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技術研究:教育教學問題解決的視角

2016-11-03 23:27歐陽明范燕好
中國教育信息化·基礎教育 2016年8期

歐陽明+范燕好

摘 要:文章提出把教育技術作為解決教育教學問題的一種技術手段來定位,并引用教育技術專家學者的相關觀點和國內外教育技術的典型案例予論證,同時對教育技術問題進行嘗試性分類,提出了以教育技術問題為導向的教育技術活動原理。

關鍵詞:教育技術定位;教育技術目的;教育技術問題分類;教育技術活動原理

中圖分類號:G40-05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8454(2016)16-0004-05

一、引言

教育技術學及其學科的定位問題是教育技術學基本理論問題的基石,而其他基本理論問題就是建立在這一基石上的大廈,如果地基不牢,大廈隨時有坍塌的危險。[1]自從電化教育在國內開展以來,我國教育技術事業的發展經歷了一個艱辛的歷程,其根本原因是沒有形成自己獨立的系統理論體系去指導教育技術實踐的開展,不明確自身在信息化教育實踐中的定位。[2]定位是否準確,關系到學術的方位、工作的效應乃至系統的正常運轉,如果定位錯誤,就不能司其本職,造成整體的紊亂,[3]甚至陷入一種“被寄予對教育進行革命的巨大期望—在學校中大規模實施尖端技術—數十年后被證明期望落空”的怪圈之中。[4] 因此教育技術的定位是一個值得認真研究的重要問題。

在對已有的定位觀進行分析的基礎上,劉美鳳指出教育技術定位于技術(這里的技術不僅包括信息技術,還包括觀念形態的技術,如各類教學策略、設計模式、開發流程等)。 [5]張祖忻進一步指出,教育技術不同于教育領域其他研究與實踐的獨特之處是其解決教育問題的方法,把教育技術作為一項解決教育問題的系統技術來定位。[6]梅家駒同樣認為“教育技術是教育科學的一門分支,而它的定位卻在于技術,它涉及到解決教育問題的方法、研究和實踐‘如何做的問題,并不是一種純科學的概念”。[7] 但關于這個問題也存在不同的聲音。李龍指出教育技術不應該僅僅定位于“技術”,還因為它邏輯起點的雙重性,既是教育學學科的分支學科,又是技術學學科的分支學科。[8]本文論述了以問題為導向的科學哲學方法論,提出教育技術是解決教育、教學問題的一種技術手段的觀點,嘗試著對教育技術問題進行分類,提出了以教育技術問題為導向的教育技術活動原理,并引用教育技術專家學者的相關觀點和國內外教育技術的典型案例對筆者的觀點給予論證。

二、問題的科學哲學觀點

當代許多有見地的科學家和哲學家都認為科學研究是從“問題”開始的,“問題”推動研究、指導研究,問題的深入就是研究的深入。[9] 愛因斯坦在與英菲爾德合著的《物理學的進化》一書中,將“問題”看作是科學發展的契機,把物理學進化的歷史看作是問題不斷展開和深化的歷史。希爾伯特作為19世紀和20世紀最偉大的數學家,也同樣把“問題”看作科學和數學發展的靈魂。杜威在他的《我們怎樣思維》一書中,將生活看作是解決問題的過程,十分強調研究要從考察問題境況入手,人的思維、實踐活動是從疑難情境(困難、問題、疑惑)開始的。陶行知曾說,創造始于問題,有了問題才會思考,有了思考才會有解決問題的方法,才有找到獨立思路的可能,有問題雖然不一定有創造,但沒有問題一定沒有創造。[10]武法提認為,教育技術應堅持學科的應用屬性,其使命是從教育技術的視角、用教育技術的方法解決教育中的問題,教育技術應該放在解決教育問題的大背景下去思考。[11]同樣有學者認為學術發展史就是問題發展史,并引用日本學者的觀點,認為“教育學是以‘教育問題為研究對象的科學”。筆者認為這一觀點同樣可以引申為“教育技術是以教育教學問題為研究對象的科學”。

三、 問題及教育技術問題的分類

1. 問題的一般分類

問題的分類方法和標準有多種,筆者列出了一些主要分類:

(1)按心理學可以將問題分為良構問題和非良構問題。良構問題是非真實情境的、解法同一且具有唯一解的問題,非良構問題是基于真實情境的,有多種解決方法且沒有唯一解的問題。但在實際過程中,人們遇到的問題是良構和非良構問題的綜合元問題(mete-problem)。[12]

(2)按系統科學方法可以將問題分為硬系統問題(以霍爾系統工程方法為代表)和軟系統問題(以切克蘭德軟系統方法為代表)。[13]

(3)按學科內容可以將問題分為物理問題、化學問題、生物問題、數學問題、經濟問題、教育問題等。

(4)問題主要由4個要素組成:目標、個體的現狀、從現狀到目標的障礙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按障礙要素分類,可以分為3類: “內插障礙”的問題、“合成障礙”的問題和“辯證障礙”的問題。[14]

“內插障礙”的問題是指問題的初始狀態Sa與問題的期望狀態Sw是已知的,問題解決只需要對已知操作進行正確組合和排序。 “合成障礙”的問題是指問題的初始狀態Sa與問題的期望狀態Sw是已知的,但是有效操作的具體組合是未知的,并且有幾個操作本身也是未知的,因此問題解決是找到有效操作并將它們通過正確的方式組合起來。 “辯證障礙”的問題是指問題的初始狀態Sa是已知的,但問題的期望狀態Sw只有一個整體性的標準,而且其標準和程度是模糊不清的,因此問題解決需要考慮主觀層面上最令人滿意的方法。

障礙的類型決定于問題解決者所需要的知識與技能的不同。一個問題一般不會只有一種類型的障礙,教育技術問題一般是多種障礙混合的復雜問題。

(5)按問題解決的方法分類,可以把問題分為簡單問題(用簡單方法可以完美解決)和復雜性問題(用復雜性的方法論可以改善)。

2.教育技術問題的分類

教育技術問題是教育技術研究的對象。以下是一些常見的教育技術問題:網絡課程開發問題、知識管理和知識工程問題、績效技術問題、網絡教學問題、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問題、教學設計問題、學校教室中信息技術教學應用問題、利用教育技術提升學生學習水平問題、多元教學評價問題、教學評價自動化問題、遠程教育問題、移動學習問題等等。

根據何克抗的觀點,也可以將教育技術問題分為提高教育教學的效果、提高教育教學的效益、提高教育教學的效率問題。[15]效果即改進教學質量和提高教學水平,如喬納森的技術支持下的問題解決、技術支持下的思維建模、基于問題的學習(PBL)、基于設計的學習、基于案例的推理、技術支持下的知識建構、虛擬創客空間與創造性學習;效益體現在用較少的資金投入獲取較大的產出,即培養出更多優秀的人才,如網絡學院和開放大學利用信息技術突破時空擴大招生規模;效率則體現在按質按量地完成規定的教學任務只需較少的時間,如利用網絡查閱教學資料,可省時便捷;網絡環境中的協作問題解決可跨越時空,節省了大量時間。

按學科內容,依據AECT94定義,筆者把教育技術問題分為教育技術的基本問題和混合問題兩個大類?;締栴}又分為兩個小類,即有適合技術支持的教學資源建設問題(如網絡課程開發、移動學習、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等)和教學過程優化問題(如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情境教學的設計、網絡環境中的自主學習設計等)。而混合的教育技術問題(如績效技術、網絡教學設計與開發、學習環境的設計與開發問題、遠程教育環境建設等)一般是上述兩類基本問題交織、混合而成。

教學技術問題的解決進而可推動教育的改革,促進教育公平,提高教學水平和效率,使終生學習的理念變為現實。

3.問題導向的教育技術

張掌然在《問題的哲學研究》一書中將問題的功能分為以下四種[16]:

(1)導向功能:問題的導向功能是指問題大致規定了認識的方向,規劃了探索的大致范圍,指出了思維的基本視角。

(2)組織功能:認識活動以問題解決為中心,經驗事實、理論觀點、研究對象、研究途徑與方法等諸多因素以問題解決為核心被組織起來。

(3)激發功能:問題具有挑戰性、刺激性,能激發我們探索的積極性。

(4)評價功能:問題能夠作為評價認識、思維和理論以及人的行為和境界的尺度和標準,以至于波普爾和勞丹都把問題看作科學進步的評價標準。

在教育技術領域中,教育技術問題具有導向功能,即教育技術問題管控著教育技術活動,教育技術活動應該圍繞教育技術問題的解決而展開。教育技術活動是否有效應該進行評價方可知曉。而教育技術的評價應該依據教育技術問題解決設定的目標。三個要素之間的關系如圖2所示:

四、從學者的觀點看教育技術是解決教育教學問題的一種手段

從問題的科學哲學方法論視角,筆者認為教育技術是解決教育教學問題的一種技術手段。這種看法,與以下學者觀點一致:

埃林頓認為,作為教育技術就是解決問題的系統、 科學的方法;海涅克也提出教學技術最基本的前提是策略,是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這里的教學技術也可以理解為教育技術;羅米斯佐斯基在關于教育技術及其學科的認識上強調教育技術是科學的方法,是問題的解決方案,這就指出了教育技術定位在“ 技術”、“ 策略”、“ 問題的解決方案”方面;杰恩瑞也提出教育技術的實質是理性地運用人類對教與學的研究成果解決實際的教學問題。[17]同樣,焦建利教授也認為教育技術問題是教育技術學研究的起點。[18]張祖忻教授提出,國外教育技術文獻上常認為教育技術工作者是“問題解決者(problem solver)”。[19]任友群也認為,“所謂教育技術,是指為解決教育問題而采用的教學的、學習的、開發的和管理的技術的集合?!盵20]楊開城在《教育技術學——“開發取向”的教育理論探究》一文中提到,教育技術學研究的“開發取向” ,使教育技術學必然成為一門通過解決教育教學問題的理論研究和實踐體驗達到對教育教學系統運行規律的自為性理解的學科,這里的“開發取向”就可以理解為一種形態的技術。甚至,楊開誠也明確提出,“教育技術自始至終是為了解決教育教學問題而存在的, 是解決教育教學問題的技術、方法和技巧”。[21]這些說法都證明了教育技術是解決教育教學問題的手段的觀點。

不僅如此,劉美鳳還認為,多媒體課件開發也是解決相應教學實際問題的手段。[22]高文認為教學設計是一種教學“問題—解決”的工具。[23]除此之外,張祖忻也提出,教育技術領域使用最廣泛的九四定義強調的五個范疇:設計、開發、利用、管理、評價,其實就是一種系統技術。[24]這些專家學者的觀點從側面論證了教育技術是解決教育教學問題的手段。

另外,從宏觀層面看,現今發展迅猛的網絡教育也可以借助技術整合優秀的師資力量,平衡教育資源,為解決教育問題提供契機。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孫波認為,通過網絡實現的廉價和便捷的教育資源可以為教育公平問題帶來實際上的改善。網絡教育的發展也為學習的個性化、終身教育體系的構建提供了可能。這些觀點都為“教育技術是解決教育教學問題的一種技術手段”這種觀點提供了證據。

五、從中外的一些典型案例看教育技術是解決教育教學問題的技術手段

斯坦福大學創新學習中心主要負責人之一、學習科學與技術設計項目主管羅伊·庇(Roy.D.Pea)從1981年開始研究信息技術如何支持與提高學與教(教學過程優化問題),目前的項目WILD從1996年開始促進學生學習數學、科學以及其他學科中的重點難點;[25]

溫特貝爾特大學的認知與技術小組(CTGV)從1984年開始研發有技術成分的教材(有適合技術支持的教學資源建設問題),該中心開發的賈斯珀系列有利于創造培養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學習環境;[26]

美國學習技術中心(CTL)所做的EETI項目致力于提高技術在促進教與學上的有效性(教學過程優化問題);CLNet項目致力于幫助學生在科學、技術、工程、數學等學科中進行高質量的基于一定標準的學習(教學過程優化問題);[27]

《E-learning:在數字時代傳遞知識的策略》(羅森伯格著)是E-learning領域里第一本描述如何發展一種全面的組織型學習策略的書(教學過程優化問題);[28]

《學習環境的理論基礎》(戴維.H.喬納森著)一書中,筆者提出用活動理論創設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環境以促進學習(混合問題);[29]

《教學設計原理》(R.M.加涅,W.W.韋杰等著)闡述了如何根據不同的學習結果類型創設學習的外部條件,從而引發學習者學習的內部條件以促進學習(教學過程優化問題);[30]

《教學系統化設計》一書中提出了著名的Dick&Carey教學設計模型(教學過程優化問題),這些成果都致力于解決特定的教育教學問題,也從側面證明了教育技術是解決教育教學問題的手段;[31]

MOOC提高教學效益和教學水平,促進教育公平,推進終生教育的實施;翻轉課堂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基礎,促進了學生的知識建構。

任友群根據一些國內教育技術學專業的碩、博士學位論文以及發表在相關教育類核心期刊上的論文歸納總結了目前國內教育技術界研究的熱點[32]:

(1)學習技術系統(基于語義網絡Semantic Web、虛擬現實技術等)的創建,研究如何用技術激發學習動機的問題(教學過程優化問題),支持自主學習,支持探究學習、協作學習、反思學習、體驗學習(如怎樣利用虛擬現實技術促進學習,知識管理技術在促進學習中的作用)。

(2)研究網絡教學的問題,如網絡教學資源的共建與分享(開放式教學資源網絡管理平臺的研究與實現),基于網絡的建構主義學習環境的創設(WIKI在教學中的應用),基于網絡的研究性學習,網絡課程設計(基于多元智能理論的網絡課程設計以及有適合技術支持的教學資源建設問題)。

(3)研究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的問題(教學過程優化問題)。

(4)研究情境學習的教學設計問題(教學過程優化問題,如目標導向情境學習的教學設計應用研究)。

(5)學校教室中信息技術教學應用問題(有適合技術支持的教學資源建設問題,如交互白板、多媒體教室解決方案、數字化語言實驗室)。

(6)教學互動分析技術問題(混合問題,如借助課教光盤直錄系統)。

(7)利用教育技術培養學生有關思維能力的問題(混合問題,如應用培養創造性思維元素的教學策略與方法等技術的《創造性思維能力教學設計的過程模式》)。

(8)多元教學評價與教學評價自動化問題(適合技術支持的教學資源建設問題,如計算機輔助評價中的技能性非客觀題的自動測評和主觀題的自動化測評問題)。

(9)教師教育研究問題(教學過程優化問題,如研究教學中的提問)。

(10)計算機的網絡技術新進展在促進學習中的應用問題(混合問題,如網絡技術在遠程教育中的應用、數據挖掘技術在網絡課程評價中的應用研究)。

(11)視頻技術在遠程教育中的應用(有適合技術支持的教學資源建設問題,如交互式流媒體課件的開發、任務驅動與流媒體在遠程教育中的應用)。

從以上案例可以看出,教育技術研究的重點都放在解決教育技術領域內具體問題的基礎上,因此筆者認為,教育技術是一種解決教育教學問題的技術手段。

六、小結

本文簡明扼要地論述了以問題為導向的科學哲學方法論,嘗試性地將教育技術問題分為基本問題(包括適合技術支持的教學資源建設問題和教學過程優化問題)與混合問題兩大類,提出了以教育技術問題為導向的教育技術活動原理。同時,引用教育技術專家學者的相關觀點和國內外教育技術的典型案例對教育技術是解決教育教學問題的一種技術手段的觀點給予了論證。

參考文獻:

[1]劉美鳳.教育技術學學科定位問題研究[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6.

[2]熊冬春.從歷史使命談教育技術的定位[J].電化教育研究,2008(4):21-24.

[3][7]梅家駒.教育技術的定位與錯位[J].中國電化教育,2000(1):9-11.

[4]任友群.理論 實踐 方法——21 世紀第二個 10 年中國教育技術研究的趨勢展望[J].電化教育研究,2010(9):29-33.

[5]烏美娜,杜媛.科學探討定位與內涵,促進教育技術學學科建設和發展 ——《教育技術學學科定位問題研究》評介[J].現代教育技術,2006(3):79-80.

[6][19][24]張祖忻.教育技術是一項解決教育問題的系統技術 ——論我國教育技術的定位(一)[J].現代教育技術,2006(2):5-10.

[8]李龍.教育技術學科的定位——二論教育技術學科的理論與實踐[J].電化教育研究,2003(11):18-22.

[9]林定夷.問題與科學研究——問題學之探究[M].廣州:中山大學出社,2006(1):8.

[10][11][12]武法提.目標導向的網絡課程設計[M].北京: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12.

[13]苗東升.系統科學大學講稿[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11):200-235.

[14][荷]山尼.戴克斯特拉,[德]諾伯特.M.西爾,[德]弗蘭茲.肖特等主編.教學設計的國際觀(第2冊) 解決教學設計問題[M].北京:科學教育出版社,2007.

[15]武法提.網絡教育應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2).

[16]張掌然.問題的哲學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2):230-237.

[17]劉美鳳.教育技術的定位——美國學者的觀點[J].中國電化教育,2003(3):8-12.

[18]焦建利.教育技術學元研究論綱——教育技術學若干基本理論問題探索[J].電化教育研究,2004(4):8-13.

[20][25][27][28][31][32]任友群.技術支撐的教與學及其理論基礎[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4):11.

[21]楊開城.對我國教育技術研究領域發展現狀的反思[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4):39-44.

[22]劉美鳳,康翠,呂巾嬌等編.多媒體課件教學設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3]高文.試論教學設計研究的定位——教學設計的昨天、今天與明天(之二)[J].中國電化教育,2005(2):13-17.

[26]美國溫特貝爾特大學認知與技術小組著,王文靜,喬連全譯.美國課程與教學案例透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9]戴維.H.喬納森等編,鄭太年等譯.學習環境的理論基礎[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30]加涅等著,皮連生等譯.教學設計原理[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編輯:李曉萍)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