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城墻護城河體系整體保護析論

2016-12-07 18:09劉東華劉斌
中國名城 2016年12期
關鍵詞:文化遺產

劉東華+劉斌

摘 要:依山傍水而筑的明都南京是結合自然山水的規劃杰作,在中國古代都城營造史上極為罕見。2015年4月1日頒布實施的《南京城墻保護條例》按照“城河一體”的保護理念,已將護城河納入法律保護范圍。在南京城墻文化遺產保護實踐中,必須根據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的“原真性”與“完整性”基本原則,對城墻以及護城河歷史地段文化遺產資源進行整體性保護。

關鍵詞:明都南京;城河一體;文化遺產;完整性原則;整體性方法

Abstract:Nanjing which used to be the capital of the Ming Dynasty was constructed near the mountain and by the river. It is a masterpiece of planning which combined with natural landscape and is extremely rare in the history of construction of ancient Chinese capitals. The moat has been included in the scope of legal protection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rotection concept of “city wall and moat are one” by Nanjing City Wall Protection Regulations issued and implemented on April 1, 2015.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Nanjing city wall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the historic land sector of city wall and moat should be wholly protected according to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authenticity” and “integrality” of world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Key words:Nanjing—the capital of the Ming Dynasty ; city wall and moat are one ; cultural heritage ; principle of integrality ; method of wholeness

中圖分類號:TU-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144(2016)-12-75(5)

城墻是中國古代城市構成的要素之一,城墻形態決定古代城市的總體框架。隨著社會發展和城市變遷,城墻及其相關內容成為城市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中國古代城市而言,“城池”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除城墻和護城河之外,還包括城門、甕城、城樓、鏑樓、閘樓、角樓、水關涵閘、墻體排水系統等一些附屬建筑。

為加強對南京城墻文化遺產全面保護和合理利用,2015年4月1日《南京城墻保護條例》正式頒布實施。條例中重點強調了“南京城墻”的定義:指原都城城墻(含宮城、皇城、京城、外郭及其附屬建筑),包括城墻(城門)、護城河、城墻遺跡和城墻遺址。這一表述涵蓋宮城、皇城、京城和外郭四重城垣,涵蓋以明代為主的(包括明以前及明以后)各個歷史時期修繕的城墻及遺址。特別值得重視的是,條例按照“城河一體”的保護理念,將護城河納入法律保護范圍。

1 中國古代都城規劃思想與南京城池的布局營建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古代城市規劃有著豐富的思想和完備的理論,并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充實完善。影響中國古代都城規劃的主要有三種思想體系,一是以《周禮·考工記》為代表的體現禮制的思想體系;二是以《管子》為代表的重環境、求實用的思想體系;三是追求天、地、人和諧統一的哲學思想體系。這些規劃思想體系都是中國古代城市規劃的精髓,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結晶。[1]

水源豐沛是城市選址的基本原則之一,可以解決城市供水、灌溉、排水、防洪、防御、航運和防火等各方面需求。在以農業為基礎的古代中國,城市多數選址在河流沿岸,都城選址尤其注重自然地理條件,“依山傍水”而筑是其主要特征,中國歷史上的都城幾乎都位于河流附近。

南京作為中國著名古都,擁有30多萬年人類活動史、6000年人類文明史、2470余年建城史和450年建都史。在城市形成與發展過程中,南京幾度成為江南乃至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明都南京是中國古代都城建造史上的經典之作,選址規劃充分結合“山川形勝”的自然條件,體現了《管子》的建設思想,城墻與南京自然山水巧妙結合。同時,在皇城、宮城的營建上嚴格遵循《周禮·考工記》的儒家禮制,形成完整有序的“禮法”空間序列。

關于城市選址,中國古代有“地利說”,主張充分考慮自然環境和地理因素,在有利于生產和生活的地方建城。先秦著名典籍《管子》堪稱中國古代治國理政的“百科全書”,對都城營建有精辟論述?!豆茏印芬粫暗乩f”之大成,都城營建主張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豆茏印芬粫哂胸S富的中國早期生態城市思想,體現了城市規劃與自然環境的相互協調,對戰國及后世的城市建設影響深遠,并成為中國古代營建城池的一個基本準則。

《管子·乘馬》篇曰:“凡立國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廣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溝防??;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規矩,道路不必中準繩?!敝赋龀鞘泻退霓q證關系,提出都城選址必須遵循的原則?!豆茏印分鲝堖x擇城址要注意地形高低得宜,要在山麓近水的高地,以便獲取水源,且防止水淹,能夠把河川作為天然護城河,為發揮城市功能提供最大便利。

《管子·度地》篇曰:“故圣人之處國者,必于不傾之地,而擇地形之肥饒者,鄉山左右,經水若澤?!闭撌隽顺鞘袦锨潘O施的建設原則,“地高則溝之,下則堤之”,“內為落渠之瀉,因大川而注焉”。

都城是國家政權統治的中心和國家政治性的物化載體,中國古代都城規劃的指導思想和最高原則就是突出和強調皇權。所謂“在天成象,在地成形”,中國古代都城、宮殿的營建有模擬宇宙構造的“象天”傳統,以建筑布局模擬天上的星宿結構,并逐步形成了完整的都城規劃體系。戰國秦漢以降,普遍以天象來規劃城市,突出帝都的中心地位,顯示“為人君者,取象于天”的尊貴?!盀檎缘?,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盵2]成為都城規劃的最高準則。都城以帝居——紫宸為中心,通過天體觀念上的線索,將宮殿、城垣、道路、河流、橋梁等有機聯系起來,以都城建筑的整體規劃宣揚帝王“奉天承運”的統治思想?!跋筇煸O都”是政治目的、建筑意圖和天文崇拜相互交融的體現,形成了中國建筑的基本格局和傳統風貌。

公元229年,東吳孫權定都南京,奠定了南京作為中國著名歷史古都的基礎。從東吳到明初選址定都南京,都是觀察模擬星空天象布局對應都城南京的營建,按照天空星宿布列現象,以南京周圍的河流對應天上銀河,以山巒對應天上的星座,將城市和宮殿布局對應自然地理中的河流山脈,以“北斗七星”和“南斗六星”對應城墻的走勢。[3]特別是明南京城采用了“斗城”與“重環相套”融合的形制,其規劃設計主要是仿效宇宙天象的投射,并根據南京的丘陵、河湖特殊的地理條件,利用南京舊有的城垣,以及軍事防御的需要等,使規模宏大的京城城垣在整體上呈現出“南斗北斗星”聚合形布局。[4]

明太祖朱元璋和劉基等大臣在中國歷代封建王朝都城制度的基礎上,特別吸取了北宋東京城和元大都的精華,創立了一套系統而完整的明代都城規劃制度,明都南京在城池、宮闕、官署、壇廟、街市、水道等諸多方面,達到了中國封建社會都城建設極其完善的水平。

2 南京地域自然環境與城市護城河體系的形成

南京城南及南郊一帶的秦淮河(古稱淮水),是南京第一大河,自遠古起就是長江下游的一條支流,秦淮河與南京城市發展之間的關系密切。秦淮河河道寬約300米,全長約110公里,流域面積2630平方公里。秦淮河上游分別在句容和溧水兩縣境內,東源和南源在方山附近匯合以后,水量增大,直抵南京城下。河水在通濟門外九龍橋,注入明城濠而分成兩支:一支為“內秦淮”,從東水關入城,由東向西橫貫市區,出西水關,注入長江;另一支為“外秦淮”,即明都南京城南的護城河,它在城外自東向西流經水西門附近與“內秦淮”匯合,流向長江。

人與水相互依存,水脈是城市形態的重要組成部分。歷朝統治者在南京修筑城池都充分利用了山水資源。從東吳建都開始,南京歷經十個朝代,歷代城址相互疊壓。六朝時期(東吳、東晉、南朝的宋、齊、梁、陳)、五代十國(楊吳及南唐)、明朝初期是南京城市發展史上的三個高峰期。六朝建康城(孫吳稱“建業”,東晉、南朝稱“建康”)、南唐江寧府城和明南京城,這三處城址相互重疊或相距不遠,均位于今天長江岸邊。六朝建康城址位于今玄武湖之南的南京市區中部,靠近湖泊和秦淮河。南唐江寧府城南移,橫跨秦淮河,靠近長江。規模宏大的明南京城將上述城址囊括在內,不僅橫跨秦淮河,而且更靠近長江。

六朝時期(公元229年到589年)三百多年間是南京城市發展史上第一個輝煌時期。東吳、東晉及南朝的宋、齊、梁、陳六個朝代相繼在建康(今南京)建都,它成為當時中國最大的城市,中國南部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

東吳以水軍立國,孫權對秦淮河在軍事上的作用極為重視:“秣陵有小江百余里,可以安大船,吾方理水軍,當移據之?!盵5]這里的“小江”相對于“大江”而言,指今天的秦淮河。孫權移鎮建業后不久,在秦淮河入江口的清涼山上砌筑石頭城,作為戍兵屯糧的軍事重地。秦淮河下游可全線通航,是都城南部的天然軍事屏障。為了防洪和御敵的需要,從東吳時期開始自石頭城至秦淮河下游兩岸遍設柵障,“夾淮立柵”,稱“柵塘”或“秦淮柵”。這時期秦淮河是都城南面最重要的交通線和軍事防線,河面寬廣,流急量大?!按蟮至家?,以秦淮為固,有事則沿淮拒守?!盵6]此一時期發生在建康的大小戰事,幾乎無一不與秦淮河有關。秦淮河在運輸、水利、商業等方面也有重要作用。六朝時期,秦淮河下游兩岸主要集中了居民區和商業區。

六朝建康都城水網密布,除長江、秦淮河之外,還有青溪、運瀆、潮溝、破崗瀆等水道相互連接,尤其以東吳孫權時期開鑿的青溪和運瀆影響最大,組成了建康宮城周圍的水網,并與秦淮河、長江相溝通。不僅解決了都城的給水、排水問題,還成為城市外圍的天然城壕,這些河渠在灌溉、運輸和軍事防衛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人工河和自然湖泊對南京六朝都城的格局也產生了深刻影響,青溪和運瀆這兩條河作為都城東、西兩翼的軍事防線和水上通道制約著六朝都城的布局。

五代十國時期,楊吳、南唐相繼統治金陵,金陵重新成為東南地區政治和經濟中心,并在全國政局中產生重要影響。南唐時期,金陵城中水路交通相當重要,城門中有四個是沿水而設。楊吳及南唐時期的金陵城防以城墻與城濠相結合。當時對金陵水道系統進行了大規模的改造,主要是利用自然水道并輔之以人工河道,連接起完整的護城河系統,這就是著名的“楊吳城濠”。據明代陳沂撰《金陵古今圖考》記載:“自北門橋東南于大中橋,截于通濟門外,旁入秦淮。又自通濟城外,與秦淮分流,繞南經長干橋,至于三山門外,于秦淮復合者,楊吳之城濠也?!盵7]楊吳城濠“闊二十五丈,周四十五里”,環繞金陵全城。宋、元兩代沿用了楊吳、南唐金陵城。楊吳、南唐時期修筑金陵城,基本奠定了今天南京市區的水系布局。

明朝初期,南京成為全國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明代營建應天府城時,承襲了南唐金陵城的格局,并在都城周圍規??涨暗卣?、開鑿護城河,護城河相互連通,成為世界上最長的護城河。明初營建南京四重城墻時,充分利用山水格局,使山丘、河流、湖泊與城墻形成一種唇齒相依的緊密關系,依山傍水而筑的明代南京城是結合自然山水的規劃杰作,在中國古代都城營造史上極為罕見。

3 文化遺產保護完整性原則與南京現存護城河體系的整體保護

明初,朱元璋在建造南京都城時,充分利用自然河流、湖泊修筑護城河,城南整修外秦淮河,城北整修金川河、玄武湖、琵琶湖及前湖等,自玄武湖向西沿城墻至定淮門開鑿了新河道。明南京城的護城河成為世界上最長的護城河。

明南京城宮城、皇城、京城、外郭四重城垣,各有護城河。宮城外垣四周開濠,因近臨天子所居之地,故稱“御河”。御河水源,起于京城東面護城河及青溪、中湖(琵琶湖)、前湖,自京城朝陽門涵閘、太平門涵閘、琵琶湖涵洞、半山園涵閘入京城,經皇城護城河流入宮城。[8]皇城護城河亦稱金水河、御河,環繞皇城外側?;食亲o城河水源,來自京城東面和東北面的護城河及后湖(玄武湖),水流通過京城太平門等處涵閘,入潮溝、青溪等水系。[9]京城護城河水系,主要由秦淮河、金川河以及大小湖泊組成?!俺清├@城,闊二十五長,周四十五里。其水引鐘山南源,在朝陽門外折南入正陽門,外達外濠?!盵10]據《重刊江寧府志》記載:“其城外之河,自正陽門西因楊吳所鑿淮流,繞城為池,西流北轉抱城至儀鳳門外流入江;城之東北倚山岡無城河,而正北則后湖,當其曲偎矣?!盵11]外郭城垣外側大都開挖有護城河,有些地段是利用原有水系形成的天然護城河。

明南京城水道系統布局合理,設計科學,對城市飲水和城內河流水位控制、環境美化等均發揮重要作用。明初建城之前,在秦淮河、玄武湖及其它河流的入水口處設置了水關、涵閘、涵洞20余處,其中最為著名的是秦淮河上的東水關、西水關以及北水關(今稱武廟閘)。武廟閘的起源可追溯到三國東吳寶鼎年間,東吳大帝孫權用來引湖水入城之地,吳主孫皓為引湖水入宮加以擴建。東水關至今仍在運作,西水關在上世紀70年代被拆除,武廟閘大部分本體沿用至今,保存狀況最好。

明初修筑南京城墻時,在墻基里預埋涵管,在六朝都城北渠的基礎上設武廟閘引玄武湖水入城,時稱“通心水壩”。武廟閘的設計匠心獨特,在湖水進閘前有彎曲的呈“之”字形水槽減低流速,以緩解水流對閘口的沖擊。武廟閘工程巨大,隧道由直徑0.92米的鑄銅管(103米)和鑄鐵管(37米)組成,總長140米。武廟閘原有兩個入水口,每個閘口都精巧的裝有紋刀,刀隨水流轉動,用以切碎湖草,防止閘口被堵,并可防敵潛水入城。高達數丈的閘槽內嵌有兩塊厚實閘板,通過轆轤升降來控制水位。

自明代至今六百多年來,武廟閘地下排水系統一直發揮著對秦淮河等河流水位控制和水道沖洗作用。武廟閘溝通了城墻內外的水系,長江水通過金川河流入玄武湖,通過武廟閘進入秦淮河流域,帶動水域循環,確保城內居民的生活用水。如今,南京城墻護城河已不再具有軍事防御功能,但它在美化城市環境、調節氣候等方面仍然發揮作用。在全社會對南京城墻本體大力保護的同時,也亟待加強保護南京的水文化遺產,兩者同樣意義重大。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公約實施行動指南》中指出:原真性和完整性既是衡量遺產價值的標尺,也是保護遺產所需依據的關鍵?!巴暾浴笔侵笇w現文化遺產價值各個要素的完整保護,文化遺產在歷史演化過程中形成的包括各個時代特征、具有價值的物質遺存都應得到尊重。文化遺產的“完整性”除了物質的完好狀態之外,還強調遺產地在視覺景觀與社會功能方面的連續性,這更有利于全面地認識文化遺產的價值。

文化遺產的“完整性”原則主要包括:物質結構的完整性、視覺景觀的完整性和社會功能的完整性三個方面。物質結構的完整性包含遺產自身結構和外部環境的完整;社會功能的完整性通過遺產地的人類活動來體現;視覺景觀的完整性則同時受到物質結構和社會功能要素的影響。與“原真性”原則相比,“完整性”原則更強調文化遺產的視覺景觀,尤其是社會功能方面的特征。

相對于“完整性”原則,文化遺產保護的“整體性方法”是指通過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等方面的措施,從政策制定、規劃引導和管理實施三個層面來延續遺產地的社會功能特征,來落實文化遺產的“完整性”原則?!罢w性方法”超出一般意義上的“控制與管理”,包含對當代建設行為和功能變化的引導,以達到保持社會穩定和激發社會發展的最終目標。

“完整性”原則以及“整體性方法”傳達了國際社會在文化遺產保護領域的重要成果,即保護是為了更好地發展而采取的積極行動。保護不再局限于歷史、文化意義之上,不只是為了留存歷史的見證,而是融合于整個城市的發展與現代化的進程之中,使歷史遺存以其獨特的方式以及自身的歷史文化價值在城市發展以及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目前,文化遺產保護的“完整性”原則以及 “整體性方法”在我國還未得到足夠的重視。

保護南京城墻文化遺產,不僅要保護現存墻體,還要保護護城河和相關遺址、遺跡以及城墻所在的地形地貌、自然環境、歷史環境、天際線等自然風貌。在現代城市中,護城河已經喪失了防御和交通功能,城墻護城河及其周邊地區逐漸演變成為歷史性地段,更多的是作為城市景觀與歷史文化展示的場所,并為現代人旅游休閑提供外部環境。從南京城墻文化遺產保護的角度而言,如何對城墻以及護城河歷史地段文化遺產資源進行整體性保護?這亟需思考的問題是:劃定護城河保護面積,把護城河兩岸一定區域列入保護范圍,保護范圍內作為沿河綠化及道路,不得作為其它城市建設用地;把護城河納入城墻空間關系保護的范圍,護城河與南京城墻保護區劃內的自然地貌、植被及空間關系同樣得到保護,防止護城河所在的景觀環境遭到損傷和破壞;加強護城河河床和水質保護,除了滿足城市防洪排澇的作用之外,還要盡量考慮城市景觀要求,禁止城市污水排水護城河道,改善河道水質,整治沿河兩岸環境,使護城河成為人們樂于親近的城市景觀河道,成為南京城墻旅游景觀帶中亮麗風景;對影響護城河與南京城墻之間歷史環境風貌的建筑物、構筑物進行拆除和搬遷,保護護城河與城墻之間的地形地貌特征,新建構筑物的規模、體量、風格必須符合文物景觀環境要求。

近期,為整體提升南京城墻沿線景觀和環境品質,遵循世界文化遺產評估標準,滿足真實性、完整性、延續性保護原則,深入發掘南京明城墻的獨特價值,南京市規劃局聯合東南大學建筑學院專家組織編制并完成《南京城墻沿線城市設計》規劃,設計范圍為南京城墻或其遺址與護城河內外兩側各外延約50米的區域。該項規劃以綜合解決城墻與城市及山水環境的空間形態、與道路相關的銜接與聯通、與沿線景觀空間和節點的連帶關系、與人流和觀覽形成的需求和視廊等問題為內容,控制引導周邊地區的規劃建設,提升城墻沿線景觀和環境品質,協調保護與展示的關系,完整延續地保護城墻的獨特價值,落實南京城墻及歷史環境涉及的城市空間、區段特色、景觀風貌、人流活動等城市設計定位和相關問題。

4 結語

南京城墻自2003年入選中國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名錄預備名單之后,2006年和2012年兩次經國家文物局核選更新,都作為“中國明清城墻”組合項目列入中國申遺預備名單。

世界遺產是世界各國文化實力和文化地位的重要體現。申遺工作是一項復雜的文物保護系統工程,遺產地必須達到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的規范和要求,這是國際化的保護理念與中國傳統思維的正面碰撞,也是文化遺產保護的創新與機遇。

申遺是文化遺產保護的有效手段之一。在申遺過程中,有關文化遺產保護的新思維、新規范、新技術被不斷引進,各相關行業的智力參與支持打破了文物保護行業的技術壁壘。同時,在申遺的實際工作中嚴格依照國際標準,制定各種操作規范,可以使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與國際接軌,使文化遺產得到更有效的科學保護。對國際性的文化遺產保護理念及方法的探索,有力地推動中國文化遺產保護達到更高的國際化水平。無論南京城墻申遺最終能否成功,申報世界遺產的過程本身就是對文化遺產保護的一種積極探索,就是保護文化遺產、保持遺產項目可持續發展的過程。根據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的完整性原則,對南京城墻護城河體系實施整體性保護意義重大,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 吳慶洲.中國古代哲學與古城規劃[J].建筑學報,1995(8).

[2]康有為.論語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4.

[3]姚亦峰.長江影響與東吳建都對于南京城市的深遠意義[J].現代城市研究,2013(12).

[4]楊國慶.明南京城墻設計思想探微[J].東南文化,1999(3).

[5][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M]. 北京:中華書局,1955.

[6][南宋]周應合.景定建康志[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9.

[7][明]陳沂.金陵古今圖考[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6.

[8][9]楊國慶,王志高.南京城墻志[M].南京:鳳凰出版社,2008.

[10][清].顧炎武.肇域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11][清]姚鼐.重刊江寧府志[M].臺灣:成文出版社,1970.

[12]楊國慶,王志高.南京城墻志[M].南京:鳳凰出版社,2008.

責任編輯:蔣亞林

猜你喜歡
文化遺產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遺產日
與文化遺產相遇
酌古參今——頤和園文化遺產之美
洱源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之思考
Tough Nut to Crack
Significance of Belgian Legislation on the Protection of Underwater Cultural Heritage as a Reference to the Amendment of China's Pertinent Regulations
論非物質文化遺產整體性保護
文化遺產是“價值富礦”
活態文化
《文化遺產》2016總目錄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