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儒家天下觀的三大原則

2016-10-21 21:11陳玲芬胡丹丹
華夏地理中文版 2016年9期
關鍵詞:儒家

陳玲芬 胡丹丹

【摘 要】“協和萬邦、燮和天下”是中華民族根本精神和天下文明的政治價值目標。儒家天下文明的政治價值目標,是以追求“文化天下,仁覆天下,達到天下為公,最后實現天下大同。儒家天下文明的倫理政治秩序建構主要是通過“文明原則、王道原則、公平原則”等三大原則的推廣施行,以實現天下無道向天下有道的轉變,達到天下文明的理想狀態。

【關鍵詞】儒家;天下文明;王道原則;公平原則

中華民族天下文明主要體現在人與自然、人與自身、人與社會、人與世界的文明和諧發展。儒家的天下觀其價值尺度蘊含了天下文明原則、王道原則、公平原則等三大原則;其價值目標是“以文明化天下,以王道仁覆天下,以公平正義達到天下為公,實現天下大同的文明理想社會。

一、文明原則

儒家天下文明的觀念淵源于中華民族對于宇宙生命“天、地、人”合一的體悟??鬃雍霌P《周易》“文明天下”的政治理想,如《周易·賁卦》彖曰:‘文明以止,人文也?!^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說明了人文與天下文明之間的關系,以文化天下,體現了儒家文明天下的理論根基正是孔子所創立的仁愛之道,即仁愛天下的文明理念。

仁愛之道源于天人萬物的交感、共振,貫徹到人際關系,從親親的血緣關系出發推至社會乃至天下所有人,所謂仁者愛親愛人以達天下之愛。天子以仁義道德、公平合理正義的法則來治理國家,則天下人皆歸之。儒家天下文明的價值尺度,是以追求“文化天下,仁覆天下,達到天下為公,最后實現天下大同的文明理想和文明狀態。儒家的倫理政治秩序建構主要是通過“文明原則、仁愛原則、公平原則”在整個社會的推擴來實現天下無道向天下有道的轉變。儒家“和者天地之大達道”;道家“知和曰?!迸c“太和萬物”等都把“天下之和”作為追求天下文明的根本任務和治理境界。

我們的民族復興不能以恢復以往“天朝上國”的榮光為目標,而是需要以一種在新的全球化時代對中國、對全體中國民眾而言更為理想的生存秩序為追求。在此種背景下,重新理解中國政治領導層提出的“共同發展”的倡議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主張,可以發現,它們并不是空洞的道德理想,而是既具有現實迫切性,又具有理論可能性的新的思想命題。習近平提出“要推動全球治理理念創新發展,積極發掘中華文化中積極的處世之道和治理理念,繼續豐富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等主張,弘揚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边@就是對中華民族“協和萬邦、燮和天下”的天下意識和天下文明思想的傳承轉化和創新。

二、王道原則

儒家推崇王道政治,以實行王道政治為理想的政治模式。王道之道指的是先王之道,其實質就是對先王行事方式和治國經驗的總結,經過歷史的沉淀而演化為以仁義道德為主的治國理念。

儒家的先王之道的標準就是“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边@體現了先王之道的治國標準是以禮為先的,禮的重要價值就體現的以和為主,這奠定了中國歷來的統治者貴和的政治思想核心。當然王道的另一面則是霸道,主要指春秋五霸所推行的治國之道。孟子是最早對王霸之道表態的人,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國;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湯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闭J為“尚力”和“尚德”是王霸政治最根本的區別。孟子“政在得民”的仁政學說和“民貴君輕”思想,認為仁政是政治思想的核心。堯、舜、禹得王道政治可以無敵于天下,舜為法于天下,可傳于后世。孟子推崇堯舜禹的王道政治,而王道之“王”,《説文解字》:“王,天下所歸往也?!本褪钦f王道政治的核心實質就是要使天下人所當歸屬的理想社會和治理秩序。即孟子所言的仁政思想:以“仁政”治天下、不以仁政,不能平天下。孟子推崇儒家王天下的“仁政”思想,以人人皆有惻隱之心之人性為善論為基礎,主張以善德治天下。其主要路徑就是實施仁政使天下人皆歸王。他關注貧弱孤寡的弱勢群體,重視養生喪死的民生問題,認為是王道之始。

儒家的政治理想是一種內源性的天下文明,這種內源性來自于人類內心深處對天下之道的深刻體驗?!兑住吩唬骸疤煜乱恢露賾],同歸而殊途?!比魏我粋€政權都有一個存在的合法性基礎,而儒家天下觀認為政權合法性來源于“民心”,即“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孟子也十分關注得天下之民心,孟子曰:“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泵献忧逦恼J識到“民”在社會歷史發展中所起的決定性作用,正所謂“民為邦本,本固邦寧”。得民心也是歷來統治者獲得執政合法性的基礎,也是執政規律的體現。孟子也強調國君好仁,則天下無敵。他極力反對霸道政治,認為五霸者,三王之罪也。春秋戰國時代的霸道尚力,講求耕戰以富國強兵,以武力兼并來王天下。孟子痛斥:“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此所謂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庇蓱馉幩鶐淼纳鐣K象因此,王道政治的核心就是儒家的仁道原則,以仁義反對窮兵黷武的理論依據。

儒家天下觀以仁義為道德價值標準,追求天下文明秩序的復興,因而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競爭力,并深刻地影響中國歷代政治形態的構建和政治理想價值目標的走向。人類正在努力對儒家天下觀的“仁道”、“王道”政治理想在現時代高度上的創造性轉換,力求構建一個行動的聯合體和命運的共同體,用人類文明成果來發展自己的生活世界。這對當下構建和諧社會和構建世界新秩序有一定的啟示和借鑒意義。中共十八大報告提出“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指出:“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各國共處一個世界。正是由于人類越來越緊密地相互依存,人類的和平問題才能贏得各民族各國家的普遍重視,并從中形成衡量所有國家的文明程度與責任倫理的價值評價標準。

三、公平原則

公平正義是衡量一個國家或社會文明發展的標準,是人類文明的標志之一。中國古代的圣賢認識到古今治亂之道和執政規律的原則就是要保持一個基本公平、合理的政治規范。最能夠體現儒家天下觀政治公平原則的就是儒家在治國方面提出的義利之辯。

義利之辨主要就是講統治者在治國平天下時所重視的面不一樣,一是重義輕利;而是兩者并重。利益、機會、效益等分配是否得當、均衡是公平原則最大的體現。儒家基本上的態度都是重義,但也不否定利的必要性。如孔子在《論語》中對于義與利之間的關系有:“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边@主要泛指利益之意?!熬佑饔诶?,小人喻于利?!边@說明了君子重視仁義道德勝過對利益的追求,而小人則更關注現實的利益?!耙蛎裰?,斯不亦惠而不費乎?!边@強調的是要利天下之百姓,對于孔子而言,合理的利是可以得的??鬃右蔡岬焦剿枷雽τ诩覈闹卮笠饬x,即:“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p>

而孟子對待利的問題沒有像孔子那么樂觀,他認為養心莫善于寡欲,認為利欲少的人,他的善性會保持的比較好,因此仁義之心也會多一些。孟子對統治追求個人私利、貪得無厭、唯利是圖是極力反對的,他認為治理國家只要有仁義就夠了,沒有必要講利。當然,這個利是針對于統治者個人的私利而言的。孟子反對的只是對個人的私利,而不排斥國家之利,天下百姓之利。孟子認為天下百工是天下之通義,若統治者能夠照顧到社會各個階層的利益并能夠把鄰國的人才物資也吸引過來,這是王天下最好的途徑和方式。

孟子的義利之原則是適中的,他非常反對楊朱拔一毛而利天下的不為和墨子兼利天下的兩重極端,孟子:“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墨子兼愛,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子莫執中,執中為近之,執中無權,猶執一也。知楊墨之失中也,故度于二者之閑而執其中?!泵献诱J為對于天下之百姓,合理適中的利益有必要的。義利問題作為價值觀的核心,最能體現人的道德修養??鬃拥闹亓x輕利,孟子的舍生取義,荀子的“義之所在,不傾于權,不顧其利,舉國而與之,不為改視。重死,持義而不撓?!薄盾髯印じ粐?,這些重義輕利的思想都充分反映儒家圣賢在個人私利與天下國家公利面前的取舍,注重社會利益的均衡分配是儒家天下政治理想天下為公的直接顯現。

先秦儒家的天下觀體現了古代思想家以仁義道德至上的政治理想追求,他們構想的天下觀更加符合仁道、公平、正義原則的政治,是一種盡善盡美的社會理想狀態。這些傳統的天下文明原則、王道原則、公平正義原則思想具有歷史性和現實性的雙重意義。對繼承和弘揚傳統文化,構建和諧社會核心價值觀和實現民族偉大復興具有很好的參考價值和現實指向意義。

作者簡介:陳玲芬,胡丹丹,女,中共浙江省委黨校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哲學。

猜你喜歡
儒家
知命
郭店楚墓主及其儒家化老子學
基本焦慮下的“道”之爭奪戰
試論中國古代音樂的藝術精神
儒家生命觀對大學生生命教育的啟示
儒家思想衰落對魏晉文學的影響
切磋琢磨,乃成君子
《刺客聶隱娘》電影鏡頭語言中的價值傳播
茶道
貝淡寧:儒家重視對社會的責任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