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目的論視角探究外宣翻譯中的譯者主體性

2016-05-30 16:19趙軍
昆明民族干部學院學報 2016年12期
關鍵詞:外宣翻譯譯者主體性目的論

內江師范學院外事辦,四川內江,641100

【摘要】外宣翻譯在中國對外交流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目的論認為翻譯是有明確目的的跨文化交際活動,外宣翻譯時應積極地發揮譯者的主體性,對原文進行能動性的加工和改造,使譯文清晰易懂,簡潔明了,實現對外宣傳的目的。

【關鍵詞】目的論;外宣翻譯;譯者主體性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與世界各國間的交流日益深化,中國的發展變化不斷地吸引著外部世界的關注。為了讓世界各國了解日新月異的中國,對外宣傳資料的翻譯便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诖?,本文從翻譯目的論入手,探討外宣翻譯中的譯者主體性問題。

一、翻譯目的論簡介

目的論( Skopostheory) 是功能翻譯理論的核心,翻譯目的決定翻譯過程,即“目的決定方法”;它不再一味的強調等量、等值翻譯,解開了譯者身上的加鎖,有助于譯者主體性的發揮。

二、“目的論”指導下的譯者主體性

“目的論”的出現打破了傳統翻譯理論注重“忠實、對等”等原則的束縛,釋放了譯者的潛能,是對西方翻譯理論做出的一大貢獻。

目的論指出翻譯不求絕對忠實于原文,卻必須要達到目的。以“信、達、雅”為準繩的傳統翻譯理論注重原文文本的翻譯,視原文為翻譯的中心,這種“原文至上”就像是一把枷鎖,套在譯者身上,翻譯就像帶著枷鎖行走,使譯者只能在直譯和意譯之間掙扎?!澳康恼摗睆娬{翻譯的目的性,將目的作為翻譯的基礎。根據不同的目的,文本的翻譯就可以采用不同的翻譯手段,一樣的內容就可以有不同的詮釋。這就把翻譯從原文至上的桎梏中解放了出來,翻譯活動就可以從譯者的視角進行新的詮釋,即譯者主體性的發揮。

“譯者主體性”是指在尊重翻譯對象的前提下,譯者為實現翻譯目的而在翻譯活動中表現出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它貫穿于翻譯活動的整個過程。目的論認為翻譯是一種有明確目的性的人類行為,它強調翻譯過程中譯者應將譯文的用途作為出發點。翻譯不僅是一門學科,也是一門藝術;這要求譯者不僅要準確的表達原文內容,更要體會原作者的意圖并在譯文中投入自己的情感,這樣才能更好的向譯入語讀者傳遞原文的信息。譯者自始至終是翻譯活動的主體,起著不可替代的核心作用。

三、譯者主體性在外宣翻譯中的體現

翻譯是一種特殊形式的信息傳播,譯文的準確流暢直接影響到這種信息傳播活動目的的最終實現。目的原則是翻譯目的論三大原則中的首要原則,是翻譯要遵循的第一原則;所以,整個翻譯活動由翻譯目的決定,即目的決定方法。

外宣翻譯,顧名思義,是針對對外宣傳材料的翻譯,即將有關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信息翻譯成外國文字傳播出去,讓世界了解、認識中國。

因此,讓譯入語讀者精準的接收到譯文所傳遞的信息,取得良好的對外宣傳效果,才是外宣翻譯的最終目的。這就要求譯者在外宣翻譯實踐中不能對原文進行死譯、硬譯,而是要在理解譯文接受者文化、語言思維習慣的基礎上充分的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對原文進行能動的加工和改造,通過增補、刪減、重寫等方法,使譯文連貫、通順,符合譯入語國家的語言文化特征,讓讀者易于接受和理解,從而達到對外宣傳交流的目的。

1.增補譯法

增補譯法是指在不損害原文意思的前提下在譯文中增加一些內容以求符合譯文語言的表達方式,其目的是使譯文更加準確、通順,更好的將原文中隱含的意思表達出來。

在社會歷史、習俗、宗教信仰、語言文化等方面,中西方存在著巨大的差異,

這些差異如處理不當會成為交流溝通的障礙。這時候譯者就需要對原文中一些帶有原語文化色彩和歷史背景的信息進行闡釋,避免讀者產生疑惑或誤解。一方面,譯者是將原語轉換為目的語;另一方面,譯者又起到了文化傳播媒介的作用。外宣翻譯實踐中,譯者的主體性就體現在對原語信息的能動性整合以及對相應文化歷史背景的注釋。

例1:我們到了定陵,這里是咸豐皇帝和他皇后的陵墓。

譯文:We are in Ding ling, the mausoleum of Emperor of Xian Feng and his empress. (Xian Feng is an emperor of the Qing Dynasty, he lived from 1831-1861, and reigned from 1851-1861.)

因為缺乏對中國歷史文化背景知識的了解,如果翻譯時僅通過直譯而不加以闡釋,國外讀者就難以理解。因此翻譯時,譯者對原文中的關鍵詞進行了詮釋性增譯,使讀者能更好的理解原文內容。

2.刪減譯法

刪減譯法是指翻譯過程中,從全文的角度出發按照語法、句法等的需要刪減

一些不符合目的語語言表達習慣以及思維習慣的內容。由于中西方之間巨大的歷史、文化等的差異,在翻譯外宣資料時,譯者應積極發揮其主體性,對翻譯內容進行過濾,最大限度的保留易于被讀者接受和理解的內容,盡量刪減造成譯文累贅、影響讀者理解的內容。

例2:青海湖景區期待您來感受這里自然純凈的美景、多姿多彩的文化以及豐富多彩的活動。

譯文:Qinghai Lake Scenic Area awaits you with a unique combination of landscape, culture and activities.

漢語中很多時候為了渲染氣氛、保持前后對仗或為了符合行文習慣而使用一些優美華麗的詞匯,然而這些詞匯往往并沒有太多的實際意義。因此,翻譯本句時譯者就刪減了諸如“自然純凈、多姿多彩以及豐富多彩”等贊美之詞,使外宣譯文直接明了,簡單易懂。

例3:本公司經營各類防盜門,可讓顧客隨到隨選,稱心滿意。

譯文:The different kinds of security door of our company are sufficient to meet the demand of customers.

本例中,“隨到隨選,稱心滿意”,是漢語中的常用表達,如果按照漢語的思維方式進行翻譯,譯文會顯得拖沓、啰嗦;譯者用“sufficient to meet the demand”清晰的表達了上述意思,這樣譯文就顯得簡潔明了,易為讀者接受。

3.重寫譯法

簡單的說,重寫譯法就是譯者對原語結構進行整合、重構的一種翻譯方法。重寫的目的是引起譯入語讀者對材料的興趣,用最通俗易懂的方式將中國的習俗和文化等因素整合,重構原文的結構及信息側重點以迎合目的語讀者的閱讀需要和審美需求。翻譯外宣資料時,譯者應對譯文進行能動的改造,讓譯文符合目的語讀者的思維和語言方式。

翻譯目的論認為,翻譯是有目的的行為。翻譯不僅是語言文字之間的簡單轉換,更是中西兩種文化之間的轉換。中西方之間在語言、文化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差異,外宣翻譯過程中,譯者應對原文進行能動性的加工和改造,充分的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使譯文清晰明了,簡潔易懂,從而更好的為對外宣傳交流服務。

參考文獻:

[1]郜萬偉,田翠蕓.翻譯目的論-松開譯者腳下之鏈[J].河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4):55-59.

作者簡介:趙軍(1982.4—),男,漢族,甘肅武威人,職稱: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英語語言文學。

基金項目:四川省教育廳2015年科研項目“功能目的論視域下的外宣翻譯研究”(項目編號:15SB0144)階段性研究成果?!?/p>

猜你喜歡
外宣翻譯譯者主體性目的論
目的論視角下的宜興特產翻譯實踐研究
從“目的論”三大法則談外宣中古詩修辭的翻譯
國際傳播視閾下的外宣翻譯特點探析
從譯者主體性解讀曾樸的翻譯思想
江西省高校門戶網站外宣翻譯現狀研究
目的論視角下譯者主體性的發揮
從目的論看環保公示語的漢英翻譯
跨文化意識下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外宣翻譯的研究
翻譯功能目的論視閾下的科技文本翻譯——以認知無線電翻譯為例
從外宣翻譯視角談中藥說明書的英譯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