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網絡空間課程生成性教學資源建設的方向、內容與基本策略

2016-11-03 10:46謝泉峰段怡
中國教育信息化·基礎教育 2016年8期

謝泉峰+段怡

摘 要:生成性教學資源是在課程教學過程中生成的,能夠對課程教學產生影響的各類資源的統稱。當前我國的網絡空間課程在生成性教學資源建設方面存在著明顯不足,致使課程在線學習效果并不明顯。文章認為,必須加強網絡空間課程的生成性教學資源建設,充分利用互聯網“開放”與“共享”的優勢,增進學習者之間的交互,啟迪學習者的心靈,進而對學習者產生深層的、文化上的影響,并提出網絡空間課程生成性教學資源建設的三個方向、四項內容和四項基本策略。

關鍵詞:網絡空間課程;生成性教學資源;教學資源建設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3-8454(2016)16-0069-03

一、引言

生成性教學資源是在課程教學過程中生成的,能夠對課程教學產生影響的各類資源的統稱,它包括學習者的學習興趣、學習方法、學習習慣、課堂提出的問題、學習交流和反思的過程等。生成性教學資源以開放、互動、動態、多元[1]為特征,是當前網絡空間課程最具優勢卻又是在課程建設過程中最容易被忽視的部分,它的缺失往往導致網絡空間課程的教學實效不佳。

曹傳東、趙華新在對MOOC學院中評分最高的“財務分析與決策”課程作為個案進行研究后發現,盡管課程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基本上都能得到解決,但學習者情感交流較少,社會性交互質量仍處于較低水平。[2]以此對比當前MOOC、微課、名師課堂等網絡空間課程在線報名者眾,看似被熱捧,但學習者的學習可持續性和通過率不高的現實,我們不難發現:生成性教學資源建設問題正是當前許多網絡空間課程建設中隱藏的不足和缺陷。

香港大學的楊玉芹直言“MOOC要獲得持續性發展,必須支持學習者的個性化學習模式,使學習者沉浸于持續的對話、交流和反思過程中,進而實現學習者的主動性、創造性、反思性和個性化學習”。[3]這就必須通過加強網絡空間課程的生成性教學資源建設,充分利用互聯網“開放”與“共享”的功能,實現網絡空間課程的個性化重構。在這一過程中,每一位教師都有機會發揮自身特點和優勢,以創設情境的方式建設生成性教學資源,重構充滿在線對話、交流和反思的課堂。

二、網絡空間課程生成性資源建設的方向

生成性教學資源的出現是伴隨著教學行為的出現而出現的。它秉承建構主義理論,將教學視為一個建構知識體系的過程,而課程是在教學過程中動態生成的。在這一過程中,一些非預期的、再生的、內源性的、現實性的[4]生成性資源將不斷涌現。

1.學習者的構建

在課程學習過程中,學習者是知識意義的主動構建者。學習者并不是把知識從外界搬到記憶中,而是以已有的經驗為基礎,通過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構建對知識的新理解。因此,學習不是簡單的信息輸入、儲存和提取的過程,不是簡單的信息累積。知識無法通過教學過程直接灌輸給學習者,他們必須整個參與學習過程,根據自己先前的經驗,與他人協商、會話、溝通,在交互質疑的過程中,構建知識的意義,[5]而這一構建知識意義的過程就表現為課程的學習過程。

在這一過程中,學習者是主體,負責對外部的知識進行辨別、提取、加工、消化、運用,它們構成了課程生成性資源的一部分。網絡空間課程與傳統課程不同處在于通過信息的數字化處理,這些原本存在于學生腦力勞動中的活動,能夠通過網絡空間中展現出來的文字由“空無”變為外顯,在學習者個人的網絡學習空間中呈現出來,而學習者的廣泛參與性預示著該部分資源數量將極為豐富。

2.參與者的互動

課程是參與者交互作用形成。正所謂“教學相長”,教與學的交互是課程不可或缺的部分,有交互就會有撞擊,就會有火花,就會有“溫故知新”和“舉一反三”,而這恰是課程學習的魅力所在。正如多爾在《后現代課程觀》一書中所言,“建構主義的課程是通過參與者的行為和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不是那種預先設定的課程(除非是從廣泛和普遍意義上而言)。作為一種模體,它自然沒有起點和終點;但它有界限、交叉點或焦點。因此建筑在模體基礎上的課程模式是非線性的、非序列性的,但它由各種交叉點予以界定,充滿相關的意義網絡。課程越豐富,交叉點越多,構建的聯系性越多,隨之意義也就越加深化?!盵6]換而言之,課程絕非靜態僵化不變的東西,它體現為課程參與者的互動過程,是動態變化不斷生成的,在整個生成過程中,每一位課程參與者既是課程的建設者,也是課程的使用者,具有二重性特征。

網絡空間課程的優勢在于一方面通過技術手段使跨時空交流越來越接近于面對面互動,另一方面令課程參與者的交互過程得以在網絡學習空間上再現,激勵更多外圍者參與其中,使互動的廣度和深度都不斷擴大。

3.學習過程體驗

課程學習過程中學習者的精神體驗非常重要。由于學習者的學習過程是受環境影響的,不同的情境設計能產生完全不同的教學效果,而學習的環境條件,諸如客體、人、符號以及它們之間形成的相互關系,對學習效果都會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

因此,在課程學習過程中,學習內容的吸引人程度、學習參與者的合作意愿、互動交流的融入度、與真實場景的接近度等都會作為學習者學習精神體驗的一部分。它們在課程內展現出來屬于課程生成性資源,同樣是課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從這方面來說,網絡空間課程的出現并不意味著一定可以優化學習者在傳統課程中所獲得的學習體驗,但也絕不意味著在改善學習過程體驗方面,網絡空間課程將無所作為。即便除去在線仿真實訓等節省成本方面的優勢,網絡空間課程所分享的他人體驗就足以有效刺激或抑制新的學習需求。正如電影開播前的首映式和花絮熱播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票房一樣,分享部分學習參與者在個人網絡學習空間里的體驗和感受也可以為外圍學習者參與課程學習熱身。教師所需做的是將這些精彩片段剪輯出來,作為生成性教學資源分享給更多受眾。

三、網絡空間課程生成性資源建設的內容

盡管課程的生成性資源很重要,需要課程建設者有意識地去收集、提煉、運用,但并不是所有的課程生成性資源都具備足夠的效用,網絡空間課程尤其如此。在建構主義理論者看來,只有在網絡空間課程中形成的、對學習者知識建構有益的生成性教學資源才是有效資源。 其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種:

1.能夠激發學習動力的資源

該部分內容之所以稱為生成性資源,是由于學習者情況不同,步調各異,難以統一預設。例如有針對性的、帶有啟發性的主題內容,能夠先激發一部分參與者率先進行學習示范,進而帶動更多的學習者加入,這些內容許多是教師根據學生的學習反應情況臨時生成的。又如能夠產生學習誘導的他人學習體驗分享,以示范效應帶動更多的參與者加入學習過程,還有教師根據學習者特點而設計的有針對性的激勵措施等等。

2.能夠促進知識理解的資源

在教學過程中形成的,能夠促進知識理解的資源是網絡空間課程建設中猶為重要的部分。它包括在教學過程中模仿真實情景的模擬再現,其中一部分情景是預設的,而學習者的反應和理解逐漸加深的過程則是生成的。此外在學習過程中,為了加深學習者對知識的理解,教學參與者提供的大量外部資源和新的信息,在課程中都屬于有效的生成性資源。

3.能夠優化學習體驗的資源

課程教學必須要考慮學習參與者的學習體驗。雖然所有的學習體驗都是私人化的,但也有一些體驗能夠與他人產生情感上的共鳴,通過分享這些體驗能夠促進學習參與者之間的學習情感交流,增強學習者的融入感。能夠優化學習體驗的還有課程的管理信息,如學習要求、作業要求、學習交流互動行為準則等,這些信息構建了學習參與者交流互動的基礎。學習后及時反饋評價,如成績評分、錯誤提示、有針對性的知識回顧或幽默風趣評價等,它們有助于優化學習參與者的學習體驗。

4.能夠分析學習成效的資源

互聯網的一個優勢在于,它可以通過大數據分析尋找學習者學習的規律和在學習中不易被發現的缺陷和不足。這其中兩項數據資源對學習者較為重要:一是個人學習者自身學習成效分析數據資源,它包括個人在學習過程中學習習慣偏好分析數據、各知識點掌握程度分析數據、重點知識缺漏數據等;二是根據大數據原理對眾多學習者學習成效進行分析的數據資源,它包括難度系數及易錯知識點分布數據、學習習慣偏好分布統計數據等。這些數據都是在課程學習過程中產生的生成性課程資源,對增進網絡空間課程的學習有所裨益。

四、網絡空間課程生成性資源建設的基本策略

網絡空間課程生成性資源建設的成效,離不開一些必要的軟硬件支持。例如學習程序的安裝、操作、交互等活動便于在智能移動終端上進行,數據分析能夠在后臺自動匯總,資料的收集、歸總、分類、儲存、展示、查找便于一鍵操作等等。與此同時,作為普通一線教師,在網絡空間課程生成性資源建設方面還具有軟硬件程序難以企及的拓展空間。

1.基于課程文化的網絡空間課程生成性資源建設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教師的首要任務不是“授業解惑”,而是“傳道”。正所謂“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道”是教師存在的首要理由。即便是網絡空間課程,只要有教師存在,“道”就必須存在。在《原道》一文中,韓愈是這樣解讀“道”的, 所謂“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之謂義,由是而之焉之謂道”,可見韓愈文中所說的傳“道”,實質是構建“仁義”的課程文化。網絡空間課程依舊是課程,同樣需要構建起相應的課程文化,在這一過程中教師當仁不讓,必須是課程文化構建的組織者和第一責任人。教師需要在與學習者的交流互動中構建起從事相關職業的職業原則、倫理價值、行為規范、道德標準等,其中的一些成功經驗和案例可以作為課程資源的一部分與課程參與者分享,課程文化的構建過程也可以作為評價課程質量的一個指標。

2.基于人際關系的網絡空間課程生成性資源建設

課程不僅僅能夠傳授知識和技能,它還能構建起基于課程的人際關系網絡。在酒精和藥物濫用的治療過程中,通過群體輔導和小組互動進行的卓有成效的治療表明,良好的人際關系網絡能有效維持和提升學習者的學習動力,它是學習的助推器。

網絡空間課程的優勢在于,它能夠借用網絡學習平臺建立、增進、深化基于課程學習行為之上的學習者之間的人際關系,通過在一定范圍內分享彼此的文化背景、家庭條件、教育狀況、工作經歷、同伴關系等信息,構建基于網絡空間課程學習的人際交往圈,形成共同的學習經歷,這對于提高課程學習成效具有積極的意義。

教師需要在網絡空間課程教學中,基于網絡有意識地構建學習者之間的人際關系網絡,以此作為推動學習向前發展的基礎,這些基于課程學習過程中產生的關系網絡作為課程生成性資源的一部分,成為課程與課程參與者之間聯系的紐帶。

3.基于學習習性的網絡空間課程生成性資源建設

學習者在長期的學習行為中會逐步形成自己獨特的學習習性,這些習性能夠透露和反映出學習者參與課程學習過程中的習慣、情感、態度等內容,并對今后的繼續學習產生較大的影響。教師必須善于利用及時公布的課程管理信息,提煉多數學習者在網絡空間課程中習得的、具有導向作用的相關資源,使之作為網絡空間課程生成性資源的一部分,影響更多的學習者在參與學習的過程中建立和養成個人的學習習性,如課前預習、搜尋、探索、交流、答疑以及課后分享、辨析、鞏固、深化等。

4.基于工作場景的網絡空間課程生成性資源建設

3G實景課堂的出現,將一部分真實的職業場景引入課堂,使學生學習時猶如身臨其境,可以感受職場氛圍,培養職業意識,[7]崗位工作中存在的許多問題在課程學習中都可能真實再現。

在網絡空間課程學習過程中,學習者經常出現的錯誤、問題、脫離實際的解決方案等等,都可以通過仿真模擬系統反映出來。教師可以通過有意識地設計一些特定的工作場景,利用多媒體技術全程記錄學習者的學習試錯過程,使之成為網絡空間課程生成性資源的一部分,供其它學習者借鑒、參照和學習。

毫無疑問,盡管網絡上分享的海量優質課程資源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減輕教師缺乏足夠預設課程資源的壓力,但教師并非坐擁此類資源而無所作為。高明的教師猶如高明的廚師,不僅要知道如何去找尋適合自己風格的優質原料,還要知道如何針對客戶的偏好和需求合理搭配,乃至引導顧客更優質地體驗進餐的愉悅過程。

成功建設一門網絡空間課程,遠不是教師向學習者傳遞預設性課程資源那么簡單(無論這個預設性資源是來自MOOC、微課或是其它網絡平臺的優質資源),課程是生成性的、活的,教師要做的是利用網絡空間平臺,將課程教活,增進學習者之間的交互,啟迪學習者的心靈,進而對學習者產生深層的、文化上的影響,這既是網絡空間的最大優勢所在,也是教師可供發揮和提升自身職業能力的價值所在。

參考文獻:

[1]王玉華.生成性教學的涵義與特征[J].中國成人教育,2009(22):125-126.

[2]曹傳東,趙華新.MOOC課程討論區的社會性交互個案研究[J].中國遠程教育,2016(3):39-44.

[3]楊玉芹.MOOC學習者個性化學習模型建構[J].中國電化教育,2014(6):6-10.

[4]李煒.生成性教學資源調查研究——以數學學科教學為例[J].中國教育學刊,2007(3):60-62.

[5]桑新民.建構主義的歷史、哲學、文化與教育解讀[J].全球教育展望,2005(4):50-55.

[6][美]小威廉姆E.多爾,王紅宇譯.后現代課程觀[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230.

[7]韓先滿.3G實景課堂——現代職業教育新技術[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2(5):83-84.(編輯:李曉萍)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