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試論獨立學院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心理免疫力的缺乏與培育

2016-10-17 18:26唐翠梅
科技視界 2016年21期
關鍵詞:環境經濟教育

唐翠梅

【摘 要】目前,我國獨立院校中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占有相當的比例,這一群體由于環境、經濟、教育等深層次原因而易于導致心理免疫力低下。而心理免疫力低下產生的顯性或者隠性的問題會在一定條件下爆發,從而阻礙個體的健康成長,影響校園的穩定。本文旨在探究獨立學院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心理免疫力缺乏的根源,并針對此類困境提出免疫力接種的途徑與方法,幫助他們有效提高心理免疫力,從而順利完成學業并健康成長。

【關鍵詞】心理免疫力;環境;經濟;教育

1 心理免疫力的基本涵義與特征

1.1 心理免疫力的基本涵義

“免疫”一詞源于拉丁文immunis,其本義是免稅。后來被引入醫學領域,引申為免除疾?。礄C體抗感染)的能力。[1]51免疫力即機體對外界刺激的應對能力。隨著心身醫學的發展,免疫概念開始進入心理學視域,衍生出心理免疫概念即個體通過一定的方式減少不良情緒的產生或減弱這些情緒的程度,從而使個體保持心理平衡,預防心理疾病的發生[2]。在本篇論文中,筆者主要以獨立學院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為研究主體,為此,我們將本文心理免疫力理解為:獨立學院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在心理環境與外在環境兩者刺激交互作用基礎之上的維持自身心理平衡、穩定的應對能力。

1.2 心理免疫力的特征

心理免疫力不同于身體免疫力,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更多地依賴后天條件。并且它也不是短時期形成,而是經濟、環境、教育等因素長期交互作用的結果,是一種相對穩定的心理應變能力。因而,心理免疫力具有一定的基本特征:客觀存在性、長期性、復雜性、穩定性、發展動態性。此種應變能力的形成過程及存續狀態較長,形成原因及問題表征又呈現出多樣性,且具有較強的抗變性,難以發生變化。但是,也正因為它的形成總是基于一定的條件基礎之上,當此種能力的生長生存環境發生變化,其本身也會應因環境的改變而發生變化。

2 獨立學院貧困生心理免疫力的缺乏

獨立學院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群體存在一定的特殊性。首先,在個體未具有獨立經濟能力之前,個體所依賴的家庭經濟條件難以改變。而當他所面對的學校、社會環境很大程度地異于以往的生存、教育環境之時,經濟的匱乏很容易引起個體的不自信、自卑等情緒。其次,在獨立學院中,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家庭教育背景較好家庭經濟條件優越。該類群體的價值觀、消費觀以及生活方式對于貧困生的心理是一種沖擊,從而加大貧困生的心理落差,一定程度地侵蝕個體的心理免疫力。

2.1 表現癥狀

2.1.1 自我意識不健全

自我意識是個體對于自身的認識與觀念。自我意識是個多維的、復雜的心理系統,主要包含三種形式,即自我認識、自我體驗和自我調節。自我意識的形成和發展對人格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1]130而大學階段正是個體自我意識形成、發展的最重要的時期。在這一階段,他們逐漸從朦朧而膚淺的意識狀態中脫離出來,開始對自我形成一個科學、全面而具體的認知。良好教育背景與經濟條件的家庭環境會幫助個體在這一過程中評價、修正和完善自我,而經濟困難的家庭由于家長社會認知的片面、社會經驗的缺乏,他們在保留單純、簡單的同時也保留了最初的缺陷,從而導致困難學生科學認識自我、修正自我、完善人格的過程要相對較慢,自我認識、自我體驗與自我調節的能力也相對較弱。他們在奮發圖強的奮斗意識的背后,仍留有自卑、封閉、焦慮、虛榮、偏見等消極情緒。

2.1.2 自我防御機制不成熟

自我防御機制是由精神分析創始人弗洛伊德提出的一個重要概念,是指自我應付本我的驅動、超我的壓力和外在現實的要求,采取心理措施和防御手段減輕和解除心理緊張、求得內心平衡的心理活動。[1]133教育、經濟水平較高的家庭創造了培養孩子適應復雜環境、處理復雜關系的能力的環境。而教育、經濟水平較差的家庭由于家庭教育主體的認知片面、環境單一、關系簡單等原因,直接影響到孩子處理自我與外部環境沖突的能力。當他們受到外界刺激時,難以自我悅納、自我消解,為保護自我而產生恐懼、緊張、拒絕等消極的自我防御方式,表現出不安、攻擊性強、過分自尊、固執等情緒。

2.1.3 “外顯”行為與“內隱”情緒的分離

主要表現為表里不一,如表面積極主動,實則缺乏自信。家庭經濟較好的學生易傾向于行為任性,內心可以毫無保留、肆無忌憚地直白表露。相比之下,貧困生則傾向于羞于表達內心。溯其根源,起因于貧困生的直接或間接的過往經驗痕跡,這一痕跡雖然不能被明確自我報告,但卻真實地對個體的當前行為產生潛在影響。原本認知與行為應該達成統一,即如何想便如何去說或做,但由于個體發現自我與環境的不協調而刻意改變或保留行為,致使行為偏離認知軌跡。

2.1.4 缺乏良好的環境適應能力

每個個體都不想處于孤立的境地,渴望融入群體。家庭的經濟狀況、價值觀消費觀的不同會很大程度影響個體的交友對象及范圍。此外,過多的“內隱”情緒也會在一定程度阻礙個體環境適應力的培養。

2.2 病理根源的三個維度

2.2.1 環境因素

環境因素是導致獨立學院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心理免疫力缺乏的主要因素,包括家庭環境、地域差異以及社會環境等因素。首先,該類學生家庭基本特點是:父母受教育程度較低、家庭環境及社會關系比較簡單、社會活動或信息接收偏少。由于父母認知的片面與缺乏,他們傾向于將理想寄托于子女,且仍不能夠給予子女深層次心理溝通與指導。因而容易導致子女心理壓力過大,不能得到及時消解。當個體處于關系相對簡單的環境中時,父母的樸實期望或許可以成為自我前進的動力。然而,當環境趨向復雜化,對個體內心產生沖擊,矛盾便會凸顯。其次,地域差異是一個重要的因素。獨立學院的學生來自于全國各地,當不同地域的學生聚到一個小團體特別是以宿舍為單位時,由于地域差異、生活習慣而相互產生矛盾。較偏地域的學生特別是困難生,容易顯得格格不入。最后,社會環境的變化容易令貧困生倍感疲憊。社會所需人才類型的變化以及生存成本的不斷提升,讓知識改變命運的道理不再是強音。大學環境趨于社會環境,大學生可以感受到社會的需求和變化,一味埋頭苦學已經難以滿足全面提升能力的需求。此外,經濟困難的家庭所提供的資本越來越趕不上社會需求的提升。聰明的個體不難發現社會的變化,如果家庭經濟相對貧乏,則容易對未來產生自我否定。

2.2.2 經濟因素

經濟的貧乏是導致獨立學院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心理免疫力缺乏的最直接的因素。家庭的經濟水平直接影響個體的價值觀、消費觀、交友觀等,成為個體缺乏自信、自我封閉、焦慮、恐懼等負面情緒的根源。個體在未參加工作之前,家庭經濟是其生存、學習的保障,也是個體實現理想、積極奮斗的推手。當這一保障匱乏或極度匱乏之時,個體內心便承受巨大的壓力,一切行為為其受限。

2.2.3 教育問題

教育問題主要體現在應試教育的片面性與高校德育教育的不充分。首先,應試教育的目的性極強,個體在其態度形成的比較重要的初、高中階段除了學習別無他事,從而導致認知發育不能全面而充分。以學習為第一目標的個體難以發現自身隱藏的問題,并不能及時解決問題。部分不成熟或不正確的直接、間接的經驗沉淀,逐漸成為影響個體心理健全、人格發展的重要因素。其次,高校德育教育的不充分導致個體在心理問題突發期失去了一個有效幫助自身解決問題的途徑。個體無法從完備的高校德育中學習、吸收有用營養,形成健康、科學的價值觀。不充分的高校德育教育不能糾正個體自我認識的片面,導致個體不能夠科學評判目前存在問題的客觀性,不能認清事態發展的樂觀性,故而從某種程度上助長了心理免疫力缺乏的氣焰。

3 心理免疫力的接種與培育

3.1 提高心理免疫力的可能性

提高心理免疫力是指通過一定的方式方法有目的地調整個體心理應對外界環境刺激的能力。狹義上來說,是達到質的飛躍,即改變心理免疫力低下的狀態,使之達到正常水平的心理免疫能力。廣義上來說,是包括量變過程,即相同條件刺激下心理免疫力水平表征一致,但其實個體應對外界刺激的心理環境與自我認識已經有所提高,在向著良好的方向變化發展。

心理免疫力的形成是個體在成長過程中受多方面的因素長期作用的穩固結果,一經形成難以改變。當面對外界改變壓力時,它具有一定的抗變性,排斥外界的糾正或批評。但是,正如它的基本特征之一:發展動態性,它不是一成不變的。從長遠角度看,當心理免疫力賴以生存的某個或某些因素發生變化,則其本身即可能發生量的變化。此外,自我認識的完善與提高會產生自主變化的需求。隨著個體教育程度的提升與自我意識的成熟,個體會逐漸形成評價自我行為的能力,這種科學、全面認識自我的能力也會促使心理免疫力發生良好的量變,最終達到質變。這種科學態度的形成可以是通過自我學習而產生的自覺,也可以是外界刻意而為之,如德育工作者通過教育的方式或改變校園文化環境等促使個體形成此種自我改善的能力。本篇論文所討論的免疫力提高的途徑與方式主要是指后者。

3.2 提高心理免疫力的途徑

本篇所論提高心理免疫力的方式方法主要是指使個體掌握自我意識形成的科學規律,客觀分析自我心理免疫力的實際狀態,從而達到科學理性的改變。當然,心理免疫力的提高不是單力輕易促成的,仍需要輔助因素的合力。本文的輔助因素主要指獨立院校學生資助育人工作,通過這項工作有效幫助貧困生改善在校學習、生活的經濟狀況,提高學生的幸福感,幫助學生逐漸擺脫失衡心理。

3.2.1 幫助形成科學健康的自我意識

18至25歲是個體自我意識發展最重要的時期,而這一時期恰好覆蓋個體的大學時光。因而,幫助個體形成科學健康的自我意識是獨立院校心理教師、輔導員老師以及其他德育工作者的職責所在。筆者認為,個體心理免疫力的提高離不開自我在實踐中反復嘗試,更離不開高校德育工作者的積極引導。而教育的主要方式有強制性灌輸、自由性溝通與創造積極的環境影響。

1)強制性灌輸

具體措施為通過講座集體學習或個別談話等方式進行德育教育。對個體進行成長教育、生命道德教育、幸福教育、感恩教育、消費道德、網絡道德教育等。大學生特別是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將會面臨各種困惑,明確而有效的指導可以加強個體對周圍環境的理性認識與判斷,使其充分了解自我能力與心理發展水平,加快個體前進的步伐。通過各類積極性教育提高個體心理素質和專業化水平,幫助個體完善心理成熟、促進心理健康,從而達到提高心理免疫力水平的目的。

2)自由性溝通

主要是指德育工作者有針對性地與個體及其關系親密者進行不同形式的溝通,用以改變個體現有的不良心理狀態。此處溝通主要是指德育工作者通過交流獲取對方內心的想法,并使對方接受自己的觀點。目的不僅是獲取對方信息,更重要的是說服對方。要達到說服的目的,有三個必要因素:權威、情感、邏輯。首先要求勸說行為發出者有一定的威信,即對于接受者來說有可信度。這是一種內在的令對方信服的力量,源于勸說者自身的魅力、真誠、公正。其次,情感溝通是提高心理免疫力的動力。俗話說動之以情,擊潰對象心中的脆弱之處,才能進入內心,從而發現問題并激發對方的積極情緒。再者,曉之以理,訴諸理性與情感,需要有一定的邏輯。大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逐步增強,在接收教育時也具有更多地批判與質疑。如果不能因應學生的理性能力,不具有邏輯性,教育將會事倍功半,甚至適得其反。

3)創造積極的環境影響

創造積極的環境影響主要指創造積極的校園文化環境,以積極的校園精神影響學生的人生理想與價值取向。高中及以前的應試教育的缺陷使學生的精神世界趨于狹隘,豐富多彩的大學校園活動可以拓寬學生的眼界,促使學生更好的去發現去探索。而積極進取的校園精神仍可以幫助個體更好地去挖掘自我、發展自我,從而幫助個體形成科學、全面、健康的自我意識,以更合理的方式處理以往的心理失衡,最終提高心理免疫力。

3.2.2 提升獨立學院資助育人水平

基于心理免疫力根源的三個維度,我們不難發現,僅僅依靠積極的精神教育與影響是不足夠的,仍需要其他輔助合力,這里的輔助合力主要指直接的經濟援助。即提升獨立學院資助育人管理水平,公平、公正、公開地做好貧困生認定工作,有效實施國家獎學金、國家勵志獎學金、國家助學金、生源地貸款等工作,搭建多樣化平臺開展豐富的活動,切實做好誠信育人工作。通過直接的經濟支持,幫助部分困難生解決部分經濟問題,消除學生的經濟困擾,幫助個體形成健康、開朗、自信的良好心理環境。此外,通過資助育人工作建立環境機遇平臺,如提供勤工助學崗位,不僅可以幫助個體解決生活費用問題,更能夠通過鍛煉學生能力增強個體幸福感、歸屬感、自豪感。

【參考文獻】

[1]郭毅然.高校德育困境及其超越:基于社會心理學的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

[2]寇冬泉,王映學.心理免疫力:涵義、結構及其影響因素[J].高教論壇,2008(05):218-220.

[3]呂建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5.

[4]黨小利.心理免疫是健康的基礎[J].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03(S1):173-174.

[5]楊紅梅.增強心理免疫力的意義與方法[J].校園心理,2014(03):192.

[6]劉峰,田志鵬.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中“心理貧困生”的心理援助[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1(07):137-139.

[7]歐旭理,徐建軍,胡文根.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社會心態調查分析[J].現代大學教育,2012(03):74-80.

[責任編輯:王楠]

猜你喜歡
環境經濟教育
國外教育奇趣
“林下經濟”助農增收
題解教育『三問』
長期鍛煉創造體內抑癌環境
一種用于自主學習的虛擬仿真環境
孕期遠離容易致畸的環境
教育有道——關于閩派教育的一點思考
環境
民營經濟大有可為
經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