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藏族文化意象翻譯的問題及策略

2016-05-30 01:46林芬周丹李曉燕
西江文藝 2016年6期
關鍵詞:塵埃落定翻譯策略

林芬 周丹 李曉燕

【摘要】:《塵埃落定》中蘊含大量的藏族文化意象,在翻譯中應該最大限度地傳遞給讀者,同時盡量避免藏族文化意象的失落、扭曲和變形。從西方文化翻譯理論和當下漢外翻譯實踐出發,翻譯藏族文化意象可以采用直譯加注或者直譯加解釋的策略,既可以避免文化意象的失落扭曲和變形,又能讓文化意象完整地傳遞給讀者。

【關鍵詞】:《塵埃落定》;藏族文化意象;翻譯策略

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增強,國際地位的提升,世界渴望更多地了解中國,中國也需要讓優秀的文化“走出”國門,走向世界。藏族文化作為民族文化中的一支奇葩,民族特色濃郁,應當將其譯介到國外?!秹m埃落定》以嘉絨藏區為背景,描述了土司家族興衰起伏,藏文化非常豐富,很多以藏族文化意象表征。其英譯本由美國著名翻譯家葛浩文先生及其夫人林麗君女士合譯,于2003年在美國出版。藏族文化意象在經歷翻譯的傳遞效果究竟如何?如果存在問題,存在什么問題?藏族文化意象究竟應該如何翻譯?本文將一一討論這些問題。

一、《塵埃落定》英譯本藏族文化意象翻譯中的問題

植根于藏族文化中的文化意象,具有鮮明的地域和歷史色彩,反映藏族人民的語言文化、歷史淵源、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意識形態等。譯者在翻譯文化意象時,應該注意文化意象形象和寓意的整體傳遞。只有完成了整體傳遞,文化意象蘊含的文化內核才得以體現。筆者以此為標準,對比《塵埃落定》中英文本,檢視藏族文化意象的翻譯效果。

1.1 藏族文化意象的缺失

藏族文化意象的缺失,是指藏族文化意象整體在譯本中消失了,變成了普通名詞。如“黃泉”這一文化意象,其形象是指地下極深處,因打泉到土地深處時水呈黃色。因中國人民間信仰中相信人死后進入地獄渠道閻王殿前會經歷一段路,該段路程被稱為黃泉路。因此“黃泉”的寓意指人死后的去處,亦即人死后靈魂的居住地。英譯本中“黃泉”被翻譯為“Yellow Springs”。首字母均大寫,表示一個地名,但是因為英語讀者缺乏相關的文化背景,不了解“黃泉”的真實含義,此地名只是一個普通的地名,且冠以復數形式,表示并不是單一的地點,而是多個地點的總稱。這樣的翻譯不但讓“黃泉”這一文化意象的形象和寓意均消失在譯本中,甚至可能讓讀者產生誤解,曲解了“黃泉”的真實含義,不利于文化的有效交流。

1.2 藏族文化意象的扭曲

藏族文化意象的扭曲是指因為對源語文化缺乏透徹的理解而導致的誤譯?!褒S僧茶”是藏傳佛教中一個特有的文化意象,根據《藏漢佛學詞典》,“齋僧茶”指在寺廟札倉的大殿上給僧眾定時布施的茶水。小說中指為德欽莫措死去的孩子做法事的過程中給僧人施的茶。茶在藏族特指酥油茶,藏族僧人有打坐念經前喝酥油茶的習慣,所以這里的“齋僧茶”指的是為僧人所施的酥油茶。葛浩文譯為“a vegetarian meal and tea for the monks”, 以西方文化為出發點,是對“齋僧茶”的誤譯。關于“水葬”,根據《藏漢佛學詞典》,將尸體投入河中,讓魚蝦啖食謂之水葬。一般會在死者身體上縛上石塊等重物保證尸體沉入水底,而且水葬有固定的河道和地點,不能隨意選擇。英譯本中譯為“buried at the bottom of a deep pond”—將尸體埋于深水池塘的底部,顯然是對“水葬”這一藏族喪葬習俗了解不夠造成的誤譯,會讓西方讀者對水葬產生誤解。

1.3 藏族文化意象的變形

藏族文化的變形是指將文化意象改頭換面,轉換成英語世界的文化現象,致使其攜帶的藏族文化因子不復存在的現象。葛教授將“壇城”譯為“altar”。根據美國傳統詞典,“altar”一指圣壇;祭壇:架高的地點或結構,在其前面舉行宗教儀式或在其上面擺放祭品 ,二指圣餐臺:一種結構,尤指桌子,基督教教堂內在其前面念祈禱文和在其上面舉行基督教圣餐。明顯,“altar”是來自西方基督教的一個文化意象。雖然,把佛教文化意象“壇城”轉化為基督教中的“altar”,對于文化上的傳遞基本不會造成障礙,能傳達主要的擺放祭品的意思,但文化意象卻變形了?!安际┧聫R”被譯為“give alms to the monastery”,“almsgiving”是西方基督教的活動,指施給基督教徒救濟和施舍。而“道場”被譯為“perform rites”,“道場”是梵語mandala(曼荼羅)的意譯,或譯為“壇”,指供奉佛菩薩像,依據一定的要求布置并舉行法會的宗教場所。這里為死去的娃娃做道場,是指請僧人為死者做法事超度靈魂?!皃erformrites”指舉行宗教儀式或典禮。因為西方信仰基督教,所以西方的宗教儀式都與基督教有關。這里都是以西方的文化為出發點來處理中文本中的文化意象,導致了意象的變形。

通過以上分析可知,文化意象的缺失、扭曲和變形會造成文化意象在譯介到西方時遭遇文化交流的失敗,這也印證了文化意象翻譯之難這一事實。因為文化意象的翻譯不僅僅是語言層面的翻譯,更是思想和文化層面的翻譯。對于文化意象如何翻譯這一課題,學者們進行了諸多的探索與思考。

二、文化意象翻譯的研究成果和不足

一些學者指出互文性是文化意象的本質,因為文化意象是語言與文化共同作用的結果。(顧建敏,2011,p.203)因此在翻譯文化意象時,應該同時考慮文化意象與源語文化環境和譯入語文化環境的協調關系,要充分利用三者間的關聯性,達到譯介文化意象的最佳效果。還有一些學者分析了文化意象失落、錯位的原因(董成,2014,p.148-150),如譯者對文化意象的理解千差萬別;不同的文化環境造成了文化意象形象和寓意的差別等。還有一些學者針對文化意象翻譯中審美特征被消解、譯者主體性發揮、讀者對文化意象的接受等問題,見仁見智地給出了解決辦法。(樸哲浩,2009,p.77-80)無論是為文化意象翻譯獻言獻策,還是追問式的發掘文化意象錯位、失落的原因,抑或是根據文化意象翻譯中出現的問題有矢放的,尋求解決放方法,都是學者們在攻克文化意象翻譯這一難題上所做的不懈努力。學者們既有的觀點和解決方案對于本論文的研究對象——“中國文化走出去”中的藏族文化意象翻譯具有一定的參考意義。藏族文化意象又不同于普通的文化意象,因其大部分不為人知,且具有深厚的民族特色,所以既有的翻譯策略還不能很好地處理好文化意象翻譯問題。因此,本文擬以藏族文化意象的翻譯為對象,分析《塵埃落定》英文本中文化意象翻譯中存在的問題,并基于當下藏族文化順利走出去這一歷史使命提供相應的翻譯策略建議。

三、藏族文化走出去的翻譯策略和實踐

3.1 西方文化翻譯理論對藏族文化意象翻譯的昭示

翻譯的語言學派認為翻譯實質上是一種語際轉換,要求譯作必須能夠準確傳達原作的內容和意義,即“忠實、對等”標準。這導致歸化理論在翻譯界一直大行其道,為了保持通順、對等,必須改頭換面,以迎合讀者的口味。美籍意大利翻譯家勞倫斯· 韋努蒂旗幟鮮明地指出一味歸化不但會抹殺譯者的主體性,也會助長英美國家的民族自負情緒和文化自滿心態,同時也不利于文化的多元化發展和全球文化交流。(張景華,2009,p.340)因此他提出異化翻譯,即拒絕通順,保留源語文本中的異域情調,讓文化差異真實地在譯本中表現,給讀者了解異域文化的機會。

3.2 藏族文化意象翻譯實踐問題意識的啟示

譯者選擇翻譯策略的標準應該與翻譯目的、當下翻譯實踐需要統一。在國人探索救亡圖存的時代,翻譯要解決的問題是翻譯救國。需要將國外的先進文化操縱、改寫成社會進步普遍原理,時刻警醒國。在追趕西方的過程中,翻譯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是通過翻譯全盤學習西方,翻譯時則需以“對等”、“等值”為原則,幾乎原封不動地譯介西方的作品。(龔小萍,陳達,許媛鵷,2015,p.202)而在民族復興的今天,中國經濟蒸蒸日上,民族自信日益回升,翻譯需要解決的問題是讓原汁原味的中國文化走向異域,傳播中國文化。具體到藏族文化意象翻譯,應該采用異化的方法最大程度地保留藏族的獨特文化因子,同時兼顧讀者的接受能力,加入一些解釋,讓英語讀者了解原滋原味的藏族文化,而不是扭曲、變形的藏族文化意象。

3.3 藏族文化走出去的翻譯實踐

以傳播藏族文化為出發點的藏族文化意象翻譯,應該從文化意象的本質出發,深度挖掘文化意象愛的形象和寓意,將二者同時呈現給讀者。本文作者嘗試從以上原則出發,重譯《塵埃落定》中的部分文化意象。

如:要是我是個聰明的家伙,說不定早就命歸黃泉,不能坐在這里,就著一碗茶胡思亂想了。(《塵埃落定》p.3)

葛先生將“黃泉”譯為“Yellow Springs”,這樣的翻譯雖然忠實于原文,將文化意象的“象”呈現在讀者面前,但是“意”卻丟失了,導致讀者不能準確領會“黃泉”內涵,意象的整體傳遞也不夠理想。筆者采用增補的方式將“黃泉”翻譯:“Yellow Spring” where the dead live after death。這樣既同時保全了文化意象的“意”和“象”,又能讓英語讀者了解“黃泉”的真正內涵。

又如:父親并不十分在意,叫管家帶上十個銀元和一包茶葉,送到剛死了私生子的德欽莫措那里,使他能施一道齋僧茶,給死娃娃做個小小的道場。(《塵埃落定》p.5)

小說中“齋僧茶”是指給死者做道場時在寺廟給僧眾布施的茶水。藏民族習慣引用酥油茶,僧人們施行法事過程中引用酥油茶不僅能醒腦提神,有時候也作為與神靈溝通的一種媒介。本文作者將“齋僧茶”真實含義還原,翻譯為:“salty buttered tea”,力求還原其形象-酥油茶;至于寓意-僧人做法事時與神靈溝通的媒介,筆者通過文內解釋的方法補充出來,力求讓英語讀者盡可能多地、正確地了解藏族文化。而原譯文翻譯為“vegetarian meal”,意為“素食”,而齋僧茶與素食并不相同,如果用素食替換,齋僧茶這一文化意象將在譯本中完全消失。

“道場”屬于宗教詞匯,是梵語mandala的意譯,也可以為“壇城”,本意是舉行法事等宗教儀式的場所,后衍伸為在寺廟等場所舉行宗教儀式。筆者試圖將隱藏的文化信息傳遞出來,展現土司制度下喪葬文化的獨特之處,將此處翻譯為:“to perform a low-ranked religious ritual at the altar matching to status of the dead.”讓英語讀者了解到藏族的喪葬文化與西方喪葬文化的區別。

四、結論

中國文化“走出去”時期的對外文化翻譯不同于其他任何時候的文化翻譯,當下翻譯實踐需要解決的問題是要向英語讀者傳遞原汁原味的中國文化,并讓讀者最大限度地感受中國文化魅力,形成有效的文化雙向交流機制。立足于此,筆者提出了《塵埃落定》英譯可采用的翻譯策略,即意象明晰化,具體而言,則是將文化意象的形象和寓意同時傳達的方法。雖然這些翻譯方法并不是筆者首創的全新的翻譯方法,但確是解決當下藏族文化意象不失本色地傳遞的最好辦法。譯者也嘗試性地翻譯了小說中以部分藏族文化意象,證明該方法能在保存藏族文化意象的文化信息及民族特色的同時,降低讀者的理解和認知難度,能夠促成英語讀者與譯本的有效交流。本論文僅為引玉之磚,希望藏族文化“走出去”的道路越來越平坦、寬闊。

參考文獻:

[1]Howard Goldblatt , Sylvia Li-chun Lin. Red Poppies Boston: Houghton Mifflin,2002

[2]Venuti, Lawrence.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A History of Translation, New York: Routledge 1995

[3]阿來.塵埃落定[M].北京.作家出版社

[4]西北民族學院民族研究所. 藏漢佛學詞典 [M]. 青海:青海民族出版社,1987

[5]龔小萍,陳達,許媛鵷.中國翻譯理論構建中的主體性困境及其對策[M]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5

[6]顧建敏. 互文視域下的文化意象翻譯[J]. 河南社會科學. 2011(11)

[7]董成. 跨文化交際視角下的漢英文化意象與翻譯策略. 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4(6)

[8]樸哲浩. 影視翻譯中的文化意象翻譯問題[J]. 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9(4)

[9]譯者的隱形:翻譯史論(美)韋努蒂著;香港理工大學翻譯研究中心編;張景華等譯.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8

[10]謝天振. 譯介學導論 [M] .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10

猜你喜歡
塵埃落定翻譯策略
《塵埃落定》:傻子敘事與阿來身份感展現
論阿來小說《塵埃落定》中的唯物史觀
淺談青島市公共標識語英譯現狀及翻譯策略
《作者自述》兩個譯本的對比賞析
旅游景點名稱翻譯的原則與策略研究
國際會展用語特點及口譯策略
沉默的先知
民族傳統與現代文明糾葛下的性別敘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