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年級語文課后練說教學新思維

2016-05-30 06:48孫春霞
雜文月刊(學術版) 2016年2期
關鍵詞:整合

孫春霞

摘 要:本文簡要論述了如何搞好一年級小學語文課后練說教學,旨在通過趣味引領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以便在趣味中引學生打開思路,在趣味中領學生悟出練說的共性,在句式之間悟出以點帶面的練說方法。

關鍵詞:課后練說;趣味引領;整合

練習說話是一年級語文教學中必不可少的環節,它既是教學雙邊信息反饋的橋梁,又是促進學生知識與能力相互轉化的樞紐。不難發現,一年級教材中每篇講讀課文后面都編排著一定題型與數量的練說題,這些題目無論是形式、結構都緊扣課文教學目標,可以幫助學生鞏固本塊學習內容的知識要點。學生只有高質量學會了這些表達的技巧,并從中悟到一些思考與表達的方法,才能為以后的語文學習行程搭路鋪橋。那么,如何搞好一年級小學語文課后練說教學呢?

一、更新空間思維,拓寬想法

空間思維是每個人都具備的一種能力,它在理解空間意義的前提下,利用空間的各種性質與內在儲備的連結,對所學知識進行建構與內化。由于一年級孩子受認知經驗和閱讀積累的限制,合理想象能力、獨立思維能力、條理表達能力、自控聽課能力都較弱。因此,在練說過程中教師應該調整引導方式,努力使引導成為開啟學生空間思維的鑰匙,讓學生掌握思維的方法,才能讓學生言之有物、言之有理。在多次反復的訓練中學生自然就養成了良好的思維習慣,從而實現思維的更新,想法的遷移。

1.就地取材。比如學了《平平搭積木》一文,課后出現了這樣的練說題型:

①很多很多的房子,很高很高的山,很清很清的河水,很綠很綠的樹。

②很紅很紅的________,很大很大的________,很________很________的路。

③很________很________的________。

不難發現,這道練說題可解讀成三個部分,前面四個短語是直接給學生,供學生練說參考并積累的;第二部分需補充的短語要求學生聯系生活實際想象練說;最后部分則是將此題練說短語進行結構的提煉,骨架的呈現。

筆者以為,這里的練說對于學生來說并無多大難度,然而若不加引導學生給出的答案往往容易千篇一律,想法雷同的情況常會出現。因而筆者認為其訓練的重點應由短語本身的補充延伸到思維空間的有序拓展上,其焦點自然是指向第三層次的練說。教學時,在完成了前面兩個層次的基礎上,教師可以這樣引導:

師:同學們,聽你們說得這么好,老師發現我們教室里有許多很乖很乖的孩子。接下去就讓我們各自觀察一下教室,你還能找到哪些答案?

生1:我看到了很白很白的墻壁。

生2:教室里有很多很多的桌子。

生3:教室里還有很亮很亮的電燈。

……

就這樣,孩子們的視角都集中在了教室,筆者暫且把這過程稱之為“就地取材”,激活學生身邊那些不被人注目的學習資源,富有激情地引導孩子,賦予他們色彩,這樣有序的練說效果比雜亂無章的自由練說好得多。

2.放飛想象。如果說“就地取材”只限于學生在地面活動,那么“放飛想象”則是幫他們拓展了更為廣闊的想象時空。只有思維的空間拓展了,才能讓想的路徑更寬,教師的趣味引領就會變得更有意義。依舊是上述事例,在前面環節的基礎上,教師扯動學生想法的繩子,把視角由教室轉向外界,“同學們真了不起,睜開眼睛我們說出了這么多的答案?,F在請你閉上眼睛,我們來到了草地上,來到了沙漠,來到了天空中,來到了公園里、田野間……你又看到了什么?”在教師富有情趣的引導下,孩子們放飛想象的翅膀,說出了很多的答案:如“很藍很藍的天空、很黃很黃的稻子、很香很香的花朵”等等,答案涵蓋了天地江河日月,草木魚蟲鳥獸,真可謂精彩紛呈。

二、植入童玩元素,表達做法

一年級學生說話時常會出現詞不達意、顛三倒四的情況,這都是因為他們內部言語發展差,顯得貧乏造成的。為他們提供有話可說的材料和創設和諧的表達氛圍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重要舉措。童玩正是集興趣、需要、自由、快樂于一體的積極主動的活動過程。皮亞杰認為,知識的習得并不來自于外部,也不來自于人的內部,而是來自主體與外部世界的活動之間,是通過兒童在環境中觀察、探索、操作得來的。表演、游戲等過程可以刺激學生的所思、所悟,因而寓練說于童玩可以讓學生的練說有可依并充滿濃濃的趣味。這樣的練說是學生體驗了怎么做之后的自然噴發,擺脫以往空洞無趣的擠牙膏式的艱難表達。

1.基于生本的游戲表演。比如教學了《胖乎乎的小手》一文之后,要求學生以下列句式說說做做:

我替爸爸________。

我給媽媽________。

我幫老師________。

我為大家________。

題目不難,因此學生都能較為流暢地完成練說任務。然而教學不能僅僅停留于此,我們還應透過題目本身,發覺其背后的人文元素,并引領學生由“說”向“做”延伸,讓學生在表演中體會幫助別人的樂趣,“語言與思想應該是同構共生的”,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收獲的不僅僅是語言的外殼,更有幫助別人的內在優良的品質。

有位學生每天幫助大家分飯,他就上臺為大家表演分飯的情景,并練說“我為大家分飯菜”。有位小組長一邊表演收本子,一邊說“我幫同學們收本子”。在此基礎上,再引導學生表演在家幫助家長做事的情景,如練說“我幫奶奶洗菜”、“我給媽媽捶背”等等。

2.基于師源的啟發活動。在學生玩樂的天地里,教師若能放下師道尊嚴的架子,蹲下身子融入學生的世界,以此來啟發引導學生,這樣的效果會很好。教學了《雪孩子》一課,要求學生練說“又________又________”。教材在編排中分了兩組。其中一組是由動詞構成,另一組是由形容詞構成。多次教學發現,除了書本上出現的“又唱又跳、又說又笑”之外,由動詞構成的一組學生根本沒有內容可說,教師直接告訴答案后學生總是記不住。有位老師在教學中就插入了自己的表演,以此來啟發學生,引導學生練說。如教師表演一個小朋友由于買不到玩具而又哭又鬧的情景,再如一孩子在得到了老師的表揚后,高興得又蹦又跳的樣子,學生看了老師的表演,一下子說出了“又哭又鬧、又蹦又跳”兩個詞語,而且過了一段時間還是記得很清楚。

“真正的教育在于喚醒”,筆者以為,對于一年級學生來說,在于喚醒他們的學習興趣,表達樂趣。實踐證明,“在做中學、在做中說”是符合這個階段的年齡特點的。

三、整合信息技術,引入技法

在“互聯網+”的時代里,在教育教學領域植入信息技術的因子,早已不再是新鮮事了。與信息技術相融的課堂,其優勢是顯而易見的。除了能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可以讓學生在輕松、交互、動態、開放的教學環境中享受學習的樂趣,還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與教師的主導作用。從心理學角度來看,小學低年級學生思維是以形象思維為主。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在教學中應使用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提高教學效果。在語文課堂上整合信息技術使以往上課的方式得到了改變,原本學生難理解、教師難講清的內容,教師只需運用圖片、視頻等形象具體化的手段,清晰又高效地幫助學生輕松掌握,實現“用電腦來開發人腦”的目的。

1.看圖片練說。

比如還是在教學《雪孩子》一文,后面由形容詞構成的練說一組,出示的例子是“又細又長、又大又圓”兩個詞語。在教學中總有學生說成“又大又小”、“又黑又白”,這些孩子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思維呈現,是因為他們不知道這類詞語構詞的意義和用處。這一組詞語一般都是用來描述某一物體性狀的。如果在此時教師能出示某一物體的圖片,再引導學生練習說話,教學效果一定會得到優化。

筆者在教學時就曾引入過有關水果、蔬菜、動物等幾組圖片,如出示了“蘋果”圖片,學生馬上就能說出“又紅又大”、“又大又香”;出示一棵大樹,學生一看就想到了“又高又大”、“又高又直”、“又大又粗”等詞語;再如出示有關動物的圖片,學生看到小螞蟻、小白兔、老黃牛,立刻說出了“又黑又小、又白又軟”等跟這幾種小動物有關的詞語。通過這一環節的教學,不僅為學生搭建了練說的平臺,還讓他們知道了這一構詞的特點與運用環境,而且整個過程由于有了形象化手段的輔助,學生個個小眼發亮,興趣盎然,真可謂“一石三鳥”。

2.看視頻練說。如在教學《要下雨了》一文時,結合課后“我們正忙著搬東西呢!”、“李老師正忙著改作業呢!”兩個例句用“________正忙著________呢!”練習說話。教學時若沒有任何助力單憑學生自由想象的話會說的孩子不多,若能播放平時學生熟悉的視頻畫面,比如課間活動時,有的孩子在跳繩,有的孩子在聊天,有的孩子在看書等等,那學生的話匣子就打開了----“小紅正忙著聊天呢!”、“麗麗正忙著跳繩呢!”此時,教師可以沿著學生的思路進一步引導,變換一下地點,把鏡頭指向大街、超市等,然后再組織學生說話。他們身在教室,小眼睛卻隨著鏡頭看到了多樣的畫面,因而其表達的內容是多角度、多方位的,也是鮮活生動的,更讓他們積累了如何用一個句子來表達生活畫面的方法。

葉圣陶先生說過: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一年級課后練說雖然內容不多,難度也不會很大。但是教師怎樣教才有趣,才能更加吸引學生,更接近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更能體現教學的價值,是值得每一位老師探索的。教者,引領也。在趣味中引學生打開思路,在趣味中領學生悟出練說的共性,在句式之間悟出以點帶面的練說方法,才是教學之最終目標。

猜你喜歡
整合
信息技術與數學課堂教學有機整合的認識和思考
民俗文化 讓語文教學更精彩
論信息技術與初中歷史教學的整合
新課程背景下小學語文與信息技術的整合
淺析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整合
基于SWOT分析下的十堰市旅游資源整合探究
記初中英語詞匯教學的一次歸類、整合改革及反思
音樂與科學有效整合的研究
幼兒教育中美術與科學整合的研究
“1+1”微群閱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