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聯網+”時代下的高校安全教育應用

2016-05-30 11:54廖靜一
昆明民族干部學院學報 2016年12期
關鍵詞:安全教育互聯網+互聯網

四川大學保衛處,四川成都,610041

【摘要】當前,我國傳統的高校安全教育面臨績效提升瓶頸,存在教育吸引力衰退、教育傳播力受限、教育含量降低等問題。在互聯網+如火如荼發展的時代背景下,于是,筆者思考是否可以將互聯網+適配到高校安全教育中去。本文從互聯網的時代特征和技術意義入手,對互聯網+高校安全教育的革新路徑進行了探索。

【關鍵詞】互聯網+;高校;安全教育;應用

一、問題的提出

新形勢下,高校的安全管理工作諸多新挑戰,責任艱巨、任務繁重。作為高校安全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安全教育亦面臨創新難題。2016年4月13日,教育部辦公廳發布《關于深入開展首個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活動的通知》,其中提出要“落實‘將國家安全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的要求,結合各學段學生的特點,有針對性地安排國家安全教育教學內容”、“大學階段要在思想政治理論課及相關專業教學中安排一定學時,加強對高校學生的國家安全教育,有條件的高??砷_設與國家安全相關的選修課程”等要求,將高校安全教育置于更重要的地位。

當前,互聯網+正如火如荼地發展,互聯網與實體經濟、產業聯動的積極效果已經有所凸顯。于是,筆者思考是否可以將互聯網+適配到高校安全教育中去。但是不同于互聯網與實體產業的順暢結合,作為高校非學歷教育的一大子類,安全教育本身具有公益性特征,如何有效結合,在此背景下對高校安全教育工作進行革新,需要認真思考。

本文試圖解決:1.當前高校安全教育面臨何種困境?2.互聯網+的優勢和特征對這些困境能否針對性回應?如果可以,技術化推進的實現路徑實什么?

二、傳統高校安全教育面臨績效提升瓶頸

(一)形式單一導致教育吸引力衰退

傳統安全教育課程的設置和內容,須將實踐經驗抽象為文字表述,雖能較為有效的提煉高校安全面臨的具體問題,但因遠離實踐,脫離感性經驗,往往效果不彰??疾飚斍皣鴥雀鞲咝5陌踩逃J?,主要以課程教學和講座為主,盡管各高校的開展方式各有不同,有的高校將安全教育安排在新生入學教育或軍訓期間,有的高校將安全知識吸納到思政教育課,有的高校則走在前列,已將安全教育納入必修或選修課的范疇,但普遍存在形式單一、內容枯燥陳舊、說教色彩重等特點,難以吸引學生興趣。

(二)時空約束導致教育傳播力受限

1.空間約束,受眾狹窄。在傳統的面對面課堂教學模式中,囿于空間的限制,知識的傳播面過于狹窄。誠然,互聯網的發展已經在打破知識傳播的空間限制,國內教育相關機構及行業也在如火如荼地發展互聯網課程,效果顯著。反觀高校安全教育在這方面的發展領域則稍顯滯后。如果能充分運用互聯網技術,突破空間約束,提高每次課程的覆蓋面,將大大地節省成本。

2.時間約束,難以即時傳播。受制于時間的難以即時傳播,主要是指傳播速度受限和傳播便捷性的受限。傳播速度受限是指尚未打通安全信息的互聯網通道,則難以在第一時間把特定的安全事件傳遞給特定受眾。傳播便捷性受限是指傳統的課程教學難以實現學習時間的自主性,在當前移動互聯工具日益發達的今天,學生難以利用碎片化時間進行自主學習。

(三)資源匱乏導致教育含金量降低

高校安全教育以提高學生安全防范意識、增強學生安全防范能力為目標,在課程內容設計上,注重案例教學、實戰演練,內容淺顯,不涉及高深的理論知識,與校內其他學科專業相比,其在師資力量、教學方法以及課程研發等方面都稍顯薄弱。

1.教學師資。目前各高校的安全教育授課教師,多由來自保衛、學工、宣傳、團委及學院等部門人員組成,人員構成多元化,缺乏專業性。做得好的高校則已設有專門的安全教育科室或組建有專職教師團隊,既進行基礎課程的研發和教學,又推動線上線下安全宣傳的同步進行。師資力量的校際差異可以通過調研取經、參觀學習等進行彌補,但在互聯網+時代下,可以充分利用互聯網平臺實現資源的有效整合,集中優勢教師資源,建立教學資源庫,逐步縮小各高校在安全教育師資上的差距。

2.教學形式。前文已述傳統的安全教育形式,課程、講座、橫幅海報、展板櫥窗、微博微信等已經難以吸引學生的興趣,尤其在大學其他學科開始大膽創新,將多媒體、視頻教學、微課程、直播、VR等新技術運用至課程教學后,若安全教育繼續固步自封,將錯過這一最佳發展時機。

三、“互聯網+”的時代特征與技術意義

(一)時代特征

“互聯網+”是國家戰略,高校安全教育創新須融入這一歷史進程與時代背景。2015年3月5日,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報告中首次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將“互聯網+”上升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簡而言之,“互聯網+”就是“互聯網+XX傳統行業=互聯網XX行業”,是指利用互聯網的平臺,利用信息通信技術,把互聯網和包括傳統行業在內的各行各業結合起來,在新的領域創造一種新的生態。如今,“互聯網+”正全面應用到各行各業中,形成了諸如互聯網金融、互聯網交通、互聯網醫療、互聯網教育等新生態。

“互聯網+”高校安全教育就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提出的,致力于運用互聯網的思維、技術、方法、規則,實現傳統高校安全教育與互聯網的融合,推動傳統高校安全教育換代升級的新型高校安全教育模式。

(二)技術意義

1.互聯網有助于實現安全教育形式的多樣化。傳統的課堂教學,老師和學生是面對面的,老師以其語言、表情及肢體動作等來傳遞信息,同時通過學生反饋的信息來調整教學的方式、內容和進度。而互聯網的引入,則為豐富安全教育的形式提供了更多可能,如微信、微博、微課、慕課、coursera、直播、APP、教育管理平臺等新模式得以實現,不僅能夠提升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同時,利用大數據平臺可收集到反饋信息,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

2.互聯網有助于實現傳播效能的最大化。前文已述,時空約束是導致安全教育傳播力受限的重要原因,而如何突破時空局限,擴大安全教育的覆蓋面,則需要互聯網的有效助力。近年來,伴隨著互聯網的迅猛發展,像手機、平板電腦、筆記本電腦等移動終端與人們的生活聯系得愈發緊密。移動終端的出現加速了人們獲得知識的便捷性和及時性,學習者可以根據自己時間自主安排學習時間、內容和方式,利用碎片化的時間進行安全知識的獲得,既有效地利用了碎片時間,又不至于因長時間學習而覺得枯燥。

互聯網有助于實現各方資源整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構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的有效機制,逐步縮小區域、城鄉、校際差距”,從頂層設計上提出要利用信息化縮小地域間教育的差距。將這一理念配適到高校安全教育中去,即是要利用互聯網搭建共享平臺,整合優勢資源,搭配信息共享平臺,不斷縮小校際安全教育工作的差距。

四、“互聯網+”對高校安全教育革新的推動路徑

(一)以互聯網思維更新傳統安全教育觀念

以互聯網社群行為特征為依據,調試高校安全教育思維。在互聯網高速發展的時代,開放辦學、資源共享已成為高校辦學的新要求,與傳統體制辦學慣性延展的傳統高校安全教育已經不能適應現實發展的新要求。前文已述,“互聯網+”已成為當前我國的一個戰略發展方向,并悄然催生著教育行業的重大變革。作為高校教育工作人員,必須要轉變觀念、創新思維,一方面認識到當前我國高校面臨的來自國內外的新安全風險因素,加強大學生安全教育具有必要性與緊迫性,另一方也要認識到當前安全教育普遍存在觀念保守、形式單一、內容枯燥等特點,教育效果有待提升,因此,轉變傳統安全教育觀念,以互聯網思維為導向,線上線下同步推進安全教育,才是突破傳統安全教育的發展瓶頸,適用現實發展的必由之路。

(二)以線上推廣作為主要形式創新與傳播路徑

安全教育的線上線下同步推進,主要落腳于“三微一網”。所謂“三微一網”,是指微博、微信、微視頻和網站。圍繞“三微一網”的功能配置,實現高校安全教育的線上集群:官網主要著眼于提供全方位的政策宣導、規范供給、程序引導,開辟以安全教育為內容的獨立官方網站,打造權威資訊集散中心;微博主要著眼于媒體屬性,利用微博具有及時性、互動性、靈活性等特點,在對即時性的安全事件進行“臨場教育”,對涉己的安全事故進行輿論引導與糾偏;微信主要著眼于媒體+社交,通過與用戶互動,打造雙向信息流動平臺,便于及時發布簡明安全信息、安全教育資訊、收集舉報安全隱患等;微視頻主要著眼于專題教育。對高校安全教育涉及的子類,如消防、盜搶、交通等,進行專題化的視頻制作,內容上須貼近受眾,不作顯性的政策宣導,并利用前述平臺進行傳播。

(三)以線下跟進作為安全教育功效實現的根基

線上教育開辟了有別于傳統安全教育的新戰場,但線上教育絕不能脫離線下教育,必須把線上教育的趣味性、靈活性與線下教育的直接性、實踐性相結合,充分發揮兩者的優勢,同步推進安全教育工作。具體而言,即線上宣傳、線下落實,線下活動、線上傳播,充分利用“三微一網”,構建線上信息大數據,指導線下安全教育工作“到班、到寢、到人”。

參考文獻:

[1]劉義光,王愛義:《互聯網+大學安全教育模式的初步探索與實踐——安全微伴在高校安全工作中的實效應用于路徑》,《學校安全管理》2016年第一輯。

[2]鄭恒毅,王偉,劉瑜:《“互聯網+”時代大學生安全教育探索》,《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4期。

作者簡介:廖靜一,1989年9月,女,漢族,四川大黨委保衛部(處),法學碩士。

猜你喜歡
安全教育互聯網+互聯網
美國職業安全教育培訓方式對我國的啟示研究
從“數據新聞”看當前互聯網新聞信息傳播生態
互聯網背景下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的實施
以高品質對農節目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