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郭明義精神建設的常態化機制研究

2016-10-14 04:23禹哲
科學與財富 2016年28期
關鍵詞:常態化機制

禹哲

摘 要:郭明義精神蘊含著豐富的時代內涵,大學生則是郭明義精神的重要傳承者。高校郭明義精神建設模式中存在疏離現實、形式主義、缺乏針對性等諸多問題。針對于此,本文提出加強學習研討,賦予郭明義精神建設思想性、加強制度建設,保障郭明義精神建設實效性等建議,以期推動高校郭明義精神建設的常態化、機制化,切實發揮郭明義精神強大感召力和育人功能。

關鍵詞:郭明義精神建設;常態化;機制

“當代雷鋒”郭明義同志是從鞍鋼走向全國的道德楷模。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雷鋒、郭明義、羅陽身上所具有的信念的能量、大愛的胸懷、忘我的精神、進取的銳氣,正是我們民族精神的最好寫照”。牢固把握郭明義精神實質,探索、實踐學習郭明義精神的常態化運行機制,是高校培養德才兼備大學生的迫切需要,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應有之義。

一、郭明義精神的時代內涵

學習和弘揚郭明義精神, 首要前提是深入剖析郭明義精神的豐富內涵和時代特征。郭明義先進事跡當中所反映的崇高境界、道德品格和價值追求正是郭明義精神的集中體現。

(一)樸實純粹的精神境界

三十年間,郭明義用實際言行和樸素情懷傳承雷鋒精神、關愛社會弱小、擔當社會責任、踐行共產黨員崇高理想。作為一名共產黨員,郭明義始終堅持默默奉獻,不求回報,為國家、為人民無私奉獻。唯有注入了信仰的善才能恒久,面對功利的嘲諷和世俗的漠視,郭明義時刻銘記黨的宗旨,踐行黨員的義務與責任。在此意義上,郭明義精神是當代人的道德坐標和精神觀照。

(二)善小而為的道德品格

善小而為是郭明義精神的堅實載體。小善體現著人性中的善良和操守,郭明義精神正是匯聚了無數小善的澎湃道德力量。郭明義精神告訴世人,雷鋒精神人人可學,愛心奉獻處處可為。他是一名普通工人,懷著一顆平常心做平常事,甚至是舉手之勞。郭明義拉近了平凡與偉大的距離,郭明義精神啟示人們,只要樂于奉獻,平凡中亦可成就偉大。

(三)樂于助人的價值追求

人生價值是一把標尺,用以考量生命的意義是什么,以及要去追求怎樣的生活。郭明義將助人為樂作為自己的一種使命、習慣和生活方式,在幫助他人、溫暖他人中找尋自身的價值和人生的意義,為人們提供從價值追求到價值實現的現實途徑。

二、高校踐行郭明義精神的基本模式及存在問題

高校學習郭明義精神著眼于推進大學生個人品德、職業道德和社會公德建設,以期將郭明義精神有機融入大學生的價值觀念,充分實現育人目標。反思高校學習郭明義精神的運行模式,在日益完善的同時也存在諸多不足。

首先,郭明義的成長經歷與當下青年一代迥然不同。郭明義生于1958年,1977年入伍,1980年入黨,1982年到鞍山鋼鐵集團礦業公司齊大山礦工作。他在參軍期間認真學習了毛主席著作《為人民服務》、《紀念白求恩》、《愚公移山》等,為郭明義在思想上甘于奉獻、舍己為人提供了充足的精神給養。當下的青年一代,媒介化生存使得精良閱讀的習慣消失殆盡,價值取向趨于重個人輕集體、重功利輕道德、重時尚輕傳統。在此情勢下,如何杜絕簡單化、形式化的道德說教,讓大學生群體充分感受到郭明義就在他們身邊,郭明義精神與他們的精神世界并未疏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筮待解決的難題。

其次,在某些高校,存在學習雷鋒、學習郭明義活動三月里來、四月里走的“應景”傾向。大學生學習郭明義或是撿垃圾,或是慰問福利院等,完全是完成強制性任務的不得已之選。長此以往,郭明義精神在大學生心目中不但失去生命力,還會招致反感和排斥,走向反面。郭明義精神的生命力在于它的平凡和一貫,學習郭明義不是一種道德負擔,而應是青年一代內心自為的價值追求。

最后,一些高校學習郭明義活動開展缺乏針對性,學習郭明義精神不能泛泛而談,在郭明義精神的諸多方面應有所側重,要圍繞郭明義的堅定信念來學、圍繞郭明義的認真鉆研來學、圍繞郭明義的無私奉獻來學、圍繞郭明義的誠實守信來學、圍繞郭明義的艱苦樸素來學。唯有如此,活動開展才能富于特色和感染力,讓大學生樂意接受、真正受益。

三、實現郭明義精神建設常態化的可行性機制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追求、有擔當,國家才有未來,民族才有希望。郭明義精神作為社會主義新時期的時代精神,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動內涵,為當代大學生提供了一種社會道德理想,一種日常行為規范,一種誠信友愛風格。推進郭明義精神建設常態化,有益于補足大學生群體的精神之鈣。

(一)加強學習研討,賦予郭明義精神建設思想性。

高校師生可深入研討郭明義精神的豐富內涵、時代價值和可行性模式,挖掘新時期郭明義精神與培養全面發展一代新人的融合方式。將學習郭明義精神日益融入課堂教育主渠道,作為學生培養、干部培訓、黨員教育的重要內容,有針對性地指導和解決了當前大學生在價值觀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和現實矛盾,從而為高校乃至全社會深入開展學習郭明義活動提供理論支撐。

(二)加強輿論宣傳,賦予郭明義精神建設感召力。

大力宣傳郭明義精神有助于提升大學生的思想認識。新媒體具有個性化、隨意性的特點,容易激發大學生的共鳴。高校在采用傳統媒介宣傳途徑的同時,應廣泛應用微信、微博等新媒體手段,宣傳內容、宣傳形式貼近受眾的生活實際、認知水平和相關訴求,更易于被大學生所認可和接納。此外,應注重挖掘校園師生道德典型,讓青年學生從中感受崇高、汲取力量、提升境界。如遼寧科技大學聘請“當代雷鋒”郭明義、馮志國等學習郭明義先進典型擔任校外輔導員,建立“暖風”愛心團隊,組織學生扶貧助困、義務獻血及捐獻造血干細跑,在全校掀起弘揚郭明義精神,做郭明義式大學生的熱潮。

(三)加強志愿服務,賦予郭明義精神建設實踐性。

志愿服務是傳承郭明義精神的重要載體,更是青年學生參與道德實踐的具體形式。應不斷豐富高校學習郭明義志愿服務活動形式,如面向農民工子女、殘障兒童等特殊群體、弱勢群體開展志愿幫扶,號召優秀畢業生積極投身到西部、基層和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業等。在具體踐行郭明義精神的服務實踐當中,大學生群體更能切身感受到助人的快樂、體悟到自身的價值,不斷升華思想境界,主動擔當社會責任。

(四)加強制度建設,賦予郭明義精神建設實效性。

各高校在學習郭明義精神的具體組織實施過程中,應建立健全、完備的工作保障制度。如建立個人志愿服務檔案,加強系統的組織培訓,并適時開展評估,形成完善的個人服務信息管理系統。將大學生公益服務納入學分體系,強化大學生群體的服務意識,督促、激勵大學生在學習、生活中自覺踐行郭明義精神,積極主動服務他人。

總之,高校郭明義精神建設的常態化機制建設有助于幫助廣大青年學生牢固把握郭明義的精神實質,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崇高理想,在一言一行中自覺踐履郭明義精神,并將其內化為一種人生品格、一種存在方式、一種生活意義,最終匯聚成為實現“中國夢”的強大精神力量。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雷鋒、郭明義、羅陽是“民族的脊梁”,http://www.wenming.cn/specials/ zyfw/2013xueleifeng/yw/201303/t20130312_1108743.shtml.

[2] 王素香.郭明義精神引領當代大學生“三觀”教育方向的實證研究[J],高教論壇,2005.03.

[3] 侯波.發揚志愿服務精神 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學習習近平給志愿服務者的三封回信[J],中共山西省委黨校學報.2014.03.

[4] 彭學平.新時期我們應該怎樣去學雷鋒,http://hlj.rednet.cn/c/2012/02 /09/2512009.htm.

猜你喜歡
常態化機制
構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機制的思考
自制力是一種很好的篩選機制
大學生志愿服務常態化機制研究
高中生物教學中探究性學習常態化的策略研究
新媒體時代高校青年教師師德建設常態化研究
定向培養 還需完善安置機制
破除舊機制要分步推進
注重機制的相互配合
打基礎 抓機制 顯成效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