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新課程教學理念下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模式創新的反思

2016-05-14 12:12張燕
中國校外教育(中旬) 2016年9期
關鍵詞:手段課程標準創設

在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提出的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實踐創新的新教學理念的指導下,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模式有了一定的改觀。但在課堂教學實踐中,教學模式創新的應用效果卻受到一些問題的束縛。如何合理利用現代化教學模式,使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更好地落到實處,是需要我們思考并解決的現實問題。

新課程理念創新反思在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提出的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實踐創新的新教學理念的指導下,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模式有了一定的改觀。但在課堂教學實踐中,筆者也切身感受到一些問題的束縛。如何合理利用現代化教學模式,使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更好地落到實處,是需要我們思考并解決的現實問題。

一、初中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所暴露的問題

1.過度追求問題情境的生活化

新課程標準倡導數學教學創設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的問題情境,密切結合學生現實生活,進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但在課堂教學實踐中,有些教師為了創設而創設,不管教學內容是否適合,牽強附會甚至憑空捏造,使得學生不知道本節課的主題內容是什么,要解決的問題是什么,造成學生的注意力偏向于去理解情境中創設的所謂“問題”,反而顧此失彼。

2.多媒體教學手段應用的形式化

多媒體教學具有生動性和直觀性,可以提高教學的趣味性,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但在數學課堂教學實踐中,很多教師對多媒體教學手段的應用存在只重形式、忽視效果的問題。眾所周知,數學是嚴謹而注重邏輯性的,而且初中數學教學對象又是一群心智不太成熟的“大孩子”,因此如果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不注意多媒體手段使用的針對性和效率性,勢必會造成“上課熱熱鬧鬧,下課不知所云”的情形。

3.個體差異視角下學習困難學生邊緣化

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了解并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數學課堂教學應面向所有學生,因材施教,以使每個學生都能獲得自身所需的發展。但時至今日,我們仍處于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的兩難境地,使得新課程標準要求的“兼顧學習有困難和學有余力的學生”更多的停留在口號上。同時,由于教師精力、時間有限,導致教師將更多的課堂資源分配于“學有余力”的學生,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被逐漸地邊緣化。

二、對現階段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模式問題的思考

1.教師對課堂教學模式改革的認識不徹底

一方面,有些教師認為課堂教學改革主要是教學內容的改革,教學方法并不重要,進而缺乏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責任感。新課程標準要求創設有助于學生學習的問題情境,教師就生搬硬套,新瓶裝舊酒,忽略了問題情境的創設目的。另一方面,教師進行課堂教學方法改革的能力不足。教師要在了解眾多有效課堂教學方法的基礎上,根據實際需要,因時、因課制宜,才能使課堂教學方法具有靈活性和適用性。目前,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所采用的多媒體教學手段以PPT課件為主。但由于部分教師計算機應用知識的欠缺,使得PPT課件成為教學內容集中羅列展示的工具。整屏或大段內容的整體展示,不但使學生缺乏必需的反應和思考的時間,而且也使得學生對數學基礎公式的推導、問題計算的嚴密推理過程缺乏必要的了解,學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2.學生對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革不適應

由于傳統的數學課堂教學模式是以教師、課堂、書本為中心,久而久之,客觀上導致了學生思維的依賴性和惰性。因而也就談不上學生學習的主動探索,以至于喪失了創造力。因此有些學生并不喜歡在學習中付出太多努力的思考,仍然習慣于“灌輸”式的課堂教學,老師怎么講,我就怎么學;老師講什么,我就學什么。而教師所進行的課堂教學模式創新,無論采取啟發式、討論式,還是探究式課堂教學模式,都需要學生變被動為主動,投入更多努力,因而使課堂教學模式創新效果受到制約。

三、相關建議

1.轉變觀念,以學生為主體創設問題情境

興趣是學習的最大動力。因此,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模式創新中應著意創設以學生為主體的問題情境,緊貼中學生的興趣和生活。第一,誘導學生提出問題并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創設問題情境。例如,針對中學生十分崇拜偶像的青春期心理,誘導學生提出和偶像相關的一些問題,如身高、體重等,然后將其設計在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學問題情境中。利用學生強烈的好奇心,既避免了學生對教師的排斥心理,又使學生學會了數字型應用題的解答。第二,以學生為主體創設的問題情境不宜復雜,應少而精。課堂教學的時間是有限的,在有限的時間內要保質保量的完成教學任務,勢必要求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教師應著眼于數學本質的挖掘,著力于凸顯教材中蘊含的數學思想,所以數學課堂教學必定要求所創設的問題情境是精準而高效的。

2.分清主次,科學合理使用各種課堂教學手段

隨著教育教學理論和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各種課堂教學手段層出不窮。如何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合理、高效的使用不同的教學手段,是擺在我們面前的新挑戰。以PPT教學手段為例,其具有清晰表達文字圖像、有效描述動態變化的優勢。但同時,PPT課堂教學手段也有一些缺陷,如難于在同一頁面中連貫表達前“因”后“果”。所以,PPT課堂教學手段更適合用于對動態內容的直觀演示,比方說用于速度或增長程度的對比分析,卻不適用于問題推導過程的演示。作為工作在教學一線的專業教師,我們應時刻提醒自已注意以學生掌握知識為主,教學手段為輔,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教學對象來選擇不同的課堂教學手段。同時,我們也應清醒的意識到,任何改革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勢必要循序漸進。在問答、總結等傳統課堂教學手段科學使用的基礎上,結合現時中學生的特點,有針對性的使用討論、實驗等新手段,逐步引導學生、啟發學生。通過學生學習興趣的提升,加強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進而積極掌握并理解所學知識,真正做到“學中有樂,樂中有學”。

3.尊重個體差異,促使人人發展

學生在數學知識、技能和學習能力方面存在客觀差異。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尊重差異,注重技巧。不使學習困難的學生產生畏難、自卑心理,進而才能因勢利導,做到人人發展。多元智能理論說明人有多種智能,教師應以欣賞的眼光去看待自己的每一位學生,想方設法揚其所長。例如,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活潑好動的學生可使其演示追及類型的行程問題;美術特長的學生可使其繪制所學知識的樹狀圖;善于思辨的學生可使其進行概念或定理的總結。托爾斯泰曾經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這樣,學生自然會進入一個想學——愿學——學會——會學的良性循環。同時,考慮到現時中學升學壓力的現實情況,還可以在進行成績測試時編制兩或三套試卷,教師事先告知學生難度的差異,由學生自主選擇試卷類型。通過提高學生的學習信心,來增強學生的競爭意識。人人用力,方能人人發展。

四、結語

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模式的創新,究其根本,是一種程序的創新、手段的創新。而不論其如何創新,都要符合新課程標準“以學生為根本”的基本理念。只有在充分尊重學生個體差異的前提下,適時適宜的改善課堂教學模式,才能真正創建一個科學、高效的課堂,才能使新課程標準所倡導的“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有價值的數學”的課堂教學理念落在實處。

參考文獻:

[1]彭長根.數學類專業實驗課程體系改革探討[J].中國大學教學,2013,(09).

[2]鐘啟泉.為了未來教育家的成長——論我國教師教育課程創新的課題[J].教育發展研究,2011,(18).

[3]張燕.新課程理念下初中數學教學淺探[J].中國基礎教育導刊,2008,(01).

猜你喜歡
手段課程標準創設
落實《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實踐反思
立足《課程標準》優化一輪復習
穩中求進,不斷替身
——依托《課程標準》的二輪復習策略
創設情境 以說促寫
“教、學、評”一體化視域下問題串創設的實踐
創新執法手段,提升執法能力
限行不是手段 立法才是根本
新課程標準下的語文課堂
邏輯接續及其表達手段
創設可操作得區域環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