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蹄種植存在問題及解決措施的探討

2016-05-14 19:10羅克波陳小強林桂芬楊瑞
農家科技下旬刊 2016年6期
關鍵詞:馬蹄種植存在問題

羅克波 陳小強 林桂芬 楊瑞

摘 要:本文主要針對馬蹄種植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措施展開了探討,通過對馬蹄種植存在的問題作了系統的分析,并給出了相應有效的解決措施和栽培技術,以期能為有關方面的需要提供參考借鑒。

關鍵詞:馬蹄;種植;存在問題;技術

我國是盛產馬蹄的地方,而馬蹄對人體也有著保健的作用。但是由于馬蹄自身的生物學特性,在種植過程中難免不會出現問題。因此,需要采取有效的技術進行馬蹄的種植栽培,以應對存在的問題,從而保障馬蹄的生產?;诖?,本文就馬蹄種植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措施進行了探討,相信對有關方面的需要能有一定的幫助。

一、馬蹄種植存在問題

1.我市馬蹄種植因為種植歷史較久、發展較快,種植面積大,加上常年連作,蟲源病原基數大,馬蹄“一蟲三病”和生理病害死苗發生嚴重。目前對馬蹄產量影響最大和困擾農民最大的難題就是馬蹄的白螟、生理病害死苗和枯萎病的識別、區分與防治。

2.農民還保持過去的傳統種植技術,馬蹄病蟲發生嚴重,但防控技術跟不上,對病蟲害發生時期不了解,防控技術落后。

3.馬蹄品質下降、市場價格不穩定、產量下降、大果率降低。

二、馬蹄標準化栽培概念

1.空氣、土壤、水源達到無公害的標準;

2.全程使用無公害肥料、農藥;

3.種植技術符合馬蹄生長的生物學特性,達到科學、合理;

4.馬蹄標準化超高產栽培技術在馬蹄栽培技術、施肥技術和病蟲害防控技術三方面有重大突破,即技術革新、科學、高效、實用;

5.馬蹄標準化栽培技術是在總結馬蹄各種栽培技術,經過積累20年的技術經驗、數據基礎上提煉的栽培技術,經過技術改進、完善后,根據馬蹄的生物學特性并結合本地氣候特點,提出了馬蹄6個生理時期,即母株分蘗期、分株形成期、二次分株形成期、花莖抽生期、球莖形成期、球莖膨大期,首次提出了以秋分為分界點的前期占施肥水平的35%,后期占65%的科學施肥技術,并結合本地馬蹄種植的特點及氣候特點編寫馬蹄標準化栽培技術。

三、馬蹄標準化超高產栽培技術規程

本技術要求有幾個生長及經濟指標:株高控制在1m左右,田間苗數控制在70~80蔸/m2,田間“一蟲三病”及生理病害死苗發生極輕,田間雌花莖超過50%,大果率超50%,667m2產量達到3500~4500kg。

1.栽培技術。(1)時間安排:馬蹄正常生長達到足苗標準至少要有55d的苗期生長期,因此本技術大田移栽最遲要在7月30日前進行。(2)馬蹄大田種植獲得高產的前提是秋分前必須保證大田馬蹄苗的數量充足,但不能太過瘋長,控制在70~80蔸/m2標準即可。種植規格為56cm×66cm,27000株/hm2,種植深度保證每蔸入土達到13.5cm,延緩出苗速度,保證抽生苗粗壯,同時要減少肥害、減少枯萎病發生,避免因吹風造成左右擺動或遇到高溫引起生理病害死苗及后期天氣造成的冷害,防止根系根毛退化而引起吸水吸肥力下降和植株苗早衰,這是提高大果率和產量的關鍵措施。(3) 要求在大田苗期生長35~40d時排干田水,進行輕擱田,給根部提供充足的氧氣、促進呼吸作用,提供能量,提高養分的吸收,并促進植株根系生長,使抽生苗進一步快速粗壯,減輕后期生理病害死苗現象。(4)大田足苗時即秋分前667m2用30g多效唑葉面噴施進行適當控苗,提高植株成熟度,促進養分回流,防止后期過早倒伏。遲馬蹄基本不用控苗,早馬蹄則需要控苗。(5)在馬蹄全生育期要求使用植物生根劑,促進根部健壯,避免因僵苗造成的植株紅苗死苗現象,并促進后期結薺。(6)全生育期使用硝酸鉀(中性)葉面肥,避免后期因氣溫低于22℃造成的吸鉀障礙,保證植株氣孔最大限度張開,吸收二氧化碳,提高光合速率,并能減少因營養不足造成的早衰及生理紅尾。在光照強度不能增加的情況下最大限度地提高二氧化碳的吸收量是提高產量的關鍵。(7)11月中旬排水干田,給馬蹄根部后期提供充足氧氣,促進養分吸收,為最后20多天奪取高產穩產做最終保證。

2.施肥技術。以秋分為分界點的前期占施肥水平的35%,后期占65%。一是防止田間馬蹄苗瘋長徒長,控制田間密度,株高控制在1m左右,田間苗數控制在70~80蔸/m2。二是保證馬蹄植株正常健康生長,前期施肥量低于35%就會導致植株一直處于饑餓狀態,馬蹄苗出現凹陷等不良反映,植株瘦弱,抗病力大大下降,給中后期稈枯病的爆發留下隱患,也是不明智的做法。本技術提倡使用的復合肥最好是控釋肥(緩釋肥),因為后期施肥量較大,使用肥料不當,就會造成馬蹄生理死苗嚴重發生,控釋肥(緩釋肥)最大的好處是有效的保護馬蹄的根尖生長點,促進養分的均衡吸收。(1) 施肥量按馬蹄667m2目標產量3000kg設計施肥量,天津拓荒者18-8-19緩釋肥175kg,尿素30kg,腐熟干牛糞200kg,增加大田有機質,減少養分流失。(2)施肥方法施肥技術與農民傳統施肥方法不同,施肥設計分兩段進行,即分蘗分株肥和結薺肥,前期占35%,后期占65%,分蘗分株肥包括母株分蘗肥、分株形成肥、二次分株形成肥,結薺肥包括花莖抽生肥、球莖形成肥、球莖膨大肥。(3) 輔助技術平衡施肥,配合硫酸鋅、硼砂中微量元素,減少僵苗及生理紅尾。(4) 技術要求本施肥技術控制前期施肥量,苗期發苗速度適中,不瘋長不徒長,保證分株數達到70~80蔸/m2即可,可以提高大果率,防止后期過早倒伏。(5) 標準要求寒露過后要求田間雌花莖超過50%,保證植株成熟度,避免植株過嫩,消耗養分,促進光合產物絕大部分向地回流,保證產量。(6)技術特點本技術時間安排合理,要求夠苗即進入結薺期,苗期太長,恰逢高溫期造成植株瘋長徒長,田間植株密度過大,植株細弱,易倒伏,這也是早馬蹄低產的原因。秋分一到進入短光照,開始結薺,寒露一到晝夜溫差加大,球莖開始迅速膨大,白天光合作用強,晚上氣溫降低,植株呼吸作用大幅減弱,光合產物消耗少,溫差在10℃以上,光合產物積累最大化,利于產量形成最大化。

3.病蟲害防控技術。(1)本地白螟共發生5代,第一代5月下旬,第二代7月中旬,第三代9月上旬,第四代10月中旬,第五代11月下旬。防控原則是“防二代、控三代、避四代”,主控第三代是關鍵,早控第二代,降低蟲源基數,嚴防第三代主害代,若第四代期間氣溫還是持續較高,第四代也要重點防治,連防2次。防治方法:最有效的措施是地下和葉面必須同時防控,避免治下不治上或治上不治下,否則會造成植株葉面因蟲孔造成的大面積紅尾或造成地下蟲口多引起枯萎病病原入侵造成大面積的死苗。(2) 白粉病發生期在8月下旬至9月底,高溫少雨會造成白粉病的蔓延流行。白粉病最怕雨水沖刷,降雨有利于降低白粉病的發生與蔓延,因此最理想的狀態就是在這40d內下雨1~2次,會大幅度降低白粉病的危害。應加強預防,否則會影響母株、分株、二次分株的形成。(3) 稈枯病發生期在8月下旬至10月上旬,9月下旬是稈枯病發生高峰期,該時期晝夜溫差加大,夜間露水較重是一大主要誘因。注意加強預防,否則也會影響母株、分株、二次分株的形成。(4)枯萎病屬于土傳病害,關鍵措施是防治好第三代白螟,減少植株地下部蟲口,切斷入侵途徑,并做好大田消毒工作,否則會大幅度減產。(5)生理死苗主要表現為植株頂端急性脫水青枯然后整株死亡,某鎮馬蹄有兩個生理死苗高峰,第一高峰在8月中旬,第二高峰在9月下旬,主要是由于技術不到位或人為造成,8月中旬主要原因是插植過淺,吹風左右擺動易造成機械損傷,遇到高溫死亡,9月下旬主要原因是插植過淺,分株浮生在地表,根系較淺,后期施肥量過大,必然引起根系根毛退化甚至燒根,造成植株大面積急性脫水青枯然后整株死亡。本技術在栽培技術、施肥技術上做了改進,目的就是大大減少生理死苗現象。做好大田輕擱田,促使根系向地深度生長,并輔助硫酸鋅、生根劑處理,施肥時保證田間13cm水。(6)生理紅尾原因有僵苗、缺素、營養不良、白螟危害和后期自然低溫天氣造成,其中以白螟危害造成的紅尾最大,因此控制好第三代白螟是關鍵。(7) 技術特點10月中旬后,主要受溫帶大陸氣團影響,空氣干燥,露水蒸騰快,植株表面形成的水膜時間短,其次晝夜溫差加大,碳水化合物積累豐富,植株抗病力處在最強階段,病害在自然條件下得到最大控制。因此施肥量著重放在后期也起到防病的關鍵作用,防病的關鍵時期應重點放在移栽的前期和生長的中期。

4.水分調控技術。前期保持淺水6~10cm,促分蘗,中期深水10~13cm,控分蘗,促進早結球,防止出現徒長現象,移栽35~40d排干田水輕擱田3-5d,促進植株根系向地深度生長,增強植株抗逆性,防止生理死苗。后期淺水及濕潤,施肥時要深水(10~13cm),讓其自然落干后再回水,11月中旬排水干田,給馬蹄根部后期提供充足氧氣,促進養分吸收,為最后20多天奪取高產穩產做最終保證。

5.田間操作技術

(1)育苗。①育苗時間:6月上旬,馬蹄育苗共50d。6月上旬,每667m2施干雞糞150kg,天津拓荒者(18-8-19)緩釋肥25kg,強氯精1.5kg,重茬菌克3kg。6月下旬,667m2施尿素15kg。7月上旬,667m2施拓荒者(18-8-19)緩釋肥40kg。②苗期病蟲害防控。6月下旬,667m2用苯醚甲環唑20mL+戊唑醇20mL預防稈枯病、白粉病。7月上旬,667m2用丙環唑30mL+三唑酮60mL預防稈枯病、白粉病。7月下旬,667m2用丙環唑40mL+氟硅唑40mL+銳厲200mL預防稈枯病、白粉病和第二代螟蟲。大田移栽及田間管理移栽時間7月下旬,種植規格55cm×65cm,種植深度13cm。③施肥規程。母株分蘗肥:7月下旬,667m2施干牛糞200kg+拓荒者18-8-19緩釋肥30kg+硫酸鋅2kg+硼砂2.5kg+百螺敵100g。8月上旬,667m2施丁草胺120mL、尿素5kg。8月中旬,配合防治地下害蟲,667m2施尿素10kg。分株形成肥:8月中下旬,667m2施拓荒者18-8-19緩釋肥20kg。二次分株形成肥:8月下旬,667m2施拓荒者18-8-19緩釋肥25kg?;ㄇo抽生肥:9月中旬,667m2施拓荒者18-8-19緩釋肥30kg。球莖形成肥:9月下旬,667m2施拓荒者18-8-19緩釋肥40kg。球莖膨大肥:10月上中旬,667m2施拓荒者18-8-19緩釋肥30kg。10月下旬,667m2施尿素15kg。④病蟲害防控。7月下旬,667m2撒重茬菌克3kg。8月上旬,667m2施克線靈2kg,用丙環唑30mL+氟硅唑30mL+生根劑3包+滅病威150mL預防稈枯病、白粉病。8月下旬,667m2施百螺敵100g防治福壽螺。667m2用驅霜100g,丙環唑30mL,三唑酮150g,生根劑3包,滅病威300mL預防稈枯病、白粉病。8月下旬,667m2用好妙60mL,戊唑醇60mL,滅病威300mL,生根劑5包,胺鮮酯5包。9月中旬,667m2施克線靈2kg,預防第三代螟蟲。9月中下旬,667m2用60mL,戊唑醇60mL,阿維菌素200mL,滅病威300mL,硝酸鉀葉面肥5包,生根劑5包,多效唑45g,預防稈枯病、白粉病和第三代螟蟲及生理性死苗。9月下旬,667m2用丙環唑60mL,戊唑醇60mL,阿維菌素150mL,滅病威300mL,硝酸鉀葉面肥5包,生根劑5包,預防稈枯病、白粉病和第三代螟蟲及生理性死苗。10月中旬,667m2用丙環唑60mL,戊唑醇60mL,滅病威300mL,磷酸二氫鉀葉面肥1包,生根劑5包,預防稈枯病、白粉病和生理性死苗。⑤水分調節。9月上旬,排水輕擱田3d后再回水8~10cm。11月中旬,排水干田,給馬蹄根部后期提供充足氧氣,促進養分吸收。

四、結語

綜上所述,馬蹄作為一種健康食物,在我國有著大面積的種植。但是由于其自身的生物學特性,在種植過程中存在著一定的問題,需要我們及時采取措施做好解決,以保障馬蹄的生產數量及質量。

參考文獻:

[1] 周艷麗.花生種植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措施[J].農業與技術.2014(05).

[2] 沈啟明、郭暢、蔡炳華、陳麗娟、江文、歐昆鵬、高美萍.淺析提高馬蹄種植效益的有效措施[J].長江蔬菜.2013(10).

猜你喜歡
馬蹄種植存在問題
馬蹄子與北海道男人的選擇
吃“馬蹄”
淺談有機農業種植中病蟲害防治的原則和方法
馬蹄島(男中音獨唱)
我國信用評級業存在的問題及應對策略
瞬變電磁在礦井水文地質工作中的應用
甜玉米的種植管理技術
淺談高校生物學專業遺傳學課程的教學現狀與改進策略
河口動物 馬蹄蟹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