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歐洲防務共同體到北約
——英國與聯邦德國的重新武裝

2016-10-15 18:59鞠維偉
軍事歷史研究 2016年4期
關鍵詞:聯邦德國西德防務

鞠維偉

(中國社會科學院 歐洲研究所,北京 100732)

?

從歐洲防務共同體到北約
——英國與聯邦德國的重新武裝

鞠維偉

(中國社會科學院 歐洲研究所,北京 100732)

1950年,西方國家開始考慮重新武裝聯邦德國,使之參與對抗蘇聯、防衛歐洲的任務。法國提出了普利文計劃,希望建立有軍事一體化性質的歐洲防務共同體。英國對此并不積極,更希望在北約的框架下重新武裝聯邦德國。建立歐洲防務共同體的努力失敗之后,英國積極促成聯邦德國加入北約,不僅實現了聯邦德國的重新武裝也使其正式加入西方陣營之中,對歐洲冷戰的進程產生了重大影響。

英國聯邦德國歐洲防務共同體北約

1949年德國分裂后,美國、西歐國家與蘇聯對抗的形勢愈加激烈,西方扶持下的聯邦德國重新武裝問題很快被提上了英、美、法等國的議事日程,最終聯邦德國以加入北約的方式開啟了其重新武裝的進程。在此過程中,英國相關外交政策的制定及與其它大國間的外交博弈值得研究。國內外對該問題已有的研究*王飛麟:《聯邦德國重新武裝與入盟西方戰略:1949—1955》,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年;洪郵生:《英國與德國的重新武裝》,《史學月刊》2002年第12期;鞠維偉:《英國對聯邦德國重新武裝的政策初探》,《歷史教學》2013年第10期等。Saki.Dockrill, Britain’s Policy for West German Rearmament, 1950-1955.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1;Spencer Mawby, Containing Germany: Britain and the Arming of the Federal Republic, Basingstoke: Macmilan, 1999.基本上從英國外交政策角度入手,雖然對英國與相關大國之間的外交博弈有所論述,但對英國政策的形成缺少歷史性還原,對原始檔案資料的使用也顯得缺乏。本文立足英、美方面的檔案,梳理英國在聯邦德國重新武裝問題上的決策過程,展現英國政府內部的爭議情況和決策過程,剖析冷戰背景下英國推動西歐各國軍事合作的外交政策和行為,總結歐洲首次嘗試軍事一體化過程中英國所起的作用。

一、普利文計劃的出臺及英國的態度

1950年6月,朝鮮戰爭爆發。在冷戰的背景下,西方國家認為發生在朝鮮的“事件”有可能在德國上演,因此立即討論重新武裝聯邦德國(西德)的事宜。9月,英、法、美三國在紐約召開外長會議,美國國務卿迪恩·艾奇遜(Dean Acheson)正式提出重新武裝西德的計劃。*該計劃主要內容是:在北約組織的框架下建立歐洲一體化軍隊,由北約歐洲成員國的軍隊、美軍和西德的軍事力量組成,任命一位最高司令官來統轄這支軍隊。法國因擔心德國軍事力量的復興而反對該計劃。法國對于西德的重新武裝有自己的謀劃。10月,法國總理勒內·普利文(René Pleven)公布了武裝西德的計劃,被稱為“普利文計劃”。該計劃的主要內容有:建立一支包括西德軍隊在內的歐洲軍,這支軍隊屬于整個西歐,而不屬于某一個國家;設立歐洲防務部長和相應的機構來領導這支軍隊,這支歐洲軍將被置于美歐盟軍最高司令部的指揮下;參加歐洲軍的各國部隊按照“營”一級編制加入進來,即來自同一個國家的士兵組成的最大建制是營,歐洲軍的每個團、師由不同國家的營級單位組成,這是為了在最大程度上限制西德軍事力量在歐洲軍內的發展。此外,普利文計劃要求《歐洲煤鋼聯營條約》簽署后,即舒曼計劃*1950年5月,法國外長羅伯特·舒曼(Robert Schuman)發表聲明,提出在法國和聯邦德國煤鋼工業聯營基礎上,把西歐各國的煤鋼工業部門聯合起來,由一個超國家的高級機構共同管理,該聲明被稱為“舒曼計劃”。1951年4月,法國、聯邦德國、意大利、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六國政府代表簽署了《歐洲煤鋼聯營條約》,舒曼計劃正式開始實施。達成后再實行以上內容。很顯然,普利文計劃希望將西德的重新武裝限制在歐洲一體化的框架下,而防止其進入美、英主導的北約—大西洋聯盟的框架下,根本上是為了最大程度地限制未來西德軍事力量的發展。同時,普利文計劃的基本精神復制了舒曼計劃,其實質上就是將舒曼計劃中的超國家主義*超國家主義(supranationalism)是一個國際關系中的概念,指國家將其主權讓給國家之上的主體;國家之上的主體即使未獲得所有參加國的同意,仍可作出具有強制力的決議。和超國家主義相反的概念是政府間主義。應用到歐洲軍事一體化中來,即建立一個超國家的機構來管理西歐各國的軍事力量,企圖從軍事和經濟兩方面限制和防范西德實力的崛起。

普利文計劃出臺后,英國駐法國大使奧利弗·哈利(Oliver Harvey)立即給英國外交大臣歐內斯特·貝文(Ernest Bevin)致電指出:首先,法國的計劃就是為了拖延美國重新武裝西德的計劃,并且會立即請求英國方面加入其中,以加大對美國的壓力。其次,法國政府是希望英國加入普利文計劃的,但是他們也清楚該計劃具有超國家主義的“歐洲聯邦”性質,而由此預測“英國因為反對歐洲聯邦而反對這一計劃”,明知英國反對,普利文計劃還被提出來,這說明法國政府實質上對英國政府在該計劃上的態度并不關注。*Roger Bullen and M.E. Pelly ed., Documents on British Policy Overseas, Series II, Vol. 3, London: Her majesty’s stationery office, 1989, pp.206-207.哈利在電報中認為英國政府對該計劃的態度應該是既不反對,但也不尋求加入這樣的歐洲軍,可以從外部與普利文計劃擬建立的歐洲軍進行合作。也就是說,將英國駐扎歐洲大陸的軍隊置于北約軍事框架之下,然后尋求與普利文計劃所倡導的歐洲軍進行合作。很明顯,哈利對普利文計劃的初衷就表示了質疑。

英國外交部也明確表示了反感的態度。1950年10月25日,貝文同比利時駐英大使范·澤朗(Van Zeeland)會談指出:法國的計劃看起來不切實際,而且美國人也不會滿足于這一計劃。貝文希望比利時方面去勸說法國政府,讓其在加強西歐軍事合作方面的行動中考慮美國的態度。*Roger Bullen and M.E. Pelly ed., Documents on British Policy Overseas, Series II, Vol. 3, p.214.同時,貝文對于西德加入歐洲一體化防衛力量表示擔憂,特別是擔心此舉會引起蘇聯方面的激烈反應,認為“如果到1951年春天的時候,西歐防御力量的建立取得了快速和有效的進展,這將對俄國人產生重大影響,有可能決定其在歐洲和遠東的政策方向?!?Roger Bullen and M.E. Pelly ed., Documents on British Policy Overseas, Series II, Vol. 3, p.205.可以看出,貝文一方面感到普利文計劃不切實際,因為它防范西德的色彩太過明顯,按照普利文計劃,西德軍隊的建制僅能維持在營一級的規模,而在大規模機械化戰爭中這樣的編制會讓西德根本無法發揮其軍事能力。另一方面擔心普利文計劃將會被蘇聯看成是嚴重的軍事威脅和挑釁,一旦德國出現朝鮮半島那樣的情況,這樣薄弱的計劃下建立的歐洲軍根本不能保衛西德和西歐的安全。

對于普利文計劃,貝文在10月26日給英國外交部的一份備忘錄中給予了明確的反對意見:普利文計劃與英國的外交戰略格格不入,要堅決反對。首先,普利文計劃與北約組織的框架、原則不一致。該計劃力圖把美國、加拿大的軍事力量和歐洲的軍事力量分開,這是對北約軍事力量的分割。第二,該計劃拖延了西德加入西方軍事陣營的進程。由于該計劃的前提是舒曼計劃得以簽署,并建立相關的政治、行政機構,這一系列前提都阻礙了西德為西歐軍事防御作出貢獻。第三,該計劃具有“歐洲聯邦”的超國家主義的特點,而英國政府是傾向于大西洋聯盟框架下的國際合作。英國外交部認為一個所謂的“歐洲聯邦體系應該是更廣泛的大西洋防御體系中的重要部分”,普利文計劃無非是法國要獲取歐洲的領導地位,也是直接針對美國對歐洲的控制。*Roger Bullen and M.E. Pelly ed., Documents on British Policy Overseas, Series II, Vol. 3, p.217.備忘錄提出英國應采取的政策:第一,在防御問題上堅持北約組織的原則,反對任何將美國和歐洲的防衛力量分離的企圖。第二,盡快建立北約自己的軍隊和最高司令部,重組北約并讓美國軍隊進駐歐洲。*Roger Bullen and M.E. Pelly ed., Documents on British Policy Overseas, Series II, Vol. 3, p.219.

從這份備忘錄可以看出,英國方面還是希望在北約的框架內完成對西德的重新武裝,而對法國領導西歐防御體系是不放心的,并且認為美國—西歐聯合的大西洋聯盟體系才能真正為西歐的防御作出貢獻。

英國軍方對普利文計劃的態度與外交部略有不同。英軍參謀長委員會認為普利文計劃可以從根本上去除德國的軍事威脅,對歐洲的安全有益。陸軍元帥威廉·斯利姆(William Slim)在11月9日參謀長委員會的會議上指出:從軍事上講,任何重新武裝西德的計劃都必須以師為建制而創立德國軍隊,這就意味著要建立相應的德國陸軍部門來對這支軍隊進行組織和管理;接下來無論我們采取怎樣的預防措施,德國都會想方設法地重建其德軍總參謀部。*Saki Dockrill, Britain’s Policy for West German Rearmament, 1950-1955,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1, pp.48-49.很顯然,英國軍方從技術的角度看到了普利文計劃可以大大減少未來西德軍事復興的威脅。但他們也明白該計劃有著無法修復的缺陷:第一,不具有實際的、軍事上的可操作性。普利文計劃中的歐洲軍按照營級建制,而來自西歐不同國家的軍隊由于語言、軍事素養、指揮體系的不一致,建立起來的軍隊根本無法適應現代機械化戰爭。第二,普利文計劃并不受到北約國家,特別是美國的歡迎。*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State ed.,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Diplomatic Papers (以下簡稱FURS), 1950, Vol.3, Washington: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77, p.519.該計劃出臺后,美國雖然沒有表示反對,但實際上對該計劃的可行性非常質疑,不久后即出臺了對該計劃進行修訂的“斯波福德計劃”*普利文計劃出臺后,美國也對其不滿意并于1950年12月提出斯波福德計劃。該計劃的主要內容是:立即實行美國關于建立歐洲一體化軍隊的計劃,并讓西德軍隊加入;征召和訓練西德軍隊,組建配備輕武器的地面部隊和小規模的戰術空軍和海軍部隊;加入歐洲一體化軍的西德軍隊,其建制規模為旅一級或者叫做“團級戰斗聯隊”(regimental combat team),西德的地面部隊不得超過歐洲軍總數的1/5;計劃要求開啟兩方面的談判,即英法美三國與聯邦德國政府立即展開關于西德重新武裝的談判,同時法國也可以根據普利文計劃開展相關的組建歐洲軍的談判會議。。此外,盧森堡、荷蘭、比利時等國也對普利文計劃興趣不大。因此英國軍方實際態度是:按照普利文計劃創立歐洲軍是不可能成功的,所以讓法國人自己去嘗試這一計劃,英國方面不要直接予以拒絕,這對各方也是無害的。法國嘗試一旦失敗,則其只能接受英、美方面制定的武裝西德的計劃。*Saki Dockrill, Britain’s Policy for West German Rearmament, 1950-1955, p.49.

雖然英國軍方更加強調對未來德國軍事復興的遏制,但本質上也認為普利文計劃行不通。在提交給英國防務委員會的備忘錄中,貝文措辭強烈地指出:法國的普利文計劃及其將要建立的歐洲軍根本無力維護西歐的軍事安全,更重要的是“該計劃中的歐洲聯邦的思想一旦在北約內站穩腳,就會削弱大西洋兩岸之間國家的團結力量。我們必須將其消滅于搖籃之中?!?Roger Bullen and M.E. Pelly ed., Documents on British Policy Overseas, Series II, Vol. 3, p.294.由此可見,英國政府無論是外交部門還是軍方都對普利文計劃的可行性深感懷疑,認為該計劃對西德的過分限制無益于西歐防務安全,且其中的超國家主義性質又不符合英國的戰略利益。

二、英國政府對歐洲軍態度的微妙轉變

1951年1月15日,法國、聯邦德國、意大利、比利時、盧森堡等國代表在巴黎召開了關于組建歐洲軍的會議,*英國、荷蘭、挪威、丹麥、葡萄牙、美國、加拿大等國以觀察員的身份出席此次會議。雖然會談比較艱難,但是出現了某些積極的態勢,西德基本同意了法國歐洲軍計劃的基本精神和原則,法國也不想以重重限制徹底堵死西德重新武裝的道路并愿意就歐洲軍的編制單位問題做出讓步,法德之間就建立一體化的歐洲軍有可能會達成妥協。在歐洲軍的框架下,西歐國家尤其是那些小國有可能會團結起來為西歐的集體防御作出貢獻。在斯波福德計劃無法實現*1951年1月,英、法、美盟國最高委員會與西德政府在波恩舉行會議,就斯波福德計劃展開談判,但由于在該計劃下無法獲得平等地位,西德政府最終拒絕了斯波福德計劃。的情況下,美國對法國的歐洲軍計劃也表現出了興趣。1951年6月,成為北約駐歐洲盟軍最高司令的艾森豪威爾表示支持組建歐洲軍,指出聯邦德國的重新武裝應在歐洲軍的框架下進行。*王飛麟:《聯邦德國重新武裝與入盟西方戰略:1949—1955》,第198頁。艾奇遜雖然最初反對法國的歐洲軍計劃,但是為了防止法國人將來取得領導歐洲防務力量的權力,并單獨監督未來西德軍隊的組建,他也同意法國組建歐洲軍的計劃。*Saki Dockrill, Britain’s Policy for West German Rearmament, 1950-1955, p.69.7月,法國組建歐洲軍計劃被確定為“歐洲防務共同體”(European Defence Community),美國方面支持歐洲防務共同體的建立,認為這是鼓勵西歐在政治上更加團結一致的重要步驟。美國的態度出于兩點考慮:第一,組建一支歐洲軍看起來已具有可行性;第二,除了歐洲防務共同體,法國絕不允許西德軍事力量加入其它組織中。*Saki Dockrill, Britain’s Policy for West German Rearmament, 1950-1955, p.73.

美國態度轉變的同時,英國對于歐洲軍以及歐洲防務共同體的看法也發生了微妙的變化。1951年5月初,接替貝文出任英國外交大臣的赫伯特·莫里森(Herbert Morrison)*1950年下半年以后,貝文身體情況愈來愈差。次年3月,英國工黨副領袖赫伯特·莫里森接替了貝文的職務,擔任外交大臣,直到該年10月。還強烈反對歐洲軍計劃,他向內閣提出:第一,歐洲軍計劃與北約防衛需求不一致,也與建立歐洲聯邦這一政治目標的長遠需要不一致;該計劃聲稱給予德國平等地位,但實際上卻不是這么回事。第二,英國政府不要加入這樣的歐洲軍,但如果西德和歐洲大陸的北約國家愿意加入其中,而且該計劃不會妨礙到北約的防御以及英國的利益,那么就悉聽尊便。第三,除非出于急迫的政治原因,該計劃由于不具備可操作性,很可能難以為繼。*英國內閣檔案,Cabinet Paper (以下簡稱CAB),CAB129/45, CP(51)128, The European Army, p.1. 來源:英國國家檔案館網站:http://www.nationalarchives.gov.uk/cabinetpapers/(下同)莫里森認為歐洲軍不利于北約集體防御政策,表明了英國應該拒絕加入的態度。他還表示沒有必要改變巴黎會議上英國的觀察員身份,除非歐洲軍計劃威脅到了英國的利益。莫里森還向內閣表示,英國軍方也同意他的觀點。*CAB129/45, CP(51)128, The European Army, p.1.

到了7月26日英國防衛委員會的會議上,莫里森卻表示:“如果德國的軍力被納入到歐洲軍的話,這對于蘇聯的挑釁程度比較低,不會激怒蘇聯發動戰爭。另一個好處是,如果西德通過這種方式與西歐密切聯系起來,這將是西德加入大西洋集團的第一步”。*CAB131/10, DO(51), 20th Meeting, pp.3-4.顯然,相比較5月份,莫里森此時對歐洲軍的態度變得積極了。他已經感到美國對歐洲軍的態度發生了改變,而美國的支持勢必要使歐洲防務集團納入美國主導下的大西洋聯盟體系。在大西洋聯盟之下,英國將發揮更大的作用,換言之,可以防止法國在西歐大陸一家獨大。

英國軍方有部分人仍然對西德重新武裝并加入歐洲軍表示質疑,他們認為英國和其它西歐國家應首先重整軍備,優先得到美國方面提供的裝備,這樣才能預防西德未來軍事實力的復興。*CAB131/10, DO(51), 20th Meeting, pp.4-5.甚至有的大臣認為日耳曼不是愛好和平的民族,他們遲早會為了獲取失去的東西而進行復仇戰爭。即使把西德軍力納入歐洲軍,也不能保證安全,因此英國要加強自己的防衛力量,并且盡量拖延西德重新武裝的進程。*CAB131/10, DO(51), 20th Meeting, pp.5-6.對此,英國首相克萊門特·艾德禮( Clement Attlee)強調:“如果在這一問題上(武裝西德)無所作為,那么德國就會出現持續的真空地帶,蘇聯會急于填補這個真空,而且德國人會和蘇聯結盟以擺脫孤立的局面?!?CAB131/10, DO(51), 20th Meeting, p.6.在7月30日的內閣會議上,莫里森指出,美國政府和艾森豪威爾將軍把是否支持重新武裝西德看成是“歐洲國家保衛西歐的忠誠度的測試”*CAB128/20, CM(51), 56th Conclusions, p.195.,言下之意西德重新武裝是美國的意愿,英國不能不看美國人的臉色;蘇聯方面已經開始動手武裝東德,如果“西德人沒有武裝起來,也不確定我們是否有能力保護他們,那么西德有可能會倒向俄國人”。莫里森建議內閣授權他在即將召開的北約理事會上與有關國家商議,同意西德軍力成為歐洲軍的一部分,并且使之在艾森豪威爾將軍的統率下。*CAB128/20, CM(51), 56th Conclusions, p.195.最終,英國政府內部支持歐洲軍計劃以及建立歐洲防務共同體的意見占據了主流。9月,美、英、法三國在華盛頓舉行外長會議,討論西德參加歐洲防務的問題,會上英國表示支持建立有西德軍隊參加的歐洲防務共同體。

三、歐洲防務共同體“功敗垂成”與英國的對策

經過一年多的艱苦談判,1952年5月27日,法、意、荷、比、盧和聯邦德國政府代表在巴黎簽訂了《建立歐洲防務共同體條約》*條約規定成員國派軍隊組成“歐洲軍”,聯邦德國不擁有獨立的軍隊,其軍隊編入歐洲軍。歐洲軍3年內建立40個師,其中法國14個師,聯邦德國12個師,意大利11個師,荷、比、盧三國各1個師,歐洲軍由北約最高統帥負責監督、組織、裝備和訓練工作,并成為北約防御組織的一部分。,該條約于1952年7月1日被英國議會批準*在簽訂《建立歐洲防務共同體條約》的同一天,美、英、法三國外長代表各自政府在巴黎簽署了“關于同意建立歐洲防務共同體的宣言”,因此英國雖然不是歐洲防務共同體條約的簽約國,但是該條約也需提交本國議會批準。。然而,此時上臺執政的英國保守黨政府聲明:不會加入歐洲防務共同體,也不會派軍隊加入歐洲軍。11月,英國外交大臣羅伯特·艾登(Robert Eden)在提交給內閣的報告中表示,英國政府要再次重申不會加入該防衛共同體,也不會明確承諾在歐洲大陸駐扎軍隊的數量和時間。*CAB129/57, C.(52)434, European Defence Community and Alternative Plans, p.1.這一意見得到了內閣和軍方的支持。此時的英國政府仍無法跨越北約框架下“一體化”的底線。此外,艾登還提出歐洲防務共同體的建立一旦失敗,英國政府就要“尋求通過北約組織來實現德國對西方防御做出貢獻的計劃;該計劃的重點是讓德國加入北約,并發展北約機構來提供控制德國重新武裝的措施”。英國“應該立即開始對歐洲已有的政府間合作組織進行開發”,以保證西歐軍事聯合能夠成功。*CAB129/57, C.(52)434, European Defence Community and Alternative Plans, p.2.

1954年8月29日,法國國民議會否決了《建立歐洲防務共同體條約》,歐洲防務共同體功敗垂成。這是因為一方面,法國上下仍然難以破除對德國軍事實力恢復的擔憂;另一方面法國也擔心其中的軍事一體化原則將會限制自身的軍事力量。正如戴高樂在1953年3月所說:“這個所謂‘歐洲軍’絕不是‘歐洲’軍,實際上只是在美國支配下的美國世界戰略的工具。雖然名叫歐洲軍,卻由美國將軍指揮,所以與歐洲各國無關。同為歐洲國家而不參加歐洲防務共同體的英國和土耳其就可以保持本國軍隊,但法國卻被要求放棄主權。重新武裝德國只能使德國在歐洲的軍事優勢發展成政治控制?!?王繩祖:《國際關系史》第8卷,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5年,第145頁。

建立歐洲防務共同體失敗后,英國立即尋求在北約框架下重新武裝西德。1954年9月1日英國內閣會議上,艾登提議:第一,使《波恩條約》*1952年5月26日,美、英、法三國與西德簽訂了《波恩條約》,其中規定:美、英、法三國廢除占領法規,但三國軍隊仍留駐西德境內;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參加“歐洲防務共同體”等。該條約使得聯邦德國結束被占領狀態以及重新武裝與“歐洲防務共同體”捆綁在了一起。與歐洲防務共同體條約相分離并使之生效;第二,尋找某種替代措施,使西德在北約組織的框架下作出防衛貢獻。具體說來,由英國出面邀請歐洲防務共同體簽字國以及美國的代表召開會議,商討下一步的計劃。如果法國與其它國家在西德重新武裝問題上無法達成一致,就撇開法國進行重新武裝西德的相關進程。*CAB128/27, C.C.(54), 58th Conclusions, p.2.顯然艾登很不滿法國妨礙西德重新武裝,并且做出了最壞的打算,即在德國問題上與法國分道揚鑣。內閣在討論后的意見相對樂觀一點,認為法國否決歐洲防務共同體條約主要是擔憂這個條約會讓法國交出軍隊控制權,而不是因為原則上反對聯邦德國重新武裝。如果重新武裝西德的計劃能夠不涉及法國的主權問題,那么法國方面有可能接受這樣的計劃。*CAB128/27, C.C.(54), 58th Conclusions, p.3.

隨后,英國外交部與聯邦德國總理康拉德·阿登納(Konrad Adenauer)進行了溝通,得知西德方面愿意就加入北約進行相關談判,同時阿登納本人愿意就軍事安全問題做出相應的保證。在9月8日的內閣會議上,艾登提出目前“除了讓德國加入北約,沒有任何替代方案讓德國做出防衛貢獻”,并且艾登計劃出訪有關的西歐國家,就此事展開協商。*CAB128/27, C.C.(54), 59th Conclusions, p.3.他還進一步強調,如果要達成西德加入北約的計劃,英國就必須長期承擔在歐陸駐扎4個半師的兵力,*根據此前的協議,英國只需要在歐洲大陸提供1個師的兵力參與歐洲防務共同體,其它3個半師將撤回英國。這樣做是為了平衡西歐軍事力量,讓法國安心。此外,艾登還提出更重大的建議:讓聯邦德國和意大利加入布魯塞爾條約組織*在英國的發起和聯絡下,1948年3月英國、法國、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五國簽訂了《布魯塞爾條約》,條約序言中明確表示,其目的在于防止德國侵略勢力的復活,同時規定條約中的一國遭到武裝攻擊,其它締約國應提供一切軍事和其它援助。北約成立后,該組織軍事機構并入北約,其它機構則繼續存在。,該組織從此改變針對和防范德國的性質,而轉變為“涵蓋整個西歐的,并且其中任何一方在受到外部勢力侵略的時候能夠提供互相協助的組織”。*CAB128/27, C.C.(54), 59th Conclusions, p.3.由于布魯塞爾條約組織此時已經是北約組織的一部分,西德加入布魯塞爾條約組織就意味著加入了北約。時任英國首相的丘吉爾及其內閣成員基本上同意擴大布魯塞爾條約組織,并讓西德加入其中的意見,但是對于英國在歐洲大陸保持長久駐軍則表示了謹慎態度,他們還是不想讓英國長期擔負在歐陸的軍事責任。對此,艾登回應說,在相關會談中他會“極力避免給外人造成英國會在歐洲大陸承擔更多的軍事責任的印象”。最終,英國內閣授權艾登前往西歐各國商討西德加入北約以及擴大布魯塞爾條約組織的事宜。*CAB128/27, C.C.(54), 59th Conclusions, p.4.隨后,艾登動身出發訪問比、盧、荷、法、西德、意大利等國,推行他的布魯塞爾—北約式的重新武裝西德的計劃,倡議在倫敦召開各國的協商會議,以討論西德加入布魯塞爾條約組織的有關事宜。

四、英國的承諾與聯邦德國加入北約

艾登出訪西歐六國后向內閣表示,除法國外,其余國家都對自己關于西德重新武裝的方案表示歡迎,并且愿意在英國的安排下召開相關討論會議,這種情況甚至讓艾登本人頗感意外。艾登認為,西德加入北約的最大障礙仍在法國這邊。法國總理孟戴斯-弗朗斯(Mendes-France)表示,西德加入布魯塞爾條約組織以及北約的前提是這兩個組織要有防范西德的制度安排,而沒有這些安排之前法國政府不能決定是否讓西德加入其中。艾登向孟戴斯-弗朗斯表示英國會盡力作出相應的安排,保證西德重新武裝后仍然是可控的和安全的。但是關于英國是否長期承擔西歐大陸的軍事防衛責任及駐軍問題,艾登沒有給予法國明確的答復。*CAB128/27, C.C.(54), 59th Conclusions, p.2.總之,法國仍然擔心北約無法控制西德軍事力量的復興,并希望英國能在歐洲大陸承擔更多的軍事責任。如何滿足法國限制西德軍事力量的要求,成為了討論西德加入北約相關會議的重要內容。

在英國的倡議下,英、美、加拿大以及比、盧、荷、法、意大利、西德等九國政府的代表于1954年9月28日至10月3日在倫敦召開會議,商討聯邦德國加入北約以及確定其重新武裝的辦法。倫敦會議召開前不久,孟戴斯-弗朗斯在法國斯特拉斯堡發表演說,仍沒有明確表示是否同意聯邦德國加入布魯塞爾條約組織的同時加入北約。*CAB128/27, C.C.(54), 61th Conclusions, p.3.他還向美國方面表示:“德國加入北約,這對法國民眾來說是不可接受的?!?CAB129/70, C.(54)300, European Defence, p.1.但是他又暗示其本人是同意西德加入北約的,只不過希望能得到安全上的保障,并且他告訴美國方面“倫敦會議不允許失敗”,要給與會人員足夠的時間來制定解決方案。*CAB129/70, C.(54)300, European Defence, pp.1-2.此時,法國政府需要一個安全保證,既能安撫國內民意又能對未來西德軍事發展進行控制。因此,艾登向內閣建議:維持英國現有的在歐洲大陸的4個半師和1個戰術空軍部隊的軍事力量;不經布魯塞爾條約組織大多數成員國的同意不得撤離這些部隊。內閣批準了艾登的建議,這是英國史無前例的承諾,對于西歐防務體系的建立以及西德得以加入北約來說十分重要。*洪郵生:《英國對西歐一體化政策的起源和演變(1945—1960)》,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第156頁。

英國在做出上述重大承諾以及西德政府表示放棄制造和擁有核武器、生化武器的權利以及保證接受北約對其軍事工業的監督后,法國最終同意接納西德加入北約。倫敦會議在10月3日決定,吸收聯邦德國和意大利加入布魯塞爾條約組織,該組織擴大為西歐聯盟,聯盟有效期為50年;吸收聯邦德國為北約成員國;英國、美國和加拿大繼續保留在歐洲的駐軍。如何讓西德重新武裝并參與歐洲防務這一棘手問題,終于有了解決方案。

10月23日,參加倫敦會議的九國在巴黎舉行會議并簽署了《巴黎協定》,*該協定主要內容有:正式同意聯邦德國和意大利加入布魯塞爾條約組織,聯邦德國加入北約;聯邦德國不得生產生化武器和核武器,承認聯合國憲章的基本原則,承擔維護北約的防御義務,聲明不訴諸武力重新統一德國和改變現在的邊界;廢除對聯邦德國的占領,同時保留西方國家在聯邦德國的駐軍,允許聯邦德國建立一支50—52萬人的正規軍;法國和聯邦德國一致同意在《巴黎協定》生效后3個月內,法德之間薩爾地區的歸屬問題由當地居民通過公投決定。參見:《國際條約集(1953—1955)》,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60年,第275—350頁。不久該協定被各國議會分別批準,最終于1955年5月5日正式生效,聯邦德國從此恢復了主權,且正式成為西方陣營中的一員。

英國對于自身在聯邦德國加入北約以及入盟西方中所起的作用甚為自豪。丘吉爾在倫敦會議達成協議之后向內閣說道:“九國會議上取得了非常成功的結果,……我們國家在國際事務上的影響力由于此次達成的協議而大大增強?!?CAB128/27, C.C.(54), 63th Conclusions, p.3.英國在聯邦德國加入北約這一事件上取得主導權,既有法國否決歐洲防務共同體條約的原因,也因為美國在面對這一棘手問題的時候并沒有拿出可行辦法。美國希望推進西德的重新武裝以及西歐的一體化,當英國提出擴大布魯塞爾條約組織的時候,美國曾表示質疑:布魯塞爾條約不是一個超國家主義的條約,而且英國也是其中的成員,這兩點就會阻撓未來的一體化。*FRUS, 1952-1954,Vol.4,pp.1216-1217.但美國也不得不承認沒有更好的辦法。美國的束手無策給了英國展現外交手腕的機會。由于歐美國家對法國延宕歐洲防務一體化以及西德重新武裝的進程十分不滿,而艾登借助了這種情緒,并以舊的國家間結盟方式把聯邦德國帶入了西方陣營之內。英國承諾了在歐洲大陸駐軍,顯示出的英國聯合西歐的態度要大于其駐軍實際意義,英國4個半師加1個戰術空軍部隊的規模根本不能起到抵擋蘇東集團進攻的作用,但這一承諾卻背離了英國非戰時不在歐洲大陸長期駐軍的傳統,讓其它西歐國家看到了英國在促進西歐共同防御方面的決心。當然,英國的這一決心也不是很堅決,3年后就因為財政吃緊而要求減少駐扎歐陸的軍隊。但無可置疑的是,英國當時做出的這一承諾確實起到了鼓舞西歐人心的作用。

結 語

英國政府在聯邦德國重新武裝過程中一直在尋求北約框架下的解決方案。事實上,歐洲防務共同體也不是脫離北約而單獨存在,擬建立的“歐洲軍”仍然是北約軍事力量的組成部分,只不過法、德起到的核心作用更加突出一些罷了。在英國看來,歐洲防務共同體讓其最不能接受的就是“超國家主義”原則,當西德重新武裝這一問題要在歐洲一體化的超國家原則下進行解決的時候,英國采取了觀望態度。英國一方面守住“不加入其中”的政治底線,另一方面盡管內部反對歐洲防務共同體的聲音從來沒有停息過,卻也沒有主動制造障礙來阻止防務共同體的建立。當建立歐洲防務共同體的努力失敗后,英國迅速轉變政策,在聯邦德國重新武裝及加入北約過程中起了主導作用。

之所以英國在聯邦德國重新武裝這一問題上能起到主導作用,主要是因為英國采取靈活的外交策略去實現既定的戰略目標。英國有著明確的外交戰略目標:將聯邦德國緊緊地拉攏在西方同盟的陣營中,使之為西歐的軍事防御以及對蘇冷戰發揮重要作用。實現這一目標就必須解決好西德重新武裝問題,英國政府在這一復雜問題上實行了靈活的外交策略:雖然對歐洲防務共同體不感興趣,卻沒有阻撓和限制其建立;提議吸收西德加入布魯塞爾條約組織,改變其針對西德的性質;為滿足法國的安全要求而突破戰略傳統,做出駐軍歐洲的保證。在解決聯邦德國重新武裝問題上,英國的外交策略具有十分鮮明的特點:英國沒有過多地將聯邦德國重新武裝與當時歐洲一體化主義以及如何防范德國軍事復興等內容捆綁在一起,重新武裝西德對英國來說更多的是在冷戰背景下恢復西德主權地位并使其入盟西方的戰略布局行為。正因為英國這一戰略布局行為目標明確、手段靈活,才使得其在聯邦德國重新武裝及加入北約的過程中,沒有陷入像法國那樣的矛盾不決、躊躇不前的境地。

歐洲防務共同體建立的失敗在當時被看作是歐洲一體化運動的重大挫折,有人批評英國在推動歐洲軍事一體化過程中缺乏積極性。誠然,無論是工黨政府還是保守黨政府,在歐洲聯合的問題上都對超國家主義慎之又慎。然而,歐洲防務共同體的誕生并不同于歐洲煤鋼共同體,它是法國迫于冷戰需求以及英、美等國要求西德盡快作出防衛貢獻背景下的權宜之計,法國人認為“那是兩害相權取其輕而已”,這種一體化的動力顯然是不足的。另外,歐洲防務共同體建立的堅實基礎也不存在,正如西德總理阿登納在1953年4月所說:一支統一的歐洲軍隊除非有一個與它相適應的統一的歐洲外交政策,否則就是不合邏輯的。而一個統一的軍隊和政策不可能在沒有任何機構的情況下存在。*[英]德里克·W·厄爾溫:《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西歐政治》,章定昭譯,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85年,第168頁。在沒有一個有效的政治共同體基礎上,這種一個部門一個部門地進行一體化的方式顯然存在諸多困難,尤其涉及軍事一體化,更需要一個堅實的政治共同體去推進。顯然英國對于歐洲防務共同體的失敗不負有主要責任。如果單純從重新武裝聯邦德國的政策上來看,英國采取國家間結盟的方式,通過締結雙邊、多邊條約體系來實現這一目標在當時是比較可行的方式。

(責任編輯仲華)

From European Defense Community to NATO: Britain and Rearmament of West Germany

JuWeiwei

(Institute of European Studies,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100732)

In 1950, Western countries began to consider the rearmament of west Germany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 so that it could participate in their confrontation against the Soviet Union and in the defense of Western Europe. The Pleven Plan, proposed by the French government, intended to establish a European Defense Community with the principle of military integration. The UK showed little interest, but preferred to rearm West Germany under the frame of NATO(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 The Britain made contributions to the NATO accession of West Germany following the failure of the plan of European Defense Community. West Germany thus began to be rearmed and became a member of the Western camp, casting great impact on the process of the Cold War in Europe.

the Great Britain; West Germany(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 European Defense Community; NATO(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

2011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20世紀國際格局的演變與大國關系互動研究”(11&ZD133)

鞠維偉,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歷史學博士。

K153; E19

A

1009-3451(2016)04-0050-09

猜你喜歡
聯邦德國西德防務
幸運的盧克之道爾頓叔叔[2]
幸運的盧克之美麗新世界[9]
歐盟推出“史無前例”的防務計劃
西德僑報與德國華僑
1972,另一場“二戰”
中法戰爭對臺灣防務的影響
從古長城看中原王朝的防務特征
聯邦德國向軍事科學院軍史部贈書
聯邦德國軍事歷史研究局的任務及史觀
聯邦德國舉行“中國抗戰全面爆發51周年學術報告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