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師在提升大學生民族團結教育實效性的途徑探析

2016-06-08 12:08王崇任艷任秀時偉超劉玉鵬劉維麗
科技視界 2016年14期
關鍵詞:民族團結高校教師教育

王崇 任艷 任秀 時偉超 劉玉鵬 劉維麗斯

【摘 要】民族團結教育的實效性對民族院校的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高校教師是民族團結教育的中堅力量。提出了教師在提升大學生民族團結教育實效性的具體途徑—“5+”模式,包括“民族精神+時代精神、理論知識+實踐活動、團結教育課+日常教學課、歷史文化+時事資訊、班級團體+社團協會”,爭取將教師在民族團結教育工作的作用充分發揮出來,做實做細,構建和諧的校園環境,維護社會穩定。

【關鍵詞】民族團結;教育;高校教師

1 民族團結教育意義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離不開我國各民族同胞的共同奮斗,只有各民族共同建設國家,才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因此民族團結教育對于我國實現中國夢有著重要的意義。

2014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暨國務院第六次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指出:“民族團結是我國各族人民的生命線。做好民族工作,最關鍵的是搞好民族團結,最管用的是爭取人心?!盵1]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風俗文化多種多樣,百花齊放,各具特色。這就給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民族院校的教師們提出更加重要的要求,在教育過程中讓學生了解我國民族政策,知道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是我國處理民族關系的基本原則,增強反對民族分裂、維護民族團結的自覺性。民族團結教育在我國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具有重要的意義。

2 教師在民族團結教育中起到的作用

教師是學生學習,接觸社會,形成自身道德觀和價值觀的重要引導者;是我國教育系統中最基礎也是最重要的環節。在高校的民族團結教育中,教師肩負著不可推卸的責任,作用舉足輕重。培養學生的民族觀念與團結意識需要教師們正確的引導,在日常的教學中需要通過多種形式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積極的民族觀念,讓同學們了解民族團結意義,尊重各民族文化風俗。在課下教師同樣要用自己端正的態度,優良的品行,正確的民族團結作風去影響學生,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民族團結意識。這是對教師提出了更加嚴格的要求,同時也是教師在民族團結教育中發揮重要作用的根本與保證。

教師是高校民族團結教育的中流砥柱。在學校開展民族團結教育工作實施過程中,越來越發現民族團結教育工作僅僅依靠思政課教師為主力似乎不夠,它應該由學校全體教職工共同完成,全體教師必須通過自己的言行充分的宣傳、傳播、踐行民族團結知識和理念。[2]

3 提高教師在民族團結教育中時效性的具體措施—“5+”模式

大學生是民族的希望,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棟梁。在培養大學生民族團結時,首要的是完善民族團結教育機制和民族團結教育保障措施,這就需要高校領導的高度重視以及各部門教師的配合協調。[3]不能將民族團結教育流于表面,進行簡單的機械式灌輸與形式主義教育,要切實的貫徹到大學生日常生活學習中,這需要全體教師的共同努力。加強民族團結是我國統一、繁榮、昌盛的重要保證,是中華民族的最高利益,也是各民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因此,在新時期做好民族團結教育,是時代賦予每一個人類靈魂工程師義不容辭的職責。[4]

3.1 民族精神+時代精神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提出了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中國夢。實現“中國夢”需要我們在精神上堅持中國精神,而中國精神的實質就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的有機統一。民族團結的核心愛國,只有民族團結才能創造出巨大的能量,才能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在加強高校團結教育的思想認識時,教師們應該緊扣中國精神,培養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大學生是實現國家繁榮富強的希望,只有國家強大才能為民族團結提供保障,因此在民族團結教育中也應該培養大學生的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發揮我們的創新才能,科教興國。因此高校在開展民族團結教育時應當堅持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結合,培養大學生的民族團結意識與偉大的中國精神。

3.2 理論知識+實踐活動

馬克思主義哲學告訴我們,理論源于實踐,同時反作用于實踐。民族團結教育工作是一項政策性比較高、理論性比較強的工作,如果只是進行一些枯燥乏味的說教,很難讓高校大學生產生共鳴。[5]民族團結教育不僅僅是高高在上的理論,她還是從泥土中來,是人民群眾的的智慧結晶。要想全面的提高大學生民族團結意識,有效的開展民族團結教育,就必須深入人民群眾,走進社區,走進鄉村。以大連民族大學為例,利用寒暑假時間,經常開展科技服務民族地區的社會實踐調查活動,同學們奔赴內蒙古自治區、新賓滿族自治縣等少數民族聚居區,利用自己的專業優勢,開展了一系列的有關調查與服務。專業教師和學生們深入基層,向廣大民族群眾宣傳黨的民族政策和法規,增多廣大農牧民的民族知識的同時,進一步提高了師生的民族團結意識。因此充分發揮各種實踐平臺的特色,結合學校的優勢,雙劍合并,才能民族團結教育更加有效,創建文明和諧社會。

3.3 團結教育課+日常教學課

課堂教學是高校對學生進行民族團結教育的主要陣地和渠道。在民族團結理論課等思想建設課程上對于民族團結精神進行完整性、系統性、全面性的講解與教育,培養同學們樹立正確的民族意識和提高民族團結精神。同時,要在大學生的基礎課程或者專業課程中恰當的引入應用民族團結教育,可采取滲透式的教育方式,讓各民族學子在接受專業課程知識的同時,體會到民族團結在推進社會發展、科學進步方面的巨大貢獻;讓各民族學子在今后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能夠時常追憶起這些重要內容,形成以點帶點或以點帶面的輻射效應。[1]日常教學課的潛移默化會影響與培養大學生民族團結意識的形成與提高。團結教育課和日常教學課,雙管齊下,達到提高高校民族團結教育有效性的目的。

3.4 歷史文化+時事資訊

中華民族是有著5000多年悠久歷史的古國,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與中國文化經久不衰,歷久彌新,一直綿延到現在。正是有了歷史上各民族的團結協作,交匯融合,才能讓中華文化萬世流芳,才能讓中華民族屹立不倒。而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不僅應該回顧歷史,更應該立足于現在,在新的時代中體會感悟新時代的民族精神。這也給高校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就是在開展民族團結教育時應當將歷史與時事相結合,引經據典,諸如北魏孝文帝改革等,從歷史的角度去讓學生知道民族團結精神是我國歷史文化中的精髓。同時融入時事,從時代的角度讓同學們深入認識了解我國民族政策以及我國堅持民族團結的意義。歷史與時事相結合,提高民族團結教育的有效性。

3.5 班級團體+社團協會

大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離不開集體生活,輔導員教師和班導師們要善于將大學生接觸最多的班級與社團相結合,結合民族學生特點開展民族團結教育的集體活動。組織好、利用好各種民族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形式,以各個民族特有的音樂、文化、體育活動帶動、促進民族團結教育的教育和宣傳,更好的提高大學生的民族團結意識,例如,深受藏族、彝族等民族學生喜愛的“鍋莊舞”。[5]還有,我校每年都會舉辦“民族文化風情展示周”活動,截至去年已經成功舉辦六屆,為深入推進民族團結教育活動搭建了有效平臺。展示周期間,有精彩絕倫的少數民族才藝展演,還有美輪美奐的民族建筑手繪及攝影作品展,更有精彩紛呈的民族工藝品展覽活動等等,這些活動能夠讓同學們親眼去看、親口去問、親耳去聽、親身去實踐,了解了各民族的文化知識。同學們參加活動的熱情高漲,表達了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真摯情感。

4 結語

新形勢下的高校民族團結教育工作是一項長期而系統的工程,是高校能夠更好發展的重要保障,因此高校中的教師必須認清自己的歷史使命,不斷提升自身的民族意識素養,通過自身的人格魅力去影響大學生正確民族觀的樹立。民族團結教育工作不僅要在課堂開展,更要在生活中,實踐中。應該走進人民群眾中,用理論知識指導我們的實踐,同時在實踐中進一步領悟民族團結教育理論的意義與力量。廣大教師必須高度重視、積極參與民族團結教育工作,這是高校民族團結教育有效開展的基本前提。

【參考文獻】

[1]王崇,王喜春.民族高校民族團結“六進”教育模式初探[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5,28(5):23-24.

[2]陳海燕,馮春生.在課堂教學中滲透民族團結教育方法初探[J].時代教育, 2015(14):30-31.

[3]王立新,車柏蓉.高校加強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探析[J],課程教育研究(新教師教學),2014(8):11,15.

[4]黃嬌嬌,袁健,歐陽靜,李斌.新疆高校教師在民族團結教育工作中的作用探析[J].新疆職業大學學報,2014(1):57-60.

[5]任艷,楊陽.民族高校二級黨?!叭朦h源”培養模式探索[J].科技展望,2014(18): 219-220.

[責任編輯:楊玉潔]

猜你喜歡
民族團結高校教師教育
國外教育奇趣
題解教育『三問』
民族團結之歌
教育有道——關于閩派教育的一點思考
高校教師平等權利的法律保護
論高校教師的基本職業道德修養
讓民族團結之花愈開愈艷
關于做好民族團結進步工作的實踐與探索
論高校教師繼續教育的人力資本開發
高校教師職稱評聘應“教”字當頭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