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帝內經》五味探微

2016-09-15 03:00弋國紅
中國民間療法 2016年8期
關鍵詞:陰陽五行內經黃帝內經

弋國紅

(山西省運城市鹽湖區北城國紅診所,044000)

?

《黃帝內經》五味探微

弋國紅

(山西省運城市鹽湖區北城國紅診所,044000)

《黃帝內經》;五味;陰陽五行

《內經》作為中醫基礎理論之源,內容廣泛,其中關于五味的論述對臨床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其內容既有專篇,亦多散列他篇。綜合諸篇,可以發現五味更多的臨床運用規律,并進一步理解《內經》陰陽五行的含義,以更好地服務臨床。

五味與五氣相對應。氣屬陽,味屬陰。氣由天所生,味由地所化。如《素問·六節藏象論》中:“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五氣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聲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腸胃,味有所藏,以養五氣,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薄端貑枴り庩枒蟠笳摗分校骸瓣枮闅?陰為味?!薄端貑枴ど鷼馔ㄌ煺摗分杏校骸瓣幹?本在五味,陰之五宮傷在五味?!盵1]以上可以看出,五行亦不離陰陽觀念。五味對于人體的健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合理的調食五谷之味則有益于健康,反之則影響健康,甚者發生疾病。

五味與五行、五臟、五色有相對應的關系?!端貑枴り庩枒蟠笳摗分校骸皷|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酸生肝……南方生熱,熱生火,火生苦,苦生心……中央生濕,濕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腎?!盵1]《靈樞·五味》中:“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咸,先走腎”,“黃色宜甘,青色宜酸,黑色宜咸,赤色宜苦,白色宜辛”[2]。五行學說是中國傳統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在中醫學中有著廣泛的應用。而在具體的運用中,若不采用唯物主義思維方式,則容易陷入機械論和唯心主義的泥潭。正如“依前之說,則為一種機械論的宇宙觀;依后之說,則為一種目的論的宇宙觀”[3]。而《內經》在處理五行與五味相對應的關系中,一方面采用了五行與五味關系固定的方式,五味由五臟所生,五味與五臟各有對應的喜好關系。而在五色與五味關系的論述中,采用“宜”作為表述方式。宜,“所安也”引申為適宜。說明五色與五味的關系有適合的,但不是固定的。這種表述方式更切合實際,在各篇的論述中更顯現了《內經》的唯物主義思維方式。

五味與四時的關系?!端貑枴づK氣法時論》中:“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肝色青,宜食甘;心色赤,宜食酸;肺色白,宜食苦;脾色黃,宜食咸;腎色黑,宜食辛”,“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補之,酸瀉之;心欲軟,急食咸以軟之,用咸補之,甘(《太素》作苦)瀉之;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用苦瀉之,甘補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補之,辛瀉之;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用苦補之,咸瀉之”,“辛散,酸收,甘緩,苦堅,咸軟”。[1]《內經》成書于戰國,并經秦漢兩代補充而成。陰陽與五行學說本是兩個不同的體系。正如“八卦說與五行說,在先秦似為兩獨立的系統。在其時,講五行者不講八卦,講八卦者不講五行。至漢此兩說始相混合。漢人稱鄒衍等為陰陽家,其實陰陽乃八卦說之系統中所講,鄒衍等不講八卦也”[3]。四時指四季,即春夏秋冬,其以寒熱而分,更多的具有陰陽的屬性。又有長夏一說,一種觀點認為一年五均分而成五季;一種觀點認為長夏屆夏秋之交;一種觀點認為長夏無所主時,旺于四季。而諸種觀點,總是試圖把四季列入五行之伍。而陰陽五行本是兩個不同的學說體系,共同服務于臨床,而又有各自的獨立性?!秲冉洝吩谔幚砦逦杜c四時的關系中,更突出了陰陽的特性。五臟所苦,皆食其所生之味。以春夏秋冬順序相生。如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心為夏對應之臟,酸為春對應之味,春生夏,故夏之病以春味收之。而其中有特殊的春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以春為陽氣之初生,為弱陽。其由冬水所生,而弱陽不勝其寒,故入脾味之甘,以助其陽升。這種五臟疾病發生規律,在臟腑寒熱相移中有明確表述?!端貑枴庳收摗分?“腎移寒于脾……脾移寒于肝……肝移寒于心……心移寒于肺……肺移寒于腎?!倍⒖酀?取夏之苦味。以濕為陰類,苦為陽性,以陽制陰,屬“寒者熱之”之法。而飲食調養之脾色黃,宜食咸。以咸為腎之味。脾色黃為常色,單以脾病而本臟之病色外露。故以陰補陰,而助脾土運化之復。上列諸治,皆有先決條件。如肝苦急,而肝亦可苦濕,亦可苦郁,其所用之法則隨證而立。經僅列一法,以示治之大要。五臟所欲,則取其對應之法,以冬夏寒熱相對應,春秋升降相對應。如肝欲散,急食辛補之酸瀉之。此辛酸之味,即為對應的升降相制之味所構成,此陰陽之性最為明顯之處。此處亦有先決條件。肝欲散,意為欲用藥味使肝氣得散,若肝欲軟,肝欲緩則另當他論。重要之點在于“辛散、酸收、甘緩、苦堅、咸軟?!逼湮逦吨残詣t顯而易見,用于臨床以此為要。

《靈樞·五味》中:“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腎病禁甘,肺病禁苦?!盵2]此處五禁,按五行所克排列。禁,吉兇之忌也。此處之禁,非為藥味之禁,而為五行所禁。若肝病禁用辛味,豈不失治之大法?五行相克,始從朝代更迭而論。以朝代的變更而總結出五行生克的規律,這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是無可厚非的。把這種觀點生硬的套入人體的疾病變化之中,指導臨床辨證論治,使部分中醫臨證時陷入神秘的異論?!耙晕逍袨槲宸N天然的勢力,即所謂五德也。每種勢力皆有盛衰之時,在其盛而當運之時,天道人事皆受其支配,及其運盡而衰,則能勝而克之者,繼之盛而當運。木能勝土,金能勝木,火能勝金,水能勝火,土能勝水。如是循環,無有休止。所謂天道人事打成一片,歷史乃一‘神圣的喜劇’。漢人之歷史哲學,皆根據此觀點”。[3]《素問·宣明五氣篇》中:“辛走氣,氣病無多食辛;咸走血,血病無多食咸;苦走骨,骨病無多食苦;甘走肉,肉病無多食甘;酸走筋,筋病無多食酸”。[1]其五味所走,各隨五味所入之臟。惟咸苦兩味所入不同,以咸為腎之味,苦為心之味,一陰一陽,一高一下。因“寒極生熱,熱極生寒”,故而以咸走血,苦走骨。此陰陽轉化之理。多,重也,從重夕,夕者,相繹也,故為多。示人無多食,不可知其病臟所屬之味,而反復單調應用其味,反有所傷。應綜合整體觀念,適其病而用其法。

《靈樞·五味》中:“酸入于胃,其氣澀以收,上之兩焦,弗能出入也。不出即留于胃中,胃中和溫,則下注膀胱,膀胱之胞薄以懦,得酸則縮綣,約而不通,水道不行,故癃。陰者,積筋之所終也,故酸入而走筋矣……咸入于胃……故咸入而走血矣……辛入于胃……故辛入而與汗俱出……苦入于胃……故變嘔……甘入于胃……故甘走肉?!盵2]運用五味治療疾病或飲食調養,必須明白其中的道理。所謂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詳盡的解釋,也進一步反映了《內經》的五味應用規律。

《內經》對于五味的論述,有陰陽指導下的四方一中五行觀,用五行生克不適合解釋這種觀點。在《內經》中這兩種五行觀是并行的,單用其中任何一種來論述五行都是殘缺的。兩種五行運用方法,都是在特定條件下,五行之間相互關系的反映。而其中五行之性卻是固定不變的。這種特性能透過表象而反映出事物的本質。相對于陰陽的橫向聯系,相互為用特點,五行更側重于縱向聯系。陰陽五行引入中醫學的目的,是為了解釋人體正常和病理狀態下的變化規律,從而指導臨床治療。陰陽是普遍規律,五行是特殊規律。在實際運用中,我們只有結合陰陽五行各自的辨治特性,立足于臨床實踐,在合理的范圍內正確的運用適當的辨治方法,才能更好地服務于臨床,進一步驗證《內經》理論的正確性,從而使中醫臨床思維更趨于合理化。

[1] 田代華整理.黃帝內經素問[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

[2] 田代華,劉更生整理.靈樞經[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

[3]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9.

2015-10-21)

猜你喜歡
陰陽五行內經黃帝內經
Instructions for Authors
Screening influencing factors of blood stasis constitutio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陰陽五行與天人合一思想在地理教學中的應用
《內經》“脾(胃)-腦”神識系統的理論濫觴及內涵延伸
Network Biological Modeling:A Novel Approach to Interpret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of Exterior-Interior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Lung and Large Intestine
Mathematical Analysis of the Meridian System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閑談為何叫“聊天”
《內經》之“并精而出入者謂之魄”新解
傳統社會核心價值的形上化及其啟示
關于《內經》“七損八益”研究的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