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語習得中影響母語遷移的非語言因素及對二語教學的啟示

2016-12-01 17:35魏小杰
智富時代 2016年12期
關鍵詞:母語遷移

魏小杰

【摘 要】母語遷移一直是應用語言學、第二語言習得和語言教學領域中極具爭議的論題。遷移過程是眾多語言和非語言因素交互起作用的結果。論文針對制約母語遷移的非語言因素進行討論。在此基礎上,提出在二語教學中,要識別學生學習的困難區域,并注重雙語對比教學,促進母語正遷移,減少母語的負遷移。

【關鍵詞】母語遷移;非語言因素;二語教學

一、引言

語言學家趙世開也明確指出,母語的遷移是二語習得研究中“根本性的問題”。由于語言遷移不只是一個簡單的語用問題,還是一個復雜的認知過程,所以語言遷移研究不僅注重對比分析,而且關注語言遷移的語用環境、認知心理以及學習者的個體差異等諸多因素及其相互作用。(唐,2003)以往的研究較少深入探討影響語言遷移的非語言因素,本文擬從語言遷移的內涵出發,討論與語言遷移相關的非語言因素。

二、影響母語遷移的非語言因素

母語遷移是受到諸多方面的因素的制約和影響的。主攻二語習得和語言遷移的俞理明教授在談到母語遷移中的非語言因素時指出“要宏觀看母語在二語習得中的作用,還必須打破把語言習得看成純粹的句法習得的狹隘的語言觀,要從文化角度看母語對于第二語言習得的影響?!保ㄓ?,2004)Odlin把這些因素概括為語言因素和非語言因素。非語言因素中一般又以語言意識因素、社會語言因素、標記性因素、語言距離與心理類型學因素的影響最為顯著。本文重點探討社會因素、標記性因素、語言距離與心理類型說及發展期因素。

(一)社會因素

不同的語言環境和社交場合,以及交談中發話人與受話人間的關系等都會影響母語遷移程度。Odlin將社交場合分為“焦點場合”和“非焦點場合”。焦點場合是指正式的交際場合,如演講、發言,其中交際參與者作為焦點群體,會不自主地更加注意目標語的標準性和準確性,給人以正式的印象。在這種場合,他們會將使用母語視為有損自身形象,因此母語產生干擾或者負遷移的可能性會大大降低。非焦點場合是指非正式場合或自然場合,這時交際參與者作為非焦點群體,處于比較放松自然的狀態,他們很可能會不太在意目標語的使用是否準確標準,不自覺地借用母語傳達信息和增進交流。相較于焦點場合,在非焦點場合下,母語遷移可能性會更大,效果更明顯。

(二)標記性因素

語言遷移研究發現不同的母語特征是否會被遷移受到語言的標記程度的制約。標記分為有標記性和無標記性,具有普遍規律的語法是無標記的,具有特殊規律的語法是有標記的,二者是相對而言的。如,在二語習得的過程中,對于母語為漢語的學習者,漢語中名詞復數不需要改變形式,是無標記的,相對而言,英語名詞變復數在詞尾加后綴就是有標記的。

Eckman提出標記性差異假說。語言學習者會出現的困難區域可以在系統地比較母語和目標語的語法以及普遍語法提出的標記性關系來加以預測。比如:(1)目標語中不同于母語且比母語具有更強標記性的區域屬于困難區域。(2)比母語更具有標記性的目標語區域,其困難程度與其標記程度相當。(3)與母語不同但并不比母語更具有標記性的目標語區域不屬于困難區域。(Eckman,1997)即,當母語是有標記的,而目標語是無標記的時,不太可能發生母語遷移;相反則可能發生母語遷移。

(三)語言距離與心理類型說

一些語言遷移研究發現,母語遷移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母語和目標語之間的語言距離的影響。語言距離可視為一種語言現象,是指兩種語言形式之間的實際差異,還體現為語言學習者感知到的母語與目標語之間的差異程度,因此被稱為“心理類型”。學習者在學習目標語的過程中,其對母語和目標語之間的距離感受會直接影響目標語的學習。如果語言學習者感覺母語和目標語差別較大,或者母語的某一語言特征本身就是不規則的、有標記的,則母語遷移一般不會發生。若情況相反,則會產生母語遷移。比如,中國學生在學習日語時,因為日語中有很多漢字詞,會感覺兩種語言距離較小,容易將漢語意思和用法遷移到與漢字相同字形相同的日語詞上,而在學習英語時這種現象會大大減少。說明語言學習者根據自己的心理感知來自主地決定是否進行母語遷移,以及遷移哪些形式。

(四)發展期因素

母語遷移還會受到語言學習者對第二語言的掌握情況的制約。一般,語言學習者在二語學習的初期階段,對第二語言掌握較差時,在使用第二語言時借助母語的可能性就很大,甚至會在表達中交替使用母語和第二語言。之后隨著第二語言學習的深入,學習者逐漸掌握并能熟練運用第二語言,對母語的依賴減少,母語遷移的發生概率也越來越小。對二語初學者來說,母語知識是語言學習者學習語言的唯一參照,母語遷移幾乎是在所難免的。而對于二語中高等程度學習者而言,他們已形成了第二語言的整體框架,對整個語言系統有了較好的把握,可以借助已掌握的二語知識來解決二語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基本不需要依賴母語。

三、母語遷移對教學的啟示

(一)判斷學生的困難區域,重點講解

我們已提到,語言遷移研究表明語言的標記性與語言遷移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根據Eckman的標記性差異假說,當母語是有標記的,而目標語是無標記的時,就不屬于困難區域;當母語無標記,而目標語有標記時,就屬于學習者的困難區域。因此,在第二語言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在漢語中屬于無標記而在二語中是有標記的語言現象,即學生的困難區域,學生很可能會進行母語遷移,且極易進行母語的負遷移。在學習中,要特別提醒學生這一類語言現象,避免學生的母語的負遷移而出現錯誤。對學習英語的中國學生來說,一般動詞的時態、名詞的可數與不可數、名詞的單復數、冠詞的用法以及疑問句的語序等都是極易出現錯誤的語法點。

(二)進行雙語對比,促進母語正遷移,減少母語負遷移

母語在第二語言的學習中發揮的作用可以說是不容忽視的。因此,在二語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充分進行母語與二語的對比,注意發揮二者的共性,促進母語正遷移的發生。如,在詞匯方面,傳統的詞匯教學方法一般是采用翻譯法。在學習英語詞匯時,用漢語去翻譯,在詞匯學習的初期,母語的正遷移效果明顯,有助于初學者對詞匯含義的掌握和記憶。在語法方面,初學者一般需要借助母語知識來理解二語的語言系統,特別是二語的語法結構。比如,漢語中有“主謂賓”這樣的結構,英語中也有這樣的結構。學習者了解到母語中存在相似的結構和用法,就會有利于他們對該語法的理解。當然,二語教學中還要突出它們各自在語言系統上的差異,努力排除母語的干擾。除了要進行雙語語言層面的對比,還要凸顯母語與二語在文化層面的差異。語言離不開文化,語言的學習必定牽涉到文化的學習。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一些語言的表達方式和表達技巧存在巨大差異。在二語教學中,有必要對第二語言的國家和文化進行了解,掌握一定的背景知識,并區別于母語文化,盡量減少母語負遷移的干擾作用。

四、結論

任何一個第二語言習得理論如果沒有描寫母語遷移都是不完整的。(Ellis,1994)而沒有對母語遷移的非語言因素的探究,母語遷移研究也是不完整的。母語遷移是一個復雜的過程,研究者從不同的角度可能會得出不同的結論。本文提出的影響語言遷移的非語言因素還有待深入挖掘,但其對教學的啟示意義也同樣是不容忽視的。

【參考文獻】

[1]. Eckman, F. Markedness and the Contrastive Analysis Hypothesis [J].Language Learning, 1997, 27: 315-330.

[2]. Ellis, R.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s Education Press, 1994.

[3]. 唐承賢.第二語言習得中的母語遷移研究述評[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 2003,26(5):37-42.

[4]. 俞理明.語言遷移和二語習得[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82-83.

猜你喜歡
母語遷移
語言標記理論下廣西預科壯族學生母語遷移研究
關于中國學生習得英語關系從句的研究
獨立學院英語專業低年級學生英語寫作母語遷移影響實證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