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履行社會責任是提升企業競爭力的有效途徑

2016-11-19 14:50劉珍玉
合作經濟與科技 2016年4期
關鍵詞:制度優勢企業社會責任困境

劉珍玉

[提要] 企業社會責任的績效直接決定一個企業身處的制度環境,影響其資源配置的原則和企業戰略規劃的推進,進而影響企業整體競爭優勢。本文從走出觀念困境、培育制度優勢和形成組織合力入手,對通過提高企業社會責任績效以提升企業競爭力這一途徑作粗淺的分析,以作借鑒。

關鍵詞:企業社會責任;困境;制度優勢;組織合力

中圖分類號:F27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5年12月4日

一、實現由利他道德維度向利己社會維度的有效轉變,走出觀念困境

應該說,我國的企業社會責任發展至今,已經遠遠走出“企業社會責任就是與企業爭利”、“企業社會責任就是捐錢做慈善”的淺顯、片面甚至是錯誤的觀念誤區,但從本質上如何認識企業社會責任對政府、對社會,尤其是對企業自身的重要意義,大多數的觀點仍然未脫離企業社會責任是利他的道德維度的范疇。一方面是因為企業社會責任的表現形式更多的是通過直接的慈善行為來展現,各種媒介也常常以慈善行為的頻率與規模來宣傳該企業履行企業社會責任的程度;另一方面企業自身對從履行企業社會責任中獲取的社會資源與政策優勢常?!蔼q抱琵琶半遮面”,甚至三緘其口。因此,從整體來看,我國現階段的企業社會責任的發展現狀就是卡在利他道德維度與利己社會維度的中間,邁過去就豁然開朗,邁不過去就舉步維艱。要想盡快走出這一思想觀念上的困境,需要解決好兩個矛盾。

一是在企業條件相對固定的前提下,企業社會責任增長與企業利潤下降之間的矛盾。在某一特定的時間、空間和社會發展條件下,企業可以運用的資源和能力是相對固定的,而企業的最終目標是最大限度地追逐經濟利潤,因此在企業履行社會責任過程中,它就不可避免地在占用經濟資源,削弱經濟利潤,擠占本應屬于企業利益相關方的既得收益。企業社會責任增長愈明顯,被“侵占”的企業利潤就愈大,企業利益相關方的利潤就愈小。于是矛盾就不可避免的產生了。在這個過程中,需要企業經營者在確定企業發展的經濟目標時,兼顧企業社會目標的發展程度,兼顧來自社會各個方面對企業本身的期望和壓力,兼顧政策期許。

二是在一定時限范圍內,企業社會責任的投入與企業絕對成本優勢上升之間的矛盾。絕對的低成本是企業提升競爭優勢的重要途徑之一,也是其長遠發展的戰略性目標之一。而企業社會責任的投入無疑增加了企業運營的成本。從目前企業發展的現實來看,任何一個企業在有效履行企業社會責任時,付出的成本都是高昂的,代價是巨大的,這些代價轉嫁到企業產品的生產中時,絕對成本優勢變得極其微小,甚至蕩然無存。企業不得不通過提高產品的價格以獲取相應的經濟利潤。尷尬的是,本意是為了突出企業社會責任存在感的舉措,卻讓企業因為抬高的產品價格而削弱了其社會責任。因此,企業要在獲得社會責任與提升絕對成本優勢之間尋找契合點,獲取長遠利益和累加利益,從而形成企業競爭的優勢與行業地位的強勢。

二、實現優化環境與有效監督的有機結合,培育制度優勢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道格拉斯·諾斯認為,“制度是一個社會的博弈規則”,是“人為設計的形塑人們互動關系的約束”。對于正常運行的企業而言,制度既影響著特定范圍內員工的升遷、變動與走留,也推動或減緩企業平臺的運行速度與效率。除此之外,制度還影響著企業所處環境中可以利用或借用的資源的多少,甚至影響著資源的配置方式與原則。在現代企業可持續發展的要求下,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已經不是有無的問題,而是履行的快慢、效率的高低和范圍的大小問題了。一個企業社會責任履行的程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其制度優勢利用的成效;而制度優勢利用的成敗則直接決定了企業競爭優勢的強弱。制度優勢是企業軟實力的一種,它與企業社會責任相輔相成,共生共榮;企業社會責任履行得好,則制度優勢強,反之亦然,成一種良性循環。因此,制度優勢的培育顯得十分重要。

(一)培育制度優勢,需要強化環境與資源整合力度。與企業發展息息相關的制度優勢的培育需要企業對內外部環境的準確把握,需要對企業資源各要素的精確調控,更重要的是對環境與資源的大力整合。企業的外部環境較為寬泛,主要包括市場環境、法制環境、政策環境以及企業相關利益方的投資期望與回報期許,內部環境則較為集中在企業文化上,形成的對生產經營、人力資源管理、氛圍營造等各管理階層、要素的約束與鼓勵。目前,大多數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并沒有將環境因素和資源要素很好地融合,而是單打獨斗,各行其是,既浪費了資源,又弱化了環境的推動和促進作用。在現階段,任何一個企業都不能拋開社會責任而單獨做企業的大形勢下,企業社會責任架設了一個非常好的平臺。從長期來看,企業可以因為其而實現環境與資源的重組、整合,一方面讓資源的配置更符合環境的標準,及時準確地把握環境的需求,最大限度地滿足政府、市場、公眾和企業利益方的訴求;另一方面可以讓環境更好地為資源服務,準確把握市場導向,準確理解政策期望,科學合理、持續高效地利用好資源,減少對資源的浪費,降低對環境的污染。最終達到的目的是,在企業社會責任的引領下,形成環境與資源自身互動的循環,提升競爭優勢,讓優者更優,強者更強。

(二)培育制度優勢,需要強化遵規守紀的企業。眾所周知,制度尤其是外部政策層面的制度建設是推動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重要驅動力。誠然,在現階段我國因部分法律制度的缺失尚有一些法律的盲區,導致部分企業在履行社會責任時持旁觀態度。據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的2014年《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研究報告》指出,中國企業承擔社會責任仍處于起步階段,旁觀企業占比仍高居不下,在中國企業300強中,2014年旁觀企業數為137家,占比為46%。而近幾年不斷曝光的塑化劑、地溝油、毒奶粉等食品安全問題和渤海漏油、鉻渣污染等生產安全問題等,更是為我們敲響了警鐘。從外部環境來分析,正是由于制度對于企業的弱壓力狀態,才導致現實中有諸多的企業在履行企業社會責任時旁觀乃至缺位。因此,在法制建設水平不能一朝改變的今天,試圖通過企業社會責任的影響力以提升企業的競爭力,利用好現有的法律法規、強化企業遵規守紀的自覺便顯得迫在眉睫。首先,要加強對現有制度執行的監督力度,如通過《環境保護法》的執行提升相關企業的環保意識,明確企業自身責任,減少污水排放,減少大氣污染等;通過《食品安全法》的執行強化人命關天的意識,倡導做良心企業等,啟發企業管理者的自覺;其次,強化利益相關方的影響力,即通過提高整個產業鏈條的各個利益相關方的社會責任意識,將法律法規中一些沒有操作性而只具原則性的規定自覺自愿地向前推進,并根據企業實際情況落到實處,從而形成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群體自覺,最終促成企業社會責任履行的制度環境。

(三)培育制度優勢,需要強化企業產品的核心支撐。按照經濟學家波特的理論,企業競爭優勢的集中體現是產品,包括產品價值增值以及相應產品服務優于競爭對手的特性,而這種價值增值以及服務特性最終是通過廣大的消費受眾來認可和實現的。因此,通過企業社會責任的有效履行,以進一步的優化、培育制度優勢,是從根本上來塑造一種企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以消費者為中心的企業——消費者關系,這種關系將企業在社會責任上的一系列投入,直接無形地賦予在了該企業生產的產品及其提供的服務上,以“責任標簽”的形式引導消費者,并潛移默化地影響和改變消費者的利益感知、規范感知、情感感知,一方面可以將既有的消費者群體穩定下來,將以此為媒介,持續不斷地擴大該群體,并形成相對固化的情感依附。具體而言,就是該產品和服務凝聚了眾多的受眾群體因對該企業產生的情感需求和價值認同,轉移到產品和服務上的這種需求和認同在一定的時間內會產生認知和選擇上的“慣性”,形成一種良性循環。當然,風險也同樣存在,當該企業淡化乃至背離了當初的社會責任時,受眾的選擇和情感認知就會產生搖擺,直至重新選擇新的目標產品,為此形成惡性循環;另一方面可以形成最終產品的獨特性以及提供服務的不可替代性,實現該企業產品的持續的價值增值,提高產品的競爭力,最終轉化為企業可持續的競爭優勢。在現階段,企業的這種競爭優勢因為與企業的社會責任履行成效緊密相連,所以更多的是通過企業所擁有的制度優勢體現出來,主要表現在更為順暢地利用各種政策福利,更為豐富地配置各種社會資源,更為輕松地調動各種企業能力,甚至直接將企業社會責任的投入轉化為更為強勢的競爭力。

三、實現短期利益與長期責任的有效對接,形成組織合力

縱觀諸多的旁觀企業,它們之所以未能將企業社會責任有效地向前推進,一個共同的原因就是沒有正確處理好企業的短期利益與長期責任的關系,沒有看到企業社會責任對企業產品和長遠發展提供的可持續的助力與支持,而將企業社會責任“負擔化”、“隨意化”和“責任化”。而越來越多的成功企業實踐表明,在企業發展壯大的過程中,科學有效地履行企業社會責任,讓企業與社會同頻共振,同呼吸共患難,是企業走向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

(一)企業業務與企業社會責任的有效對接。企業業務的著力點在創造利潤并尋求新的經濟增長點,拋開企業社會責任影響的業務選擇是片面的、短視的,難以適應可持續發展的時代要求;同樣,企業社會責任所營造的制度優勢與制度環境也要服務于企業的業務選擇,而不能變成無序的、隨意的慈善行為,更不能將其演變為企業的包袱,無謂地消耗人力、物力、財力。具體體現在:一方面企業通過社會責任的影響而帶來的情感需求、價值認同和增值,可以把社會責任這一原來的企業“包袱”變成企業的“搖錢樹”,擴大企業產品的市場空間,加大企業產品技術創新的力度,從而帶動企業價值的創新和企業業務的拓展,更是為企業的業務發展因強調社會責任而賦予其獨特性和不可模仿性;另一方面履行社會責任成效明顯的企業有著鮮明的產品特性和“責任標簽”,較好地實現了依托企業業務的發展以達成履行社會責任的目的,并可以以此為基礎,形成該企業特色鮮明、時代感強的企業社會責任體系。由此可見,實現企業業務與企業社會責任的有效對接于雙方都是合作共贏的。

(二)企業發展戰略與企業社會責任的有效對接。企業社會責任對于企業發展戰略而言,其本質是從制度層面將利益相關方對于政策和制度的期望及其實踐行動相對穩定下來,為企業決策者在制定企業發展戰略過程中排除不確定性,去除不必要的交易成本,簡化企業與各方面的復雜關系,為企業發展戰略營造環境,提高企業競爭力。由此可見,企業社會責任應該是企業發展戰略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彼此之間的有效對接不是包含與被包含的關系,也不是發展過程中的主從關系,而是要達到兩者之間的利益兼容。這種兼容的利益關系并不是表示企業為履行社會責任投入了多少,其所帶來的影響力就必須為企業創造多少的利潤。它更多的體現在企業在制定運營機制、品牌建設、管理層級和資源關系時所營造的對政策制度的可把握性和可利用度,企業社會責任既為企業的發展戰略保駕護航,提供一個相對安全穩定的保障平臺,又為企業在具體踐行發展戰略過程中充當杠桿支點的角色,促進整個資源要素的戰略性、結構性整合。

(三)企業文化與企業社會責任的有效對接。企業文化和企業社會責任同時作為企業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既各有重點又相輔相成。在行為主體上,企業文化的核心要素是人,是企業的每一位員工將企業的價值觀和經營理念等落到實處并推廣開來;而企業社會責任的每一步推進也都是人在起著主導作用,無論是遵紀守法責任,還是道德倫理責任,人才是最終的決定因素。在活動內容上,員工高昂的工作熱情、高企的滿意度和忠誠度、融洽的內部關系等,既是企業文化的工作內容和工作目標,同時也是企業社會責任績效的外在體現。

企業文化與企業社會責任的對接可以在兩個方面做出努力:一是進一步突出員工的主人翁地位,這既是企業文化建設的主體,也是企業社會責任推進過程中為企業價值增值的必然反映,員工會因此而對企業產生更為自覺的高度認同,兩者的對接必須緊緊圍繞“人”這個因素來展開才能激發企業最大的活力;二是進一步積極應對社會的期望和要求,既要把企業的價值觀主動融入社會主流價值觀中,把形象樹起來,讓企業走出去;更要身體力行的踐行好,從長遠考慮,從點滴做起,比如為社區提供便利、捐助教育、改善居民健康、提高就業率等,不追求只利已不利民的短期利益,塑造健康的企業形象。

主要參考文獻:

[1]李志斌.內部控制、實際控制人性質與社會責任履行——來自中國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經濟經緯,2014.9.

[2]李進.中國企業社會責任推進的困境解析[J].探索與爭鳴,2015.8.

[3]于力新.基于社會契約理論的企業社會責任研究[J].科技創新導報,2012.36.

[4]眭文娟,譚勁松,張慧玉.企業社會責任行為中的戰略管理視角理論綜述[J].管理學報,2012.3.

猜你喜歡
制度優勢企業社會責任困境
“鄰避”困境化解之策
淺談企業社會責任的品牌傳播
必須正視的理論困境
我國霧霾治理的困境與出路
論企業社會責任的法律規制
我國制藥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研究
認清制度優勢 堅定制度自信
陜甘寧邊區縣政制度的設計理念
陜甘寧邊區縣政制度的設計理念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