系,構建濃郁的綠色文化。

1.理念文化建設

學校將辦學理念高度濃縮于“一訓三風”之中,其本身不僅包涵了教書育人的功能,也是對社會做出的一種承諾。一所學校的辦學理念往往既有豐富的傳統文化內涵,又有現實的教育意義,它也助推學校走過風雨發展歷程,助推一代又一代師生奮發前行。學校應對這些理念進行深入挖掘、提煉,讓其成為師生行為的規范和校園精神的體現。

2.課程文化建設

課程文化建設是學校文化的價值體現,學校應通過系統規劃、開發和實踐,努力使課程文化建設在外延和內涵都著力于培養、提升學生的科學、人文素養,使辦學理念和課程方案形成互為周密的邏輯體系,努力在國家、地方課程的基礎上,自主開發富有地方特色、學校特點的校本課程,培養學生學會學習、終生學習、可持續發展。

3.教師文化建設

學校應著力打造師德高尚、作風過硬、業務精湛、嚴謹治學的教師隊伍,引導廣大教師牢固樹立以人為本、依法執教、以德治教的理念,鍛造出“開闊的視野,獨立的見識,寬廣的胸懷,自由的心志”的良好素養,擺脫傳統“教書匠”的形象,蛻變為傳道、授業、解惑、“德藝雙馨”的名師。

4.學生文化建設

營造民主平等的新型師生關系,讓尊重信任、寬松和諧、合作關心的學習氛圍充滿校園,注重向學科課程、活動課程和環境課程滲透,努力做到多渠道、深層次、全方位發掘學生的創新潛能,培養他們自主、自立、自律的品質,讓學生擁有“廣博的學識、高超的智慧,健康的體魄、寬廣的胸懷、善良的心地、高貴的教養”。

三、實施“綠色管理”,搭建追夢平臺

綠色管理,即在學校管理中遵循人效原理和以人為本的原則,關心人、尊重人、激勵人、培養人,最大限度的調動師生的積極性,實現學校成功、師生成功、家庭成功的理想目標。

“綠色管理”是關心人、尊重人。在學校的管理中,領導應關心教師,喚起他們的主體意識,激發他們的工作熱情,讓他們體驗著教師職業特有的幸福;教師應關愛學生,真誠熱愛、引導、幫助學生,體現人文關懷和道德情感感化,培養學生良好心態,發掘其創新潛質。

“綠色管理”是激勵人、培養人。學校管理應著力健全服務于全體師生的長效機制,把時代的要求轉化為他們內在、長久的自覺行為。在教師發展平臺方面,立足校本培訓,以教科研為核心,從師德修養入手,加強教師隊伍建設,讓全體教師都有自己的發展愿景。在學生發展平臺方面,為學生創設主體教育平臺,拓展學生發展空間,多渠道開展教育活動,構建主題系列活動,培養學生良好行為規范,形成積極、向上、快樂、親善、自信、合作、負責、欣賞、禮貌的良好品質。

“綠色管理”的終極目標是實現自主管理,塑造有強烈責任感的“社會人”。發揮師生的主體性、主動性,激活師生的生命活力,使每個學生、教師都積極參與到學與教當中,使師生都能全面、充分、多元、和諧、可持續發展,使人的潛質得到開發和展示,最終促進人的最優發展。[1]

四、推崇“綠色德育”,濡養生命稟性

“綠色德育”是在尊重人與自然發展規律的前提下,以生命德育、生活德育、生態德育為核心,關愛生命,貼近生活,構建生態,強調人與社會、自然和諧統一,使教育的主體提升素養,提高情感,內化德性,身心愉悅,健康發展。

1.生命德育:關心自我,學會“入世”

教育源于生命的需要,生命德育就是要教育學生感悟進而尊敬生命的本性,認識自己、接納自己、欣賞自己、關愛自我,感激生命、敬畏生命、激勵生命、保護生命,提升生命的質量。通過生命德育讓每一位學生成為“真實的自己”,學會“入世”,最終實現“我之為我”的生命價值。

2.生活德育:關心社會,喚回精彩

以樹立學生主體意識為起點,以捕捉生活事件,強調體驗環節為關鍵,以反思行為內化道德感悟,反饋道德表現為重要環節,構建起“學?!彝ァ鐣比灰惑w的德育網絡體系,把生活還給學生,讓德育回歸生活,喚回學生生命真實的精彩。[2]

3.生態德育:關心自然,學會“出世”

學校應堅持以人與自然相互依存、互惠共生的生態道德觀為引領,并將其貫穿于學校德育的各個環節,通過創設情境、加強生態體驗、引導主動反思等方式促進生態德行的生成和發展,最終使師生以“出世”的態度自覺養成從人類的長遠利益角度考慮保護自然環境、維持生態平衡的道德習慣,努力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積極倡導者、實踐者和推進者。[3]

五、致力“綠色教學”,增強育人效益

“綠色教學”也就是指原生態的、可持續的以及無污染的教學。它所要求的教學方式是:遵循師生身心發展的規律,避免灌輸與填鴨,在師生多維度合作與分享活動中,尋找授課新形式,探究適宜新方法,鼓勵研究新問題,開拓廣泛新思維,增強師生間的交流互動,激發學生的熱情,開啟他們的智慧,從而促進師生共同成長。

1.以教科研為先導

通過教科研工作的深入開展,讓教師在解決自身教育教學問題和總結教學規律的過程中提升自己,形成歸納成果和科學語言表述的能力,促進教師由“教書匠”向“研究型教師”轉變。一旦實現了這種轉變,教師也將在平凡與出色、煩惱與快樂、腐朽與神奇之間達到角色轉換,使教學課堂充滿了生機和趣味。[4]

2.以課堂為核心

以課堂為核心,就是要將課堂作為教學常規管理的重中之重,以提高課堂實效性為目標,遵循看得全、查得細、管得深的原則,對課堂進行深耕細作的精細化管理,扎扎實實地提升教育教學質量。[5]

3.以學生為根本

因材施教,分析不同學生的認知水平,預設好不同類型學生的增長點,讓學生在自學質疑的基礎上,分組交流,互動探究,精講點撥,激發他們深層次的認知興趣和欲望,使注意、記憶、思維匯聚一起,達到智力活動的最佳狀態,令優秀生有挑戰感,一般學生有激勵感,學困生更收獲了進步的喜悅感。

“綠色教育”就是致力于環境保護,堅持可持續發展,遵循生命成長之規律,著眼于學生身心健康發展,關注學生良好品行養成和人格塑造,從而促進學生身心和諧、素質的全面提高達到“天人合一”的一種教育模式,有助于掃除傳統教育的“霧霾”,更能大力推動學校內涵發展。

[1]林良富.實施自主發展教育促進師生最優發展[J].基礎教育參考,2012(18).

[2]徐素霞.生活德育——德育實效性的現實訴求[J].北京教育·普教版,2012(4).

[3]熊新華.拓寬生態德育渠道服務生態文明建設[J].華人時刊·校長,2014(3).

[4]李亞平.教師“教科研”,就在你身邊[J].中國教師,2013(8).

[5]顧云輝.堅持以課堂為核心的教學精細化管理[J].江蘇教育研究,2013(1).

(責任編輯:林文瑞)

猜你喜歡
綠色教育師生德育
德育要在“善”處留白
《中國德育》
初中歷史教學中師生的有效互動
德育提效:必要的敘事轉向
微型演講:一種德育的新形式
石景山區:“綠色教育”理念引領下的區域教育
走綠色教育之路?促學校內涵發展
綠色材料在幼兒園美術活動中的運用
“綠色教育”指導下的高職思想政治教育與教學創新反思
麻辣師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