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臨床醫學教學改革探討

2016-12-07 03:17劉巖楊雙琪李金陽宗萍
合作經濟與科技 2016年24期
關鍵詞:知識建構人才培養教學改革

劉巖 楊雙琪 李金陽 宗萍

[提要] 培養高素質人才是各高校教育教學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如何提升臨床醫學人才培養水平,改革現有的臨床教學模式是擺在各高校醫學院面前的重要課題。本文從高校醫學學科面臨的時代背景和改革需求出發,分析現今醫學人才培養的目標,并從知識建構視角提出醫學教學改革建議。

關鍵詞:知識建構;教學改革;人才培養

基金項目:華北理工大學教改重點課題:“基于隱性知識建構的高素質醫學人才培養研究”(z151607);2016年度河北省社科聯民生調研項目:“創新驅動背景下高校服務區域創新體系建設模式及路徑研究”(201601022)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6年10月21日

知識經濟時代,我國高校已經成為知識傳播、知識應用和知識創造的基地。創造知識、培養高素質人才是各高校教育教學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臨床醫學教學也不例外。如何提升臨床醫學人才培養的水平,改革現有的臨床教學模式是擺在各高校醫學院面前的重要課題。

一、醫學人才培養的目標

隨著現代自然科學、信息技術和人文科學的發展,現代醫學科學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和進步。醫學人才的知識體系中應該包含醫學和多種相關學科內容,包括心理學、計算機科學、信息技術和人際交往等。醫學又是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科學,學科的特點決定了醫學人才除了要學習醫學理論知識外,還要培養臨床思維和臨床決策能力。更為重要的是,要經過正規、嚴格的實踐訓練,掌握運用知識理論解決實際問題的專業技能。在終身學習時代,醫學人才還應該擁有終身學習的意識、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合作能力。

二、醫學課程體系改革

醫學課程結構和課程體系改革是醫學教育教學改革的難點。改革的基本思路是改變傳統的以學科為中心的課程體系,根據各學科在醫學課程中的重要性,把全部課程分成核心課程、指定選修課和自由選修課,并隨著醫學科學技術的發展,不斷更新教學內容,增設新興、交叉學科課程和邊緣學科課程。在保證完成核心課程學習的基礎上,允許學生有較多的機會選修本人感興趣的知識領域,以此增強課程體系的靈活性,保證學生的全面發展。

課程體系的設置不再以課程內容和類別為依據,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智能、思維方式及運用、分析知識的方式和手段。以建立核心課程體系為基礎,保證培養人才的專業根基。加強醫學基礎課程的改革,減少醫學基礎課程橫向知識的重復,進一步促進醫學基礎課與公共基礎課、醫學基礎課與臨床專業課的有機聯系。注重臨床專業課程的改革,開設一些反映臨床診療技術新進展的選修課程,擴大學生在醫學實踐中的適應性。

三、醫學教學內容改革

知識經濟時代,知識更新速度的加快和更新周期的縮短,使教學內容與學時的矛盾日益凸顯。醫學教學內容的設計一直非常強調各學科知識的系統性和完整性,教學學時數較多,一些重要的人文社會科學內容很難進入教學內容體系。隨著社會對醫學教育認識的不斷深入,預防、醫療、康復、保健逐漸結合,基礎醫學、臨床醫學、預防醫學、康復醫學也趨于統一,教學內容改革勢在必行。醫學教育教學內容改革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增加人文社科學科內容。加強人文社會科學的教學順應了醫學教育模式的轉變和醫學服務模式的需要。人文社科是醫學人才知識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缺乏人文社會科學基礎教學,會使學生在醫學生涯中喪失應付挑戰的智力和能力。具體應增設社會學、社會心理學、倫理學、行為科學、文學教育、人口學、法律、經濟學等學科知識課程。

(二)加強社會醫學與預防醫學教育。醫學教育應同衛生服務需要密切聯系,預防醫學和社會醫學教育在教學中的比重應增加。教學內容不僅包括傳統的衛生學、流行病學,也包括衛生經濟學、衛生服務的組織、行為科學和社會科學等,不少醫學院校還利用社區衛生資源積極開展預防醫學和社會醫學現場教學。對醫學學生社會醫學見習期的教學安排中,就已充分考慮到要把衛生人才培養同衛生服務需要相結合,重視社會醫學和預防醫學教育。重視非預防醫學專業中的預防醫學教育,使預防醫學與臨床醫學、社會醫學與臨床醫學趨向更加緊密地結合,這與現代醫學模式和醫學服務模式的轉化相吻合。

四、醫學教學模式改革

醫學教育教學模式是關于醫學教學實踐的總體設計。主要的醫學教學模式改革包括以問題為中心和以社區為中心的兩種模式。

(一)以問題為中心的教學模式。這是一種既不按照學科開設,也不按器官系統綜合,而是根據學生在自學中所涉及的各種問題,以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為目標,邊實踐邊學習的教學模式,簡稱PLB模式。PLB模式從提出后,一直進行著探索和完善,其基本的教學過程一般是按單元施教:首先,教師通過一個簡短的病歷向學生提供有關病人的信息(即提出問題);其次,學生根據所獲得的信息進行討論,提出最可能的情況(即提出假設),在此基礎上將學生的意見歸納為幾個比較集中的問題,由學生選擇某一問題進行自學,并準備書面報告;最后,每位學生就自己所準備的內容進行報告,再展開討論,對最初假設進行論證,將所涉及到的問題再歸納成幾個問題;學生再選擇其中某個問題進行自學,然后再次進行集中匯報和討論,如此滾動實施,直至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

這一教學模式突出以問題為中心,以病例為基礎的小組討論學習,通過學生主動建構知識可以幫助學生明確學習的目標是自我教育與主動學習。進一步加強學生醫患關系處理與醫學知識及實踐技能方面的學習和鍛煉,促進學生與患者交流和實際操作技能的形成,提升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實施PLB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注意激發與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由被動學習轉為主動學習,提高學生獲得與掌握知識的能力。

(二)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臨床實踐教學模式。實驗實踐教學環節是醫學人才全面掌握和深入融會知識、錘煉臨床思維和培養創新能力的重要環節。高校臨床醫學教育教學改革,要突破現有的實驗實踐教學體制,建立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新的實驗文踐教學體系和教學模式、通過實驗內容、實驗教學方式方法、考核辦法、教學管理等一系列改革,以真實的知識建構情境促進學生從記憶型、模仿型學習向思考型、創新型學習轉變。

建立綜合性實驗室和實驗中心,改善實驗教學條件、優化實驗技術、簡化設備使用手續,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實驗動手的需要。注重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提升學生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切實提高學生的獨立工作能力和協作配合精神;引導學生有計劃、系統地達到能力培養的教學目標,積極建立起功能強勁、管理高效的實驗教學運行機制與管理體制,改變實驗教學管理落后的狀況。

五、結語

研究利用知識管理理論改革現有的醫學教育教學模式,基于隱性知識建構理論框架的改革醫學特別是臨床醫學教學,能進一步深化醫學生對所學專業及其價值的認識;提高其在臨床學習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提升學生學習導師具備的隱性知識的效果;促進醫學專業技能和技巧的掌握;推進師生、生生間的互動交流。從而從根本上提高醫學人才素質的培養水平,切實推動醫學臨床教學實踐的發展。

主要參考文獻:

[1]劉志國.基于隱性知識建構的高素質醫學人才培養研究[J].品牌(下半月),2015.4.

[2]范慧萍,趙向真.醫學院校高素質醫學人才培養研究[J].品牌,2014.10.

[3]賴亞曼,李偉明.PBL教學模式下醫學院校教師素質探析[J].醫學教育探索,2008.11.

猜你喜歡
知識建構人才培養教學改革
“知識”“過程”“情感”的巧妙融合
教師工作坊中促進知識建構的磨課活動研究
給學生帶得走的智慧
高三英語閱讀課體裁知識建構教學模式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