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宗教社會學視野下西部地區居民宗教信仰調查的維度選擇

2016-10-21 21:11瓊達卓瑪
華夏地理中文版 2016年9期
關鍵詞:宗教維度信仰

【摘 要】宗教信仰是一個多維、多向的復雜的社會文化現象,由內在的思想觀念、情感體驗和外在的行為活動、組織制度等要素構成。華人宗教信仰有別于西方制度化的特點,和世俗社會生活聯系緊密。調查或測量西部地區居民宗教信仰,宜選擇信仰歸屬、信仰動機、宗教實踐、信仰程度等四個維度。

【關鍵詞】西部地區居民;宗教;信仰;維度

宗教是一種歷史現象,也是一種現實的文化存在。它為人們提供著世界圖景的知識體系,引導和規范著人們的社會行為,滿足人們對終極關懷的需求。在現實社會中,它的功能是復雜的、多向多維的。它既可以維系社區、民族、社會和國家的整合與均衡,也可能引發沖突、解組和失范等現象;既可以促進社會變遷甚至引發社會革命,也可能阻礙社會變革和進步。

西部是我國多民族多宗教的地區,西部一些民族甚至全民信教。宗教問題與民族問題交織在一起,具有長期性、群眾性、民族性、國際性和復雜性的特點。因而,調查西部居民的宗教信仰狀況,對于我們全面認識西部的人和社會,是一個不可回避的課題。

一、宗教信仰的概念和特征

前人對宗教的界定可分為實質性定義和功能性定義。實質性定義旨在回答宗教是什么,揭示宗教的本質屬性。泰勒曾將宗教界定為“對屬靈的存在物(或神靈)的信仰”(belief in Spiritual Beings)。杜爾凱姆認為,“宗教是一種與神圣事物有關的信仰與實踐組成的統一體系,也就是說,被分開與被禁止的事物——信仰與實踐,將所有信奉它們的人結合在一個被稱為教會的道德共同體中”。社會人類學家斯皮羅則定義為:“宗教是一種由與在文化上得到規定的超人的存在物進行的在文化上得到規定的互動做組成的制度?!瘪R克思主義經典的實質性定義:“一切宗教都不過是支配著人們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們頭腦中的幻想的反映,在這種反映中,人間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間力量的形式?!?/p>

與此相區別,功能性定義旨在回答宗教為個體和社會做了些什么,關注宗教在社會中的角色和功能。例如,貝拉認為:“宗教是將人與其終極的生存條件聯系起來的一套象征儀式與行為?!痹谏鐣W視角下,孫尚揚將宗教界定為:“宗教是以對超自然的力量或神靈的信仰、或對超驗的人生境界的追求為基礎的人類制度,是人類賴以面對和處理各種終極性的問題、建構神圣的秩序和意義系統的組織與行為系統?!?/p>

信仰,是指人們的心靈對某種理論、學說、主義的信服和尊崇,并把它奉為自己的行為準則和活動指南,它是一個人做什么和不做什么的根本準則和態度。信仰是一個包含著多個層次的,從精神到行動的復雜體系。宗教信仰,就其本質而言,是人的一種“自我異化”,“是那些還沒有獲得自己或是再度喪失自己的人的自我意識和自我感覺?!痹谶@種異化中,人造就了神,卻失落了自我。神作為宗教信仰的對象是一切宗教體系的核心。宗教以信仰的形式來型塑信徒對世界的認知,將日常經驗難以駕馭的各種外部力量神圣化為超自然、超人間的力量,以之為信仰和崇拜的對象。宗教信仰不僅是一種自成一統的觀念體系,而且還包含關于善惡的判斷標準。信徒的多數價值、規范和態度都來自宗教信仰,即宗教的行為規范、誡命是宗教信仰的重要構成要素,也是宗教本身的構成要素。

宗教作為人類社會一種復雜的、重要的社會現象,對它進行仔細分析,我們會發現世界上的宗教都具有這樣一些共性:

第一,宗教與神圣事物有關。宗教把世界分為了兩個部分:世俗的與神圣的。一方面,有世俗的日常事件和事物的經驗世界;另一方面有一個不能用日常經驗方式去把握和控制的超驗的世界。人們必須以神圣的態度和行為對待這些神圣事物。于是就有了與日常生活不同的宗教生活。

第二,宗教是一種生活方式。在宗教生活中,人們以特定的態度和行為與神圣事物打交道,在神圣物面前,人們要有特殊的態度,進行某些特殊的行動,或講出某些特別的詞句。各種宗教都為信徒們提供了基本的生活模式。

第三,宗教有一套信仰體系。宗教與神圣事物的關系,使其關于神圣事物的意識以及由此產生的一系列思考、解釋和回答,形成了一系列的神話、傳說、基本原理和教義、教條,并系統化為信仰體系。不同的文化傳統下形成的宗教信仰彼此之間有程度不同的差異,這種差異成為各個宗教互相區別的基本標志。

第四,宗教是一種群體性的社會現象。任何宗教都有宗教徒在其中過宗教生活,進行宗教活動的組織機構,以及指導宗教活動的規章、教法、體制、慣例和傳統等宗教制度。

二、宗教的構成

佛教將佛、法、僧視為其“三寶”,佛教最基本的構成要素就是這三者。這給我們認識宗教的構成要素,確定調查一定地區居民宗教信仰的維度提供了有益的線索。超越佛教這一具體類型,從宗教的一般形態和結構進一步深入,從結構的角度看宗教,其基本構成要素可劃分為內在要素和外在要素兩大部分。其中,內在要素又由兩部分構成:宗教的觀念或思想;宗教的感情或體驗。外在要素也由兩部分構成:宗教的行為或活動;宗教的組織和制度。一個比較完整的成型的宗教,便是上述內外四種要素的整合。

內外四種要素在宗教體系中的關系結構,從邏輯上可劃分為四個層次。處于基礎層或核心層的是宗教觀念(主要是神道觀念),它反映了宗教的本質,是決定宗教之所以成為宗教的基本要素。宗教的感受或體驗屬于伴生于宗教神道觀念的第二個層次。宗教崇拜的行為(巫術、祭祀、祈禱、禁忌等)屬于宗教體系的第三個層次。宗教的組織與制度則是宗教觀念信條化、宗教信徒組織化、宗教行為規范化和制度化的結果,它處于宗教體系的最外層,對宗教信仰者及其宗教觀念、宗教體驗和宗教行為起著凝聚固結的作用,保證宗教這種社會現象作為社會結構的一部分而發揮其存在于社會之中的功能。

三、華人宗教信仰的特點

要調查個體的宗教信仰狀況,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如何測量宗教信仰。自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開始,隨著針對宗教“世俗化”理論所提出的宗教在社會各方面的影響開始衰減的研究增多,宗教信仰的多維度測量方法大大發展,理論和新的思考層出不窮。Glock提出了個體信仰測量的4個層面,即宗教信仰、宗教實踐、宗教體驗以及宗教后果。隨后Fukuyama提出了宗教知識這一維度。Glock將這一維度納入到自己的研究之中,并與Stark提出了宗教的五個測量方面:信仰,意指個體相信各宗教的理論,信條等,不同宗教擁有不同的信念,同種宗教中不同的傳統也有著不同的信念;儀式,它是信眾對信仰的崇拜以及忠誠的具體體現,信眾通過實踐來展現自身對信仰的承諾(它分為兩個方面,宗教儀式以及個體的日常宗教奉獻);宗教知識,指個體對宗教的信條、信念的知曉程度;體驗,指信眾所經歷的超驗體驗、宗教情感、激情等等;最后一個維度為宗教的后果,包括對個體道德的影響以及對社會的影響,常常作為因變量而被納入研究。不同的層面或指標都可以獨立地作為自變量或者因變量。因此,有可能一個人可以在其中某層面具備較高的值,其他項卻顯示較低。King和Hunt豐富了教義認同、虔誠、教會參與、社團組織活動、經濟支持、宗教知識、成長與勤勉努力的去向、外在去向、外顯性行為和認知等十個項目來剖析宗教信仰的內涵。

國內有關宗教信仰的定量研究較少,并主要集中在臺灣地區。就華人社會的特點來說,中國的宗教傳統是一種擴散式的宗教,而非嚴格的制度化的宗教,在中國的宗教傳統中,教義、儀式與組織往往與世俗的社會生活聯系比較緊密。李亦園在研究個體宗教信仰的問題時,將中國的信仰傳統劃分為三個不同的系統:個體或有機體系統、人際關系系統以及自然關系系統。這三個系統成就了天人合一等哲學觀念,并在日常生活中表現為祖先崇拜、占卜、風水、神明意識等。也有學者用宗教行動這一范疇來判斷臺灣民眾的宗教生活圖像,其一是行為沒有主客觀之分,因而較為容易掌握。其二是華人社會的信仰認同與西方社會有一個較大差異,即信仰的界限或界定較為模糊。研究發現,不同類型的宗教行動和宗教信仰類別的確存在某種程度的對應關系,但某些宗教行動是跨越了宗教信仰類別的界限的,也就是說宗教行動與信仰歸屬有可能是不相一致的。

四、西部地區居民宗教信仰調查的維度選擇

綜合上述前人研究成果,筆者認為,測量中國西部地區居民的宗教信仰,不能盲目照搬西方研究者的維度,而應結合華人宗教信仰的特點,既要反映其內在動機,又要反映其外在行為;既要了解其信仰歸屬,又要測量其信仰程度和水平,因此,我們采用信仰歸屬、信仰動機、宗教實踐、信仰程度等四個維度來測量西部地區個體的宗教信仰狀況。

信仰歸屬,測量個體是否信仰宗教以及信仰哪一種宗教。在調查中,我們詢問西部居民“是否信仰宗教”,對于信仰宗教者,再進一步詢問“信仰哪種宗教”,所提供的選項包括“佛教、道教、民間信仰、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其他”。提供這樣一些選項,基于華人社會的信仰與西方主流的宗教信仰有較大的差別,華人對于宗教信仰的界定比較模糊。在以往的調查中,被試者對“你有沒有宗教信仰”、“你信什么宗教”的回答比較模糊,不同的個體對此有不同的理解和判斷標準。以往的觀察發現,那些宣稱自己沒有宗教信仰的人或多或少都還信仰者中國的傳統宗教。就華人社會的特點來說,宗教往往與世俗的社會生活聯系比較緊密,那些宣稱自己沒有宗教信仰的,只能說明其沒有信奉制度化的宗教。瞿海源對臺灣地區民眾的宗教信仰研究指出,在20~70歲的人口中,有65%左右可認定為民間信仰的信徒,是臺灣民眾最為普遍的宗教信仰形態。他認為民間信仰對神明的概念模糊不清,其相信與否的判斷標準為該神明的靈驗程度,其信仰的功利性也比較明顯。

信仰動機,測量個體出于何種原因信仰宗教及個體信仰動機的主要影響因素。調查主要分三個問題進行,分別是最初信教的原因和現在信教的原因,及接觸宗教的途徑。

宗教實踐,測量宗教信仰的行為表現。信仰是一個由情感、態度和意志參與的認知體系,內心的堅信不疑最終要通過外顯的行為表現出來。由于情感、態度和意志等宗教體驗的主觀性和個體差異性,要客觀地測度它極為不易,因此,我們選擇了最能反映個體信仰水平的幾個實踐指標,如,動員身邊人參加宗教活動、參加宗教活動的頻繁程度、對寺院或宗教的經濟貢獻、閱讀(觀看)宗教書籍(影像資料)等。

信仰程度,測量個體宗教信仰的虔誠度。其實,信仰程度與信仰動機、宗教行為直接相關,但這種相關沒有明顯的規律性,我們既可以說信仰動機越強烈的人、參與宗教活動越頻繁的人其虔誠度越高,但受其他條件制約,也可能信仰虔誠度高的人,其信仰動機并不強烈,參與宗教活動也并不頻繁。因此,我們采用個體自述的宗教在個人生活中的重要程度來衡量其虔誠度。一般來說,凡認為某種宗教在自己生活中很重要的人,其信仰的虔誠度也越高。

參考文獻

[1] 孫尚揚.宗教社會學(修訂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2] E.Durkheim.The Elementary Forms of the Religious life:The Totemic System in Australia.Translated by K.E.Fields.New York:Free Press.[1912]1995:44.

[3] 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9.

[4] Robert N.Bellah.Beyond Belief.New York:Harper & Row,1976:58.

[5] [英]麥克斯·繆勒著,陳觀勝,李培茱譯.宗教學導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35.

[6] C.Glock.Christian Beliefs and Anti-Semitism.New York:Harper and Row,1954:127.

[7] Y.Fukuyama.1961.The major dimensions of church membership.Review of Religious Research Vol.2154:61.

[8] C.Glock ,and R.Stark.Religion and Society in Tension.Chicago:Rand McNally,1968:137.

[9] M.King,and R.Hunt.1972.Measuring the religious variable:Replication.Journal for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Religion,Vol,11.

[10] 李亦園.文化的圖像(下)[M].臺灣:允晨文化出版公司,1992.

[11] 陳家倫.臺灣宗教行動圖像的初步建構[A].宗教與社會變遷研討會論文集[C].2001.

[12] 劉怡寧,瞿海源.塵世的付出,來世的福報——臺灣社會中的宗教捐贈現象[A].瞿海源編.宗教、術數與社會變遷(一)——臺灣宗教研究、術數行為研究、新興宗教研究[C].桂冠圖書公司,2006.

[13] 瞿海源.民間信仰的基本特征與奉獻行為[A].臺灣宗教變遷的社會政治變遷[C].桂冠圖書公司,1997.

作者簡介:瓊達卓瑪(1979- )女,藏族,西藏拉薩人,拉薩師范高等??茖W校講師,研究方向:民族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歡
宗教維度信仰
基于知識維度和認知過程維度的古典名著整本書閱讀教學課型探討
信仰
漫畫
多媒體情境下培養學生閱讀素養的三個維度
幼兒教師專業成長的三個維度
淺談羌族舞蹈“莎朗”的風格特征
人間佛教的社會功能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