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英語篇結構對比分析

2016-07-12 12:27姬曉媛李曼華
科技視界 2016年6期
關鍵詞:螺旋式

姬曉媛 李曼華

【摘 要】語言學習在具備最基本的詞匯語法儲備后很容易陷入瓶頸階段,宏觀篇章結構知識是突破該障礙的有效方式之一。本文通過分析中英文篇章結構的一般特點以及導致結構差異的文化原因,論述了結構知識對于英語閱讀的重要作用,并提出運用對比分析解決低效語篇理解的策略。

【關鍵詞】篇章結構;螺旋式;演繹式

【Abstract】English reading has always been the main purpose for the language acquisition, though learners may suffer from bottleneck or low efficiency during the learning process.This article points out the structural features of both Chinese and English texts, and cultural factors accounting for the differences in organizing texts. Emphasized also in this paper is the textual knowledge acquired through contrastive analysis,which promotes reading efficiently.

【Key words】Textual structure; Inductive model; Deductive model

0 前言

文化是社會成員以符合社會要求,并以被其他成員所接受的標準而進行交際的知識體系[1]。該知識不僅體現在語言交際模式上,在一定程度上也體現在語言本身的組織結構上,尤其是書面語言上。在網絡普及的信息時代,能夠借助海量的英文文獻了解世界行業發展、學習前沿科技知識成為當前大學生迫切需要掌握的語用能力。北京大學的李賦寧教授認為快讀是最自然可行的閱讀方式,其好處在于它能使讀者最大程度地看到作品的全貌,更能領會文章的精神實質,提高閱讀效率。

由于中西文化差異,主要是思維方式的不同,導致兩種語言在語篇結構上也是有區別的。因此對于學習英語的人來說,盡管掌握了目的語的語法規則,但因缺乏對目的語的語篇組織規律的認識或敏感性,常會把母語的語篇結構規律直接遷移到目的語的學習中去,從而導致理解偏差。Horiba[2]通過實驗發現:二語習者普遍注重對語言的處理,對文章結構不敏感,不能根據篇章結構做出關聯推理。篇章分析是以語篇為單位,從語篇的整體出發,對文章進行分析,理解和評價。James Coady[3]認為“一個字母一個字母或者一個詞一個詞的閱讀是極為有害的。因為自讀者得到下一個詞之前或許已經忘掉了前一個詞義。故而,詞與詞之間將不會形成有意義的聯系,全文的理解也就成為不可能?!?/p>

1 螺旋式結構——以意統形

語言的篇章組織規律與其特定的思維模式緊密相關。有什么樣的思維模式就有什么樣的語篇組織結構。中西文化在思維方式方面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其一般的語篇結構也必然是大相徑庭。在這方面的研究中,影響較大的是Robert B. Kaplan[4]的研究成果。他研究了不同文化的思維模式,并證實了那些思維模式也基本上代表了不同語言的語篇結構特點。

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呈“螺旋式”(或歸納式)——思維活動大多是螺旋式地繞圈向前發展,把做出的判斷或推理的結果以總結的方式安排在結尾。這種思維方式反映在漢語的語篇結構上,一般是首先敘述事情的背景或羅列客觀上的條件,或說明事情的原因,或擺出事實的證據,最后再做出結論,說明自己的觀點或看法。例如下面這篇文章:

平生最喜歡游山逛水。這幾年來,很改了不少閑情逸致,只在這山水上頭,卻還依舊。那五百里滇池粼粼的水波,那興安嶺上起伏不斷的綠沉沉的林海,那開滿了各色無名花兒的廣闊的呼倫貝兒草原,以及那舉手可以接天的華山……,曾給人多少有趣的思想,曾激發起多少變換的感情。一到這些名山大川異地勝景,總會有一種奇怪得力量震蕩著我,幾乎忍不住要呼喊起來:“這是我的偉大的,親愛的祖國——”。

(宗璞:《西湖漫筆》)

在這一段落中,作者先用喜歡旅游作為引子,接著列舉了曾見過的名山大川和草原湖泊,最后總結出大好河山激發出她的強烈的愛國熱情。這完全是中國人的思維方式的體現。整個篇章結構是一種逐步達到高潮式的取向,只在最后才畫龍點睛[5]。正如徐念慈先生評價的那樣,中國人的語篇結構是“起筆多平鋪,結筆多圓滿”。

2 演繹式結構——以形領意

與中國文化的歸納式(inductive)篇章結構相反,西方文化,尤其是講英語的民族,卻偏愛演繹式(deductive)[6],他們見長于分析和邏輯推理,因此思維模式呈線式。英語的篇章結構大體表現為開門見山,把主題放在最前面以引起讀者的重視,然后再依次說明背景,條件等。讓我們來看一篇外國人寫的文章:

It is a miracle that New York works at all. The whole thing is implausible. Every time the residents brush their teeth, millions of gallons of water must be drawn from the Catskills and hills of Westchester. When a young man in Manhattan writes a letter to his girl in Brooklyn, the love message gets blown to her through a pneumatic tube-pf-ft-just like that. The subterranean system of telephone cables, power lines, steam pipes, gas mains and sewer pipes is reason enough to abandon the island to the gods and the weevils. Every time an incision is made in the pavement, the noisy surgeons expose ganglia that are tangled beyond belief. By nights New York should have destroyed itself long ago, from panic or fire or rioting or failure of some vital supply line in its circulatory system or from some deep labyrinthine short circuit. Long ago the city should have experienced an insoluble traffic snarl at some impossible bottleneck…

(“The Miracle of New York,” E.B. White, Here is New York)

這個段落以第一句“紐約能正常運轉完全是一個奇跡”作為主題句,然后具體倒出了事實:諸多這個大城市所面臨的難題都被令人難以置信地解決了,從而證實了奇跡的存在。整篇文章是“起筆多突兀,結筆多灑脫”。

3 對比分析以促成高效閱讀

英語學習者想要提高閱讀效率,了解母語和目的語背后的文化差異至關重要,尤其要借助于各種對比分析(contrastive analysis)的方法,特別是兩種語言和文化的對比分析[7]。我國學者吳森教授在論及中西文化基本差異時指出,中西文化最顯著的差異則是:中國文化是藝術的,西方文化是科學的??茖W的精神是借著抽象的符號,利用分析和實證的方法,對事物做理智的了解,目的在于追求真理;藝術的精神是借著具體的意象,傳神活現,畫龍點睛地來表達自身的感覺或價值判斷,目的是價值的欣賞和創造。

由此可見,中英文在篇章結構方面的差異集中表現在段落結構的組織上。英語段落的篇章結構呈演繹式結構:段首常有主題句,段落內容必須與主題句直接相關(語義直接相關且遵循一定的連接手段),整體結構嚴謹。文章注重得出結論或論證主題的過程的陳述,注重解決問題的過程。而這一解決問題或論述的過程往往以明晰的如同路標似的連接手段銜接起來(如表因果,對比,附加,讓步,舉例,強調等手段),讀者順著這些路標就能直達作者的意圖。漢語文章結構則呈現出不同的特點:句子間多靠語氣維系,缺少英文句子間如同路標似的銜接手段。篇章看重結果而不注重推理過程,原因等,即只對事情本身感興趣。漢語篇章從整體看比較松散,文中缺乏主題句,所表達的思想也如同流水一樣,自然流動,不象英文文章那樣受一定格式的束縛。

【參考文獻】

[1]Goodenough, W. H. Cultural Anthropology and Linguistics[C]//Georgetown University Monograph Series on languages and linguistics,1957(9): 167-173.

[2]Horiba, Y. Comprehension Processes in L2 Reading Studies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433-473.

[3]James Coady Second Language Vocabulary Acquisition:A Rationale for Pedagogy[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593-595.

[4]Robert B. Kaplan 轉載自賈玉新《跨文化交際》[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391.

[5]賈玉新.跨文化交際[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394.

[6]Edward C. Steward轉載自賈玉新《跨文化交際》[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98.

[7]連淑能.英漢對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12-28.

[責任編輯:楊玉潔]

猜你喜歡
螺旋式
社會情感學習螺旋式課程探析
“螺旋式”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有效實施
品味化學電源發展史 螺旋式認識原電池原理
一秒變酷炫!德國攝影師將螺旋式樓梯拍成“盜夢空間”
初中化學創設情境實施探究性教學
螺旋式大田秸稈顆粒反應堆建造復式作業機設計
初中作文螺旋式教學法探微
系統化螺旋式任務驅動教學法實踐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