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發展思考

2016-12-07 03:42范瑋
合作經濟與科技 2016年24期
關鍵詞:醫療衛生公立醫院醫療

范瑋

[提要] 經濟轉型升級的一個重要價值取向是民生改善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衛生事業具有很強的民生屬性。本文從我國醫療衛生事業面臨的形勢入手,分析醫療衛生事業面臨的具體問題,并進行對策分析,以期得到總結與啟示。

關鍵詞:民生;衛生事業

中圖分類號:R197.1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6年10月20日

一、引言

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是現代國家的基本要求決定了其普惠性;醫療衛生服務的均等化也是衡量社會公平的標準之一,體現其公平性;醫療衛生服務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屬性要求它必然由政府主導從而體現其公益性??v觀醫療衛生事業發展,一直向實現“人人享有醫療衛生服務”這個目標邁進。在此背景下,醫藥衛生事業和醫藥衛生體制改革上不斷推出新政策,并實現階段性突破,新農合制度鞏固發展,公立醫院改革有效推進,基本藥物制度按要求實施,城鄉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基本形成,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進一步強化,智慧健康建設步伐加快,等等。

二、我國醫療衛生事業面臨的形勢

進入新常態,我國“正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經濟發展方式正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經濟結構正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并存的深度調整,經濟發展動力正從傳統增長點轉向新的增長點”。經濟和財政收入的增幅趨緩,影響對醫療衛生事業的保障基礎;城鎮化戰略提高對醫療衛生工作的投入力度和建設速度;人口老齡化的加速發展對醫療服務產生更大需求。

經濟和財政收入增長是民生保障的基礎,經濟和財政收入的增幅趨緩會影響到對醫療衛生等民生保障事業的投入。如何在新常態下加強醫療衛生體系建設,對醫療衛生體系的建設、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短期內增加數量如此之多的城鎮居民,勢必對政府的公共服務產生巨大挑戰,勢必顯著增加各地財政用于民生和社會事業的支出,尤其要求各級政府加大對醫療衛生工作的投入力度和建設速度。顯而易見,老齡化將會在醫療服務方面產生更多更大的需求。

三、我國醫療衛生事業面臨的具體問題

(一)醫療保障增長機制不明確。醫療保障籌資和補償水平如何實現常態化的增長機制是醫療保障制度面臨的一項重大挑戰。首先,合理調整籌資標準的依據如何確定?現有的醫療保障制度籌資水平往往帶有很濃的行政指令色彩,缺乏令公眾信服的科學依據,到底是按照財政支付能力、物價上漲指數還是工資增長指數來提高籌資水平還不明確;其次,由何人來決定調整籌資標準有待進一步商榷。此問題的關鍵在于如何避免醫保管理部門的一言獨大,實現醫保管理部門、醫療機構、財政部門和醫保覆蓋人群四方面需求的協調統一;最后,如何根據基金結余情況動態長效地提高補償水平,如何將補償水平的制定和行政指令脫鉤,實現與醫療費用控制、基金監管動態結合是醫保制度需要深入改革的問題。

(二)醫療衛生資源配置不合理。醫療衛生機構普遍存在著服務功能錯位的問題。根據醫療服務需求特點,考慮一定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下供給能力,診療難度一般、常見多發疾病的服務應當解決在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這既符合健康原則,也符合成本效果原則。但目前是,大量基本的醫療服務由省市級高層次醫療機構提供,農村鄉鎮和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醫療服務功能日漸弱化,進一步加深了醫療服務供需矛盾。服務功能錯位有多方面的原因,包括醫療機構經濟激勵因素和基層衛生機構能力不足等,這需要從根本上給予解決,從長遠看,不解決錯位問題,醫療服務供需平衡將難以實現。醫療衛生機構發展中也存在著功能缺位的問題。雙向轉診和社區首診制是過去幾年加強衛生體系建設和醫改的重點工作,但是進展緩慢。除了政策激勵和服務能力因素外,醫療衛生機構不能履行轉診職能也是重要原因。

(三)公立醫院改革配套機制不完善。一是公立醫院的補償機制不明確。公立醫院的補償主要由三類收入疊加:財政補貼、業務收入、藥品收入。對于這三者占醫院收入來源的比重并未明確,很難扭轉公立醫院“以藥養醫”的格局;二是公立醫院的分配激勵機制不健全,公立醫院改革成敗的關鍵在于如何調動醫務人員的工作積極性,醫生收入與其醫療材料和藥品開出量相掛鉤的分配激勵制度如果得不到根本改變,公立醫院改革的初衷就很難通過醫務人員來最終得以實現,其公益性也無法得到體現。

四、深入推進衛生事業發展與衛生體制改革

(一)明確責任,加強政府對醫療衛生服務的立法與監督。加快推進醫療衛生服務質量立法;依法治國是我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依法治理醫療衛生事業也是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關鍵。盡管我國已經頒布各種政策規章制度,但是這其中的經驗和成效還是沒有歸納入法,沒有上升到法律層面,也就缺失了法律的嚴肅性和規范性。因此,基本衛生法的立法進程需要跟進,地方政府可以向中央申請先行先試,對一些執行已久的,經驗成熟的制度性文件可以逐步轉變為法律條文。

(二)加大財力,增強醫療衛生服務的公平性。首先,建立醫療衛生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需要財政均等化的支撐。投入資金要有審核、控制、監督三個步驟。認真核定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收入、支出,從而確定補助,在資金使用中,嚴格按照財政資金的使用規定精細化科學管理。同時,行政、財政、審計等要三力合一對資金使用進行事后檢查。增加醫學上的研究與開發(R&D)的投入,確定優先資助領域。

(三)轉變方式,提高基層醫療服務水平。一是完善城鄉基層醫療衛生服務網絡。重點辦好縣級人民醫院以及鄉鎮衛生院,探索村級計劃生育服務室和衛生室兩室合一的模式;二是對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運行成本進行補償。醫務人員的工資水平要與當地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的平均工資持平,政府對鄉鎮醫生承擔的公共衛生服務等任務給予補貼,落實鄉村醫生養老保障政策;三是轉變城鄉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服務方式。城鄉三級綜合醫院對口支援縣級醫院,采取靈活多樣的形式幫助其提高醫療水平和服務能力。

(四)重視農村,統籌城鄉和區域衛生事業協調發展。首先,對于財力弱的市縣,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建立所需的資金除省政府的財政轉移支付、地方財政(以縣為主)配套補助金額外,要進一步拓寬籌資渠道。各地要切實調整財政支出結構,認真落實財政補助資金,確保及時足額到位;其次,城市醫療衛生應該主要是整合現有資源,提高服務效率和質量,控制機構數量,杜絕不規范競爭。農村醫療衛生則主要是以鄉鎮醫院為重點,提高醫療人員的技術水平,提高醫療衛生設備,完善醫療衛生的基礎設施,并積極開展宣傳活動,提高農民的保健、健康風險意識,讓農民的互助意識更加深入,能夠積極參加合作醫療。

(五)優化布局,增強公立醫院發展活力。以規劃為先導,以重組、兼并、新建等方式優化布局,加強公立醫院服務質量,并將公立醫院的技術、設備、人員輻射到其他同級醫療機構以及縣級醫療機構。加強各公立醫院之間的合作、分工以及人員流動,實現先進的管理經驗、設備人才、服務理念在區域醫療領域內的共享。加強對縣級醫院的扶持力度,長期建立大醫院與縣級醫院的穩定紐帶關系。幫助縣級醫院的醫療人員提高診療水平、醫療技術和服務質量,推動縣級醫院的更好更快的改革發展。積極鼓勵大醫院的優秀醫生到縣級醫院設立講座、開展執業活動和技術指導。以長效機制來增強公立醫院的發展活力。

主要參考文獻:

[1]唐天偉.中國基本衛生醫療服務及效率分析[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2.

[2]梁中堂.宏觀視野下的我國醫療衛生體制改革[J].經濟問題,2006.3.

[3]鄧大松.市場在我國醫療衛生資源配置中的作用[J].經濟縱橫,2014.10.

[4]李立新.統籌城鄉醫療保障制度不斷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J].經濟研究參考,2012.39.

猜你喜歡
醫療衛生公立醫院醫療
為了醫療衛生事業健康發展
公立醫院改制有攻略
公立醫院的管與放
京張醫療聯合的成功之路
我們怎樣理解醫療創新
醫療扶貧至關重要
京津冀醫療衛生合作之路
京津冀醫療衛生大聯合
公立醫院“聯”還是“不聯”?
離開公立醫院這一年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