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城濮之戰看參謀的作用

2016-11-23 10:33汪玉川
辦公室業務 2016年9期
關鍵詞:團結化解決策

汪玉川

【摘要】城濮之戰是春秋時期著名戰役之一,史籍和史學界對于這場戰爭的背景、時間、地點、經過、結果和意義都有詳細的記載和深入的研究。對于晉國之所以勝利的原因,《左傳》認為是“能以德攻”。如果我們換個角度來研究它,恐怕會有不同的結論。

【關鍵詞】晉楚城濮之戰;參謀;化解;決策;團結

發生在公元前632年的晉楚城濮之戰,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有詳細記錄的戰爭,對這場戰爭的記錄不僅讓我們窺視了一個大國是如何興起,還為后世的戰爭提供了參考,更為現在的行政管理提供了成功的案例,至今讀來都收獲頗豐。

對于這場戰爭中晉國勝利的原因,歷來評價不一。有人認為是晉國能遵守道德規范,羸得了國內外信任,也就是贏得了人心,所謂“能以德攻”(注釋1: 《左傳 僖公二十八年》 “君子謂是盟也信,謂晉于是役也,能以德攻”)。也有人說,晉之勝利是必然的,一是晉國參戰的人數多,二是晉國所處的地理位置好,地勢高,打楚國如同老虎下山。還有人認為是晉國的戰略得當,戰術靈活。這些評論都有道理,我認為除此之外,晉國的勝利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將領們的參謀發揮了巨大的力量。

城濮之戰前,晉國雖然是個大國家,但它能否稱霸還是個未知數。因為,齊國、秦國和楚國從國家的規模來看,也都是有機會的。但晉國之所以最終能迅速脫穎而出,一個重要原因,恐怕是君明臣賢。它表現在:臣下能積極提出自己的參謀意見,君主能虛心聽取臣下的意見,上下溝通順暢,團隊團結緊密,同仇敵愾,最終達到成功的頂峰。

一、化解難題

機會來時,往往像是個難題,對于晉國來說,正是這樣。促使晉國成為霸主的這場戰爭的導火索是宋國的求援。

當晉文公還是逃難在外的晉公子重耳時,雖然許多諸侯國輕視他,但宋國國君卻禮遇了他,還贈給他20乘馬。多年后,重耳回國作晉君,不久,宋國就由依附楚國,轉而依附晉國,因此,惹怒了楚國,被楚軍圍困,宋國只得向晉國求援。

宋國的求援,最初被認為是個燙手的山芋,因為它讓晉文公左右為難。如果不幫宋國,不僅丟掉一個同盟,而且會讓人認為晉國不可信任。如果要幫助宋國,第一種辦法是向楚國請求放了宋國,但楚國肯定不會答應,這樣就會使晉國丟臉;第二種辦法是為此和楚國打一仗,但沒有齊、秦兩大國的支持,僅靠晉國的力量肯定是打不過楚國的。這似乎是個不可解決的問題,怎么做都不對。這時,先軫(注釋:2:晉國著名的將領,城濮之戰中任中軍主將。其曾隨重耳即后來的晉文公逃難,指揮過晉楚城濮之戰和秦晉崤之戰,均獲大勝,開創文、襄霸業)提出了個主意,不僅給了宋國一個回復,而且還借機加強了自己的力量。

宋人使門尹般如晉師告急。公曰:“宋人告急,舍之則絕,告楚不許。我欲戰矣,齊、秦未可,若之何?”先軫曰:“使宋舍我而賂齊、秦,藉之告楚。我執曹君而分曹、衛之田以賜宋人。楚愛曹、衛,必不許也。喜賂怒頑,能無戰乎?”(注釋3:《左傳 僖公二十八年》)

先軫的主意是:一方面讓宋國去齊國和秦國,請兩國到楚國為宋求情;另一方面,又想辦法使齊、秦的求情不能成功。破壞齊、秦求情的辦法是晉國打下楚國的小盟國曹國和衛國,然后,將打下的土地送給宋國一部分。這表面上是報答宋對重耳的恩惠,實際上是迫使楚國拒絕齊、秦的求情。試想,宋國占了楚盟國的土地,楚能放了宋嗎。

結果,事情的發展正如先軫所參謀的,宋國上當接受了晉國送的土地后,楚國因為宋占了曹、衛的地方,拒絕了齊、秦要求解除對宋圍困的請求,因此得罪了齊、秦,于是,齊、秦就反過來和楚的對頭晉國結成了聯盟。就這樣,晉國利用宋國,獲得了與楚對抗的實力。

先軫的參謀,使晉國通過一次外交上的小手腕就獲得了一次巨大的勝利,因為它惡化了楚的外交環境。兵法有言:上攻伐謀,其次伐交。(注釋4:《孫子兵法·謀攻篇》: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

而先軫和另一個晉軍將領子犯(注釋5:子犯,又名咎犯、狐偃,晉國大臣,曾陪伴重耳在外逃亡。城濮之戰中擔任晉軍的上軍將軍)的又一次參謀使晉國變被動為主動,致使楚軍失道寡助。

子玉使宛春告于晉師曰:“請復衛侯而封曹,臣亦釋宋之圍?!弊臃冈唬骸白佑駸o禮哉!君取一,臣取二,不可失矣?!毕容F曰:“子與之。定人之謂禮,楚一言而定三國,我一言而亡之。我則無禮,何以戰乎?不許楚言,是棄宋也。救而棄之,謂諸侯何?楚有三施,我有三怨,怨仇已多,將何以戰?不如私許復曹、衛以攜之,執宛春以怒楚,既戰而后圖之?!保ㄗ⑨?:《左傳 僖公二十八年》)

楚軍主帥令尹子玉曾派使者宛春通告晉軍:如果晉軍恢復衛侯的地位,重封曹君,他就會解除對宋的圍困。晉國該如何回復子玉的要求?如果接受子玉的提議,就等于好事都讓楚占了。他一句話既安定了曹、衛,也安定了宋國。且子玉是臣,居然敢跟君(晉文公)提要求,這在那個時代被認為是很無禮的;何況是子玉要求晉文公做兩件事(恢復曹國和衛國),他卻只做一件事——放宋。所以子犯的意見,是堅決拒絕這一要求。但如果晉真拒絕了子玉的要求,就意味著同意楚國繼續圍困宋國,就等于置宋國于戰火之中。晉國和齊、秦等國出兵就是為救宋,但現在卻因為自己讓宋被打,失去了本來目的,好像自己是為稱霸才與楚打。接受子玉的要求,不情愿;拒絕子玉的要求,就使自己承擔了挑起戰爭的惡名。該如何辦才好?這時,先軫又獻上一謀,其原則就是迫使楚國先動手,使整個社會都知道,仗是楚國要打的,晉國是被迫還手,這樣晉國才能占據道德的至高點,才能使以晉軍為主的聯盟軍更有士氣。具體方法是,一方面扣押楚國的使者宛春,以激怒子玉;一方面派使者到曹、衛,告訴他們晉國準備恢復他們的國家,條件是他們必須與楚國絕交。結果,子玉真的被激怒了,使者被扣,使他丟了面子;曹衛的背叛更使他無比憤怒(楚國出兵就是為救作為盟國的他們,現在他們卻成了敵人的盟國)。于是,楚國不得不先向晉國宣戰,承擔起挑起戰爭的罪名。

二、幫助決策

參謀的目的是解決問題,解決問題的辦法之一是幫助決策。有時候,決策者不是沒有主意,只是由于某種原因,顧慮重重下不了決心。這時,參謀者的建議可以幫助決策者打消顧慮,下定決心。

對于晉文公,決定跟楚國這樣當時最強大的國家打一仗,實在是需要不小的決心。他在外流亡了19年后,好不容易過上了有尊嚴且安定的生活,這樣的生活他也許也過不了幾天,因為,他已經64歲了,恐怕活不了幾年了。64歲在春秋時期,可算是高齡了。如果不打這一仗,他不會損失什么;打這一仗,贏了,固然會帶給晉國很大好處,但于他不過是榮耀幾天;如果輸了,他有可能再也過不上現在這樣踏實的日子了。因此,他既有作為一個老人對失去安定生活的恐懼,也有作君主對所承擔責任的巨大壓力。要化解他這份深深的恐懼和壓力,他的將軍們,還真費了不少心。

晉侯、宋公、齊國歸父、崔夭、秦小子憖次于城濮。楚師背酅而舍,晉侯患之,聽輿人之誦,曰:“原田每每,舍其舊而新是謀?!惫裳?。子犯曰:“戰也。戰而捷,必得諸侯。若其不捷,表里山河,必無害也?!惫唬骸叭舫莺??”欒貞子曰:“漢陽諸姬,楚實盡之,思小惠而忘大恥,不如戰也?!保ㄗ⑨?:《左傳 僖公二十八年》)

當晉文公看到楚軍背險峻的名叫郄的丘陵而陣時,他就開始恐慌,擔心這會對晉不利;當他又聽到有士兵說:“原田每每,舍其舊而新是謀(意為休耕的田地,草已經長得很茂盛,該變換一下,停止休耕、種植糧食了)”,他不知道士兵這么說是否意味他們會打敗仗,要把他這個領導換掉。他將這個疑慮跟手下人說了,一直跟隨他流亡的子犯明白他的擔憂,于是非常直截了當地跟他建議道:打吧!別猶豫了。如果打贏了,我們就可以在諸侯中稱霸;如果打輸了,晉國外圍有黃河,內有大別山,楚國打不進去,不會亡國。聽了這話,晉文公心里踏實了一點,但還沒完全放心,就再問:楚國對我們的恩惠怎么辦?晉文公這么說,真正考慮的不是楚的恩惠,主要還是怕打敗仗。欒貞子說,楚國帶給我們的恥辱大于恩惠,漢水北面那些姬姓諸侯國都被楚國控制了,這是大的恥辱,他款待您幾天,只是一點小的恩惠,您不能因小失大。子犯與欒貞子的話解除了晉文公不小的疑慮。

晉文公其實早就明白肯定要跟楚打一仗,否則,當初他就不會跟楚成王說,如果晉楚兩軍有了戰事,晉軍會退避三舍。當時,他還只是作為公子流浪在楚國,生命就掌握在楚成王手里,當楚成王問他如何報答他的款待之恩時,他連口頭上都沒有許諾給楚國一些實際的好處(如土地等),以換取楚國的支持(如送他回晉);而是用這種暗示兩國可能將會有一戰的話回復了楚成王。他的話有可能招致殺身之禍。事實上,子玉聽了他的話后,曾建議楚成王殺了他,但楚成王像鴻門宴中的項羽一樣,放棄了這樣絕好的殺死對手的機會。

他回到晉國后,也一直在準備和楚的交戰。但在雙方開始布陣,就要決一死戰時,他卻因為害怕而想要放棄一戰。幸虧,手下將軍們一再給他提供思考問題的方式,才最終消除他的恐懼、下決心打此一戰。

也許是近鄉情更怯吧,越是臨近開戰,他越緊張。開戰的前一天晚上,他做了一個夢。

晉侯夢與楚子搏,楚子伏己而監其腦,是以懼。子犯曰:“吉。我得天,楚伏其罪,吾且柔之矣?!保ㄗ⑨?:《左傳 僖公二十八年》)

他夢見自己和楚成王進行了一場肉搏,自己被楚成王壓在身子底下,且被其吸了腦汁。顯然,這是日有所思、夜有所夢。于是子犯霸道地解釋道:這個夢很吉利。你被摁在下面,你的臉朝天,說明你會得到天的幫助;腦汁可以腐蝕犀牛皮,這意味著你打破了他的防護。因此,我們必勝。雖然子犯對這個夢的解釋非常牽強,但它卻正對晉文公的心,這個解釋終于讓他放了心,最后下決心與楚一戰。

三、參謀使晉上下形成合力

領導者在作決定前,征求意見的過程,不僅是獲得思路的過程,其實也是團隊形成一致意見的過程。這恐怕是晉國勝利的非常重要的原因。

當接到宋國求援的請求時,晉文公沒有自作主張決定援助與不援助,而是先征求臣下們的意見。當時,也許有些人有不同意見,他們也許認為晉國此時還不具有實力,不應該援助宋國。但當先軫提出了解決問題的參謀意見后,大家的意見就逐漸一致,使城濮之戰拉開了序幕。

當子玉向晉軍提出休戰要求后,對于接受還是拒絕,臣下們的意見是不一致了,子犯認為應該拒絕,而先軫則認為應該接受。最終,由于先軫的參謀意見非常巧妙——“伐其交”,晉軍上下形成了共同的意見:表面上接受休戰協定,但卻做出一系列舉動,使得楚軍無法休戰。子犯與先軫的參謀不僅將局勢向不利于楚的方面又推進了一步,也使得以晉國為首的聯軍上下更為團結了。特別是戰前最后一段時間,晉文公與欒貞子和子犯的交流,使晉文公最終徹底順從了晉軍將士們的意見,晉軍的士氣空前高漲。

相反,楚國卻始終沒有達到君臣一心。這與楚成王沒有與子玉等臣下充分溝通有一定的關系。當齊、秦與晉結盟,且有可能與楚一戰時,楚成王雖然是清醒的,不愿與晉正面交鋒,也曾下令申叔及子玉撤兵,但當子玉不同意撤兵,即楚君臣不一致時,楚成王在方法上犯了重大錯誤,一是沒有與子玉進行溝通,二是沒有堅持命令。

如果楚成王不是以命令的方式讓子玉撤兵,而是像晉文公一樣,跟子玉及臣下們共同商量如何破壞晉與齊、秦的聯盟,戰勝晉國的方法,也許集體的意見會迫使子玉換個角度思考問題,他也許會意識到自己的利益和國家利益是沖突的從而放棄自己的想法。如果子玉始終不能以國家利益為最高目標,溝通的過程會使他明顯感到自己的孤立,也可能會放棄原來的打算?;蛘?,由于子玉的行為遭到大家的堅決反對,楚成王就可以順理成章地解除子玉的職務??傊?,進一步征求子玉及臣下們意見的過程是一次統一認識的過程,無論是子玉,還是楚成王,都有可能在這個過程中改變自己原來的做法。但無論是誰改變了,都會對楚國有利。

或者,楚成王即使不與子玉等溝通,只是堅持自己的意見,迫使子玉無條件撤兵,而不是放任他,只是少給他兵,也不會使楚國蒙受這么大的損失。

參謀,雖然只是建議,但其作用其實非常巨大,它不僅使為下者能傳達自己的意見,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使為上者能增加自己的聰明才智,更重要的是,它能使一個集體內部上下通達,各方力量更和諧,形成更為強大的力量。城濮之戰就是一個實證。

【參考文獻】

[1]蔣長蘭.“能以德攻”和“剛而無禮” 的較量——《晉楚城濮之戰》文本解讀[J].安徽文學,2010(05).

[2]宋立恒.“城濮之戰”“以少勝多、以弱勝強”說議證[J].松遼學刊(社會科學版),1999(05).

[3]劉利等譯注.左傳[M].中華書局,2007年1版1刷.

[4]楊佐義.論《左傳》所記城濮之戰的認識價值[J].東北師大學報,1983(02).

猜你喜歡
團結化解決策
做決策也有最佳時間段
決策大數據
諸葛亮隆中決策
發揮好黨內政治生活“四大功能”
家園合作共育對幼兒自信心和獨立性的影響研究
新媒體背景下,廣播新聞如何化“微”為機
班主任如何化解班干部和其他同學之間的矛盾
化解我國房地產庫存對策研究
精心策劃 科學備考
《管理就是決策:第一次就把決策做對》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