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蘇共對列寧民主集中制思想的背離與嬗變

2016-12-07 08:11曹宗敏
理論觀察 2016年10期
關鍵詞:集權嬗變民主集中制

曹宗敏

[摘 要]民主集中制原則是列寧為俄共(布)設計的根本的組織原則和組織制度。斯大林上臺以后推行高度集權和專制制度,民主集中制被個人集權制所取代。到了后斯大林時代,民主集中制名存實亡。戈爾巴喬夫上臺以后,著力倡導公開性和實施“民主化改革”,主張對民主集中制進行“革新”。但由于忽視了發展民主的漸進性,致其民主化改革走入了極端,拋棄了列寧時期確立的民主集中制思想,其民主化改革之路也隨著蘇共的垮臺走向了失敗。

[關鍵詞]蘇共;列寧;民主集中制;集權;嬗變

[中圖分類號]A83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6)10 — 0005 — 03

一、列寧時期民主集中制思想的形成:集中制到民主集中制

民主集中制是列寧為俄共(布)設計的根本的組織原則和組織制度。列寧時期民主集中制思想的形成經歷了一個從集中制到民主集中制的過程。

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沙皇俄國專制統治下,俄國人民并沒有政治自由,社會民主黨的政治活動遭到了殘酷的鎮壓。列寧指出,“在黑暗的專制制度下,在流行由憲兵來進行選擇的情況下,黨組織的‘廣泛民主制只是一種毫無意思而且有害的兒戲?!薄?〕。因此,列寧倡導按照“集中制”原則建黨,強調黨的下級機關對上級的服從。為了應對沙皇的鎮壓和克服黨的地方分散性和獨立性,1899年10月,列寧在《我們的任務》中第一次提出了集中制:“社會民主黨地方性活動必須完全自由,同時又必須成立統一的因而也是集中制的黨?!薄?〕這里,列寧強調社會民主黨在地方性活動上可以完全自由和自主,但是對于整個黨而言必須保證集中性和統一性。1904年,列寧在《進一步,退兩步》中又進一步詳細闡述了集中制思想。他指出,集中制思想是“唯一的原則性思想,應該貫串在整個黨章中”〔3〕。

俄共二大召開前后,為了克服黨內第二國際修正主義經濟派的影響,克服黨的分散性,列寧堅決反對實行“廣泛的民主制”和以松散的組織紀律建黨,主張建立一個以職業革命家為核心的政黨,在黨內實行嚴格的集中制和鐵的組織紀律。然而,列寧的集中制思想遭到了盧森堡和托洛茨基等人的反對和批評。他們認為,集中制扼殺了黨內民主,容易形成“官僚集中制”,會引發少數人的獨裁。針對這一批駁,列寧強調其所主張的集中制是民主的集中制,而非專制的集中制。1905年12月,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一次代表會議通過的《黨的改組》決議就明確提出了:“代表會議確認民主集中制原則是不容爭論的,認為必須實行廣泛的選舉制度,賦予選舉出來的各中央機構以進行思想領導和實際領導的全權,同時,各中央機構可以更換,具有最廣泛的公開性和嚴格的報告工作制度?!薄?〕這里,列寧提到了要在民主集中制的基礎上建立黨的組織制度:一是實行廣泛的選舉制度;二是賦予選舉的中央機構以領導權,并且各中央機構可以更換;三是具有廣泛的公開性;四是實行嚴格的報告工作制度。1906年4月,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四次代表大會通過的黨章就明確的規定,“黨的一切組織都是按民主集中制原則建立起來的?!薄?〕這里,民主集中制被首次寫入了黨章。此后,民主集中制作為黨的重要組織原則被延續了下來。

俄國十月革命勝利以后,為了擊退國內外反革命勢力的聯合圍剿,保衛新生的蘇維埃政權,蘇維埃俄國不得不實行戰斗命令制和軍事共產主義政策,這一政策表現在黨內就是極端的集中制,即黨的下級組織必須無條件地絕對服從上級機關的一切決議。國內戰爭勝利以后,俄國迎來了和平建設時期。這一時期,列寧倡導由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向新經濟政策轉變。相應地,政治上倡導由戰時極端的集中制向工人民主制轉變?!肮と嗣裰髦频男问脚懦庖磺形蔚闹贫?,它的表現就是從下到上的一切機關都實行普遍的選舉制、報告制和監督制?!薄?〕這表明,這一時期,列寧根據形勢的發展轉而強調黨內民主,重視民主集中制中的民主成分,特別是列寧晚年政治遺囑中提出的發展黨內民主的建議和設想,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但是,受黨內出現派別活動的影響,黨內斗爭激烈,工人民主制并沒有得到有效的落實。

列寧提出的民主集中制思想是適應俄國社會歷史發展需要、適應黨的建設需要的科學理論原則。在布爾什維克黨的活動處于地下活動狀態情況下,迫切需要集中以保證革命的勝利和捍衛革命果實的時候,就會側重強調集中;在社會主義和平建設時期,為保證策略的制定更加科學,更加適合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實際,往往會側重民主。這種民主集中制原則的靈活運用對于保證革命的勝利和建設蘇維埃俄國發揮了巨大的歷史作用。

二、斯大林時期民主集中制思想的嬗變:個人集權制取代了民主集中制

1924年1月21日,列寧因病逝世。此后,斯大林接掌蘇維埃俄國政權。執政初期,斯大林十分擁護列寧確立的民主集中制原則和集體領導制度。他強調:“離開集體來領導黨是辦不到的”〔7〕。但是,隨著黨內反對派相繼被打倒,斯大林逐步走向了集權之路,拋棄了民主集中制中的民主成分,民主集中制被個人集權制所取代。在這種體制下,斯大林集國內最高權力于一身,擁有著最終的決定權和否決權,國內、黨內一切重大問題都由斯大林最后定奪。斯大林的高度集權是通過金字塔式的權力架構來實現的,即首先將權力集中于黨,再將黨的權力收歸中央委員會和政治局,最后集中于總書記斯大林。斯大林十分強調實行一黨專政和“黨的壟斷”,他指出:蘇聯實行共產黨一黨領導體制和“黨的壟斷”,不允許其他政黨和組織分掌權力?!?〕1934年聯共(布)第十七次代表大會首次將黨領導國家的原則寫進黨章,又于1936年載入憲法。這樣一來,蘇共便實現了國內一切政治權力的壟斷。斯大林個人對黨的領導地位和作用如此描述:沒有黨的指示,蘇維埃組織和其他群眾組織不會決定任何一個重要的政治問題和組織問題?!?〕盡管蘇共實現了國內政治權力的壟斷,但作為黨內最高權力機關的黨的代表大會并不享有最高權力。由于斯大林破壞了列寧時期形成的黨的代表大會制度,黨的代表大會得不到按時召開,黨的代表大會的實際權力被中央委員會占據。于是,蘇共中央委員會接替了黨的代表大會一躍成為了蘇聯國內擁有最高權力的機關。而中央委員會和政治局實際上都聽命于斯大林,因此,國內最高權力實際上掌握在斯大林一人手中。

作為最高領導人,斯大林個人經常凌駕于黨和國家之上,民主集中制被個人集權制所取代。在這種高度集權的體制內,黨的每一級部門的決定都受制于更高級別部門和更高級別的領導的決定。1939年,斯大林竟然以個人名義發出召開黨的第十八次代表大會的通知,繞過了中央委員會??梢?,斯大林的個人權力已經達到超越中央委員會的程度。此后,斯大林還通過兼任黨、政、軍要職進一步強化個人集權。作為聯共(布)總書記,1941年斯大林兼任了蘇聯人民委員會主席一職。同年6月,斯大林又兼任了國防委員會主席。至此,斯大林開始集黨、政、軍大權于一身,這使得他的個人集權登至巔峰。對于斯大林的集權專制,赫魯曉夫評價說:斯大林很少向政治局征求意見,他徑自做出決定發布命令,只把政治局當做一枚橡皮圖章來使用。整個黨也好,中央委員會也好,都沒有在集體領導中起任何作用??梢?,斯大林個人的高度集權程度之甚,史無前例,無人可與之相比擬。

如此,斯大林雖然從形式上繼承了民主集中制,卻在黨內搞起了個人集權制。這種個人集權制既背離了民主集中制的基本精神,也違背了無產階級政黨的階級性質,更不利于蘇聯社會主義的建設和長遠發展。

三、后斯大林時代民主集中制“名存實亡”

斯大林去世以后,蘇聯經歷了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安德羅波夫和契爾年科四位領導人的執政時期。盡管民主集中制原則在歷次修改的黨章中得到了保留,甚至部分領導者還針對過度集權現象進行過改革,重申集體領導原則,恢復黨的代表大會制度、實行黨政分開等一系列舉措,但是這些領導人無一例外地繼續搞起了個人集權制,拋棄了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制名存實亡。

為了解決斯大林過度集權政治體制的弊端,赫魯曉夫1953年上臺以后分別從黨政分開、重申集體領導原則、恢復會議制度等方面進行改革。針對舊體制以黨代政,黨政不分問題,赫魯曉夫提議將黨和政府的最高職務分開。自1953年9月上任起至1958年3月,赫魯曉夫僅僅擔任蘇共中央總書記一職,這是黨內的最高領導職務。政府最高職位——部長會議主席先后由馬林科夫、布爾加林擔任。針對舊體制過分強調高度集權,忽視黨內民主的問題,重新強調了集體領導原則。據史料記載,1953年-1957年間,中央主席團(政治局)定期召開會議對黨和國內重大問題進行集體討論和決定,至少形式上保證了實行集體領導原則。針對舊體制破壞以黨的代表大會為核心的會議制度問題,開始由中央主席團(政治局)定期組織召開黨的代表大會,重視發揮中央全會的作用。在赫魯曉夫執政生涯(1953年9月-1964年10月)中,共召開了3次黨的代表大會和34次中央全會。他十分重視中央全會的作用,認為中央主席團(政治局)是中央全會的執行機關,重大問題必須由中央全會討論決定,再交由中央主席團(政治局)執行。此外,赫魯曉夫還重視發揮蘇維埃的作用。赫魯曉夫執政后陸續出臺一系列新政策,諸如完善最高蘇維埃的兩院制、擴大地方蘇維埃的權限,保證蘇維埃代表權力的實現等等,以期更好地改進蘇維埃的工作。這些改革措施對恢復民主集中制具有一定的意義,但又是不徹底的。赫魯曉夫的政治體制改革只是在舊體制框架內做的局部調整,許多改革措施僅僅觸及問題表面,而未涉及根本,因此實際效果并不明顯。1958年3月,擔任蘇共中央總書記的赫魯曉夫兼任了部長會議主席,集黨和政府最高權力于一身,開始追隨斯大林的步伐在黨內大搞集權主義、“一言堂”和個人崇拜。赫魯曉夫執政時期,其個人集權和專斷已經達到相當的程度,對于他的決定,黨內無人敢提出不同的意見。1962年11月召開的蘇共中央全會上,赫魯曉夫提議按照生產原則改組中央與地方黨的機關,即將蘇共劃分為農業黨和工業黨。這一提議不但沒有人反對,反而有人立即溜須拍馬,斷言這一舉措具有偉大意義。而事實上,工業與農業互相關聯、密不可分,將黨委分開,一個管工業,另一個管農業,并非一項明智的舉措,而且這一改組還削弱了黨對生產和其他各項工作的領導地位。在權力的無限膨脹下和個人崇拜的癡迷中,赫魯曉夫根本無法跳出集權主義體制的牢籠。1964年11月,在蘇共召開的中央全會上赫魯曉夫被逼迫以“自愿退休”的方式辭去了黨內一切職務。

為了解決赫魯曉夫時期過度集權問題,勃列日涅夫一上臺就強調黨政分開和實行集體領導制度。首先決定,蘇共中央第一書記和部長會議主席職務“永遠分離,不得兼任”。勃列日涅夫就任蘇共中央第一書記(1966年又改稱為“總書記”),柯西金就任部長會議主席,米高揚就任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后由波德戈爾內接任),形成了典型的“三駕馬車”式體制。此外,強調實行集體領導,蘇共中央主席團(政治局)和中央書記處每周需要各自召開一次會議,研究黨內重大而緊迫的問題。從1971年3月蘇共二十四大到1976年2月蘇共二十五大召開,五年期間共召開政治局會議215次,中央書記處會議205次。但需要指出的是,黨的會議的定期舉行并不意味著真正恢復了列寧時期的黨內民主。事實上,黨內關于諸多重大問題的決定基本上是由勃列日涅夫事先決定好的。與斯大林、赫魯曉夫的集權專斷相比,勃列日涅夫有過之而無不及。例如,1977年5月召開的中央全會上,身為總書記的勃列日涅夫同時兼任了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而他自己將這一職務兼任看成是“共產黨領導作用不斷提高的表現”,否認這是個人集權的表現。1977年10月,勃列日涅夫又兼任了國防委員會主席之職。1980年,部長會議主席柯西金之職被免除,由勃列日涅夫本人接任,至此,“三駕馬車”式體制宣告解體。勃列日涅夫違背了自己一上任時所做的決定——蘇共中央第一書記和部長會議主席之職“永遠分離,不得兼任”,開始集黨、政、軍大權于一身,效仿斯大林、赫魯曉夫走向了集權主義之路。

勃列日涅夫時期業已僵化的高度集權體制衍生了一系列問題。伴隨著職務終身制,老人政治接踵而來,蘇聯共產黨以及整個龐大的蘇聯政權實際上由一群行將就木的老人來治理。勃列日涅夫之后的繼任者安德羅波夫和契爾年科由于身體原因被疾病纏繞,執政時間相對較短,沒有對蘇聯體制進行過觸及根本的改革。

四、戈爾巴喬夫時期民主集中制的消解:極端民主化改革對民主集中制思想的拋棄

戈爾巴喬夫在民主集中制問題上經歷了一個認識和變革的過程。他首先在政治體制方面對民主集中制原則作了補充和革新,試圖矯正權力過分集中的問題。1986年蘇共二十七大通過的黨章重申了集體領導原則的規定。1990年2月召開的蘇共中央全會首次圍繞著“民主集中制”進行了激烈地討論。針對黨內過度集中所引發的諸多弊端,戈爾巴喬夫強調指出:黨的革新要求對黨進行深刻的全面的民主化。這次全會中,盡管民主集中制的地位有所動搖,但仍然保留了黨章中“民主集中制”這一概念。蘇共二十八大上,戈爾巴喬夫指責民主集中制在從前的年代里實際上被官僚集中制所取代,它培養了“軍營式的職位等級紀律”,形成了官僚主義的強制集權。他認為,蘇共要“堅持民主原則”,放棄“那種硬性集中的民主集中制”?!?0〕為了凸顯民主原則,戈爾巴喬夫將民主集中制的集中成分一一剔除,其內含的“少數服從多數”“個人服從組織”“下級服從上級”“全黨服從中央”等具體原則均遭到破壞。首先,盡管“少數服從多數”這一條內容在黨章中得以保留,但戈爾巴喬夫本人更強調少數有權堅持己見,有權在黨的輿論工具上堅持自己的觀點?!?1〕其次,戈爾巴喬夫以個人自由受到侵犯為由拋棄了“個人服從組織”原則。戈爾巴喬夫提出:應該允許黨員根據某個綱領、利益或主張進行橫向聯系,組織各種俱樂部、理論研討會、辯論中心、論壇、委員會開展活動,以確定自己對這些問題的立場?!?2〕第三,戈爾巴喬夫視“下級服從上級”原則為典型的“等級的官僚機構”,必須廢除。蘇共二十八大通過的黨章拋棄了民主集中制作為黨的根本指導原則,規定蘇共所有的基層組織都參與制定黨的政策,這意味著黨的下級組織的獨立性增強和上級組織領導能力的減弱。第四,戈爾巴喬夫將“全黨服從中央”視作黨集權專制的表現,更加強調普通黨員的權利和黨的民主,等等。雖然,民主綱領派的少數人提出應當放棄民主集中制,甚至還有人建議代之以“民主的統一”,但是,黨內的絕大多數黨員則堅持認為,不能僅僅因為‘民主集中制這一術語長期被用來掩蓋黨內官僚主義的強權政治和黨內政治生活的僵化氣氛而將其簡單拋棄。結果,蘇共二十八大通過的新黨章將“民主集中制”一詞保留了下來,但是提法已經大大地淡化。就此,蘇共二十八大的黨章在闡述民主集中制原則的問題上,在很大程度上突出了民主的原則,淡化了集中。

盡管長期以來,蘇共領導人并沒有真正地遵循民主集中制原則,并因此而產生了諸多的弊端,但要改變蘇聯模式的弊病,并不是簡單地在黨內政治生活中拋棄民主集中制原則就能夠做到。不僅如此,在改革中戈爾巴喬夫還主動放棄了蘇共的領導地位和執政地位,其極端民主化改革之路也走向了錯誤的極端。因此,戈爾巴喬夫的改革,失敗是在所難免的。

綜上,戈爾巴喬夫在“民主化”和“公開性”思想的指導下進行民主化改革,對民主集中制進行了肆意的批判和否定,違背了蘇共第二十七次代表大會規定的關于組織紀律的條文:“蘇共生活的不可破壞的法規,是思想上和組織上的一致,它的隊伍的堅如磐石的團結、所有共產黨員高度的自覺地紀律?!薄?3〕在蘇共因長期高度集權專制積累諸多沉痾的情況下,戈爾巴喬夫如此急風驟雨地推行激進式民主化改革已然消解了蘇共的執政合法性和存在基石,怎能不將蘇共推向瓦解和滅亡呢?

〔參 考 文 獻〕

〔1〕列寧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32.

〔2〕列寧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67.

〔3〕列寧全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36.

〔4〕蘇聯共產黨代表大會、代表會議和中央全會決議匯編(第1分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119.

〔5〕蘇聯共產黨章程匯編〔G〕.北京:求實出版社,1982:10.

〔6〕蘇聯共產黨代表大會、代表會議和中央全會決議匯編(第2分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54.

〔7〕斯大林全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328.

〔8〕斯大林全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191.

〔9〕斯大林全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36.

〔10〕蘇聯共產黨第二十八次代表大會主要文件資料匯編〔G〕.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44,129.

〔11〕蘇聯共產黨第二十八次代表大會主要文件資料匯編〔G〕.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29.

〔12〕蘇聯共產黨第二十八次代表大會主要文件資料匯編〔G〕.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52.

〔13〕蘇聯共產黨第二十七次代表大會主要文件資料匯編〔G〕.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404.

〔責任編輯:侯慶?!?/p>

猜你喜歡
集權嬗變民主集中制
民主集中制的知與行
集權與分權的歷史和現狀
民主集中制在領導班子建設中的重要意義
文化強國視角下的區域文化嬗變動態淺析
淺析清代中后期以來的戲曲聲腔演變
民主集中制運行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香港黑幫電影的敘事嬗變與未來
堅持黨的群眾路線 加強民主集中制建設
集權與分權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