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誘發中國銀行業危機的潛在因素

2016-07-06 17:05王雨晨藺士杰
2016年21期
關鍵詞:金融危機銀行

王雨晨 藺士杰

摘 要:中國現處于經濟下行期,金融體系運行中存在的缺陷和漏洞會暴露的更明顯,很有可能成為誘發中國銀行業危機的潛在因素。為此,本文就針對中國銀行業目前的現狀,從內因和外因兩個方面分析誘發中國銀行業危機的因素有哪些,從而加強防范。

關鍵詞:金融危機;潛在因素;銀行

一、內因

(一)自身經營狀況不樂觀

從自身經營效益來看,較緩慢的發展和較低的資產質量,都給銀行帶來不小的壓力,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經濟效益的增長。商業銀行也由于其所處行業的特殊性,導致現金和資本資產比較低,多為短期債務。在行業處在極為不景氣的狀態下,一旦出現巨大損失,商業銀行的抵抗能力也存在疑問。造成商業銀行體系脆弱的原因有兩個:一是風險是隱蔽的,在銀行危機爆發前,我們并不能從一些監管指標或者銀行的外部表現發現明顯的異常;二是風險是累積的,利率、匯率等指標并不是單獨作用,而會在危機發生時,通過一連串的影響加大風險發生的可能性,同時缺少能夠處理“后危機”的人員,在人員管理方面仍有進一步發展的空間。

(二)風險控制體系不健全

加強風險的有效控制,是降低銀行業自身存在的流動性風險的有效手段。在銀行體系的建立上,國有銀行的主導地位存在著對行業壟斷的趨勢,為私有銀行的發展帶來了不小的壓力,局限了整個銀行業的發展。從流動性角度來說,要想滿足商業銀行流動性的要求,就要進行多樣化投資,在多個市場進行投資。而對于風險偏好性更強的金融機構來說,更傾向于投資風險高的市場??傮w上來看,由于結算體系和借貸市場的連通性,風險就有很大可能轉移到商業銀行體系內,從而造成銀行爆發危機。從安全性角度來說,目前房地產行業的發展與商業銀行依舊聯系緊密,如果房地產市場低迷,泡沫破裂,就有可能造成銀行資金鏈斷裂,最終也會引發銀行危機。

二、外因

(一)信貸風險

貸款是銀行生產和出售公眾所需的金融服務當中最重要的一環,因此,對銀行銀行的經營成果、信貸資產所面臨風險的大小、甚至生存起到最大影響的便是貸款質量的優劣。

一方面,隨著我國經濟增長速度減慢,既影響了個人收入水平增長能力和企業盈利的能力,也加大了銀行貸款成為不良資產的可能。從銀行角度來看,就有可能使資本充足率下降,既達不到監管指標的要求,也降低了自身抵抗風險的能力。

另一方面,部分貸款存在著斷供的風險。目前房地產市場上存在著制造虛假繁榮的情況,為了達到快速銷售房屋的目的,有些貸款機構就推出了“零首付”甚至“假首付”這種更大風險的貸款形式,給予購房者一種新的支付首付的方式即分期支付或者貸款機構墊付,再讓購房者從商業銀行獲得按揭貸款。一旦購房者獲得貸款,貸款機構也就實現了資金的回籠。整個過程中,貸款的所有市場風險完全轉移到了商業銀行,一旦市場風險爆發,購房者和貸款機構都會采取一定措施減少損失,最終導致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率增加。

(二)互聯網金融等新型金融機構帶來的挑戰

當前,銀行業市場競爭壓力增大,民間借貸、互聯網金融、民營銀行等市場主體逐步分流了商業銀行客戶和業務,加劇了金融脫鞘的問題。在目前社會融資規??偭孔兓呌诜€定的情況下,社會融資也呈現多元化趨勢。

首先,互聯網金融,這一創新金融產品對傳統銀行造成了很大威脅。首先,互聯網金融讓用戶更快捷的進行存取款、轉賬業務,也在其它業務上比傳統的銀行業務更具有優勢。比如互聯網金融可以通過電子商務平臺得到大量的用戶數據,從而搭建起網貸平臺和理財平臺,將服務滲透到保險代銷、基金、信貸以及資產管理等各個領域中,給用戶更好的體驗。這都對銀行業提出了嚴峻的挑戰。

在這種情況下,為了促進我國銀行業的發展,就必須要求我國銀行業加快解決外在因素的影響。在實體經濟金融服務需求更加多樣,商業銀行綜合化經營趨勢加快的當下,商業銀行的資本管理能力面臨考驗。

(三)利率市場化下的挑戰

在存款利率市場化加速推進的背景下,銀行間的競爭持續加劇。存款理財化趨勢增強和互聯網金融快速發展,持續分流了國內商業銀行的低成本資金。商業銀行與國際大銀行相比,發展中間業務的空間還比較大。在這些因素作用下,2016年我國銀行業凈利潤增長進一步放緩。

在利率市場化背景下,商業銀行的業務和產品創新能力面臨考驗:單純的存款業務不能滿足客戶資產管理的需求;單純的信貸業務難以對接社會融資方式的轉變,應將服務方案向綜合服務方向轉變;單一的信貸資產策略也不能夠滿足日益增長的業務需求,應綜合運用各種信貸工具,來滿足不同的資產規模需求。同時,隨著供給側改革的逐漸深入,新興行業與新的金融需求要求商業銀行針對不同的需求做出相應的調整和創新。

(四)信息不對稱引發的逆向選擇

金融市場上存在的信息不對稱就容易導致資源配置扭曲,這種現象就叫做逆向選擇。逆向選擇表現出來的結果就是優質借款人從金融市場上退出,只留下質量差的借款人。

在金融市場上,導致潛在的不良貸款風險的罪魁禍首就是積極尋求貸款的人,因此,最有可能導致與期望結果相違的人通常都是最希望進行這筆交易的人。

在市場上存在風險較低的貸款機會時,由于放款方并不能有效分辨貸款者,可能最后會決定不進行任何放貸。對于低風險企業來說,由于借貸成本高于其效益,會決定退出信貸市場,選擇其它融資方式。對于高風險企業來說,借貸成本相對于其的高風險帶來的高收益來說可以接受,所以選擇留在信貸市場上。面對這種情況,銀行會選擇提高貸款利率水平。長此下去,最終借貸市場上留下的都是風險高的借方。在這樣的逆向選擇的情況下,信貸資源就無法得到有效的資源配置,導致貸款變為不良貸款的可能性大大的增加。因此,信息不對稱是引發逆向選擇從而加大銀行信用風險的根源之一。

(五)存款保險與國家信用擔保的弊端

信貸的迅速擴張是目前我國金融監管機構面臨的一大難題。我國法律法規還不完善,從監督管理角度來看還缺乏有效的措施。國家信用提供了一種隱性擔保,在這種擔保下,極有可能發生嚴重的騙貸行為,而對于儲戶、借款方和銀行這些風險的真正承擔方來說,還缺乏有效的保障措施。我國商業銀行依賴于國家信用的隱性擔保,在多次危機中,由于我國商業銀行依賴于國家信用的隱性擔保,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商業銀行的大規模倒閉或破產。但是隨著銀行的股份制改革,商業銀行自身的信用問題開始成為直接影響自身安全經營的關鍵因素。在提出了存款保險制度的當下,一旦有投保銀行倒閉或破產,存款人是否能得到應有的賠償還存在問題。因為一般情況下,存款人的索賠和當初投保時的保費差距較大,這就為日后存款保險公司的賠付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國家信用的擔保下,還會出現過度消費的情況,過度消費再加上信貸擴張種種情況都會造成大量貸款虛擲,長遠角度來看,會使銀行的壞賬率增加。另外,在金融自由化的當下,對資本項目的限制逐步取消,會造成信貸擴張貸款中的外部資本增加,這也對我國對外部資金的流動性控制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者單位:河北經貿大學)

參考文獻:

[1] 王志峰.次貸危機對中國銀行業的影響及對策——從與97金融風暴對比的視角[J].國際金融研究,2009,02:81-87.

[2] 王海軍,姜磊.后金融危機時代中國銀行業金融創新與發展[J].區域金融研究,2011,01:19-23.

[3] 孫建華.中國歷史上的銀行業危機及其成因與警示[J].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2010,04:44-46.

[4] 汪洋,吳俊.對后金融危機時代中國銀行業發展策略的思考[J].金融縱橫,2010,08:33-36.

[5] 黃宇.新金融危機對中國銀行業的影響及應對危機的政策建議[D].西南財經大學,2010.

猜你喜歡
金融危機銀行
10Gb/s transmit equalizer using duobinary signaling over FR4 backplane①
中關村銀行、蘇寧銀行獲批籌建 三湘銀行將開業
??到拥貧獾摹巴零y行”
“存夢銀行”破產記
如何認識經濟危機和金融危機
銀行激進求變
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民生建設在應對金融危機中的作用
20世紀以來的金融危機成因比較和發展趨勢
中國應對金融危機政策回顧與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