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產業融合對制造業競爭力的影響研究

2016-11-12 03:52呂有金
中國市場 2016年37期
關鍵詞:產業融合

呂有金

[摘要]隨著我國制造業的國際地位節節攀升,制造業“大而不強”的局面逐漸暴露出來,文章以產業融合理論為基礎,探求生產性服務業對制造業競爭力的提升路徑。對此,文章選取14個制造業作為研究對象,使用WIOD數據庫提供的2003—2011年的投入產出表數據來表示融合度,運用動態GMM方法來實證分析產業融合發展對制造業競爭力的影響。實證結果發現融合度對制造業競爭力有正向影響,因此本文認為產業融合可以為制造業發展帶來新動力。

[關鍵詞]產業融合;制造業競爭力;動態GMM

[DOI]1013939/jcnkizgsc201637051

1文獻綜述

目前學者們從理論和實證方面對產業融合的效應進行了研究,生產性服務業從制造業中分離出來,一方面可以加強自己的專業化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形成規?;?。通過與制造業的融合發展,可以促進制造業競爭力的提升。

理論方面,周振華(2003)以電信、廣播電視和出版部門為融合對象,認為在信息化發展過程中,信息產業與傳統產業的融合可以帶來新產品、新市場、新機遇,而這些勢必會帶來產業發展的新動力。路紅艷(2009)認為在現代分工體系下,生產性服務業在制造業中的作用越來越大,在我國制造業面臨內外交困的環境下,必須注重以知識和技術為載體的生產性服務業和制造業的融合發展,從而改善我國制造業的結構,提高制造業的國際競爭能力。周丹,應瑛(2009)通過對生產性服務業的內涵和外延進行界定以后,通過分工視角、價值鏈視角、創新視角來分析生產性服務業和制造業的互動發展,認為生產性服務業可以提高制造業的競爭能力。

實證方面,陳光,張超(2014)把制造業分為勞動密集型、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發現生產性服務業對資本密集型制造業的效率提升作用最顯著,同時,把生產性服務業分行業,可以發現金融對制造業的效率提升最為明顯。馮泰文(2009)運用中國28個制造業行業的面板數據,發現生產性服務業可以促進制造業效率的提升,但他同時指出當前我國的生產性服務業并沒有完全從制造業中分離出來,面對國際競爭環境,當前迫切需要對生產性服務業的體質進行改革,引導行業的規范、有序發展。江靜,劉志彪等(2007)指出生產性服務業本身就是一種高級投入要素,在自身效率提升的同時,也降低了制造業產品的生產成本,從而最終提升制造業的競爭力。

2產業融合提升制造業競爭力的機理分析

21產業融合發展提高制造業的效率

產業的融合發展一方面可以提高企業的資源配置效率,另一方面可以提高企業的生產運營效率。制造業在與信息傳輸服務業、科技服務業以及商務服務業等融合發展的過程中,借助于這些服務業本身所具有的知識性、技術性的特點,能夠優化自身的資源配置效率,使得企業一定的資本量和勞動力的投入得到最大的產出,由于這些高知識性和高技術性服務業具有天然的高門檻特性,使得單個企業投資這一行業的機會成本比較高,因此,可以通過建立長期合作的外包方式,使得這一環節融入到產品生產的價值鏈中,從而也會降低企業的投資風險,提高企業的資源配置效率。制造業在與交通運輸業、批發零售業等產傳統服務業融合發展的過程中,由于這些服務業在達到一定的量以后,能夠形成規模經濟效應,可以借助與這些服務業本身規模效應的溢出效應,來獲得效率的提高。同時,由于企業無須在這方面進行投資,可以減少企業的資本被無效地占用,從而提高企業資本的使用效率。制造業通過與這些服務業形成一個長期的合作關系以后,也可以減少相互之間的交易成本,并且可以靈活地使用這些服務業來為自身服務。

22產業融合發展加速對傳統制造業的改造

產業融合加速了傳統制造業向現代制造業的轉型升級,一般地我們認為傳統制造業生產模式的典型代表就是“福特式”流水線的生產模式,隨著人們對于產品的個性化需求,差異化逐漸成為產品新的競爭優勢來源,而傳統制造業的同質化產品勢必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因此,通過信息技術、智能技術等手段對生產線進行智能化的改造,使得產品按需生產,形成差異化產品,這同時也可以降低企業庫存的壓力。而信息技術天然具有這方面的優勢,通過信息技術領域的不斷創新,然后把這些技術滲透到制造業中去,不斷地改進制造業的生產流程。同時,在需求端不斷的拉動下,企業也會主動尋求對生產過程的信息化改造。在這一過程中,甚至會出現“夕陽產業的朝陽化”現象,因為夕陽產業可能就是無法滿足消費需求的轉變而變得落后,通過智能化的改造,這些產業迎合了消費者的需求,從而獲得新的發展機遇,這對于當下我國的制造業的供給側改革也是一個新的思路,就是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創新發展,而不是一味地否定原有的產業,這樣在轉型升級的過程中可以避免一些“陣痛”。

23產業融合發展催生新的產業形態

這是產業融合發展的必然結果。產業融合能夠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而新的產業形態就是增長點的外在表現形式。隨著產業之間共享統一個技術平臺,產業之間交叉形成的“化合物”形態不斷涌現,比如最新的“互聯網+”形態,包括互聯網金融、互聯網醫療,甚至互聯網城市,這些都是基于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而發展起來的新興經濟形態。通過與傳統的產業的融合發展,使得這些傳統產業表現出更高的獲利,更加滿足目前的市場需求。同時,我們看到需求端的拉動效應也會給產業的融合發展帶來更大的動力,這將反過來進一步促進需求端的升級。因此,本文認為新的產業形態之所以得以形成并且不斷發展,主要是供給端的融合效應和需求端的需求效應共同作用的結果,并且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需求端的拉動效應會更加明顯,這也是我國當下國內的需求發展乏力,而國人紛紛到國外購買更高端產品的原因,也就是供給端的融合發展沒有滿足需求端的需求,這為我們進一步看待“供給側改革”提供了一個思路。因為這本身就是一個相互螺旋式的發展過程,不管哪一方發展乏力,勢必會影響另一方的發展甚至整個經濟的運行。最后,根據前人的研究,這些產業交叉處的產業形態可以表現出更高的增長速度,出現高增長的原因也就是這些交叉發展的地方滿足了人們的需求,從而助推新產業的高速發展,為經濟大發展提供新的動力,也為制造業帶來新的發展空間。

3實證分析

31變量、模型和數據來源

本文主要是借鑒袁志剛,饒璨(2014)的分類標準,通過歸類合并,把制造業分為如下的14個大類:農副產品加工業(H1);食品飲料和煙草業(H2);紡織業(H3);皮革及其制品業(H4);木材及其制品業(H5);造紙和印刷業(H6);焦炭和石油冶煉業(H7);化學材料及其制品業(H8);橡膠和塑料業(H9);其他非金屬冶煉業(H10);金屬及其制品業(H11);機械制造業(H12);電子及光學儀器制造業(H13);運輸機械制造業(H14)。本文選取全要素生產率來表示制造業的競爭力,這里通過使用DEA方法測算全要素生產率,用TFP表示,進一步,本文將全要生產率分解為技術效率的變化EC和技術進步的變化TC。本文的融合度是用WIOD數據庫提供的投入產出表計算出直接消耗系和需求系數來表示的,用CON1和CON2表示。同時,本文引入的其他控制變量包括外商直接投資FDI、國有企業規模GM,科技研發投入RD。

基本計量模型如下:

本文采用2003—2011年的14個制造業行業的動態GMM回歸分析,數據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中國科技統計年鑒》《中國工業統計年鑒》以及WIOD數據庫統計年鑒,并且對各個變量進行了平減處理。

32回歸結果與分析

實證分析結果如下表所示:融合度1和融合度2對制造業的效率均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對于融合度1,每提高1%,會導致全要素生產率上升00216%,對于融合度2,每提高1%,全要素生產率上升00393%。說明生產性服務業和制造業的融合互動發展有助于制造業效率的提升,從而能夠使得制造業的競爭能力得到增強。同時,我們可以發現外商直接投資和國有企業規模對制造業效率的提升均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這說明當前我國制造業發展獲得了外商投資的正向溢出效應的影響,并且國有企業對制造業效率提升也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與此同時,發現科技研發投入對制造業效率有一個負向影響作用,這可能是由于科技研發投入具有很強的滯后效應,并且存在一定的沉沒成本,在2003—2011年,我國制造業主要以加工轉出口的模式在發展,制造業主要以比較優勢在發展??萍佳邪l投入的加大可能抑制了企業在其他方面的投入。

實證分析結果表解釋變量被解釋變量的顯著性檢驗;(2)表中所列為變量在各自模型中的系數值,括號內為t統計值;(3)LNY(-1)表示各個被解釋變量的滯后一期變量,LNCON1(-1)和LNCON2(-1)表示融合度的滯后一期變量。

4政策建議

基于本文的結論,筆者認為制造業競爭力的提升應該注重以下方面:第一,加強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的融合發展,這主要在于為兩者的融合發展提供良好的環境,特別是對于生產性服務業的體制改革,破除行業的壟斷發展。第二,引進國外的優質生產性服務業,一方面加強了國內服務業的競爭環境;另一方面也可以享受外商投資帶來的正向溢出效應。第三,積極合理地引導國有企發展,利用國有企業的規模優勢,發揮國有企業的帶頭引領作用。

參考文獻:

[1] 周振華產業融合:產業發展及經濟增長的新動力[J].中國工業經濟,2003(4):46-52

[2]路紅艷生產性服務與制造業結構升級——基于產業互動、融合的視角[J].財貿經濟,2009(9):126-131

[3]周丹,應瑛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互動綜述與展望[J].情報雜志,2009(8):200-206

[4] 陳光,張超生產性服務業對制造業效率的影響研究——基于全國面板數據實證分析[J].經濟問題探索,2014(2):18-24

[5] 馮泰文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對制造業效率的影響——以交易成本和制造本為中介變量位[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9(3):56-65

[6] 江靜,劉志彪,于明超生產者服務業發展與制造業效率提升——基于地區和業面板數據的經驗分析[J].世界經濟,2007(8):52-62

[7]袁志剛,饒璨全球化與中國生產服務業發展——基于全球投入產出模型的研究[J].管理世界,2014(3):10-29

[8]張少輝分工、生產服務業和產業融合的因果辨析[J].中國市場,2010(13)

猜你喜歡
產業融合
美食旅游產業融合發展路徑研究
美食旅游產業融合發展路徑研究
大數據時代廣告產業融合發展的模式與機制分析
基于貿易轉型背景下的大連服務貿易發展對策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