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城內部交通模式選擇與影響分析

2016-12-07 18:03李澤新殷一鳴李俊
中國名城 2016年12期

李澤新+殷一鳴+李俊

摘 要:歷史文化名城中古城區內部交通模式的選擇,對于歷史文化名城傳統風貌的保護,古城區內居民生活質量的提高,古城的更新發展和活力維系以及城市旅游業的發展都至關重要。以閬中古城為例,介紹了其現行的交通模式,對比國內其他古城,分析了其優勢和此種交通模式產生的問題,并從古城街區功能分類和街巷空間交通安寧化改造兩方面提出優化策略。

關鍵詞:古城保護;交通模式;交通安寧化;閬中古城

Abstract:It is important for historic and cultural cities to choose ancient cities traffic patterns, because the selection is a crucial part for preservation of historic and cultural citiestraditional style, improvement of ancient cities residents living standard, renewal and development of ancient cities, keeping ancient cities vitality and development of these cities tourism.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traffic pattern in Langzhong ancient city and compares this pattern with other cities in China, and analyses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After that, there are some proposals about how to improve this pattern being offered from two aspects that classifying the function of the ancient city blocks and traffic calming of street spaces.

Key words:ancient city protection ; traffic pattern ; traffic calming ; Langzhong ancient city

中圖分類號:TU9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144(2016)-12-62(6)

引言

自1982年我國創立“歷史文化名城”制度至今,已有三十余年,期間我國也經歷了大規模的城鎮化建設過程,城鎮和鄉村居民生活水平隨著經濟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得到大幅度提高,但許多有歷史價值的城鎮、村莊遭受不可逆轉的破壞[1]。我國歷史文化城鎮的保護經歷了由“建設性”破壞到“保護性”破壞的過程,除平遙、麗江等整體保存完好的古城外,其他存留下來的古城的風貌均不甚完整。[1]

近年,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也有越來越多的民間公眾力量參與到保護的行動中來,但在保護理念上多將之視為旅游資源加以利用[2],導致劃定的保護區內商業化嚴重,居民因生活不便選擇搬離古城,古城原住民越來越少,原真性受到影響。雖然許多名城名鎮借助旅游產業的發展得以保存,但該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要素也隨著古城居民的遷出而流失。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之一就是在以發展旅游業為目標的歷史文化名城保護過程中,古城內部交通模式更注重游人的便捷,而對其中原住居民的生活需求考慮較少。

歷史文化名城中古城歷史文化環境保護與現代交通發展之間的矛盾一直備受關注,由于古城道路街巷系統不適應現代的機動交通模式,在歷史文化名城名鎮保護過程中城市規劃工作者多將古城設置為步行區,但這種保護方法不能滿足現代生活需要,會給居住者帶來諸多不便。[3]雖然關于協調現代機動交通與歷史文化環境保護的關系問題沒有十分理想的結論,但古城的道路系統(街巷系統)應該考慮“在保護歷史性非機動交通環境的基礎上適度滿足機動交通的模式”。[3]機動交通的組織是古城保護必須正視的問題,較好的古城內部交通模式應是多種交通模式平等共存,最終滿足歷史文化城鎮和村莊的長效保護要求的模式。[4]

1 國內外古城內部交通模式

大部分保存完好的歷史文化名城中的古城道路系統和街巷空間都是在小汽車出現前形成的[4],其路網承載能力并不能適應現代小汽車交通,為了保存古城傳統的整體風貌,許多歷史街區被設置為嚴格的步行區,其內部交通模式為以步行為主,輔以非機動交通和其他如觀光馬車等特殊交通方式,另有部分在劃定步行街區的基礎上,選擇分時段、分片區限制小汽車通過的交通模式。

1.1 國內古城內部交通模式

1.1.1 慢行交通主導

國內作為旅游景點的古城,如麗江大研古城、束河古鎮等大多已全面禁止機動車的進入,內部交通模式是采取以步行交通為主,其他慢行交通包括自行車、電動自行車、馬車等觀光車輛共存的模式。也有部分古城,如大理,現在其內部經過交通系統改造,存在三條交通性道路(博愛路、玉洱路和文化路),允許機動車通過,游覽車線路主要在其中博愛路上,兩條完全的傳統旅游商業步行街和一條半步行街[6],但已做出全面禁止機動車進入古城的規劃。

1.1.2 適應新城改造,多種交通方式共存

與單純承擔旅游功能的古城不同的是,面積較大、功能綜合的其他歷史文化名城,如北京、西安、蘇州等,由于其城市發展是以舊城為中心的,古城內部道路基本都為適應機動交通發展進行了改造,古城交通系統已經基本融入了新城之中,只保留了部分歷史文化街區作為商業步行街,如蘇州的平江路、觀前街等。

1.2 國外古城內部交通模式

1.2.1 步行區內部分時段車輛禁行模式

英國約克市古城保護完整,在古城內采取整體保護的方針,古城外劃定保護區加以保護。古城內部有一步行街區,面積約17hm2,包括15條街道,從早上十點半開始到下午五點,該區域嚴格禁止任何車輛入內(緊急情況除外),包括自行車,其中約克老街從早上十點半到第二天凌晨五點均禁止車輛入內①。

古城內部和其他保護區內其他道路都有詳細的管制措施,包括居住街道和交通穩靜化街道的限速,道路單向通行,自行車道位置和通行方式等。

1.2.2 安寧化街區模式

巴黎內城面積約105km2,有近70個安寧化街區,合理的安寧化區域面積約50hm2。安寧化街區內普遍采用30kph限速規定,在人流活動密集的區域,分兩個層級實施更為嚴格的機動交通管制,其中“步行區”范圍內步行具有最高優先權,只有本地居民的機動車可以駛入,但車速應控制在接近步行的速度。[4]

1.2.3 公共交通為主導的模式

德國慕尼黑在對老城區的歷史街區進行整體性保護的同時,為滿足當地居民和游客的出行需要,大力發展公共交通,在保證公共汽車的正常運行的前提下限制小汽車的進入,老城區內為汽車提供了2240個停車位和5000個私人停車位[5]。位于慕尼黑市地理中心的“津森十字”步行街之下即“地鐵十字”,此模式將地下公共交通與地上步行交通有效結合,保護了城市格局的同時也促進了中心城區繁榮發展。

1.3 不同交通模式對名城保護的影響

歷史城區內部交通模式的選擇直接影響古城路網結構和街巷空間的維持,而道路系統也是歷史文化名城傳統風貌維持的重要的基礎,同時交通模式對古城居民生活品質、旅游業發展和整個城市交通的暢通等都有極大的影響。

1.3.1 慢行交通導向模式的影響

慢行交通導向這種交通模式有利于古城的整體風貌保護,但會造成古城內部居民日常出行不便,且不利于城市整體的交通組織,加重周圍街區的交通壓力。這種交通模式對于面積小,居民少,或是遠離城區的古城影響較小,若要運用于其他類型的古城中,需要制定詳細的管理方案并嚴格執行,而且要注重與古城外部交通的銜接。

1.3.2 完全現代化的交通模式的影響

完全現代化的交通模式即對古城道路系統進行地改造以適應現代城市發展。由于傳統街巷是將步行者作為主體,其豐富的細部、多變的空間都是依附于慢行交通[7],當道路被改造使得機動車能快速通過后,此類傳統的文化特征必然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被淘汰。

此種模式大多見于面積較大,并且作為城市主要的交通發生源和吸引源的古城,不僅承載了“一頭在外”的交通出行,也承載了“兩頭在外”的過境類、短暫停留類和接送類的交通出行[8],如不能妥善組織管理,會造成古城交通擁堵無序,居民生活也因此受到干擾,古城寧靜氛圍不再,步行和其他的慢行交通路權也不能得到保障。

2 閬中市古城內部交通適應性模式

2.1 閬中古城內部交通模式現狀

閬中歷史悠久,迄今已有2300余年歷史,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藝術價值、科學價值、情感價值、使用價值和旅游經濟價值??h城有91條街道,呈棋盤式布局,街巷格局嚴謹規整,傳統街巷寬度大多在2~8米不等。②

閬中古城保護區位于閬中城區西南部,面積為178.40公頃,其中重點保護區面積63.08公頃③(圖1)。自2010年6月20日起,閬中古城正式禁止機動車、非機動車進入古城重點保護區,古城核心區的主要街道實行步行化,禁止除執行救火、急救任務的車輛和殘疾人專用車輛以外的各種機動車、非機動車在古城通行。

古城內部現狀交通模式為步行優先,旅游觀光車為輔,有組織集中貨運及垃圾渣土處理:

①路障設置:禁止機動車、非機動車入內的主要管理方式是在出入口處設置路障,在古城主要出入口處設有自動路障并且有專人看守,另外在次要出入口處設有石質的固定路障。

②停車場設置:古城內部無大型停車設施與場地,11處停車點結合古城重點保護區區出入口規劃設置(圖2),24小時專人值守④,對古城禁行區內的車輛發放特制的停車牌,就近免費停車。由于停車場車位較為緊張,節假日難以滿足旅客停車要求,路邊停車現象較為普遍。

③觀光旅游車輛:閬中古城內有三條旅游觀光車線路以滿足游客的觀光游覽需求,運營模式為“一票通用,任意換乘、當天有效”,運行時間旅游旺季為:8:00——18:00,旅游淡季為:8:00——17:00,同時也存在少量觀光馬車⑤。

②統一貨物運送:為滿足古城重點保護區內居民生活需求及商鋪的貨運需求,當地政府開設專門便民服務。閬中古城內居民、商店、業主的貨物進出、搬運等由古城便民服務公司承擔,對古城內禁行區居民實行免費服務,對商家實行合理有償服務。

③廢棄物統一運出:垃圾與渣土處理進行統一處理,主要交通工具為環保電瓶車、人力三輪車。

2.2 閬中交通模式對閬中古城保護與發展的影響

2.2.1 閬中古城內部交通模式的優勢

閬中古城重點保護區內現行的交通模式不僅能維護古城完整的道路系統結構,也能保護道路和街巷空間所承載的社會文化生活功能。

①肌理完整:古城保護區外部道路由于要滿足機動車通行的需求,多數已經被改造拓寬,而保護區內部則將傳統的路網形態、城市肌理較為完好的保存下來。

②街巷空間留存:保護整體格局的同時,供古城居民交往的街巷空間,沿街商鋪進行商業活動的交易空間也得以保存(圖3、圖4)。

③無停車問題:由于機動交通被隔絕在古城以外,古城內部也不會存在停車問題,保障了人的室外活動交往的場所,也不會對古城景觀造成影響。

④留下發展空間:該交通模式不僅滿足了現階段旅游業的需求也為其留下了發展的空間。閬中古城作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中國四大古城之一,旅游業是城市重要的支柱產業,現行的古城內部交通模式保證了游客游覽的便捷性,同時也創造了一個高舒適度、安全、寧靜的步行觀光環境。隨著閬中古城知名度的提升,未來的客流量必定會有所增加,現行交通模式杜絕了人車爭道可能造成的混亂和堵塞,使古城旅游業得到更好的發展。

⑤集中貨物運輸有組織性:集中貨物搬運服務屬閬中古城在此類古城保護區交通模式中一項創新,這種模式滿足了此類特殊環境下區域內居民和商戶的對貨物搬運剛性需求,且該模式易于組織管理,可以保障古城內部交通的有序性。

2.2.2 產生問題

①非機動車禁行產生的問題

從閬中全市范圍來講,閬中市居民選擇體力(步行方式)和半機動方式(自行車/助力車/電動車方式)的比例較高,前者占27.5%,后者達到48.4%(圖5)。并且居民對出行方式的選擇與居民個體特征(職業、年齡,出行目的)等有著密切的關系。⑥

非機動出行中,所占比例較高的群體是40~59歲的中老年人群(圖6),而現階段古城內部居民年齡階層也傾向老年,從此角度分析,古城內部居民對非機動交通的需求較大,完全禁止機動交通的進入比較而言不太合理。由于閬中古城內部還存在幾所學校,學生的上下學也受到影響。

此外,自行車租賃有助于提高景點的連通性和通達性[9],也使得游客的游覽時間更加自由,并且對古城的風貌影響小。而對自行車的全面禁行對古城旅游發展就有一定影響。

②機動車禁行產生的問題

1)居民正?,F代生活受到影響:城市作為一個不斷更新的有機體,完全阻斷機動交通的模式必然影響古城內部居民正常的現代生活,普通經濟活動也因缺少必要工具無法在古城內部進行。

2)古城原真的生活氛圍衰減:現在依然居住在閬中古城內的多為年長的原住民,年輕人大多因交通不便捷,基礎設施較差,服務設施不完備等原因遷出古城,長此以往,閬中古城原真的生活氛圍必將衰退消逝。

3)對周邊交通暢通的影響:相較于其他以舊城為中心發展新城的城市,因其位置和用地條件的限制,閬中并未形成單中心發展結構。雖然這種結構不會產生和吸引過多的交通出行,但由于古城重點保護區的劃定和完全的步行化對城市道路的阻斷,在交通上仍然形成了具備區域的交通梗阻,對整個城市的交通系統的通暢有影響。

3 優化策略

3.1 根據保護區職能選擇內部交通模式

閬中古城內部有兩類非常明顯的歷史文化街區,一種是以商業服務業為主的,如南街、北街、武廟街等,另一種是以居住功能為主的,如米糧市街、白花庵街和筆巷街等(圖7)。其中以商業服務功能為主的歷史文化街區吸引了大部分的來閬中觀光的游客,在周末及節假日,這些街道的人流量更大,并且游人在此區域行走速度慢,逗留時間長,適合當前步行與旅游觀光車結合,商鋪集中配送貨的交通模式。古城內主要承擔居住功能的街區,大多數游客鮮少踏足,除部分被改造作為客棧旅館的老宅會吸引一定的人流,整體上對完全步行化的交通模式要求比承擔商業服務功能的街區低,可以在此類區域內實施不同的交通模式。在保證街區風貌特征的前提下,允許機動交通和非機動交通的進入,并制定相應的管理方案,從交通便捷的方面來促進和維持街區的活力。

在實施不同的交通管理模式的基礎上,還應該將承擔居住功能的歷史街區內產生的居民日常生活交通流與游客到達與離開古城的交通流盡量分開,以減小相互間的干擾。

3.2 承擔居住功能的歷史文化街區交通安寧化改造

在承擔居住功能的歷史文化街區內采取步行、非機動交通和機動交通共存的交通模式有助于保持街區的活力和地區的傳統居住氛圍,實施這類交通模式前必須要訂立詳細的管理規定,并且需要對街道的基礎設施進行一定的改造。近年來國際城市推行的街道運動和交通安寧化實踐可以為之提供有益的經營借鑒:交通安寧化是以通過降低機動車速、減少機動車流量,改善道路周邊居民生活環境同時保障步行和自行車交通使用者安全為目標的一項重要的交通措施[10]。

閬中古城部分街區可以采取的交通安寧化策略包括:對要進入古城的機動車登記管理,不允許過境交通通過;對道路路面鋪裝、街道家具和其他相關基礎設施進行改造,在保證人行和慢行交通路權的前提下,留出可供機動車通行的空間,并通過曲折線性、抬高人行道等方法來降低交通速度[10]。

古城內部交通模式的優化不單單是內部交通方式的選擇、組織和管理,街巷空間的改造,也需要對改造街區及周邊街區的功能布局進行適當的調整,并且完善公共交通體系,使其與歷史文化街區更好的銜接,以達到減少對小汽車使用的需求,引導居民綠色出行。

4 結語

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與機動交通的發展有諸多矛盾,步行化可以解決擁堵、風貌破壞、路權不平等等問題,而城市的街區是生活的街區,有時阻斷機動交通可能意味著阻斷相關歷史文化街區在現代社會中保持活力的通道,故傳統的內部交通模式可以從疏導和滲透方向進行優化。閬中古城內部交通模式在現階段是有助于維護古城傳統風貌和寧靜的氛圍,但隨著閬中旅游業的發展,古城內部的居住區會逐漸衰退,生活氣息也隨之消逝,這對于歷史文化名城的傳統文化保護是不利的。古城內部的交通模式如果能根據街區所承擔的不同職能來細化,針對其需求制定管理方案,并通過交通安寧化改造平衡路權和維護歷史街區氛圍,會取得更好的保護和發展效果。

注釋:

①參見iTravel York官方信息網站http://www.itravelyork.info/.

②數據來自《閬中歷史街區保護詳細規劃說明書》。

③數據來自《閬中歷史街區保護詳細規劃說明書》。

④參見《華西都市報》2010年6月20日http://www.wccdaily.com.cn/epaper/hxdsb/html/2010-06/20/content_203524.htm.

⑤參見閬中旅游官方網站http://www.alangzhong.com/index.html.

⑥數據來自《閬中城市綜合交通體系規劃》。

參考文獻:

[1]張兵. 探索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中國道路——兼論“真實性”原則[J]. 城市規劃,2011(1):48-53.

[2]阮儀三. 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呼喚“理性回歸”[J]. 城市觀察,2011(3):5-11.

[3]文國瑋. 歷史名城交通問題解析[J]. 中國名城,2012(1):33-35.

[4]卓健. 歷史文化街區保護中的交通安寧化[J]. 城市規劃學刊,2014(4):71-79.

[5]王文韜. 濟南市古城區交通組織優化研究[D].山東建筑大學,2013.

[6]張賢都. 西南山地典型古城人居環境研究[D].重慶大學,2010.

[7]胡月萍. 傳統城鎮街巷空間探析[D].昆明理工大學,2002.

[8]劉國園,黎晴. 老城區交通系統與空間環境優化策略——以歷史文化名城浙江省紹興市為例[J]. 城市交通,2008(5):53-58+68.

[9] 李立,汪德根. 城市低碳公共交通對旅游景點通達性影響研究——以蘇州市為例[J]. 經濟地理,2012(3):166-172.

[10]卓健,梁晨,閻樹鑫. 歷史街區街道保護與更新中的交通安寧化——以上海市嘉定西大街歷史文化街區為例[J].中國名城,2015(4):65-72.

責任編輯:王凌宇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