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于心血管疾病的幾個易被忽視的問題

2016-04-21 07:59首都醫科大學心血管疾病研究所所長胡大一
保健與生活 2016年2期
關鍵詞:跛行硬化心血管

首都醫科大學心血管疾病研究所所長 胡大一

1.外周血管病是心血管疾病信號,不能忽視

動脈粥樣硬化血栓形成是全身性疾病,它會累及供應不同臟器或系統的動脈血管,可以導致一過性腦缺血發作和腦卒中、心絞痛、心肌梗死、心臟性猝死、動脈粥樣硬化性腎病以及間歇性跛行。因此,我們不僅要關注心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高血壓等常見病和多發病,也要充分關注容易被忽略的外周血管疾病,因為這些疾病同樣是心血管事件的預警信號。

臨床數據已經證明,如果患者有外周動脈粥樣硬化疾病,無論他是否有間歇性跛行的癥狀,其發生心肌梗死的風險增加4倍,腦卒中的發生風險增加2~3倍。所以說,病在腿上,危險在心腦。

2.下肢動脈疾病不一定有癥狀,須關注踝-臂指數的檢測

踝-臂指數(ABI)的檢測是及早查出一些高危人群有無下肢動脈粥樣硬化疾病的非常適用的方法。它無創傷,成本效益合理,如同檢測血壓一樣簡便。作為診斷外周動脈血管疾病的方法,ABI可以完全取代有創性的血管造影,不但可用于確診外周動脈粥樣硬化血栓疾病,而且有益于識別心血管疾病的高?;颊?。

下肢動脈粥樣硬化血栓好發于老年人。在65歲以上的老年人中,每5個人中有1個人患有外周動脈粥樣硬化,而每10個患者中只有1個有間歇性跛行的癥狀,因此需強調沒有癥狀不一定沒有風險。美國糖尿病協會建議,所有大于50歲的糖尿病患者,或小于50歲,但有吸煙、高血壓、血脂異常這些危險因素或糖尿病病史超過10年的患者,都應常規檢查ABI,每5年復查1次。

3.防止介入技術被濫用,勿被降黏藥物忽悠

冠心病患者的首發癥狀,有一半左右是心肌梗死或猝死,另一半患者可有多年的、慢性但穩定的心絞痛癥狀,但無致殘、致死的后果。對這些癥狀穩定的患者,無須進行支架植入或搭橋手術。因為,對癥狀穩定的患者,任何一種支架、任何一種有創治療都會破壞冠狀動脈斑塊的穩定性,那些方法只是暫時性緩解癥狀。即使裝了支架,仍然離不開藥物。如果疾病癥狀用藥物控制得很好,多數患者并不需要行介入或搭橋手術。

一些企業在賣降黏藥物,患者一次就得買1個療程的藥物。不少患者被誤導去稀釋血液甚至洗血。其實,有糖尿病、高血壓、血脂異常者,只要把指標控制下來,血壓降了,血糖、血脂降了,加上平時服用阿司匹林,還需要降低血液黏稠度嗎?

4.糖尿病也是心血管病,可防可控

心血管疾病實際上是代謝性血管疾病。糖尿病又是冠心病的等危癥,所以糖尿病也是心血管病。這一系列顛覆性的概念都是近年提出來的。因為糖尿病患者主要死于腦卒中和心肌梗死這些大血管病。未患心肌梗死的糖尿病患者,未來10年發生心肌梗死的風險與已患過心肌梗死患者再發心肌梗死的風險是一樣的。

還應更正一個認識,老年收縮壓升高不是一個老年生理老化的過程,而是非常重要的危險因素,是疾病。高血壓是個綜合征,伴有很多代謝的改變。糖尿病患者更要嚴格控制血壓,把血壓降到130/80毫米汞柱以下,膽固醇要降到低于100毫克/分升,甚至低于70毫克/分升,可以大幅度減少心肌梗死和腦卒中的發生風險。抓好高血壓控制、重視膽固醇,是解決腦卒中和心肌梗死這兩種最重要的致殘、致死性心血管疾病非常關鍵的舉措。

猜你喜歡
跛行硬化心血管
“心血管權威發布”公眾號簡介
山東:2025年底硬化路鋪到每個自然村
COVID-19心血管并發癥的研究進展
Apelin-13在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病變臨床診斷中的應用價值
磨削硬化殘余應力分析與預測
額顳葉癡呆伴肌萎縮側索硬化1例
高壓氧治療各期糖尿病足間歇性跛行的療效觀察
黑龍江東部某牛場泌乳牛跛行調查及其與產奶量、胎次和干物質采食量的關系研究
lncRNA與心血管疾病
胱抑素C與心血管疾病的相關性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