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微信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探究

2016-11-03 10:40戴心來張欣
中國教育信息化·基礎教育 2016年8期
關鍵詞:現代教育技術翻轉課堂教學模式

戴心來+張欣

摘 要:翻轉課堂是一種顛覆傳統教學結構的創新型教學模式,而微信作為一種新型的網絡社交工具,二者的有機整合能為教學活動的實踐與研究提供新思路。文章闡述了翻轉課堂的內涵與特點,結合微信平臺的功能特點,構建了基于微信的翻轉課堂模式并將其運用于教學實踐,旨在為促進職前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的培養提供借鑒。

關鍵詞:現代教育技術;翻轉課堂;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3-8454(2016)16-0057-04

隨著我國基礎教育信息化進程的推進,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問題愈加凸顯,被視為破解教育信息化發展瓶頸、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和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軟實力。[1]

高等師范院校承擔著培養新一代教師的重任,開設“現代教育技術”必修課成為目前高校的共識。但作為能力培養重要環節的實驗類課程教學還普遍存在著課程容量大、實驗方法創新不足、教師示范效應差等問題,面對人才培養規格的新要求,教學改革勢在必行。

翻轉課堂是一種顛覆傳統教學結構的創新型教學模式,成為近年來全球范圍內課程改革的熱點,也為教學改革提供了新視角。而微信作為目前倍受人們青睞的新型交流工具,可為翻轉課堂的有效實施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持。

文章基于翻轉課堂的教育理念以及微信的強大功能,開展了“現代教育技術”課翻轉課堂模式的設計與實踐,旨在有效解決實驗類課程中存在的問題,更好地實現課程的教學目標。

一、翻轉課堂的內涵與特點

翻轉課堂是近年來引發全球研究熱潮的一種新型教學形式,又稱反轉課堂或顛倒課堂,指學生在課下對以教學視頻為主的教學材料進行學習,課上則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作業、提問或開展項目實踐、應用實驗、協作學習和深度研討等活動的學習方式。[2]它顛覆了傳統教學的組織形式,將知識傳授和知識內化過程顛倒安排,真正實現了“以學生為中心”教學理念的轉變,使學生由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變為主動探究者,不僅能夠很好地完成傳統課程教學任務,還更加有利于學生個性化學習和發展,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合作精神和創新意識等的培養。[3] 與傳統課堂相比,翻轉課堂在教學時空延展、師生角色轉變、師生互動等方面具有顯著特點。[4]

(1)重構教與學時空

翻轉課堂不僅可以突破傳統課堂教學時空的局限,而且還能延伸教與學的時空。學生在課前可以自由選擇時間、地點,并以最適合自己的方式接受新知,將課堂講授時間解放出來,使得課堂活動時間“延長”,教師就可以組織多種形式的教學活動,如小組討論、答疑解惑,助力學習者的知識內化。

(2)重塑師生角色

在翻轉課堂中,師生角色發生了重大轉變,教師由知識的灌輸者變為課前學習資源的設計開發者及課上學生身邊的指導者和幫促者,從知識講授中解放出來的教師有了更多的自由空間,可以更好地在課堂上發揮個人的創造性。學生由知識被動接受者變為知識的主動探究者和建構者,無論課前還是課上,這種轉變都有助于促進有效學習的發生。

(3)深化師生、生生互動

翻轉課堂將知識傳授過程移到課堂外,而將知識內化過程放在課堂上,通過完成作業、應用討論、協同創新等活動完成知識的內化,使課堂真正變成師生交流互動的場所,為探究性學習、合作式學習的實施創造了條件,也為學習者深度學習的開展提供了可能。

二、微信對翻轉課堂的支持

課前學習是翻轉課堂實施的重要階段,它的有效開展有賴于技術工具和優質學習資源的支持。目前多數學校采用了諸如Moodle、Wikispaces等系統開發的學習平臺,為學習者提供了在線學習交流環境。而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又為學習者更加靈活、便捷地開展自主學習與協作學習創造了條件。

微信是當前備受人們歡迎的交流工具,是一款具有通訊、社交、平臺化功能的移動性應用軟件。[5]它以網絡為媒介,可以發送文本、圖片、音頻、視頻和在線鏈接等形式的信息,通過多種方式呈現優質學習資源,使學習者擁有了更多的自由選擇權;借助微信群功能可以方便地構建學習小組,進行師生、生生間的及時互動,為問題解答、資源共享與交流協作的開展提供有力支撐;微信所具有的跨平臺性可以實現與優酷、愛奇藝等外網鏈接,借助這些平臺所提供的觀看、下載、收藏、緩存等功能,可以隨時隨地開展移動學習。

微信平臺的這種操作便捷性、內容推送豐富性和人際交流即時性等特征,使之成為了基于移動互聯網的一種新型學習支持環境。特別是隨著iPad、智能手機等移動終端的普及和網絡環境的完善,有力地推動了微信在教育領域的應用,滿足了學習者對碎片化、即時互動、移動學習和個性化學習的訴求。

三、“現代教育技術”課程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1.人才培養規格的新要求

隨著基礎教育信息化的深入開展,中小學校的信息化教學環境發生了極大改善,教師在教學中運用技術的情境越來越多,但教學效果卻未明顯改善,使得新技術設備的優勢未得到充分發揮。研究表明,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水平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效果的優化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目標的實現。

為此,教育部于2014年頒布了《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標準(試行)》,從技術素養、計劃與準備等五個維度對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能力提出了新要求,以此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6]該標準既是規范與引領中小學教師在教育教學和專業發展中有效應用信息技術的準則,[7]也是對高校師范生信息技術培養規格的新要求,成為職前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衡量標尺。

2.實驗課教學存在的問題

“現代教育技術”作為師范生的必修課,旨在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以信息技術為基礎的現代教育技術,發展和提高未來教師的信息素養和信息化教學能力。[8]實驗教學是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教學質量的優劣直接影響著師范生對教育技術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因此,近年來許多學者開展了積極探索,[9] [10]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實驗教學效果,但目前實驗課仍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1)新技術、新軟件層出不窮,實驗課程容量大

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及其在教育領域的滲透,支持教與學的軟件或工具層出不窮,它們所能夠提供的支持已不僅僅在于提高教學效率,更能支持學習體驗、知識建構和知識創新。[11]因此,為了滿足師范生未來信息化教學能力的需求,實驗課所承載的內容在不斷擴展,造成了技術的快速更新與有限的實驗學時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

(2)實驗方法創新不足,學生的差異性難以兼顧

實驗課堂上教師普遍采用演示法或案例法開展教學,學生依照教師的演示步驟機械式地操作硬件工具或軟件使用,只完成簡單模仿,難以挑戰復雜的實際任務,也阻礙了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

此外,學習者之間信息技術知識基礎差異大,而公共課教學多為大班制,這種“教師教授—學習者練習”的方式難以滿足不同水平學習者的需求,也限制了學生的個性化成長。

(3)教師的信息化教學示范性效應差,引領作用不足

信息化學習方式的運用是目前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一項重要目標,探究、合作等教學模式被大力倡導。但在高校教育技術課堂上,教師的信息化教學示范性明顯不足,導致師范生對一些先進的教學模式與方法只處于感知概念層面,缺乏具體的應用體驗。事實上,大學教師的教學行為對師范生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應發揮教師的信息化教學引領作用。

上述問題的存在對“現代教育技術”實驗課堂提出了嚴峻挑戰,如何突破傳統教學束縛,開展實驗課教學模式與教學結構的變革是必然選擇,翻轉課堂的出現為解決課程教學中的現實困境開辟了一條新途徑。

四、基于微信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構建

結合翻轉課堂的特征及教育技術實驗課的特點,構建了基于微信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如圖1所示。整個教學過程由項目任務來驅動,將實驗教學分為課前、課中、課后三個相互關聯的階段,以此實現知識與技能的傳遞、內化和鞏固拓展。

(1) 課前階段

教師的主要任務是依據教學需要創建學習任務單及其他輔助學習資源。學習任務單通常以文字、圖表等形式提供給學生,包括學習內容、學習目標、學習測試、問題集錦和學習反思等,可以幫助學生更高效地開展課前自主學習;學習資源以微視頻為核心,輔以課件、案例、素材、學習工具等。

“現代教育技術”實驗課的內容采用模塊化框架,按照多媒體素材的采集與處理、多媒體課件的設計與制作、專題學習網站的設計與制作、信息化教學設計和信息化教學環境的運用五大模塊組織,每個模塊下面分設多個實驗項目。如多媒體素材的采集與處理模塊,包括文字、圖像、音頻、視頻和動畫素材的采集與處理等五個實驗。教學視頻的制作應依據每個實驗的知識特點與技能要求,劃分成若干個小的教學知識單元或知識點,錄制成5-10分鐘的知識講解微視頻和操作演示微視頻。

學生在課前階段主要是按照教師布置的學習任務,通過觀看視頻、操作練習和提出問題等過程開展自主學習。一般先觀看教師的知識講解視頻,進行實驗基礎知識與技能的認知,然后觀看教師的操作演示視頻,該視頻主要展示完成任務的具體操作步驟供學生模仿;操作練習給出了與演示視頻難度相當的訓練任務,并與學科教學具體問題相結合,使師范生在學習知識與技能的同時,樹立起運用技術解決學科問題的意識;對于學習過程中產生的疑問,可借助微信建立的小組學習共同體開展廣泛交流,教師需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以便及時調整課堂訓練方案。課前學習階段是實施翻轉課堂的關鍵環節,將直接影響到課堂訓練的成敗。

(2)課上階段

首先進行初級任務測評,通過學習者實際操作及問題解答來檢驗課前學習效果,并將全部問題匯總分類,以問題解決為中心組織課堂討論。在掌握了基本知識和實驗技能基礎上布置典型任務,提供相關素材,并根據任務難易程度組織開展自主探究或小組協作學習,教師可根據學生的不同問題和個體需求,適宜地開展個性化指導或集體講解。學生通過動手實踐解決問題,完成學習任務,實現知識(技能)的內化。對于綜合型較強的訓練項目,教師還要進行作品點評,及時的反饋評價有利于學生學習反思的開展以及課后作品的完善。

(3)課后階段

學生將個人作品完善后提交到學習平臺上展示,通過師生、生生間的在線交流,獲得多元化的評價反饋。教師鼓勵學生進行反思和總結,并結合學習者的特點,提出學習建議或拓展任務,學生則開展深入探究以實現知識與技能的鞏固和拓展。

五、實踐案例

我們以課程模塊二“多媒體課件的設計與制作”中《實驗一:思維導圖MindManager》軟件的學習為例,說明翻轉課堂的實施流程。實驗時間為1課時,實驗環境為多媒體網絡計算機實驗室。

(1)課前教師任務設計與學習資源準備

實驗課準備階段,教師需要分析該實驗的教學目標,并依據各知識點的教學目標精心設計各個任務。MindManager是一款專業的可視化思維導圖軟件,它以圖的形式呈現思考的過程或者知識的關聯,可作為學生學習和教師教學的工具,能夠高效地實現知識管理或思維創造。通過課程的學習,學生應熟悉軟件的功能與特點,掌握基本操作方法,并能熟練地繪制本學科的知識概念圖,提升個人學習和知識管理的能力。依據教學目標設定的課前學習分任務內容如表1所示。

微視頻是課前學習的重要資源,我們使用Camtasia Studio、PowerPoint等軟件制作了錄屏式視頻,并采取兩種方式分發給學生,一是將微視頻直接分享到班級微信群,借助微信操作便捷、即時交流等特點所構建的移動學習環境,保障了微視頻的承載與分享;二是將微視頻上傳至優酷平臺,建立了優酷在線資源專區,所有資源可通過微信群中的在線鏈接而獲得。

后者的優點在于:①兼顧了學習者習慣與網絡條件差異,拓寬了學生的學習時空;②與用Moodle等平臺自行開發的學習系統比,優酷平臺為學生所熟悉,且資源專區的搭建過程較簡單,增強了師范生信息技術的教育應用體驗,發揮了教師信息化教學的示范作用。

(2)課前學生自主學習

實驗課前,學習者可以隨時隨地利用智能手機等移動終端設備接收教師發布的學習資源與學習任務,按照表1布置的學習任務開展自主學習,通過觀看教師制作的思維導圖微視頻,學習軟件的安裝,模仿完成軟件的基本操作練習。在學習過程中,可通過微信群與同伴進行協作學習,或與教師開展問題討論。

(3)課堂問題解決,實現知識內化

有了課前深入的學習,使得課堂面對面的思想碰撞與交流成為可能。教師根據課前練習中的信息反饋,針對性地設計任務測評,并解決測試及操作中的共性問題,組織學生開展交流討論,如歸納“插入主題”的幾種方法,分析課前任務4中的思考題等。教師在重點講解關聯、綁定等圖飾功能后,布置具有綜合型技能訓練內容的任務,學生則利用課前準備的素材,創建個性化的思維導圖作品,并逐步理解思維導圖的象形示意、輔助思考和啟迪智慧的核心法則,掌握思維導圖的應用方法。同時教師根據不同個體需求進行個性化實時指導或集體講解,有助于促進學習者知識(技能)的內化。

(4)課后交流分享,提升應用能力

學生在課后可通過微信提交導圖作品,師生共同參與評價,選出最優秀的十項作品進行點評。優秀者可將個人在導圖的組合變化、藝術加工、創新應用等方面的心得或問題進行分享,其他學習者以此為參考進行個人作品的再創作,不斷地反思與完善,促進應用能力的提升。在活動過程中,教師要強調思維導圖是對大腦思維活動的一種形象化提煉,其內在的精妙性遠比外在的美觀性更重要,切不可單純去追求導圖的繪畫技巧。

六、結束語

職前教師信息技術素養與實踐應用能力對于我國教師專業的可持續發展和基礎教育的課程改革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但能力的培養并非一蹴而就,它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縝密規劃與設計。以翻轉課堂的教育理念為指導,構建了“現代教育技術”實驗課教學新模式,將知識傳授和知識內化過程顛倒,改變了傳統的教學結構。實踐表明,翻轉課堂的實施可以有效地解決“現代教育技術”教學中課程容量大、實驗方法創新不足、教師示范效應差等問題,促進了課程的優化與創新,使信息技術能力真正成為新時代教師的核心職業能力。

參考文獻:

[1][7][11]祝智庭,閆寒冰.《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標準(試行)》解讀[J].電化教育研究,2015(9):5-10.

[2]秦煒煒.翻轉課堂:課堂教學改革的新范式[J].電化教育研究,2013(8):86-90.

[3]何克抗.從“翻轉課堂”的本質看“翻轉課堂”在我國的未來發展[J].電化教育研究,2014(7):5-16.

[4]姜淑敏,戴心來,王麗紅.基于翻轉課堂的“教育技術學導論”課程設計探究[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4(10):10-12.

[5]王萍.微信移動學習的支持功能與設計原則分析[J].遠程教育雜志,2013(6):34-40.

[6]教育部.全國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標準(試行)[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6991/201405/t20140528_170123.html.

[8]劉成新,李興保.信息化教學理論與方法[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5.

[9]李又玲.教育技術公共課實驗教學改革新思路[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12(5):14-16.

[10]于化龍,崔楊.《現代教育技術》實驗課教學模式的重構與實踐[J].中國電化教育,2015(3):119-124.

[12]張金磊,王穎,張寶輝.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研究[J].遠程教育雜志.2012(4):46-48.

(編輯:李曉萍)

猜你喜歡
現代教育技術翻轉課堂教學模式
群文閱讀教學模式探討
現代教育技術下的新型大學英語教學模式理論框架初探
翻轉課堂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
翻轉模式在“液壓與氣動”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翻轉課堂在英語語法教學中的運用研究
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PLC應用技術》課程教學中的應用
“一精三多”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導航杯”實踐教學模式的做法與成效
5E教學模式對我國中學數學教學的啟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