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共選擇理論方法論及其評析

2016-07-06 15:17陳怡婷
2016年21期
關鍵詞:經濟人

陳怡婷

摘 要:作為政治學和經濟學的交叉學科,公共選擇理論將經濟人假設引入政治學,認為政府并不是大公無私的,也會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存在政府失靈的現象。公共選擇理論填補了經濟學對政治學領域問題研究的空白,豐富了政治學的理論內容與研究視野,對于我們處理好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具有重要的啟發意義,但是也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

關鍵詞:公共選擇理論;經濟人;政府失靈

一、公共選擇理論的發展歷史

公共選擇理論的發展歷史并不長,二百多年前勃勞德和孔多塞對投票規則特性的研究,標志著一門新的學科——公共選擇開始形成。熊比特的《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和民主》一書開創了公共選擇理論,而作為獨立學科領域的現代公共選擇研究,是由布萊克、布坎南、阿羅所創建的。鄧肯·布萊克被尊為“公共選擇理論之父”,他的《論集體決策原理》和《委員會和選舉理論》兩本著作被認為是公共選擇理論的奠基之作。此后,在布坎南等人的努力下,公共選擇理論逐漸成型且不斷發展壯大。從公共選擇的研究歷史來看,初期的公共選擇研究具有古典主義色彩,全部是理論上的研究。第二代學者則熱衷于模式和假設的經驗實證,強調的是公共選擇模式所起的作用。國內對公共選擇理論的研究起步較晚,且主要集中在經濟學領域①。

二、公共選擇理論的前提假設——自利理性的經濟人

公共選擇理論最基本的假設是經濟人。具有以下特征:“自利”,即追求自身利益是經濟人行為的根本動機?!袄硇浴?,經濟人是有理性的,能根據所處的環境和自身利益的變化作出合理選擇,使得自身追求的利益能夠最大化。但是只要有良好的法律和制度的保證,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的經濟人會無意識地、有效地增進社會的公共利益。

最早提出經濟人假設的是亞當·斯密。他認為追求個人利益是人的天性,但是市場體系內部存在著一只“無形之手”,它能使個人追求自身利益的行為可能無意識地產生有利于社會公共利益的結果。那什么又是理性呢?理性就是個人對其所處的環境具有相當豐富的知識,并且擁有較強的計算能力,能夠通過精密的計算和仔細的權衡估計,對可供利用的實現目標的手段進行優化選擇②。但是隨著研究的深入,很多學者逐漸認識到人的理性是有局限的,即有限理性。一是個人的認識能力和計算能力是有限的,無法預測全部可能的行動結果;二是個人人無法獲得和目標有關的全部信息,這使得個人無法羅列出全部的備選方案。對此,西蒙提出了解決辦法,就是尋求“滿意”的方案。決策者發現滿意的備選的方案就會停止尋找,因為尋找新方案所帶來的邊際成本超過了所增加的邊際收益。

公共選擇學派認為經濟人假設同樣適用于政治領域,因為政治活動的本質上也是一種公共選擇,其資源也是稀缺的,而且無論是在政治還是在經濟活動中,都是同一個體,不可能存在在經濟活動中是利己者,在政治活動中是利他者的現象,也無法解釋政府失靈現象存在的原因。所以政治人并不是大公無私的,而是與經濟人一樣,是利己的、理性的,追求的是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三、公共選擇理論的首要因素——政治市場論

在公共選擇學派看來,經濟學是一門關于交換的科學,經濟主體之間的自愿交換會產生有效率的市場結果,個人也就可以實現自己的最大利益。公共選擇理論據此提出了“政治市場”的概念。政治市場,與經濟市場類似,也是由供求雙方組成的,是個體和組織參與政治活動與其他政治個體和組織發生關系的場所。需求者是選民和利益集團,供給者是政治家和政府官僚。無論是政治家、政府官僚還是選民都是理性的、自利的,都追求自己的最大利益。政治市場間的交易與合作也是為了彼此獲利。為了解決個人利益間潛在的沖突,追求私利的個人通過制定規則將其行為限制在相互有利的界限內。在界限之內的私人領域中,個人可以自由行動以達到自己的目標。但是,在界限之外的公共領域中,就要發揮政治制度與規則的強制作用。

四、公共選擇理論的研究路徑——方法論個人主義

公共選擇理論與傳統政治學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是以個人的角度為分析基礎的。所謂方法論個人主義,是指把個人作為集體行為的出發點,將個人的選擇當作公共選擇的基礎。具體來說,公共選擇理論認為個體是團體或組織的基本細胞,個體行為的集合或累加構成集體行為。因此,人類的行為都應從個體的角度去尋找原因。方法論的個人主義認為個人具有獨立的目標與偏好,更了解自己的意愿,只有個人自己能夠判斷什么有益的,什么是有害的,并且有能力為他們自己的選擇負責任。在對集體的認識方面,公共選擇理論假定集體行動必定是由個體行動所組成的,只有個人才能作出選擇和行動,集體本身不選擇也不行動,集體選擇應該被看成個人通過集體實現自己最大目的的個人行動選擇。

五、公共選擇理論的核心——政府失靈

既然公共選擇學派認為政治家和政府官員并不是大公無私的政治人,而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經濟人。而個人是集體行為的出發點,個體行為的集合或累加構成集體行為。那么政府行為和政策目標在很大程度上就會受到政治家和官員的動機支配。政府也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經濟人,也會存在政府失靈的現象。

所謂政府失靈是指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和外部監督約束的乏力在干預經濟運行和社會生活過程中產生了與其目的相背離的結果。具體來說,政府失靈表現在公共政策失誤、公共物品低效率供給、政府的規模膨脹但是行政效率的低下、政府官員尋租活動等等。

六、對公共選擇理論的客觀評價

公共選擇理論作為政治學和經濟學的交叉學科,將經濟人概念引入政治學,填補了相關研究方面的空白,豐富了政治學的理論內容與研究視野。但是也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

公共選擇理論將現實生活中的個人假設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經濟人,以此來概括個體的一切的行為動機,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因為個人的行為動機是復雜多樣的,不能將其歸結為單一的自利動機。人的動機也不是一成不變的。經濟人假設抹殺了政治活動和經濟活動的差異性。與經濟活動不同,政治活動是一種集體活動,參與者眾多,單個人的活動對結果的影響是微乎其微的。個人并不直接承擔由他行為所產生的成本,也無法獨享由他行為所帶來的收益,這無疑就降低了個人參與政治活動的意愿。而且個人參與政治活動時并不是完全受到經濟因素的驅使,也會受到道德因素的影響。事實上,布坎南本人在晚年時也認識到了這一經濟人范式存在的問題。

公共選擇理論的核心是政府失靈,由此認為政府應無為而治,否定了政府干預的作用,認為應以市場手段、市場機制補救政府失靈。但是多次經濟危機早就證明,市場力量是有限的,政府與市場都是不可或缺的。公共選擇理論否認政府干預的必要性是不合時宜、不易讓人接受的。

(作者單位:南京理工大學公共事務學院)

注解:

① [美]丹尼斯C·繆勒.公共選擇理論,楊春學等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

② [美]詹姆斯·M·布坎南、戈登·塔洛克.同意的計算——立憲民主的邏輯基礎,陳光金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

參考文獻:

[1] [美]丹尼斯C·繆勒.公共選擇理論,楊春學等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

[2] [美]詹姆斯·M·布坎南、戈登·塔洛克.同意的計算——立憲民主的邏輯基礎,陳光金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

[3] [美]曼瑟爾·奧爾森.集體行動的邏輯,陳郁等譯,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

猜你喜歡
經濟人
淺析福特汽車公司衰落背景下的“經濟人”企業管理本質
“經濟人”的行為選擇
謹防西方理論對全面從嚴治黨的歪曲解讀
“經濟人”視角下的我國公務員行政倫理建設
“經濟人”和“道德人”理論視域下公民道德治理論析
論集體行動的邏輯行為基礎與理論困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