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談“竹文化”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的策略

2016-05-14 04:52王立軍
教學研究與管理 2016年7期
關鍵詞:校本課程策略

王立軍

【摘 要】在“竹文化”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中,我校通過確立一個指導思想、制定兩層發展目標、實施三種研究方法、達到四項研究成效、落實五點調研基礎、探索六條實施途徑的策略,基于“承傳統,育君子”的辦學理念,借助“竹文化”的傳播途徑和文化載體,使“竹文化”成為學校道德教育內容,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培育學生成長為具有竹子品質的祖國接班人。

【關鍵詞】“竹文化”;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策略

“竹文化”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是學校根據“承傳統,育君子”的辦學理念,通過學校和教師選擇、改編、整合、補充和拓展,對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進行再加工、再創造,以此培育出符合學生德育教育的校本內容。在“竹文化”校本課程的開發中,學校從全局著眼,重點突破,優化方法,豐富活動,立足學生的長遠發展,具體開發與實施的策略有以下六個方面:

一、確立一個指導思想

借助“竹文化”的精神內涵和外延,實現教育從“知識”向“文化”的轉變,展開竹文化的道德教育,“以竹養德”,促進學生道德素養的文化培育,體現了對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傳承與發展。

二、制定兩層發展目標

(一)總目標

學生在學習實踐中,不斷探索竹文化的奧秘,從而擴大視野、掌握有關的知識、技能,并在潛移默化中形成竹品質。

(二)分目標

1. 科研目標

通過對竹文化的研究和探索,開發出適合環市西路小學德育特色的校本課程,并探討有效的實施途徑。

2. 學生發展目標

通過校本課程的實施,引導學生認識竹子并產生興趣,促進學生認知、情感、行為的協調發展,促進其個性成長;在學習活動中感悟竹的品性,學習竹子精神,從而提升學生的人文修養和道德素質。

3. 教師發展目標

通過課題研究開展,轉變、更新教師的教學觀、教育價值觀、學生觀等教育觀念,提升教師的課程意識,使教師積累理性的認識和感性的經驗,提升綜合素養,促進專業成長。

4. 學校發展目標

通過本課題的研究逐步在校園內形成以“竹文化”為核心的校園精神文化,使學校德育工作走出一條“以竹養德”的新路,實現學校的教育目標,促進學校辦學特色形成。

三、實施三種研究方法

(一)文獻法

查閱國內外有關竹文化的文獻資料,結合學校資源與學科進行整合。

(二)行動研究法

針對在課程開發和實施的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提出解決的方案,采取有效的策略。

(三)經驗總結法

在實踐過程中不斷反思,對行為與現象進行剖析,經驗總結。

四、達到四項研究成效

(一)開發特色的校本課程

學校開發了校本教材《竹韻》。它可讀性強,內容廣,便于實施操作。以竹為中心,整合學科知識,將基礎課程與校本課程相融合,讓學生在學習學科知識的同時,感受竹的魅力?!吨耥崱穬热葺椛湮膶W、音樂、繪畫、寫作、設計等各個方面,與學生的學習生活密切相關,有著較強的動手實踐性,有利于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和良好思維品質的形成,因而能最大限度地實現竹文化校本課程的育人價值。

(二)學生品質素養得到提升

把“竹文化”與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結合起來,由于注重對竹文化環境的渲染,在多個學科的課堂上實施竹文化的內容的教學,學生們耳濡目染,能夠較好地感受、理解竹子所蘊含的精神和品質,提高綜合素質。

(三)教師專業水平有所提高

隨著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一系列的自學、集體學習、培訓交流帶給教師思想觀念的轉變和課程意識的提升。在思維碰撞中,教師的觀念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從“執行者”向“決策者”過渡,激發了教師自學發展的需要,構筑起師生共同發展的平臺。

(四)學校品牌特色得到發展

2014年11月,學校光榮地被評為廣州市義務教育階段特色學校和荔灣區科技項目《荔灣區中小學德育特色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踐研究》優秀課題實驗學校。這說明校本課程的開發,有利于學校的教學發展,有利于學校特色品牌的發展。

五、落實五點調研基礎

(一)確立校本的思路框架

“竹文化”校本課程的思路框架是從精神和物質兩個方面來制定的?!爸衽c藝術”“竹與文學”“竹與生活”“竹與環境”等四個章節來體現“竹文化”的物質延續和精神內涵。

(二)構建校本的開發內容

竹文化的校本課程開發是從學校的辦學理念與辦學特色出發考慮,分析學生學習需求的基礎上來確立校本課程目標、選擇組織課程內容、決定課程實施方案的。為此,學校從班隊活動、品德、語文、藝術、綜合實踐等課程入手,結合各學科課程特點,收集竹文化的相關資料,并與學科知識進行整合,通過校內外德育活動以及學科滲透,形成“愛竹、頌竹、學竹”的主流,讓學生從中受到感悟與教育。

(三)堅持以生為本的校本理念

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不僅體現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也體現在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中。教師要以學生為本,相信學生的學習潛能,尊重每位學生的個性發展,給予學生自由探究的時間和空間。作為教師,應當創設符合學生發展的環境,讓學生的潛能在自然、愉悅的氛圍中得到體現和張揚,從而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得到發展。

(四)建立校本課程的評價體系

校本課程的實施需要相應的評價體系,這是檢驗一所學校是否成功開發校本課程的必要條件。評價內容包括對課程體系的評價、對實施過程的評價、對實施成果的評價。評價標準遵循三個有利于:是否有利于學生的個性發展、是否有利于教師的專業化發展,是否有利于形成學校的辦學特色。

(五)營造校內特色氛圍

為了讓師生浸潤在濃郁的竹文化氛圍中,各班級的宣傳陣地也充分運用了竹形進行裝飾,每個教室里都展示了與竹有關的書畫作品及美文名句。師生們只要踏進校門,就時時與竹為鄰,處處與竹相伴,受竹品竹德的感染與啟發,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教育在潛移默化中水到渠成。

六、探索六條實施途徑

(一)品德課程

“竹”以其虛心文雅、樸實無華的素質和坦誠無私、高風亮節的品格成為學校文化建設和道德教育的依托和載體,有利于促進學生道德素養的提升,有利于傳承與發展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品德課程按照不同年齡段學生的認知特點,低、中、高年段分別以竹子與生態、竹子與生活、竹子與人文精神等為主要內容,開展教學活動,將竹文化和品德課程有機整合。

(二)語文課程

“竹”是語文寫作教學中不可忽略的一種素材。在我國文學史中,歷代詠竹賦竹的佳作,難以計數,形成了我國獨有的竹文學。有蘇軾的“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薄巴ハ氯绶e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背=ǖ闹駨酵ㄓ奶?,禪房花木深?!编嵺啤把谬S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薄寣W生展開一系列的寫作練習,加深對“竹文化”的認識。

(三)藝術課程

“賞”竹、“畫”竹、“聽”竹、“唱”竹。一方面通過欣賞名家名作幫助學生了解竹畫作品,通過攝竹、畫竹等形式提升學生的藝術表現力;另一方面,欣賞我國傳統竹制樂器的演奏,學唱一兩首關于竹的歌曲,培養學生的審美情操和修養品位。

(四)綜合實踐

學校建成了竹園,通過綜合實踐課程,圍繞“走進竹的世界”,設計了“竹子與飲食文化”“竹子與民風習俗”等主題系列活動,讓學生通過各種方式了解竹的知識,并聯系已有的生活經驗,展開對竹的外形特點、烹飪方法、營養價值等,讓學生對竹有了更深入地了解,綜合實踐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鍛煉。

(五)活動課程

在“竹文化”的教育活動中,進行班級文化建設,學習“正直”“謙虛”“堅韌”“合作”“奉獻”“向上”等品質,以激勵班集體進步。通過“竹文化”故事分享會,《孟宗哭竹》懂得孝順與感恩、《竹神的傳說》學會無私奉獻、《竹報平安》做人要像竹一樣剛強堅韌。每年的寒暑假、三八節、母親節、父親節等、都開展形式多樣的“爭做孝順竹”活動,在學習和生活中很好地傳承“孝”和“感恩”這些傳統美德。

(六)環境課程

校園環境是育人的第三課堂,學校形成了以“品竹園”為代表的系列文化景觀,如:品竹園——園內種有數十種竹子,在婆娑的竹影中可以看到“品竹”二字。在此賞竹,既可欣賞其秀美之外形,感受徜徉竹林之愜意,又可領悟內蘊豐厚之竹品;潑墨臺——這是竹園深處的一處小景,與園中的“養竹記”石碑相呼應。見賢驛——這是校道旁供師生小憩之所。絲竹隅——這既是竹制作樂器的展示,也是環市西小樂手們表演的舞臺。在這里展示了用竹制作的吹奏與彈撥樂器,如:笛子、葫蘆絲、竹笙、二胡等。春筍石——在校道最顯眼處,放置了外形如破土而出的春筍的一座文化石,上面雕刻著“茁壯”二字,彰顯“竹文化”校園環境建設之風。

參考文獻

[1]徐玉珍.校本課程開發:概念解讀[J].課程·教材·教法,2001(04).

[2]韓曉蓉.以竹為媒建設校本課程凸顯學校特色[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5(26).

[3]戴湖松.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2(06).

猜你喜歡
校本課程策略
基于“選—練—評”一體化的二輪復習策略
例談未知角三角函數值的求解策略
我說你做講策略
高中數學復習的具體策略
地方旅游資源課堂運用策略淺析
淺談農村初中生物校本課程的實施策略
培養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現代中國人
新疆高職院校少數民族漢語教學的課程設計及開發研究
高中學?!叭乃仞B特色德育”實施策略研究
Passage Four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