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空巢村”下新農村建設的農民主體研究

2016-05-30 17:44閆曉楊袁濤
決策與信息·中旬刊 2016年8期
關鍵詞:新農村建設

閆曉楊 袁濤

【摘要】農民是新農村建設的主體。其主體作用主要表現為他們是新農村建設的推動者、決策者和受益者。但由于勞動力的轉移,“空巢”村的出現,農民主體出現了勞動力結構失衡、勞動力轉移的不完全性等變化,對新農村建設產生了影響。面對“空巢村”農民現狀,必須整合“空巢村”人力資源,充分發揮農民主體建設新農村的作用。

【關鍵詞】“空巢村”;農民主體現狀;新農村建設

近年來,隨著農村勞動力的大量轉移,一些農村變成了“空巢村”?!翱粘泊濉睂е滦罗r村建設主體發生變化,對新農村建設產生了影響。因此了解“空巢村”農民主體現狀、尋求其解決對策對新農村建設非常重要。

一、農民主體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作用

馬克思認為,主體是活生生的在“社會歷史中行動的人”。在當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偉大實踐中,農民是新農村建設的主體。其主體作用主要表現為:農民是新農村建設的推動者、決策者、受益者。農民群眾是生產力中最活躍、最革命的因素,歷史上無論是生產力發展還是生產關系的變革。主體都是人民群眾。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是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加大科學技術的推廣應用。實現農業增長方式的轉變,發展現代農業,要完成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奠定新農村的物質基礎,必須調動農民主體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充分發揮農民主體的作用.讓農民真正地投身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偉大實踐中。

二、“空巢村”農民主體現狀及其對新農村建設的影響

(一)“空巢村”勞動力結構失衡。由于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大量外出,余下多是老年農戶和婦女。這些留守勞動力既要負責地里粗重的農活,還要負責照顧子女、老人的生活,負擔過重,大大削弱了其主體能力的發揮,因而使他們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主體作用的實現較為困難,無力承擔建設新農村的重任。

(二)“空巢”村勞動力素質下降。新農村建設后勁乏力。伴隨著勞動力的外出,“空巢”村勞動力質量發生變化:一是留守勞動力的體質、知識、技能等整體水平下降。由于外出務工人員多是文化程度較高、身體素質好的青壯年勞動力,是農村中最積極、最有生氣的中堅力量,也是農業科技推廣、新農村建設的主力軍。而留守人員多是勞動能力較弱、文化素質較低的老年農戶和婦女。他們大多沿襲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對農業新技術、新方法推廣緩慢,導致農業效率低,農業增收慢。二是“空巢村”后備主體農民質量擔憂?!翱粘病贝逯猩鲜兰o8O、9O年代出生的人口無疑是將來新農村建設的后備軍。由于其特定的成長環境、成長經歷和人生價值觀與其父輩有很大的不同,在他們看來,務農沒有多大的發展空間。他們對農業不感興趣,既不懂傳統農業。也不了解農村。走出校門后,他們留在城市,與農村的聯系越來越少。對農村事務發展也不太關心。這種情況在新生代農民工身上表現尤為明顯,這種情況的出現使農業勞動力梯隊呈現“老齡化”趨勢,由原來的動態的老人種田態勢,逐步形成了一種固定的發展態勢。長久發展下去。將會影響到農業基礎的穩固。

(三)“空巢”村勞動力轉移的不完全性。導致新農村建設現代化進程受到影響戶籍以及城市福利體制等各項制度和政策改革的滯后性和不完全性.導致了農村勞動力大多是非永久性遷移人口。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具有暫時性、不穩定性以及流出和回流的同時性。同時農村、城市經濟狀況的變化也會對勞動力遷移和回流產生一定的影響,當糧食漲價、農村經濟狀況好轉,而城市就業困難時,農民就會回流農村;當農村經濟不景氣,而城市就業待遇提高、就業環境改善時,則會轉移到城市。因此,務工農民大多繼續保留農村的承包土地,具有工人、農民兩重身份,農村土地不能有效流轉,土地經營規模不能擴大,影響了農業生產效率的提高,同時也影響了農業產業化和機械化的進程。在江泗湖山鎮調查時,基層干部提到影響當前農村發展的問題時,其中就提到了農民轉移不完全的問題,土地不流轉,農民兩頭顧。影響了土地效益。他們希望徹底解決勞動力轉移的不完全性問題。

三、解決“空巢”村農民主體現狀的對策

(一)尋求發展勞務經濟與新農村建設的結合點。加強農村人力資源開發 必須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的要求,根據各地實際情況進行農村人力資源的開發。一是加強對留守農民的現代農業技能培訓,提高農民的科技素質,促進科學種田和科學養殖,增強農民務農、增收、致富的本領。二是加強對務工農民的培訓,建立政府扶持、面向市場、多元辦學的培訓機制,以增強務工農民的競爭能力和轉移就業的能力,讓務工農民會打工,多賺錢。三是為創業的農民提供指導和幫助??砷_設社會需要的各項技能培訓,強化其市場信息、行業科技等要素的捕捉、學習和接受的能力;加強創業農民對企業外部經營環境的適應能力,指導其運用先進理念管理企業,提高市場開拓能力,增強市場競爭能力,從而使創業農民想創業、會創業、創大業。

(二)制定農村人才引進規劃。針對“空巢村”農民主體大量缺失的情況,采取外部引進的辦法改善農村勞動力資源的素質現狀。一是鼓勵大學生下基層,為新農村經濟發展增添新鮮血液。政府部門應采取措施鼓勵大學生去農村,擔任基層干部,這些經過專業院校深造的大學生,知識面廣,觀念新,接受新知識快,懂技術,有朝氣,能為改變農村人才短缺的現狀創造條件,為農民致富提供技術支持和帶頭人。二是實施“歸鄉工程”,吸引外出務工農民回鄉創業。所謂“歸鄉工程”就是讓外出的農民精英重新回到鄉村.利用其自身的優勢或能夠調動的資源幫助鄉村發展?;剜l農民是“人才庫”、“資金庫”。他們在城市學到了技術或市場經營的本領,也積累了資金,他們回到農村,發展現代農業、開辦工商企業,真正實現了由普通打工者到創業者的轉變,形成了以創業帶就業,以就業促創業的格局,帶動了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剜l農民對生活過的農村有著特殊的感情,因此,各地應建立相應的“歸鄉工程”的創業機制,吸引這部分人才回鄉投資創業。

參考文獻

[1]楊淑瓊.“空巢”村農民主體缺位與農民勞動力轉移[J].農業現代化研究,2009(03):20-21.

[2]張世民.彭蝶飛.空巢村形成的機理和治理[J].求索,2014:01.

猜你喜歡
新農村建設
鄉村旅游供給側改革與新農村建設關系探討
新農村建設中加強消防監督管理的對策研究
我國新農村建設與農村金融改革探析
我國新農村建設與農村金融改革探析
淺議經濟法制思想與新農村建設
加快農村文化發展 助力新農村建設
海南省新農村建設金融支持問題研究
中國在新農村建設中金融支持的實證研究
關于對徐州市實施大學生村官制度的實踐與思考
新形勢下提升農村經濟管理工作水平的有效途徑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